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冰箱畅销全国,和海尔并驾齐驱,他却在鼎盛时选择销声匿迹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冰箱畅销全国,和海尔并驾齐驱,他却在鼎盛时选择销声匿迹

1991年,珠江冰箱厂卖出了48万台容声牌冰箱,居全国首位。当时业内两大“势力”,南边是容声,北边是海尔,前者的名头要更胜一筹。

文|华商韬略 陈光 伊然

曾经的老对手和老朋友们,大多成了富豪榜常客,而他已经没了身影。

改革开放初期有个说法:全国看广东,广东看顺德。

最鼎盛时期,广东占据全国1/3的家电产量,顺德占了广东的一半。这里走出了美的、格兰仕、科龙等品牌,第一批评选全国十大乡镇企业时,顺德有5家上榜。

1991年,珠江冰箱厂卖出了48万台容声牌冰箱,居全国首位。当时业内两大“势力”,南边是容声,北边是海尔,前者的名头要更胜一筹。

容声的创始人潘宁曾因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肯定,名声大振。    

八十年代初,作为容奇镇(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潘宁经常到全国各地开会,他出差时还留了个心思,专门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

当时城市老百姓对于现代化家用电器非常渴求,而“冰箱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家电产品”,于是回到容奇后,潘宁便组织了几十个人做冰箱。

潘宁对于冰箱原理和构造一窍不通,团队里有些人甚至没见过冰箱。

潘宁一拍板:“要技术,我们没有,出去学”。吃了多次闭门羹后,潘宁在北京雪花冰箱厂见到了负责人。夜里,他们在澡堂子里睡觉,白天跑到厂里学艺,运气好碰上技术人员心情不错,还能给他们讲上一阵子。

潘宁又派人去西安交大学习制冷技术,并且到市场上搜集冰箱的替代设备、工艺和材料。

那之后,他和团队回到镇上,开始了十几个月的攻关。

1983年9月,这支杂牌军在作坊里试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冰箱。试制团队一共“敲”出了三台冰箱,他们将冰箱送审,一台送到香港,一台在国内,香港的那台很快被鉴定技术合格。

1984年10月,珠江冰箱厂正式成立,潘宁将品牌名称定为“容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冰箱企业集体崛起的年份。

1985年发生了一件脍炙人口的事:海尔的张瑞敏在突击检查仓库后,召集全体员工,让他们亲手砸掉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而在这一年,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潘宁主导珠江冰箱厂建立了一座储存3000台冰箱的检验库,所有已经检验合格的冰箱,必须在这间“仓库”里经过24小时的制冷运行才能出厂,在当时的冰箱企业里,这道检验程序绝无仅有。靠着这道工序,潘宁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珠江厂的喷涂车间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材料漆,这种材料生产的冰箱门上有小水泡。潘宁为此开了紧急会议,宣布停产两个月,并且迅速召回了已经进入市场的1000台冰箱。

这是国内所有产业里第一起“产品召回”案例。但这段往事已无人提起。

当时,国营厂的冰箱产多少就能销多少,有时候甚至要凭票排队购买。家电企业拼的是规模,谁员工多、生产线多,谁就掌握话语权。但作为乡镇企业,珠江冰箱厂不受渠道待见,生产规模更没有优势。

思前想后,潘宁认为只有打出品牌,保质量,才能实现逆转。

容声冰箱有了最初的利润后,潘宁便率先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性能检测中心,这是中国最早的标准计量中心。

容声在珠三角一飞冲天后,他随即在小镇上运筹起了全国的生意。

1988年,潘宁率先在行业打起了品牌战,邀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容声容声、质量取胜"广告,成为当时轰动中国家电业的一大事件。

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潘宁将到手的利润全部拿来采购先进设备,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生产线。曾经“偷偷学艺”的乡镇企业,在6年内成为了业界公认的老师。

1992年8月,珠江冰箱厂在政策的指引下改制成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占股20%,镇政府把持80%的股份。

1993年,香港人李国明担任冰箱厂财务总监。“这个留着小胡子、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人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募捐,为珠江电器厂引进了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了近4亿元的资金,公司性质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1994年,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科龙的意思是“科技的巨龙”,潘宁给企业改这个名字,是希望摆脱规模战、价格战,甚至摆脱生产线进口,靠科技去世界市场攻城拔寨。

彼时,中国的家电企业依靠价格战在本土击败了一批跨国企业,形势一片大好。

但潘宁却出来唱反调,他指明中国的家电企业只是装配工厂,核心部件都是国外进口。公司的一次会议上,他激动地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装出一台百分之百的中国冰箱,我们这代冰箱人愧对后人。”

更名为科龙后,潘宁不再局限于冰箱、冰柜产品,而是涉足空调、模具等多类别。大刀阔斧的几年时间里,科龙迅速攀升至顶峰。

1993年,这家企业的销售额是18亿,1996年,这个数字猛增至45亿。

1996年6月,带着6.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7.07亿人民币。其股份就此一分为三:镇政府持内资股41.96%,内部员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

这样的股权分配,依旧和潘宁这个企业的实际缔造者没什么关系。

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宣布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4个月后,他卸任董事长。

没有争论、没有发声,潘宁就此告别科龙,直至消失。

期间,有说法称,潘宁已到了退休年龄,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压力。离开的时候,他与科龙约法三章:不保留办公室,不拿科龙一分钱退休金,不要科龙一股股份。

很多人怀念潘宁,但是他再没有公开露面,远走加拿大过上了退休生活。

离开前,潘宁说了一段话:“像我这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我光荣退休,确实好荣幸。”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冰箱畅销全国,和海尔并驾齐驱,他却在鼎盛时选择销声匿迹

1991年,珠江冰箱厂卖出了48万台容声牌冰箱,居全国首位。当时业内两大“势力”,南边是容声,北边是海尔,前者的名头要更胜一筹。

文|华商韬略 陈光 伊然

曾经的老对手和老朋友们,大多成了富豪榜常客,而他已经没了身影。

改革开放初期有个说法:全国看广东,广东看顺德。

最鼎盛时期,广东占据全国1/3的家电产量,顺德占了广东的一半。这里走出了美的、格兰仕、科龙等品牌,第一批评选全国十大乡镇企业时,顺德有5家上榜。

1991年,珠江冰箱厂卖出了48万台容声牌冰箱,居全国首位。当时业内两大“势力”,南边是容声,北边是海尔,前者的名头要更胜一筹。

容声的创始人潘宁曾因为“发展就是硬道理”的肯定,名声大振。    

八十年代初,作为容奇镇(现佛山市顺德区容桂镇)工业与交通办公室副主任,潘宁经常到全国各地开会,他出差时还留了个心思,专门看看有什么生意可做。

当时城市老百姓对于现代化家用电器非常渴求,而“冰箱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家电产品”,于是回到容奇后,潘宁便组织了几十个人做冰箱。

潘宁对于冰箱原理和构造一窍不通,团队里有些人甚至没见过冰箱。

潘宁一拍板:“要技术,我们没有,出去学”。吃了多次闭门羹后,潘宁在北京雪花冰箱厂见到了负责人。夜里,他们在澡堂子里睡觉,白天跑到厂里学艺,运气好碰上技术人员心情不错,还能给他们讲上一阵子。

潘宁又派人去西安交大学习制冷技术,并且到市场上搜集冰箱的替代设备、工艺和材料。

那之后,他和团队回到镇上,开始了十几个月的攻关。

1983年9月,这支杂牌军在作坊里试验、生产出了中国第一台双开门冰箱。试制团队一共“敲”出了三台冰箱,他们将冰箱送审,一台送到香港,一台在国内,香港的那台很快被鉴定技术合格。

1984年10月,珠江冰箱厂正式成立,潘宁将品牌名称定为“容声”。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是中国冰箱企业集体崛起的年份。

1985年发生了一件脍炙人口的事:海尔的张瑞敏在突击检查仓库后,召集全体员工,让他们亲手砸掉了76台有缺陷的冰箱。

而在这一年,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事情。

潘宁主导珠江冰箱厂建立了一座储存3000台冰箱的检验库,所有已经检验合格的冰箱,必须在这间“仓库”里经过24小时的制冷运行才能出厂,在当时的冰箱企业里,这道检验程序绝无仅有。靠着这道工序,潘宁发现了不少问题。比如,珠江厂的喷涂车间率先使用了一种新的材料漆,这种材料生产的冰箱门上有小水泡。潘宁为此开了紧急会议,宣布停产两个月,并且迅速召回了已经进入市场的1000台冰箱。

这是国内所有产业里第一起“产品召回”案例。但这段往事已无人提起。

当时,国营厂的冰箱产多少就能销多少,有时候甚至要凭票排队购买。家电企业拼的是规模,谁员工多、生产线多,谁就掌握话语权。但作为乡镇企业,珠江冰箱厂不受渠道待见,生产规模更没有优势。

思前想后,潘宁认为只有打出品牌,保质量,才能实现逆转。

容声冰箱有了最初的利润后,潘宁便率先建设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性能检测中心,这是中国最早的标准计量中心。

容声在珠三角一飞冲天后,他随即在小镇上运筹起了全国的生意。

1988年,潘宁率先在行业打起了品牌战,邀请香港影视明星汪明荃代言。"容声容声、质量取胜"广告,成为当时轰动中国家电业的一大事件。

全国各地的订单纷至沓来。潘宁将到手的利润全部拿来采购先进设备,在短时间内打造出了一条全国领先的生产线。曾经“偷偷学艺”的乡镇企业,在6年内成为了业界公认的老师。

1992年8月,珠江冰箱厂在政策的指引下改制成为珠江电器股份有限公司,员工占股20%,镇政府把持80%的股份。

1993年,香港人李国明担任冰箱厂财务总监。“这个留着小胡子、看上去高深莫测”的人在香港做了一次成功的募捐,为珠江电器厂引进了三家境外投资人,募集了近4亿元的资金,公司性质变更为中外合资企业。

1994年,电器厂更名为广东科龙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科龙的意思是“科技的巨龙”,潘宁给企业改这个名字,是希望摆脱规模战、价格战,甚至摆脱生产线进口,靠科技去世界市场攻城拔寨。

彼时,中国的家电企业依靠价格战在本土击败了一批跨国企业,形势一片大好。

但潘宁却出来唱反调,他指明中国的家电企业只是装配工厂,核心部件都是国外进口。公司的一次会议上,他激动地说:“如果不能在有生之年装出一台百分之百的中国冰箱,我们这代冰箱人愧对后人。”

更名为科龙后,潘宁不再局限于冰箱、冰柜产品,而是涉足空调、模具等多类别。大刀阔斧的几年时间里,科龙迅速攀升至顶峰。

1993年,这家企业的销售额是18亿,1996年,这个数字猛增至45亿。

1996年6月,带着6.6亿元净利润的成绩,科龙电器在香港上市,成为第一家在香港上市的乡镇企业,并成功募集资金7.07亿人民币。其股份就此一分为三:镇政府持内资股41.96%,内部员工持内资股10.49%,H股流通占比47.55%。

这样的股权分配,依旧和潘宁这个企业的实际缔造者没什么关系。

1998年12月,在没有任何预兆的情况下,科龙集团突然宣布潘宁辞去公司总裁职务,4个月后,他卸任董事长。

没有争论、没有发声,潘宁就此告别科龙,直至消失。

期间,有说法称,潘宁已到了退休年龄,受到了来自各界的压力。离开的时候,他与科龙约法三章:不保留办公室,不拿科龙一分钱退休金,不要科龙一股股份。

很多人怀念潘宁,但是他再没有公开露面,远走加拿大过上了退休生活。

离开前,潘宁说了一段话:“像我这样干到65岁的企业家,屈指可数。我光荣退休,确实好荣幸。”

——END——

图片均来自网络

版权所有,禁止私自转载!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