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非遗+旅游”引领新风尚,济南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非遗+旅游”引领新风尚,济南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当下民宿的火热兴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体验性研学游活态传承

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通过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亲身感知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口传身授、活态传承是非遗项目的突出特点,正因如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研学游成为了当下火热的旅游方式。

位于济南章丘区的友谊葫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马友谊开办的一家集葫芦种植、研发、制作于一体的新型公司,结合烙画、针刺、彩绘、镂空等工艺在葫芦上面搞创作,创新产品形式。随着葫芦博物馆以及葫芦生态园的发展,葫芦主题文化已成为章丘特色文化和旅游的一大新亮点。同时,这里也成为了研学体验的目的地,学员们走近和了解葫芦文化,推进葫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位于历城区的宏济堂文化产业园区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外,也开辟了学生研学体验空间,同时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其实,像这样的体验性非遗研学基地已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趋势,比如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成功恢复了传统拉坯成型制作蛋壳陶的工艺,还研制开发出四大系列数百种黑陶工艺品。为让传统黑陶立体化传承,张国庆创办了城子崖黑陶艺术博物馆和国庆黑陶研究所,同时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制陶技艺,一方面了解传统的龙山文化和黑陶,同时可以把制作完成的作品带回家,也算是有所收获。”张国庆说。

在济南莱芜区,创办体验性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新方向。山歌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体验馆通过对榨油过程的体验、手工皂等衍生品的开发为传统非遗增添活力;泰顺斋南肠博物馆集历史沿革、技艺再现于一体,同时正在开发现代科技体验馆,开放后将通过一系列体验性活动,在博物馆展示静态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活态传承。

无论是从葫芦生长到制作的一体化体验、龙山黑陶的创新再现,还是通过博物馆体验馆的形式传承,都是基于当地特色的文化体验,让非遗讲述当地故事,而这些,则是非遗与旅游结合过程中的着力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遗研学游是当下文旅融合的丰富体现。“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游更深入,孩子们在过程中了解的历史文化更丰富了。”山东省中国旅行社入境中心总监张永蕾介绍,文化应该是整个旅游的根基,旅游为文化注入了活力。“游学中旅游体现在游的部分,但是学的是历史文化。单纯像以前那样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意义不大。体验性的研学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很好的体现,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旅游产品中注入新的元素。”

演艺节庆续写传统记忆

非遗,除了传统技艺类,也有流传于各地唱腔宛转悠扬的戏曲。这些历史悠久的戏曲起源于民间,声音飘荡在了乡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靓丽名片,也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一览风采。

“旅游的出行需要一种文化的指导,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传承下来有其历史底蕴,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以往参观的旅行方式。”山东华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邵红感叹。

在青野村的戏台上,身着戏服、佩戴头饰的演员倾情演绎着这里的地方戏,五音戏。五音戏原称“周姑子戏”,清代晚期发源于章丘市文祖镇青野村。流传至今,村里组织成立了五音戏庄户剧团,每年演出达到300多场。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音戏在其发源地文祖街道青野村建成了博物馆,分为“宫女传戏、五音之源”“人才济济,五音唱响”“词牌独秀、名家唱和”“文旅融合、源远流长”四个主题,以“五音戏发展脉络展室”“体验展室”“传承人风采展室”和“文旅融合展室”四个展室的展陈,传承戏曲发展脉络,也通过演艺的方式带动了当地旅游。

同样位于济南章丘区的石匣村也在传承当地戏曲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路子。章丘梆子是石匣村的传统戏曲,也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考察当日,这里正“过半年”,夜里戏曲声一起,乡村振兴戏剧节的大幕就此揭开。章丘梆子剧团团长于亮兴介绍,目前村里正以传统戏曲文化为翘板,带动文旅融合的整体性发展。“我目前的设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带动旅游等项目的发展,同时开辟田园综合体,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民宿增强文化体验

当下民宿的火热兴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济南章丘区石子口村深挖当地文化,打造了“齐风石韵,醉美乡村”的生态乡村旅游。东部与以石文化和集装箱文化打造农家体验式乡村旅游,西部对老旧房屋进行回收改造,与朴美乡居联合建设24节气的高端民宿。通过构建跳出“景点体验”传统模式,围绕“全域旅游”“创意旅游”“情感旅游”等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 综合体,形成一户一处景、 一线一风光的大美格局。

“文旅融合之后,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对于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民宿发展,邵红深有感触。“原来的话,我们觉得乡村就应该是一个景区,像最早的房干还有沂蒙山,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我们发现文化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比如石子口村发展的民宿就很有氛围,在凸显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很多企业团建的目的地,这也是当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非遗+旅游”引领新风尚,济南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非遗+旅游”引领新风尚,济南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当下民宿的火热兴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体验性研学游活态传承

研学旅游是继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后的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方式,通过将非遗与研学体验结合起来,让游客亲身感知非遗,实现见人见物见生活。口传身授、活态传承是非遗项目的突出特点,正因如此,参与度高、体验性强的研学游成为了当下火热的旅游方式。

位于济南章丘区的友谊葫芦文化发展有限公司,是葫芦雕刻技艺传承人马友谊开办的一家集葫芦种植、研发、制作于一体的新型公司,结合烙画、针刺、彩绘、镂空等工艺在葫芦上面搞创作,创新产品形式。随着葫芦博物馆以及葫芦生态园的发展,葫芦主题文化已成为章丘特色文化和旅游的一大新亮点。同时,这里也成为了研学体验的目的地,学员们走近和了解葫芦文化,推进葫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位于历城区的宏济堂文化产业园区在传承中医药文化之外,也开辟了学生研学体验空间,同时对学生作品进行展示。

其实,像这样的体验性非遗研学基地已成为非遗发展的新趋势,比如龙山黑陶制作技艺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张国庆成功恢复了传统拉坯成型制作蛋壳陶的工艺,还研制开发出四大系列数百种黑陶工艺品。为让传统黑陶立体化传承,张国庆创办了城子崖黑陶艺术博物馆和国庆黑陶研究所,同时开展青少年研学活动。“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体验制陶技艺,一方面了解传统的龙山文化和黑陶,同时可以把制作完成的作品带回家,也算是有所收获。”张国庆说。

在济南莱芜区,创办体验性博物馆已经成为当下非遗与旅游结合的新方向。山歌传统糊香食用油制作技艺体验馆通过对榨油过程的体验、手工皂等衍生品的开发为传统非遗增添活力;泰顺斋南肠博物馆集历史沿革、技艺再现于一体,同时正在开发现代科技体验馆,开放后将通过一系列体验性活动,在博物馆展示静态产品的基础上实现活态传承。

无论是从葫芦生长到制作的一体化体验、龙山黑陶的创新再现,还是通过博物馆体验馆的形式传承,都是基于当地特色的文化体验,让非遗讲述当地故事,而这些,则是非遗与旅游结合过程中的着力点。

在业内人士看来,非遗研学游是当下文旅融合的丰富体现。“以非遗体验为主题的研学游更深入,孩子们在过程中了解的历史文化更丰富了。”山东省中国旅行社入境中心总监张永蕾介绍,文化应该是整个旅游的根基,旅游为文化注入了活力。“游学中旅游体现在游的部分,但是学的是历史文化。单纯像以前那样走马观花地看一看,意义不大。体验性的研学是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很好的体现,这也可以为以后的旅游产品中注入新的元素。”

演艺节庆续写传统记忆

非遗,除了传统技艺类,也有流传于各地唱腔宛转悠扬的戏曲。这些历史悠久的戏曲起源于民间,声音飘荡在了乡村里的各个角落,成为了文化发展的靓丽名片,也吸引了外地游客前来一览风采。

“旅游的出行需要一种文化的指导,文化遗产千百年来传承下来有其历史底蕴,通过非遗项目的展示形成了一种有别于以往参观的旅行方式。”山东华纳国际旅行社总经理邵红感叹。

在青野村的戏台上,身着戏服、佩戴头饰的演员倾情演绎着这里的地方戏,五音戏。五音戏原称“周姑子戏”,清代晚期发源于章丘市文祖镇青野村。流传至今,村里组织成立了五音戏庄户剧团,每年演出达到300多场。去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五音戏在其发源地文祖街道青野村建成了博物馆,分为“宫女传戏、五音之源”“人才济济,五音唱响”“词牌独秀、名家唱和”“文旅融合、源远流长”四个主题,以“五音戏发展脉络展室”“体验展室”“传承人风采展室”和“文旅融合展室”四个展室的展陈,传承戏曲发展脉络,也通过演艺的方式带动了当地旅游。

同样位于济南章丘区的石匣村也在传承当地戏曲的同时走出了一条文旅融合的路子。章丘梆子是石匣村的传统戏曲,也是当地百姓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考察当日,这里正“过半年”,夜里戏曲声一起,乡村振兴戏剧节的大幕就此揭开。章丘梆子剧团团长于亮兴介绍,目前村里正以传统戏曲文化为翘板,带动文旅融合的整体性发展。“我目前的设想是以文化为中心带动旅游等项目的发展,同时开辟田园综合体,实现文化和旅游的融合发展。”

特色民宿增强文化体验

当下民宿的火热兴起在于其满足人们功能性之上的体验性需求,非遗与民宿的结合既增强了入住旅客的文化体验,也为非遗文化开辟了活化路径。

济南章丘区石子口村深挖当地文化,打造了“齐风石韵,醉美乡村”的生态乡村旅游。东部与以石文化和集装箱文化打造农家体验式乡村旅游,西部对老旧房屋进行回收改造,与朴美乡居联合建设24节气的高端民宿。通过构建跳出“景点体验”传统模式,围绕“全域旅游”“创意旅游”“情感旅游”等新业态,精心打造多元“文化+” 综合体,形成一户一处景、 一线一风光的大美格局。

“文旅融合之后,为美丽乡村的建设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思路。”对于以文化为主要特色的民宿发展,邵红深有感触。“原来的话,我们觉得乡村就应该是一个景区,像最早的房干还有沂蒙山,都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现在我们发现文化也可以作为乡村振兴发展的新思路。比如石子口村发展的民宿就很有氛围,在凸显当地特色文化的同时成为很多企业团建的目的地,这也是当下乡村旅游发展的新思路。”  

 

来源:齐鲁壹点​

原标题:“非遗+旅游”引领新风尚,济南文旅融合渐入佳境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