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银河补习班》热映,教育正在成为影视创作爆款题材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银河补习班》热映,教育正在成为影视创作爆款题材

反映社会现实的教育类电影能否获得娱乐资本的青睐还未可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柳书琪

由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在近期上映。这部教育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在激烈的暑期档获得不错的成绩,开局时便斩获当周票房冠军,四天票房累计四亿元。

此后票房也一路飘红。7月30日,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9日24时,《银河补习班》票房成绩已超过人民币7.6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银河补习班》表现突出,除了因为它有高国民度的演员加持外,还因为它在题材上切中了当下颇受关注的现实议题:教育。影片中探讨的父子关系与教育理念等问题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几年,大爆的教育题材影视剧有增多趋势,这也让教育在公众议题的排位靠前许多。电影作品如《天才枪手》、《摔跤吧爸爸》等均有较高知名度。尤其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摔跤吧爸爸》,它在内地市场斩获了12.96亿人民币的票房,在内地票房排行榜中拿到37位,仅次于《阿凡达》。在豆瓣电影上,它还获得了9.0的高分。

从题材来看,这些影视作品成功的路径略有不同。天才枪手融入了青春和作弊等情节,讨论了泰国贫富差距的社会议题。而《摔跤吧爸爸》则探讨了在印度传统体制下,父亲如何激励女儿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但这些口碑优秀的作品都触及到教育与公平的社会痛点。

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在尝试挖掘教育相关的热点。《小别离》和《带着爸爸去留学》抓住了低龄留学的趋势,对父母焦虑与留学生不适症展开铺陈;《虎妈猫爸》等探讨亲子关系和教育模式;而去年上映的《狗十三》,则将青春期子女和传统父母之间的矛盾碰撞带到荧幕上。

相比之下,《银河补习班》对教育的探讨要更为深入。邓超所饰演的父亲象征着因材施教、对优生差生一视同仁的素质教育,而闫主任代表的校方则隐喻严肃刻板、以单一分数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而这两类教育模式之争也是中国家长长期关注的焦点。

尽管这些影视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是否能让娱乐资本持续对教育题材感兴趣仍有许多不确定。

从数量来看,教育类影视作品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在豆瓣电影库中,带有“教育”标签的中国大陆电影仅出品了20部(自2010年以来),包括今年讲述学区房问题的《学区房72小时》、2015年聚焦西安交大天才少年的《少年班》等。这些电影过半数评分在7分以下,或无评分。尽管这一统计方法并不全面,如2019年3月上映,由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就未列在其中,但依然反映了目前教育电影非主流的现状。

在引入海外教育类影片时,影视公司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娱乐资本论”曾报道,恒业影业将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引入国内时,曾担心该片属于小语种影片,会限制受众面。并且在获得版权后,影视公司还要解决如何切合国内市场兴趣点、使宣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暑期档竞争激烈,想要突出重围依然需要影片自身质量过硬,才能赢得观众认可。

目前,网络上对《银河补习班》仍有不少质疑。部分情节安排稍显突兀,如父亲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后,孩子成绩突飞猛进,被认为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人物扁平、情节等问题,也在教育类电影上有所凸显。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对部分电影人而言也是亟需提升的能力。

不过从票房来看,《银河补习班》是对教育题材的一次尝试。市场不再只将教育类影视作品视作“爆米花片”,对教育意义的探讨更为有价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银河补习班》热映,教育正在成为影视创作爆款题材

反映社会现实的教育类电影能否获得娱乐资本的青睐还未可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柳书琪

由邓超主演的《银河补习班》在近期上映。这部教育题材的现实主义电影在激烈的暑期档获得不错的成绩,开局时便斩获当周票房冠军,四天票房累计四亿元。

此后票房也一路飘红。7月30日,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据不完全统计,截至7月29日24时,《银河补习班》票房成绩已超过人民币7.6亿元(最终结算数据可能存在误差)。

《银河补习班》表现突出,除了因为它有高国民度的演员加持外,还因为它在题材上切中了当下颇受关注的现实议题:教育。影片中探讨的父子关系与教育理念等问题引起观众的广泛共鸣。

近几年,大爆的教育题材影视剧有增多趋势,这也让教育在公众议题的排位靠前许多。电影作品如《天才枪手》、《摔跤吧爸爸》等均有较高知名度。尤其是票房口碑双丰收的《摔跤吧爸爸》,它在内地市场斩获了12.96亿人民币的票房,在内地票房排行榜中拿到37位,仅次于《阿凡达》。在豆瓣电影上,它还获得了9.0的高分。

从题材来看,这些影视作品成功的路径略有不同。天才枪手融入了青春和作弊等情节,讨论了泰国贫富差距的社会议题。而《摔跤吧爸爸》则探讨了在印度传统体制下,父亲如何激励女儿通过奋斗改变命运。但这些口碑优秀的作品都触及到教育与公平的社会痛点。

国内的一些影视作品也在尝试挖掘教育相关的热点。《小别离》和《带着爸爸去留学》抓住了低龄留学的趋势,对父母焦虑与留学生不适症展开铺陈;《虎妈猫爸》等探讨亲子关系和教育模式;而去年上映的《狗十三》,则将青春期子女和传统父母之间的矛盾碰撞带到荧幕上。

相比之下,《银河补习班》对教育的探讨要更为深入。邓超所饰演的父亲象征着因材施教、对优生差生一视同仁的素质教育,而闫主任代表的校方则隐喻严肃刻板、以单一分数为导向的应试教育。而这两类教育模式之争也是中国家长长期关注的焦点。

尽管这些影视作品与社会现实紧密相关,但是否能让娱乐资本持续对教育题材感兴趣仍有许多不确定。

从数量来看,教育类影视作品还没有得到太多关注。在豆瓣电影库中,带有“教育”标签的中国大陆电影仅出品了20部(自2010年以来),包括今年讲述学区房问题的《学区房72小时》、2015年聚焦西安交大天才少年的《少年班》等。这些电影过半数评分在7分以下,或无评分。尽管这一统计方法并不全面,如2019年3月上映,由于谦主演的电影《老师·好》就未列在其中,但依然反映了目前教育电影非主流的现状。

在引入海外教育类影片时,影视公司也面临着不少风险。“娱乐资本论”曾报道,恒业影业将泰国电影《天才枪手》引入国内时,曾担心该片属于小语种影片,会限制受众面。并且在获得版权后,影视公司还要解决如何切合国内市场兴趣点、使宣发效益最大化的问题。

暑期档竞争激烈,想要突出重围依然需要影片自身质量过硬,才能赢得观众认可。

目前,网络上对《银河补习班》仍有不少质疑。部分情节安排稍显突兀,如父亲带孩子参观博物馆后,孩子成绩突飞猛进,被认为过于理想化。脱离现实、人物扁平、情节等问题,也在教育类电影上有所凸显。如何讲故事、讲好故事,对部分电影人而言也是亟需提升的能力。

不过从票房来看,《银河补习班》是对教育题材的一次尝试。市场不再只将教育类影视作品视作“爆米花片”,对教育意义的探讨更为有价值。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