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国内电视频道被三分天下——小说改编剧、综艺节目以及抗战剧。在众多新奇而本身观众基础就不错的小说改编剧和花样百出斗智斗勇的综艺节目中厮杀出一片江山,稳稳占领电视频道三分之一的天下,抗战剧究竟有什么样的魔力?
近三年来,抗战片泛滥,很多已经是粗制滥造,既不叫好也不叫座,却没有退出市场,反而像山上漫下来的水,越来越多人投资到抗战片里去。明明观众不看好抗战片,为什么它没有渐渐淡出市场,市场调控失控了吗?又是谁在背后支持抗战片的制作?
老人喜欢看,子辈就不会换台
一开始,抗战片的市场定位就是有年代情怀的中老年人。他们共同经历了动荡的战争时代,抗战片勾起往事回忆,引起观众共鸣。每个家庭里起码都有一位老人,老人作为家庭里的结核,不说倚老卖老,子辈孙辈出于孝心、尊重,自然让着老人家选择喜欢的电视剧。换而言之,抢占到中老年人市场等于抢占了一个家庭的市场。现在,观众有了,还担心拍出来的电视剧没人看吗?
投资少,回报快,最重要的是过审率最高
不得不说,抗战片的投资少,回报高,拍摄周期短,回报快,完全符合商人逐利的心态。布景,道具,经过多部抗战片拍摄的积累,已经不需要重新搭构和制作,省下成本。主演,群演,不需要很出名,二三线艺人就可以担任主演,影视城内更有抗战片群演专业户们——演“鬼子”、“白匪”、“赤匪”。集结好演员们,剧本也不是问题,来来去去都是一个模式——国民党安插间谍在共产党当中,共产党反安插间谍,和日军战斗中一定有伪军助纣为虐,日军有某个惊天动地的“XX计划(行动)”,卖国贼是个“狗腿子”,最后在共军的机智策划下战胜入侵的日军。
另一方面,投资方也是无奈的。抗战片过审率是最高的,如果辛辛苦苦投资一部剧,拍到最后竟然是因为过不了审批而付诸东流,投资就真的是泼出去的水。广电各种要求,各种限制,不许穿越,不许成精,编剧的脑洞被堵了,还谈何创意!投资方能投资什么?家庭伦理剧?影响社会和谐!历史剧?不能偏离真实历史!拍到胸还要剪!
抗战片也在与时俱进
虽然有不少次品,但一堆次品里还是可以看到一两部精品。抗战片,让观众审美疲劳,有心的制片人也开始与时俱进。
烧脑派:《北平无战事》,你以为看的是七大影帝“飙戏”?那就错了!《北平无战事》台词字字珠玑,情节内在逻辑关联性非常强,剧情严丝合缝,让观众长期处于一种烧脑和视觉疲惫之中,稍一疏忽就接不上情节。
有网友将这部戏跟美剧《纸牌屋》相比,将其称为“民国版《纸牌屋》”。
偶像派:《战神》,曾被赞“颜值爆表”,陈思诚、杜淳、于震、李光洁、严屹宽、王丽坤……此外,还有霍建华的《战长沙》、何润东和印小天的《马上天下》,魅力型男备受抗战片青睐,即使女性角色在抗战片里并不重要角色,但抗战片里同样不缺清纯美女。由传统的粗大爷式抗战剧向帅气型男美女式转变,一定程度上是为了迎合青年观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