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少年FIRST之烦恼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少年FIRST之烦恼

影展大幕落下,13岁的FIRST少年成长的烦恼却刚刚开始。

文 | 毒眸 张颖

编辑 | 吴燕雨

FIRST竞赛入围长片《鱼乐园》最后一次放映结束的第二天晚上,在西宁的唐道637人头攒动的广场中间,毒眸偶遇了该片的男主李博光。他走路脖子前倾、重心并不是很稳,低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顺势点燃后继续向前走去——和他在电影里扮演的“李小鱼”一角没有任何差别。

同一时间,观众坐在第13届FIRST影展的放映影厅或大剧院观影,转头可能会发现影片的导演、演员就坐在身后;散场结束后步行了很久,还能遇到正在讨论影片某个情节的路人;在夜晚唐道的某家酒吧里,永远可以碰到正喝着酒、聊着电影的从业者——

坐下来看露天电影的本地少年

在FIRST影展期间,这些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在这里被擦拭到近乎于无。

但当我们走出FIRST影展所在的唐道637、索菲特大酒店和青海大剧院商圈,走进西宁市繁华地段的夜晚,在闪烁的霓虹灯里抬头可见远处伫立的山峰,立刻让人意识到,我们此刻身处的并不是电影产业的中心,而是离北京近两千公里的大西北——更多时候,西宁和电影艺术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用长度丈量的遥远,在这座电影艺术氛围并不浓厚的四线城市里,电影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着无法忽视的距离。

距离上的遥远之外,走到第十三个年头的FIRST自身的矛盾也开始更加明显:它不再像早期那样多放映大批“地下”影片,而是变得成熟和丰富、在行业里也开始表现出更大的影响,吸纳到更多的电影创作者、资方和影迷;但与此同时,一直存在的盈利压力与身份的“不确定性”又让它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甚至由此带来种种的意外、失误和不完善——

影展大幕落下,13岁的FIRST少年成长的烦恼却刚刚开始。

西宁距电影很远,FIRST离电影很近

不同于北京、上海等主流电影节,FIRST身处娱乐产业和文化氛围并不繁荣的青海省西宁市,近两千公里物理距离上的遥远让许多普通电影观众、从业者望而却步,而即使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抵达西宁,“距离感”也始终存在。自2011年落地西宁至今,这已是FIRST在西宁的第九个年头,但在毒眸与多位当地司机交谈却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FIRST的存在。

“这几天确实挺多人打车到索菲特和唐道的,”一位当地司机对毒眸说道,但这些人具体是去做什么的他并不清楚,“到暑假了,游客和当地人来逛街购物都有可能,人流增大也是正常的。”

在街头的影迷们

与这种陌生相同的是,西宁也并非电影的“繁华地带”。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耀莱成龙影城(五棵松店)和金逸影城(朝阳大悦城IMAX店)两家影城一年的票房成绩是1.5亿,而西宁全市有22家影城,全年票房则只有1.56亿;西宁市全年票房在全国占比仅为0.26%,在全国城市票房排名中位列78名,407万的观影人次则在全国排到了88名——“好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西宁司机对毒眸感慨,当地人观影热情的低迷让西宁与电影间着实存在着距离。

但也正是看起来与电影关联不大的西宁,才更需要FIRST这样一个电影节的存在,去潜移默化地拉近电影和现实生活中的距离。“在我那个年代,大家都是看电影的,”已经77岁高龄的导演、FIRST影展荣誉主席谢飞对毒眸说道,“FIRST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当地人坐下来看电影成为可能。”

不仅对于当地人如此,FIRST的出现也让西宁的某些时刻突然变得离电影产业很近——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电影节中,影迷观影往往需要在全市范围内的各大影城来回奔波,而在西宁FIRST观影地点,银河欢乐影城、青海大剧院音乐厅和锅庄广场的露天放映大屏幕三处之间的距离则只有几百米,每晚供影迷和主创团队交流的几何书店也就在附近。

露天放映大屏幕

在这些场合里,很轻易地可以碰到王传君、马伊琍和胡歌等前来参与影展的演员,在玛町和天幕酒吧门口的座椅上,那些原本只出现在银幕上的明星就在观众的眼前喝酒、大笑交谈,影迷上前与之合影、聊天往往不会遭到拒绝。“没有哪里像FIRST一样让我觉得电影离我的生活这么近。”一位西宁当地的年轻影迷对毒眸说道。

电影是FIRST影展期间所有人唯一的目标。“只要能看电影,排多久的队、坐着还是站着,这些都无所谓。”一位从北京赶到西宁的影迷对毒眸说道。在影片《送我上青云》的放映厅门口,观众早早地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里,但由于影厅大小限制,有半数排队候补的观众无缘进场观看。走进影厅内会发现,楼梯、过道等任何有空隙的地方都坐满了人,这样的情况在FIRST时有发生。

这些在影展期间是被充分优待和尊重的。影院所在的商场里,串串店、咖啡馆等不在少数的店铺都挂出了“持FIRST影展等七折/八折优惠”的广告牌;观众观影的观点也可以在这里充分自由地表达,“你拍摄这部影片是有意义的吗?”有观众在《鱼乐园》的观影结束后提出这样的质疑。不管是分享、肯定还是质疑,任何观众都可以在FIRST直截了当地表达。

“电影的宿命是被观看”

如果说FIRST为影迷提供了看电影的近水楼台,那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而言, FIRST则是他们展示才华、追逐电影梦想的平台和机会:

在为期两天的创投会上,手握着自己的第一个长篇处女作电影项目的青年导演们站在台上,第一次向在场的几百名听众讲述。《阿来舅舅》的导演唐诗韵展示出了不同于其外表柔弱形象的力量,在陈述时充满激情和感染力;《达摩流浪者》的导演蒋一鸣讲到动情之处紧张地磕巴起来,在资方代表提问时为了更清楚地交流则直接在舞台边坐下;戴晓璐延续了她温柔、沉静的风格,娓娓道来地讲述了其作品《旅途愉快!》,缓慢但动人的故事引得评委差点感动落泪……

《达摩流浪者》导演蒋一鸣

另一边,在竞赛入围影片的放映现场里,导演柴小雨因他的《鱼乐园》第一次被这么多观众看到而紧张地跑到放映厅外抽烟,错过了观众的鼓掌和叫好;《马赛克少女》放映结束后,导演翟义祥被现场提问观众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有些答非所问;而《春潮》的导演杨荔钠则为观众给出了超乎意料的多重解读而感到惊喜,“我没有想到大家看得这么仔细,理解得这么丰富。”

在其他场合,训练营的热火朝天,论坛的干货、金句频出,甚至酒桌前行业前辈对于新人导演的指点和建议,这些现场和创投会、电影放映等多个环节一起,组成了FIRST搭建的,让电影和创作者、影迷甚至资本之间生动直接的对话——

“FIRST是年轻的电影人和电影发生初恋的地方,这里充满着青涩、紧张和痛苦。”本届FIRST影展评委会主席、《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的导演刁亦男说道。而身处西宁这样一座与电影保持着距离的城市里,却真真实实地成为了离电影最近的地方。

“少年”FIRST,成长也有烦恼

北京到西宁,从与电影的遥远到拉近、缩短这种距离,已经到了第十三年的FIRST在慢慢成长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进入评审流程的短篇数量为813部,投递影片的数量相比去年近乎翻倍;而剧情长片共入围13部,也在数量上创下近五年之最;包括阿里影业、光线、泽东、合瑞、麦特和恒业等在内的203家影视公司的代表来到西宁,初步估算比去年多了近30%;如开心麻花、电广传媒等原本看起来与艺术电影关联不大的产业公司也纷纷进入FIRST探索,有的创投项目一天要与几十个资方代表一对一洽谈——青年导演的市场看起来前景大好。

FIRST创投会现场

不仅如此,FIRST开始试图为青年电影创作者最棘手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可能性——提供完整的电影市场“找钱法”。

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之下,资本向电影产业的投入正肉眼可见地缩减,无法开机的项目比比皆是,同时,仅有的资金也更愿意保险地投入到头部影片和导演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钱”成了新人导演最需要的东西。

为此,除了招徕更多资方、搭建与青年导演沟通的平台外,今年FIRST更“直接粗暴”地新增了电影市场通奖,其合作伙伴可自由选择将奖项授予入选创投及产业放映的任意项目,项目代表因此而获得相应的荣誉和现金奖励。《特邀演员》《三人成虎》和《枯水行舟》等多个项目都获得了十万元的奖励;由终审评委决选出的电影市场首奖《阿来舅舅》则拿下了FIRST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影业提供的二十万现金和丰富的宣发资源支持——

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而言,慢慢强大的FIRST正在试图把他们最需要的东西送到眼前。

《阿来舅舅》拿下阿里影业的资源支持

而年轻创作者们也在个人能力的成长上回应着FIRST的关注。有连续五年参与FIRST影展的资深媒体人表示,今年的影片在内容质量上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增长上升;已经在豆瓣开分的竞赛入围影片中,《春江水暖》《平原上的夏洛克》《幕伶,一鸣,伟明》和《春潮》等多部影片评分都超过了7分——年轻创作者的能力正在跟随FIRST一起成长进步。

《幕伶,一鸣,伟明》豆瓣评分达7.7分

不仅如此,曾经放映诸多独立电影的FIRST也在慢慢成熟,有多年参与影展的资深制片人对毒眸表示,现在的竞赛影片不仅有大批过审的,甚至有一些开始表现出成熟的商业元素,“现在的FIRST让我想起20世纪美国独立电影初期,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FIRST正在走圣丹斯曾走过的路。”

娄烨在领奖

不管是影片数量、质量上的良好势态还是为青年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处在少年期的FIRST正在快速地成长着。只不过,这种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与阵痛:

闭幕影片《寄生虫》在原定放映日的前一天临时取消,观影过程中时常会被身边摄屏、吵闹的人影响,影迷和媒体抱怨没有工作人员站出来阻止,甚至在观众对影展流程有疑问而咨询志愿者时,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FIRST仍然时有意外、混乱的情况发生。

而这些意外背后,实则是一个民办影展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步履维艰。不赚钱、没身份,影展CEO李子为在往年的影展结束颁奖晚会时多次落泪,FIRST工作人员更是把这个已经13岁的影展的状态总结为:“随时处在一种可能明天就没了的危险中。”

FIRST的志愿者

这种“危险”和不易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今电影产业的不成熟。尤其当下,整个电影市场处在一场高温退去的寒冬里已经多时,艺术电影在院线市场的生存状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个位数的排片率、几百万的票房成绩都让文艺片的成本回收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

更现实的情况是,新人导演其实并未在当下的市场得到充足的机会,文牧野和忻钰坤只是极为少数的存在,走出FIRST,众多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将面临的是只靠电影梦想和情怀无法说服和改变环境的残酷现实:大部分人在放弃项目的生存边缘挣扎,甚至连一些已经有过不错文艺片作品的公司也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尴尬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FRIST一个自自身盈利都步履维艰的影展,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电影市场又谈何容易?

即使如此烦恼,在每一年的七月,FIRST还是努力如约而至。它给了只有一个剧本、什么都没有的青年电影创作者授予奖项和资金;也给刚刚拍完第一部长片的导演两千人的放映舞台、让他们第一次面对观众;他让宋佳、胡歌和朱亚文等知名演员对这里“久仰大名”,甚至愿意用“便宜好用”调侃自己、表达与青年导演合作的强烈愿望——

在FIRST,在被唐道637、索菲特酒店和青海大剧院围起来的一片只留给电影的土壤里,所有电影人和电影梦都可以在此肆意发声,他们被理解、被尊重,甚至被相信未来所有和电影有关的可能性都会成真;即使走出FIRTST,这些都将被残酷打碎或者重新接受现实的审视,但属于电影的那几天、几百米范围内的乌托邦里,造梦、逐梦的故事从未停止。

闭幕当天,雨后,天空挂起了彩虹

正是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大胆相信,此刻的“寒冬”或许正是FIRST和艺术电影甚至整个电影产业黎明的前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少年FIRST之烦恼

影展大幕落下,13岁的FIRST少年成长的烦恼却刚刚开始。

文 | 毒眸 张颖

编辑 | 吴燕雨

FIRST竞赛入围长片《鱼乐园》最后一次放映结束的第二天晚上,在西宁的唐道637人头攒动的广场中间,毒眸偶遇了该片的男主李博光。他走路脖子前倾、重心并不是很稳,低头从口袋里掏出一根烟、顺势点燃后继续向前走去——和他在电影里扮演的“李小鱼”一角没有任何差别。

同一时间,观众坐在第13届FIRST影展的放映影厅或大剧院观影,转头可能会发现影片的导演、演员就坐在身后;散场结束后步行了很久,还能遇到正在讨论影片某个情节的路人;在夜晚唐道的某家酒吧里,永远可以碰到正喝着酒、聊着电影的从业者——

坐下来看露天电影的本地少年

在FIRST影展期间,这些场景每天都在发生,电影和现实之间的边界在这里被擦拭到近乎于无。

但当我们走出FIRST影展所在的唐道637、索菲特大酒店和青海大剧院商圈,走进西宁市繁华地段的夜晚,在闪烁的霓虹灯里抬头可见远处伫立的山峰,立刻让人意识到,我们此刻身处的并不是电影产业的中心,而是离北京近两千公里的大西北——更多时候,西宁和电影艺术之间的距离是无法用长度丈量的遥远,在这座电影艺术氛围并不浓厚的四线城市里,电影和普通人的现实生活间总是存在着无法忽视的距离。

距离上的遥远之外,走到第十三个年头的FIRST自身的矛盾也开始更加明显:它不再像早期那样多放映大批“地下”影片,而是变得成熟和丰富、在行业里也开始表现出更大的影响,吸纳到更多的电影创作者、资方和影迷;但与此同时,一直存在的盈利压力与身份的“不确定性”又让它始终处于岌岌可危的地步,甚至由此带来种种的意外、失误和不完善——

影展大幕落下,13岁的FIRST少年成长的烦恼却刚刚开始。

西宁距电影很远,FIRST离电影很近

不同于北京、上海等主流电影节,FIRST身处娱乐产业和文化氛围并不繁荣的青海省西宁市,近两千公里物理距离上的遥远让许多普通电影观众、从业者望而却步,而即使经过两个小时的飞行抵达西宁,“距离感”也始终存在。自2011年落地西宁至今,这已是FIRST在西宁的第九个年头,但在毒眸与多位当地司机交谈却发现,他们中很少有人知道FIRST的存在。

“这几天确实挺多人打车到索菲特和唐道的,”一位当地司机对毒眸说道,但这些人具体是去做什么的他并不清楚,“到暑假了,游客和当地人来逛街购物都有可能,人流增大也是正常的。”

在街头的影迷们

与这种陌生相同的是,西宁也并非电影的“繁华地带”。拓普电影智库数据显示,2018年北京耀莱成龙影城(五棵松店)和金逸影城(朝阳大悦城IMAX店)两家影城一年的票房成绩是1.5亿,而西宁全市有22家影城,全年票房则只有1.56亿;西宁市全年票房在全国占比仅为0.26%,在全国城市票房排名中位列78名,407万的观影人次则在全国排到了88名——“好多年没进过电影院了。”西宁司机对毒眸感慨,当地人观影热情的低迷让西宁与电影间着实存在着距离。

但也正是看起来与电影关联不大的西宁,才更需要FIRST这样一个电影节的存在,去潜移默化地拉近电影和现实生活中的距离。“在我那个年代,大家都是看电影的,”已经77岁高龄的导演、FIRST影展荣誉主席谢飞对毒眸说道,“FIRST提供了这样一个场景,让当地人坐下来看电影成为可能。”

不仅对于当地人如此,FIRST的出现也让西宁的某些时刻突然变得离电影产业很近——在北京、上海这样一线城市的电影节中,影迷观影往往需要在全市范围内的各大影城来回奔波,而在西宁FIRST观影地点,银河欢乐影城、青海大剧院音乐厅和锅庄广场的露天放映大屏幕三处之间的距离则只有几百米,每晚供影迷和主创团队交流的几何书店也就在附近。

露天放映大屏幕

在这些场合里,很轻易地可以碰到王传君、马伊琍和胡歌等前来参与影展的演员,在玛町和天幕酒吧门口的座椅上,那些原本只出现在银幕上的明星就在观众的眼前喝酒、大笑交谈,影迷上前与之合影、聊天往往不会遭到拒绝。“没有哪里像FIRST一样让我觉得电影离我的生活这么近。”一位西宁当地的年轻影迷对毒眸说道。

电影是FIRST影展期间所有人唯一的目标。“只要能看电影,排多久的队、坐着还是站着,这些都无所谓。”一位从北京赶到西宁的影迷对毒眸说道。在影片《送我上青云》的放映厅门口,观众早早地排起了长长的队伍里,但由于影厅大小限制,有半数排队候补的观众无缘进场观看。走进影厅内会发现,楼梯、过道等任何有空隙的地方都坐满了人,这样的情况在FIRST时有发生。

这些在影展期间是被充分优待和尊重的。影院所在的商场里,串串店、咖啡馆等不在少数的店铺都挂出了“持FIRST影展等七折/八折优惠”的广告牌;观众观影的观点也可以在这里充分自由地表达,“你拍摄这部影片是有意义的吗?”有观众在《鱼乐园》的观影结束后提出这样的质疑。不管是分享、肯定还是质疑,任何观众都可以在FIRST直截了当地表达。

“电影的宿命是被观看”

如果说FIRST为影迷提供了看电影的近水楼台,那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而言, FIRST则是他们展示才华、追逐电影梦想的平台和机会:

在为期两天的创投会上,手握着自己的第一个长篇处女作电影项目的青年导演们站在台上,第一次向在场的几百名听众讲述。《阿来舅舅》的导演唐诗韵展示出了不同于其外表柔弱形象的力量,在陈述时充满激情和感染力;《达摩流浪者》的导演蒋一鸣讲到动情之处紧张地磕巴起来,在资方代表提问时为了更清楚地交流则直接在舞台边坐下;戴晓璐延续了她温柔、沉静的风格,娓娓道来地讲述了其作品《旅途愉快!》,缓慢但动人的故事引得评委差点感动落泪……

《达摩流浪者》导演蒋一鸣

另一边,在竞赛入围影片的放映现场里,导演柴小雨因他的《鱼乐园》第一次被这么多观众看到而紧张地跑到放映厅外抽烟,错过了观众的鼓掌和叫好;《马赛克少女》放映结束后,导演翟义祥被现场提问观众各式各样“稀奇古怪”的问题搞得有些答非所问;而《春潮》的导演杨荔钠则为观众给出了超乎意料的多重解读而感到惊喜,“我没有想到大家看得这么仔细,理解得这么丰富。”

在其他场合,训练营的热火朝天,论坛的干货、金句频出,甚至酒桌前行业前辈对于新人导演的指点和建议,这些现场和创投会、电影放映等多个环节一起,组成了FIRST搭建的,让电影和创作者、影迷甚至资本之间生动直接的对话——

“FIRST是年轻的电影人和电影发生初恋的地方,这里充满着青涩、紧张和痛苦。”本届FIRST影展评委会主席、《白日焰火》《南方车站的聚会》等影片的导演刁亦男说道。而身处西宁这样一座与电影保持着距离的城市里,却真真实实地成为了离电影最近的地方。

“少年”FIRST,成长也有烦恼

北京到西宁,从与电影的遥远到拉近、缩短这种距离,已经到了第十三年的FIRST在慢慢成长中,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今年进入评审流程的短篇数量为813部,投递影片的数量相比去年近乎翻倍;而剧情长片共入围13部,也在数量上创下近五年之最;包括阿里影业、光线、泽东、合瑞、麦特和恒业等在内的203家影视公司的代表来到西宁,初步估算比去年多了近30%;如开心麻花、电广传媒等原本看起来与艺术电影关联不大的产业公司也纷纷进入FIRST探索,有的创投项目一天要与几十个资方代表一对一洽谈——青年导演的市场看起来前景大好。

FIRST创投会现场

不仅如此,FIRST开始试图为青年电影创作者最棘手的问题寻找解决的可能性——提供完整的电影市场“找钱法”。

如今的电影市场环境之下,资本向电影产业的投入正肉眼可见地缩减,无法开机的项目比比皆是,同时,仅有的资金也更愿意保险地投入到头部影片和导演身上。在这种情况下,“钱”成了新人导演最需要的东西。

为此,除了招徕更多资方、搭建与青年导演沟通的平台外,今年FIRST更“直接粗暴”地新增了电影市场通奖,其合作伙伴可自由选择将奖项授予入选创投及产业放映的任意项目,项目代表因此而获得相应的荣誉和现金奖励。《特邀演员》《三人成虎》和《枯水行舟》等多个项目都获得了十万元的奖励;由终审评委决选出的电影市场首奖《阿来舅舅》则拿下了FIRST战略合作伙伴阿里影业提供的二十万现金和丰富的宣发资源支持——

对于年轻的电影创作者而言,慢慢强大的FIRST正在试图把他们最需要的东西送到眼前。

《阿来舅舅》拿下阿里影业的资源支持

而年轻创作者们也在个人能力的成长上回应着FIRST的关注。有连续五年参与FIRST影展的资深媒体人表示,今年的影片在内容质量上较往年有了明显的增长上升;已经在豆瓣开分的竞赛入围影片中,《春江水暖》《平原上的夏洛克》《幕伶,一鸣,伟明》和《春潮》等多部影片评分都超过了7分——年轻创作者的能力正在跟随FIRST一起成长进步。

《幕伶,一鸣,伟明》豆瓣评分达7.7分

不仅如此,曾经放映诸多独立电影的FIRST也在慢慢成熟,有多年参与影展的资深制片人对毒眸表示,现在的竞赛影片不仅有大批过审的,甚至有一些开始表现出成熟的商业元素,“现在的FIRST让我想起20世纪美国独立电影初期,也许某种意义上来说,FIRST正在走圣丹斯曾走过的路。”

娄烨在领奖

不管是影片数量、质量上的良好势态还是为青年电影创作者提供更强大的支持,处在少年期的FIRST正在快速地成长着。只不过,这种成长总是伴随着烦恼与阵痛:

闭幕影片《寄生虫》在原定放映日的前一天临时取消,观影过程中时常会被身边摄屏、吵闹的人影响,影迷和媒体抱怨没有工作人员站出来阻止,甚至在观众对影展流程有疑问而咨询志愿者时,不同的人给出的答案各不相同——FIRST仍然时有意外、混乱的情况发生。

而这些意外背后,实则是一个民办影展在当前市场环境下的步履维艰。不赚钱、没身份,影展CEO李子为在往年的影展结束颁奖晚会时多次落泪,FIRST工作人员更是把这个已经13岁的影展的状态总结为:“随时处在一种可能明天就没了的危险中。”

FIRST的志愿者

这种“危险”和不易背后,更深层次的原因是如今电影产业的不成熟。尤其当下,整个电影市场处在一场高温退去的寒冬里已经多时,艺术电影在院线市场的生存状况也并没有得到改善,甚至个位数的排片率、几百万的票房成绩都让文艺片的成本回收成为令人头疼的难题。

更现实的情况是,新人导演其实并未在当下的市场得到充足的机会,文牧野和忻钰坤只是极为少数的存在,走出FIRST,众多年轻的电影创作者们将面临的是只靠电影梦想和情怀无法说服和改变环境的残酷现实:大部分人在放弃项目的生存边缘挣扎,甚至连一些已经有过不错文艺片作品的公司也时刻面临着资金链断裂的尴尬局面。

在这种情况下,FRIST一个自自身盈利都步履维艰的影展,从根本上改变艺术电影市场又谈何容易?

即使如此烦恼,在每一年的七月,FIRST还是努力如约而至。它给了只有一个剧本、什么都没有的青年电影创作者授予奖项和资金;也给刚刚拍完第一部长片的导演两千人的放映舞台、让他们第一次面对观众;他让宋佳、胡歌和朱亚文等知名演员对这里“久仰大名”,甚至愿意用“便宜好用”调侃自己、表达与青年导演合作的强烈愿望——

在FIRST,在被唐道637、索菲特酒店和青海大剧院围起来的一片只留给电影的土壤里,所有电影人和电影梦都可以在此肆意发声,他们被理解、被尊重,甚至被相信未来所有和电影有关的可能性都会成真;即使走出FIRTST,这些都将被残酷打碎或者重新接受现实的审视,但属于电影的那几天、几百米范围内的乌托邦里,造梦、逐梦的故事从未停止。

闭幕当天,雨后,天空挂起了彩虹

正是因此,我们也许可以大胆相信,此刻的“寒冬”或许正是FIRST和艺术电影甚至整个电影产业黎明的前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