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大痴道人黄公望,小城青年顾晓刚,六百年后的《春江水暖》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大痴道人黄公望,小城青年顾晓刚,六百年后的《春江水暖》

顾晓刚是在《富春山居图》的存在感中浸润成长的,所以当他去考虑自己这部电影的艺术呈现和镜头语言时,自然地想到了这幅画作。第一次做电影导演的他,开启了一种新的美学尝试。

文|黑白文娱  蓝二

(图片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

青年导演顾晓刚的家乡是浙江富阳,六百年前黄公望在此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六百年后它成了顾晓刚的灵感来源,他基于这一传统山水美学拍摄出了《春江水暖》——一种从未被尝试过的电影语言,以及观影体验。

“重要主角之一,是江”

顾晓刚这部关于故乡的处女作长片,是由两个月前的戛纳走入公众视野的。当时该片从一千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戛纳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这也是华语界在该单元的首次压轴。

7月28日,西宁FIRST影展上,《春江水暖》又同时揽得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图片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影片初始有一处令观者印象深刻的12分钟长镜头,镜头横移,如一幅流动的富春山图轴徐徐向右展开,而人物如行进在画作之中。

以这一场景为代表,横移与竖移的运镜被丰富地运用在整部影片的拍摄中,呈现出如山水画中移步换景、俯仰自得的“散点透视”效果。间隔,又有几处空镜来点睛。

因为家乡富阳的缘故,顾晓刚是在《富春山居图》的存在感中浸润成长的,所以当他去考虑自己这部电影的艺术呈现和镜头语言时,自然地想到了这幅画作,既是映照,也有致敬。

镜头语言讲出的不仅仅是审美,也是创作者的世界观。创作者显然是崇拜自然界的宏大永恒的——电影许多处都是远景,自然山水庞大,而主角人物只是其中的渺小点缀,你在看着他们听着他们,但似乎又不必以他们为念。

顾晓刚接受黑白文娱专访时说,“电影叫《春江水暖》,主角之一就是江,我们要让它流动起来”。

在江水的流淌中,时间无限延伸。在这幅时间长轴里不曾变换过的主角只有山和江,而人只是配角,每个人出场一小会,增添一些新片段。

人生,“跳墙”

剧本是顾晓刚自己创作的,最初只是想做一个关于父母的、关于自己家庭情感的故事,但随着他的写作调研,看到故乡小城的发展变化,变化中带来的普通人生活的矛盾喜忧,以及这些变化放诸中国更大环境下所具有的代表性,让他决定从普通和细微入手去呈现一个更大的命题。

这就有了现在的《春江水暖》。顾家老母亲突然中风,从此需要四个儿子轮番赡养照顾,按季节流转的照顾义务,也引出了四个儿子不同的家庭烦恼: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婚房的难题;老三一边独自照顾患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边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虽然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独身一人。老母亲的突然病倒,让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的亲情与个人取舍也不断受到考验。

这里写的都是一座小城在这个时代变化中会经历的冲突,比如外出求学过的新一代人与小城留守的老一代人之间突出的思想冲突,比如生产方式转变、贫富差距、拆迁建设等城市现代化问题,比如现代化进程中个人发展的理想与落差。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代代人始终在探讨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的,比如家族情感与代际关系。

顾晓刚把自己的观察和疑问放进了电影里,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探讨。在他看到的生活中,中国人的表达和相处方式,几乎是每一代都在延续和重演。比如祖父母辈对于父母辈婚姻爱情的接纳,就有很多家庭都处理得不好;但当时光流转,父母辈再面对自己子女辈的婚姻爱情时,过去的感受和经验似乎并没有能够发挥作用,依然会发生如上一辈同样的情况。

对不同的人物,顾晓刚有放入自己设定的“主题”,老大家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女儿顾喜及其男朋友,是片中理想的化身,寄托了创作者的理想核心。在影片中,借由他们参加的大学的一部话剧,顾晓刚表达了他的一个期望——跳墙,每个人跳脱出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桎梏,既有的那面“墙”。

顾晓刚启用了许多真实的生活者来演绎生活的真实。

比如电影中扮演老三的演员是顾晓刚的一位叔叔,顾晓刚说他从叔叔的生活中获得了很多感触,也让叔叔来诠释了生活的一个真实面。

尽管包含了诸多的生活难题,但在诠释和引导上,《春江水暖》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想让生活中的“难”成为主题,也没有试图制造一个个冲突高潮再去一个个解决而得到最终的圆满。

创作者的世界观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映证。生活是流动的,没有终点的。放在宏大的自然和时间的长河中,个体本就是平常,这里演绎的生活,也只是平常。

镜头的美学与内容的真实,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了很好的互相消解的效应。真实的生活内容让顾晓刚创新的美学形式有了一个落地的平衡点,不会流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形态,而是可以与普通观众连接;美学又消解了剧情中某些过于激烈的矛盾冲突,让生活变得平和。

“新美学”的创作共鸣,窦唯来了

《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完成,黄公望前后花了七年时间,常年游走于富春江两岸考察风光,观察江水、烟云、植物等在一天及至四季中的变化,并绘制了大量练习或草稿画作,最终形成画卷。

顾晓刚自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方式,点明了这种作品间的关联性。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画的创作方式不是写生,而是很像拍纪录片,黄公望七年的创作中,前五年其实都是在采风和记录,最后用两年的时间“来剪辑,编组和折叠成一个空间,剪辑成一个《富春山居图》”。

顾晓刚同样采用了这种大量真实采风的方式,绘制着自己的富春山居影像。

他的故事以由夏到春的四季更迭为脉络来展开,那么为了使情节发生在自然合理的环境中,符合生活状态和自然生态在四季间的真实变化,顾晓刚选择了按照季节流转的顺序来进行拍摄。于是,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前期工作。

剪辑刘新竹就是被顾晓刚的这些“采风”素材吸引来的。在参与完成得奖大户《老兽》之后,刘新竹获得了大量影片剪辑的邀约,但她一直没有定,就想等一部更特别点的作品,等了半年多,碰见了《春江水暖》。

那是2017年11月,顾晓刚刚刚完成了由夏到秋的一些素材拍摄。两人见面,顾晓刚给刘新竹讲了自己的剧本,讲了自己对于美学的想法,给她看了一些片花。刘新竹觉得终于找到了好作品,当场就兴奋地表示要加入。到了2018年1月,顾晓刚完成了由冬至初春的一些素材拍摄后,刘新竹开始进入了工作。

刘新竹明确地知道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在关于这部片子的美学呈现构建上,我也想去找一些参考片之类的,但是我发现根本没有可参考的。但是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在拍一部电影或是剪一部电影,而是在做一个新类型,而美学上的构建和突破又是最难的。于是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年戛纳之前,这部影片才真正剪辑完成。这其间,顾晓刚和刘新竹,一直在考虑美学架构,不断地调整。

刘新竹是顾晓刚在视觉美学上的金牌合作者,窦唯则是他在这部影片听觉美学上的王炸合作者。

在前期准备自己这场“古为今用”的创作时,顾晓刚就一直在寻找一些美学参照,当时就听到了窦唯的音乐,他觉得很震惊,没想到在传统文化审美与现代性的结合输出方面,已经有走得这么深远的艺术家。

于是在这整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窦唯的音乐成了顾晓刚的另一个缪斯,一些剧本中原本并没有的情节的设计,都来源于这些音乐的启发。

在剪辑时,他们也会以窦唯的音乐作参照,剪出来的与现在成片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吻合的。

虽然窦唯是一个传奇人物,但顾晓刚觉得双方思考的中国人文表达是一样的,肯定是可以靠作品来交流的,于是他找到了窦唯的电子邮箱地址,给窦唯写了一封长信。

长信里,顾晓刚详细讲了他们团队对这个电影的想法,对电影美学的思考,然后附上了一些剧照。窦唯很快就确定成为了《春江水暖》的音乐总监,在那之后,到去西宁参加影展之前,半年的时间里,窦唯与顾晓刚等一直在交流,反复磨合彼此的想法。

“窦唯老师不仅仅是在做一个电影配乐,他也是一位广阔的表达者,他对声音上也会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顾晓刚告诉我们。

他觉得很幸运,最后窦唯也觉得这次合作非常满意和愉快。

“濒临破产”与入选戛纳,至暗时刻到柳暗花明

刘新竹后来才真正意识到《春江水暖》的剪辑,是她截至目前遇到过的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

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学富阳话。

刘新竹刚拿到素材的时候,一个字都听不懂。她只好拿着剧本,参照剧本的大概剧情,对着素材一点一点慢慢听。

其次,这毕竟是一部拍了两年的片子,其素材量级是前所未有的。

贯穿其中的,就是美学构建的难度。

刘新竹索性住到导演在富阳的家里,完全进入顾晓刚的世界、工作节奏和状态,一直剪片剪到今年三四月才回到了北京。

完成之后,刘新竹笑称自己已是富阳话“六级”水平。

但对于顾晓刚来说,这种艺术创作上的挑战,都不能称为“难”了。毕竟他是个曾经濒临破产的人。

时间回到2017年,那时正是项目筹备阶段,顾晓刚早已完成了剧本创作,也请到了一帮优秀的拍摄制作人加盟,一切就绪,只待正筹措的投资到位就开拍。但突然顾晓刚发现不能等了。

杭州2022年将举办亚运会,2017年时,包括富阳在内的杭州所有区县都进入到一个加速改造换新的阶段,许多城市建设项目迅速上马。顾晓刚觉察到,很多旧景象、旧环境可能将不复存在。

似乎是出于一种抢救性地记录的目的,他决定赶紧启动。

但迅速启动,顾晓刚头一个难题就是钱。要开拍了,几十号人在驻地集结了,钱还没到位,顾晓刚就自己投钱,然后到处借钱,朋友、老师、蚂蚁借呗、高利贷,参加政府比赛拿奖金……他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和渠道都做了。

整个一年,顾晓刚的日常循环就是:拍摄,谈资方,发愁开支,拍摄,谈资方,发愁开支……

“第一年最艰难,就是在跟创作搏斗,不说艺术层面,我们就是至少要把这个事情推动下去,不让它夭折。”

在刘新竹眼中,顾晓刚是个遇到困难极冷静坚定的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绝对不会退一步。

“在剪辑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虚焦的镜头,可能他会立马从北京就坐高铁回去,把摄影叫过来补拍这个镜头,然后再回北京,把这个镜头带回来,我们立刻剪进去。”

而这样的顾晓刚,在2018年春天也遇到了自己的至暗时刻,从来不喝酒的他喝了一点酒,跟刘新竹说,“我可能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想),明天就要破产了”。顾晓刚将自己的生活全部押了进去,没有后路。

那个阶段,顾晓刚最感谢的就是一帮朋友的帮助,尤其是监制李嘉,因为认可和支持,冒了最大的风险,自己出资几十万给他们去做事。后来,他们也幸运地获得了工厂大门影业的帮助。

2019年3月,《春江水暖》的柳暗花明到来了。

那时他们最后的春天还未拍完,尚未成片,打算拿着已剪的一些部分试着去报名参加戛纳。因为是导演的处女作,入围很难,团队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戛纳影评人周单元总监夏尔·泰松看到了作品,并且“一见倾心”。

至今顾晓刚聊到这一段时,依然比较兴奋。他说影评人周单元的作品原本也几乎排满了,结果包括夏尔·泰松在内的戛纳的专家、发行商们对《春江水暖》都非常喜爱,于是片子逆袭了。

“当时通知我们入围戛纳的电话,是制片人梁颖接的。我接到她的电话时,她的声音还在抖,说影评人周要选我们做闭幕影片。他们说看到了这部电影无比的广阔性。”

听到这句话,顾晓刚说,他们真的看懂了。

今年12月,《春江水暖》将在法国公映,预计年底还会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

而顾晓刚会接着延续自己的“广阔性”,他计划创作一部名为《千里江东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只是三部曲中的开篇。

采访/编辑:王子之

版式:蓝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大痴道人黄公望,小城青年顾晓刚,六百年后的《春江水暖》

顾晓刚是在《富春山居图》的存在感中浸润成长的,所以当他去考虑自己这部电影的艺术呈现和镜头语言时,自然地想到了这幅画作。第一次做电影导演的他,开启了一种新的美学尝试。

文|黑白文娱  蓝二

(图片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

青年导演顾晓刚的家乡是浙江富阳,六百年前黄公望在此创作出了传世之作《富春山居图》。而六百年后它成了顾晓刚的灵感来源,他基于这一传统山水美学拍摄出了《春江水暖》——一种从未被尝试过的电影语言,以及观影体验。

“重要主角之一,是江”

顾晓刚这部关于故乡的处女作长片,是由两个月前的戛纳走入公众视野的。当时该片从一千多部影片中脱颖而出,成为戛纳影评人周单元的闭幕影片——这也是华语界在该单元的首次压轴。

7月28日,西宁FIRST影展上,《春江水暖》又同时揽得最佳剧情长片、最佳导演两项大奖。

(图片来源:FIRST青年电影展)

影片初始有一处令观者印象深刻的12分钟长镜头,镜头横移,如一幅流动的富春山图轴徐徐向右展开,而人物如行进在画作之中。

以这一场景为代表,横移与竖移的运镜被丰富地运用在整部影片的拍摄中,呈现出如山水画中移步换景、俯仰自得的“散点透视”效果。间隔,又有几处空镜来点睛。

因为家乡富阳的缘故,顾晓刚是在《富春山居图》的存在感中浸润成长的,所以当他去考虑自己这部电影的艺术呈现和镜头语言时,自然地想到了这幅画作,既是映照,也有致敬。

镜头语言讲出的不仅仅是审美,也是创作者的世界观。创作者显然是崇拜自然界的宏大永恒的——电影许多处都是远景,自然山水庞大,而主角人物只是其中的渺小点缀,你在看着他们听着他们,但似乎又不必以他们为念。

顾晓刚接受黑白文娱专访时说,“电影叫《春江水暖》,主角之一就是江,我们要让它流动起来”。

在江水的流淌中,时间无限延伸。在这幅时间长轴里不曾变换过的主角只有山和江,而人只是配角,每个人出场一小会,增添一些新片段。

人生,“跳墙”

剧本是顾晓刚自己创作的,最初只是想做一个关于父母的、关于自己家庭情感的故事,但随着他的写作调研,看到故乡小城的发展变化,变化中带来的普通人生活的矛盾喜忧,以及这些变化放诸中国更大环境下所具有的代表性,让他决定从普通和细微入手去呈现一个更大的命题。

这就有了现在的《春江水暖》。顾家老母亲突然中风,从此需要四个儿子轮番赡养照顾,按季节流转的照顾义务,也引出了四个儿子不同的家庭烦恼:老大家的女儿为捍卫自己的婚姻自由,不惜与家族划清界限;老二在勉强营生的环境中,面临儿子婚房的难题;老三一边独自照顾患唐氏综合征的儿子,一边躲避无缝不入的债主;老四虽然忠厚老实,却连自己也照顾不好,独身一人。老母亲的突然病倒,让这个家族中的每一个人的亲情与个人取舍也不断受到考验。

这里写的都是一座小城在这个时代变化中会经历的冲突,比如外出求学过的新一代人与小城留守的老一代人之间突出的思想冲突,比如生产方式转变、贫富差距、拆迁建设等城市现代化问题,比如现代化进程中个人发展的理想与落差。

还有一些问题是一代代人始终在探讨却一直没有准确答案的,比如家族情感与代际关系。

顾晓刚把自己的观察和疑问放进了电影里,希望能够得到一些探讨。在他看到的生活中,中国人的表达和相处方式,几乎是每一代都在延续和重演。比如祖父母辈对于父母辈婚姻爱情的接纳,就有很多家庭都处理得不好;但当时光流转,父母辈再面对自己子女辈的婚姻爱情时,过去的感受和经验似乎并没有能够发挥作用,依然会发生如上一辈同样的情况。

对不同的人物,顾晓刚有放入自己设定的“主题”,老大家捍卫自己婚姻自由的女儿顾喜及其男朋友,是片中理想的化身,寄托了创作者的理想核心。在影片中,借由他们参加的大学的一部话剧,顾晓刚表达了他的一个期望——跳墙,每个人跳脱出现实生活中面对的桎梏,既有的那面“墙”。

顾晓刚启用了许多真实的生活者来演绎生活的真实。

比如电影中扮演老三的演员是顾晓刚的一位叔叔,顾晓刚说他从叔叔的生活中获得了很多感触,也让叔叔来诠释了生活的一个真实面。

尽管包含了诸多的生活难题,但在诠释和引导上,《春江水暖》这部电影却并没有想让生活中的“难”成为主题,也没有试图制造一个个冲突高潮再去一个个解决而得到最终的圆满。

创作者的世界观在这里又一次得到了映证。生活是流动的,没有终点的。放在宏大的自然和时间的长河中,个体本就是平常,这里演绎的生活,也只是平常。

镜头的美学与内容的真实,在这部影片中形成了很好的互相消解的效应。真实的生活内容让顾晓刚创新的美学形式有了一个落地的平衡点,不会流为一个纯粹的艺术形态,而是可以与普通观众连接;美学又消解了剧情中某些过于激烈的矛盾冲突,让生活变得平和。

“新美学”的创作共鸣,窦唯来了

《富春山居图》的创作,从开始构思到最终完成,黄公望前后花了七年时间,常年游走于富春江两岸考察风光,观察江水、烟云、植物等在一天及至四季中的变化,并绘制了大量练习或草稿画作,最终形成画卷。

顾晓刚自己有一个很有意思的解读方式,点明了这种作品间的关联性。在他看来,很多中国画的创作方式不是写生,而是很像拍纪录片,黄公望七年的创作中,前五年其实都是在采风和记录,最后用两年的时间“来剪辑,编组和折叠成一个空间,剪辑成一个《富春山居图》”。

顾晓刚同样采用了这种大量真实采风的方式,绘制着自己的富春山居影像。

他的故事以由夏到春的四季更迭为脉络来展开,那么为了使情节发生在自然合理的环境中,符合生活状态和自然生态在四季间的真实变化,顾晓刚选择了按照季节流转的顺序来进行拍摄。于是,花了两年时间,才完成了前期工作。

剪辑刘新竹就是被顾晓刚的这些“采风”素材吸引来的。在参与完成得奖大户《老兽》之后,刘新竹获得了大量影片剪辑的邀约,但她一直没有定,就想等一部更特别点的作品,等了半年多,碰见了《春江水暖》。

那是2017年11月,顾晓刚刚刚完成了由夏到秋的一些素材拍摄。两人见面,顾晓刚给刘新竹讲了自己的剧本,讲了自己对于美学的想法,给她看了一些片花。刘新竹觉得终于找到了好作品,当场就兴奋地表示要加入。到了2018年1月,顾晓刚完成了由冬至初春的一些素材拍摄后,刘新竹开始进入了工作。

刘新竹明确地知道这部片子的特别之处是什么。

“在关于这部片子的美学呈现构建上,我也想去找一些参考片之类的,但是我发现根本没有可参考的。但是这也是最有趣的地方。”

他们并不是单纯地在拍一部电影或是剪一部电影,而是在做一个新类型,而美学上的构建和突破又是最难的。于是从那时开始,一直到今年戛纳之前,这部影片才真正剪辑完成。这其间,顾晓刚和刘新竹,一直在考虑美学架构,不断地调整。

刘新竹是顾晓刚在视觉美学上的金牌合作者,窦唯则是他在这部影片听觉美学上的王炸合作者。

在前期准备自己这场“古为今用”的创作时,顾晓刚就一直在寻找一些美学参照,当时就听到了窦唯的音乐,他觉得很震惊,没想到在传统文化审美与现代性的结合输出方面,已经有走得这么深远的艺术家。

于是在这整部电影的制作过程中,窦唯的音乐成了顾晓刚的另一个缪斯,一些剧本中原本并没有的情节的设计,都来源于这些音乐的启发。

在剪辑时,他们也会以窦唯的音乐作参照,剪出来的与现在成片的百分之六七十都是吻合的。

虽然窦唯是一个传奇人物,但顾晓刚觉得双方思考的中国人文表达是一样的,肯定是可以靠作品来交流的,于是他找到了窦唯的电子邮箱地址,给窦唯写了一封长信。

长信里,顾晓刚详细讲了他们团队对这个电影的想法,对电影美学的思考,然后附上了一些剧照。窦唯很快就确定成为了《春江水暖》的音乐总监,在那之后,到去西宁参加影展之前,半年的时间里,窦唯与顾晓刚等一直在交流,反复磨合彼此的想法。

“窦唯老师不仅仅是在做一个电影配乐,他也是一位广阔的表达者,他对声音上也会有自己的建议和想法。”顾晓刚告诉我们。

他觉得很幸运,最后窦唯也觉得这次合作非常满意和愉快。

“濒临破产”与入选戛纳,至暗时刻到柳暗花明

刘新竹后来才真正意识到《春江水暖》的剪辑,是她截至目前遇到过的难度系数最高的工作。

遇到的第一大难题,学富阳话。

刘新竹刚拿到素材的时候,一个字都听不懂。她只好拿着剧本,参照剧本的大概剧情,对着素材一点一点慢慢听。

其次,这毕竟是一部拍了两年的片子,其素材量级是前所未有的。

贯穿其中的,就是美学构建的难度。

刘新竹索性住到导演在富阳的家里,完全进入顾晓刚的世界、工作节奏和状态,一直剪片剪到今年三四月才回到了北京。

完成之后,刘新竹笑称自己已是富阳话“六级”水平。

但对于顾晓刚来说,这种艺术创作上的挑战,都不能称为“难”了。毕竟他是个曾经濒临破产的人。

时间回到2017年,那时正是项目筹备阶段,顾晓刚早已完成了剧本创作,也请到了一帮优秀的拍摄制作人加盟,一切就绪,只待正筹措的投资到位就开拍。但突然顾晓刚发现不能等了。

杭州2022年将举办亚运会,2017年时,包括富阳在内的杭州所有区县都进入到一个加速改造换新的阶段,许多城市建设项目迅速上马。顾晓刚觉察到,很多旧景象、旧环境可能将不复存在。

似乎是出于一种抢救性地记录的目的,他决定赶紧启动。

但迅速启动,顾晓刚头一个难题就是钱。要开拍了,几十号人在驻地集结了,钱还没到位,顾晓刚就自己投钱,然后到处借钱,朋友、老师、蚂蚁借呗、高利贷,参加政府比赛拿奖金……他把所有能想到的办法和渠道都做了。

整个一年,顾晓刚的日常循环就是:拍摄,谈资方,发愁开支,拍摄,谈资方,发愁开支……

“第一年最艰难,就是在跟创作搏斗,不说艺术层面,我们就是至少要把这个事情推动下去,不让它夭折。”

在刘新竹眼中,顾晓刚是个遇到困难极冷静坚定的人,坚持自己的想法和创作,绝对不会退一步。

“在剪辑时,我们看到了一个虚焦的镜头,可能他会立马从北京就坐高铁回去,把摄影叫过来补拍这个镜头,然后再回北京,把这个镜头带回来,我们立刻剪进去。”

而这样的顾晓刚,在2018年春天也遇到了自己的至暗时刻,从来不喝酒的他喝了一点酒,跟刘新竹说,“我可能每天早晨起来(都会想),明天就要破产了”。顾晓刚将自己的生活全部押了进去,没有后路。

那个阶段,顾晓刚最感谢的就是一帮朋友的帮助,尤其是监制李嘉,因为认可和支持,冒了最大的风险,自己出资几十万给他们去做事。后来,他们也幸运地获得了工厂大门影业的帮助。

2019年3月,《春江水暖》的柳暗花明到来了。

那时他们最后的春天还未拍完,尚未成片,打算拿着已剪的一些部分试着去报名参加戛纳。因为是导演的处女作,入围很难,团队本来没有抱太大希望,没想到戛纳影评人周单元总监夏尔·泰松看到了作品,并且“一见倾心”。

至今顾晓刚聊到这一段时,依然比较兴奋。他说影评人周单元的作品原本也几乎排满了,结果包括夏尔·泰松在内的戛纳的专家、发行商们对《春江水暖》都非常喜爱,于是片子逆袭了。

“当时通知我们入围戛纳的电话,是制片人梁颖接的。我接到她的电话时,她的声音还在抖,说影评人周要选我们做闭幕影片。他们说看到了这部电影无比的广阔性。”

听到这句话,顾晓刚说,他们真的看懂了。

今年12月,《春江水暖》将在法国公映,预计年底还会在国内各大院线上映。

而顾晓刚会接着延续自己的“广阔性”,他计划创作一部名为《千里江东图》的三部曲长卷电影,此次面世的《春江水暖》只是三部曲中的开篇。

采访/编辑:王子之

版式:蓝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