正在阅读:

探访丹巴盒马村:被挽救的黄金荚,被改变的八科村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探访丹巴盒马村:被挽救的黄金荚,被改变的八科村

18年滞销的黄金荚,光种子就收了一吨半。如今,在民间,黄金荚的种子,已经卖到60元一斤。

摄影/杨涛

文|界面四川 甘雅婷

在连接八科村各家各户山路旁的小块坡地里,金灿灿的黄金荚在绿叶中若隐若现。

这是改变这个村庄命运的豆子。

两年前,作为特色农业,黄金荚被推广种植,但始终滞销。随着盒马的介入,这颗豆子首先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它登上都市家庭餐桌,成为一种网红蔬菜。

在城市里走红,也迅速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作为盒马供应链的上游,丹巴八科村被称之为“盒马村”,种植黄金荚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黄金荚影响的不止是这个村庄,甚至在丹巴县,它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县委书记何文才说:“未来我希望丹巴有更多的盒马村,丹巴县变成盒马县。”

村民手里分别提着满满一筐的黄金荚。摄影/杨涛

八科村的困境

2017年初,为了寻求产业发展,丹巴将黄金荚作为特色农产品在八科村和前进村种植,其中八科村是主产区。

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和种植玉米。对于这个习惯“自产自销自食”的村庄来说,从黄金荚大规模育种到鼓励村民种植是一大难关,而找销路是又一难题。

八科村村委会主任蒋朝林,是村里的“黄金荚”种植大户。自外出务工回来当选村委会主任以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

黄金荚最适宜生长在土质深厚、松软、排水良好的土壤里。丹巴境内的高山深切河谷,是黄金荚生长的绝佳土壤。

作为矮生作物,黄金荚的种植并不轻松。一人一天仅能负责半亩地的种植,一个坑里放三两颗种子,一株里只留一两根。此后,这些黄金荚需要得到充分的照顾,放水、除草、追肥、松土。有经验的农户,能根据天气和水分条件,来判断成熟的日期,在必要的时候覆地膜,保证黄金荚的成色和口感。

农业科学专家传授的种植技术、黄金荚种植环节的关键等细节,被蒋朝林记在笔记本里,他理解之后再传授给村民,这些种植要领,他已了然于胸。

2018年7月,四川省丹巴尚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孝明向蒋朝林下了500斤订单。

农户上交的黄金荚达到1500斤。江孝明拉着一车的黄金荚到了成都。

一周后,为了处理滞销的黄金荚,他不得不花600块钱请工人倒进垃圾堆。

消息传回八科村,村民的情绪到了冰点。为了鼓舞士气,蒋朝林自己又拉了一车去康定和都江堰卖。

他在农贸市场待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一粒黄金荚也没有卖出去。

“来问的人很多,但别人只是图个好奇,这东西网上搜不到,他们也不敢吃。”蒋朝林回忆道。

除了将产品送到农贸市场,他还曾联系零食加工厂。他不懂上网操作,就让村里的大学生去网上搜集食品加工厂的电话,记在本子里,一家家地打电话联系。联系的三四十家加工公司里,有两家省外的公司愿意尝试加工,蒋朝林分别寄了10斤样品黄金荚过去,再没有回音。

丹巴县盒马合作基地授牌仪式现场 摄影/界面四川 甘雅婷

盒马带来转机

转机出现在2018年。

去年7月,盒马买手来到丹巴。江孝明说,盒马首先带来的是信心,“依据买手的专业判断,当时就说了明年不管有多少,盒马都包销。我做了十几年农业,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作为链路的一部分,村民的信心,在黄金荚热销后才被确立。蒋朝林算过,今年7月1号至今村里新增了12户黄金荚种植户。对八科村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全村83户,已经有53户种上了黄金荚。

这两天又有在外打工的村民,打电话给蒋朝林,询问明年黄金荚的种植计划。这样的电话,他回答得很仔细。有助于村民决策的讯息,他一一提供。

2019年7月25日,在丹巴县八科村村委会,盒马蔬菜采购专家瞿杰代表盒马,授予八科村“盒马合作种植基地”。接牌的是分管农业的丹巴县副县长谢德刚。

瞿杰认为,黄金荚可以卖到全国,靠的是盒马的订单农业、沉淀的大数据能力、供应链能力。依托这样的能力,可以把更多的“黄金荚”带向盒区,同时帮助上游农业。

授牌仪式的当晚,黄金荚成为县城里街头的话题。有人关心怎么买到种子,有人关注的是,真的可以赚钱吗?

他们不知道,蒋朝林和谢德刚不止一次算过这笔账。以前,八科村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一亩玉米,根据产量,村民的收成是1200~1500元。

与盒马合作后,村里今年种了两季黄金荚。一亩黄金荚的收益,在7000~8000元,“增收至少五六千块。”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说,盒马救活的是黄金荚,却不经意间让八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盒马村,“农业是丹巴发展的重点,未来我希望丹巴有更多的盒马村,丹巴县变成盒马县。”

在种子的价值上,变化体现得更为明显。18年滞销的黄金荚,光种子就收了一吨半。如今,在民间,黄金荚的种子,已经卖到60元一斤。

年迈的奶奶正在地里收黄金荚。 摄影/界面四川 甘雅婷

“下一步要做规模”

授牌仪式后,何文才在村里呆了很久。村民对他提出的盒马村表现出了兴趣。在村民看来,什么是盒马村,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的豆豆在盒马卖,所以叫盒马村。”村民王学风说。

瞿杰认为,盒马村的核心,是数据的使用,“基于公司的数据能力,盒马会给村里反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南方和北方,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使黄金荚做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种植。”

此外,盒马村是盒马建设上游基地的使命,“一边开店,一边做基地,是我们的常态。”

江孝明喜欢盒马村的概念。作为盒马的供应商,他对产业上下游有自己的观察。

黄金荚滞销的时候,他来村里,常碰到村民在家门口支起桌子打牌。现在,他很难遇到有人打牌了。

“改变最大的还是价值分配的透明化。传统的农业模式,是赌。今年这个好卖,大家都种。现在,村民很清楚,今年盒马的订单是多少,每斤多少钱收走。这样的产销关系,村民是受益者。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人赚到钱,有了收益,他们会接受一些新的要求,比如种植能力。”江孝明说。

授牌仪式后,何文才和蒋朝林单独聊了一会儿。蒋朝林曾是一名成功的包工头。2017年,希望脱贫的村民,把远在甘孜州白玉做工程的他,选为村委会主任。“蒋村长”履新后,在村里试过的产业有,花椒、玉米、松茸、番茄。

黄金荚热销后,村民聚在一起,有时开始变得很急。

“大家说,可不可以提点价格?我给他们说,价格已经很不错了。下一步,要做规模,有规模才能谈产业升级。做农业,要有耐心。”人群散去的时候,何文才给蒋朝林说,要关注消费者对黄金荚不满意的地方,“盒马村的路还很长,把消费者的感受摆在第一位,我们就有机会做起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探访丹巴盒马村:被挽救的黄金荚,被改变的八科村

18年滞销的黄金荚,光种子就收了一吨半。如今,在民间,黄金荚的种子,已经卖到60元一斤。

摄影/杨涛

文|界面四川 甘雅婷

在连接八科村各家各户山路旁的小块坡地里,金灿灿的黄金荚在绿叶中若隐若现。

这是改变这个村庄命运的豆子。

两年前,作为特色农业,黄金荚被推广种植,但始终滞销。随着盒马的介入,这颗豆子首先迎来了命运的转折——它登上都市家庭餐桌,成为一种网红蔬菜。

在城市里走红,也迅速改变了这个村庄的命运,作为盒马供应链的上游,丹巴八科村被称之为“盒马村”,种植黄金荚村民的收入大幅提升,整个村庄面貌焕然一新。

黄金荚影响的不止是这个村庄,甚至在丹巴县,它都是一个热门话题。县委书记何文才说:“未来我希望丹巴有更多的盒马村,丹巴县变成盒马县。”

村民手里分别提着满满一筐的黄金荚。摄影/杨涛

八科村的困境

2017年初,为了寻求产业发展,丹巴将黄金荚作为特色农产品在八科村和前进村种植,其中八科村是主产区。

过去,村民的主要收入是外出务工和种植玉米。对于这个习惯“自产自销自食”的村庄来说,从黄金荚大规模育种到鼓励村民种植是一大难关,而找销路是又一难题。

八科村村委会主任蒋朝林,是村里的“黄金荚”种植大户。自外出务工回来当选村委会主任以后,他一直在思考如何破局。

黄金荚最适宜生长在土质深厚、松软、排水良好的土壤里。丹巴境内的高山深切河谷,是黄金荚生长的绝佳土壤。

作为矮生作物,黄金荚的种植并不轻松。一人一天仅能负责半亩地的种植,一个坑里放三两颗种子,一株里只留一两根。此后,这些黄金荚需要得到充分的照顾,放水、除草、追肥、松土。有经验的农户,能根据天气和水分条件,来判断成熟的日期,在必要的时候覆地膜,保证黄金荚的成色和口感。

农业科学专家传授的种植技术、黄金荚种植环节的关键等细节,被蒋朝林记在笔记本里,他理解之后再传授给村民,这些种植要领,他已了然于胸。

2018年7月,四川省丹巴尚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江孝明向蒋朝林下了500斤订单。

农户上交的黄金荚达到1500斤。江孝明拉着一车的黄金荚到了成都。

一周后,为了处理滞销的黄金荚,他不得不花600块钱请工人倒进垃圾堆。

消息传回八科村,村民的情绪到了冰点。为了鼓舞士气,蒋朝林自己又拉了一车去康定和都江堰卖。

他在农贸市场待了足足两个多小时,一粒黄金荚也没有卖出去。

“来问的人很多,但别人只是图个好奇,这东西网上搜不到,他们也不敢吃。”蒋朝林回忆道。

除了将产品送到农贸市场,他还曾联系零食加工厂。他不懂上网操作,就让村里的大学生去网上搜集食品加工厂的电话,记在本子里,一家家地打电话联系。联系的三四十家加工公司里,有两家省外的公司愿意尝试加工,蒋朝林分别寄了10斤样品黄金荚过去,再没有回音。

丹巴县盒马合作基地授牌仪式现场 摄影/界面四川 甘雅婷

盒马带来转机

转机出现在2018年。

去年7月,盒马买手来到丹巴。江孝明说,盒马首先带来的是信心,“依据买手的专业判断,当时就说了明年不管有多少,盒马都包销。我做了十几年农业,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作为链路的一部分,村民的信心,在黄金荚热销后才被确立。蒋朝林算过,今年7月1号至今村里新增了12户黄金荚种植户。对八科村而言,这不是一个小数目。全村83户,已经有53户种上了黄金荚。

这两天又有在外打工的村民,打电话给蒋朝林,询问明年黄金荚的种植计划。这样的电话,他回答得很仔细。有助于村民决策的讯息,他一一提供。

2019年7月25日,在丹巴县八科村村委会,盒马蔬菜采购专家瞿杰代表盒马,授予八科村“盒马合作种植基地”。接牌的是分管农业的丹巴县副县长谢德刚。

瞿杰认为,黄金荚可以卖到全国,靠的是盒马的订单农业、沉淀的大数据能力、供应链能力。依托这样的能力,可以把更多的“黄金荚”带向盒区,同时帮助上游农业。

授牌仪式的当晚,黄金荚成为县城里街头的话题。有人关心怎么买到种子,有人关注的是,真的可以赚钱吗?

他们不知道,蒋朝林和谢德刚不止一次算过这笔账。以前,八科村民的主要作物是玉米。一亩玉米,根据产量,村民的收成是1200~1500元。

与盒马合作后,村里今年种了两季黄金荚。一亩黄金荚的收益,在7000~8000元,“增收至少五六千块。”丹巴县委书记何文才说,盒马救活的是黄金荚,却不经意间让八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盒马村,“农业是丹巴发展的重点,未来我希望丹巴有更多的盒马村,丹巴县变成盒马县。”

在种子的价值上,变化体现得更为明显。18年滞销的黄金荚,光种子就收了一吨半。如今,在民间,黄金荚的种子,已经卖到60元一斤。

年迈的奶奶正在地里收黄金荚。 摄影/界面四川 甘雅婷

“下一步要做规模”

授牌仪式后,何文才在村里呆了很久。村民对他提出的盒马村表现出了兴趣。在村民看来,什么是盒马村,没有标准答案。

“我们的豆豆在盒马卖,所以叫盒马村。”村民王学风说。

瞿杰认为,盒马村的核心,是数据的使用,“基于公司的数据能力,盒马会给村里反馈消费者的需求,比如南方和北方,对同一产品的需求是不一样的,这可以使黄金荚做更加精细化和标准化的种植。”

此外,盒马村是盒马建设上游基地的使命,“一边开店,一边做基地,是我们的常态。”

江孝明喜欢盒马村的概念。作为盒马的供应商,他对产业上下游有自己的观察。

黄金荚滞销的时候,他来村里,常碰到村民在家门口支起桌子打牌。现在,他很难遇到有人打牌了。

“改变最大的还是价值分配的透明化。传统的农业模式,是赌。今年这个好卖,大家都种。现在,村民很清楚,今年盒马的订单是多少,每斤多少钱收走。这样的产销关系,村民是受益者。最好的商业模式,就是让人赚到钱,有了收益,他们会接受一些新的要求,比如种植能力。”江孝明说。

授牌仪式后,何文才和蒋朝林单独聊了一会儿。蒋朝林曾是一名成功的包工头。2017年,希望脱贫的村民,把远在甘孜州白玉做工程的他,选为村委会主任。“蒋村长”履新后,在村里试过的产业有,花椒、玉米、松茸、番茄。

黄金荚热销后,村民聚在一起,有时开始变得很急。

“大家说,可不可以提点价格?我给他们说,价格已经很不错了。下一步,要做规模,有规模才能谈产业升级。做农业,要有耐心。”人群散去的时候,何文才给蒋朝林说,要关注消费者对黄金荚不满意的地方,“盒马村的路还很长,把消费者的感受摆在第一位,我们就有机会做起来。”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