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想住成都
从2017年3月,成都推出限价政策开始,用“精装修溢价”成了成都开发商普遍的应对措施。许多在成都没有装修房开发历史,或前期并未规划装修房的开发商,“半路”推出装修房产品。
加了装修,一平米可以轻松获得3000-4000元的溢价。而结果却是,部分开发商的装修水分太高,交房变“惊装”。
事情还没完!
尽管对劣质装修心知肚明,在巨大的“剪刀差”面前,购房者依然沉浸在市场红利中不能自拔。随即又出现“买了房再维权”这样的反人类逻辑。
在市场上涨周期中,楼市乱象丛生,抱怨不断。
如今,在限购等各种政策对市场的持续作用下,部分开发商却有点吃不消了。
精装房在远郊“消化不良”
就最近成都房协发布的预售情况来看,一些原本以精装上市的楼盘,有降价改为清水房的现象出现。
案例一:去年,邛崃市碧桂园天玺湾一直以精装产品面市,预售价约9500元/㎡(包含2660元/㎡装修标准);
在今年推新的产品,已连续多次推售清水房,预售价6100-7300元/㎡。相较于之前的装修房降了约2500元/㎡。
案例二:2018年7月,蒲江县雍锦澜湾项目取证,预售价8400元/㎡(含精装2500元/㎡)。到今年5月,同样的产品,两次取证,均为清水房,均价6700元/㎡。相较于之前的装修房降了约1700元/㎡。
此外,也有开发商为了应对市场压力,在精装房成为标配的市场里,降低价格,用清水销售打产品差异。
比如去年底,在青白江区新亮相的佳兆业悦府,直接卖清水房,7500元/㎡,与周边同档次新盘产品直接拉开了3000元/㎡左右的价差。
市场降温,购房者对精装房不太买账
在2018年5月,成都远郊纳入限购后,青白江、新津等卫星城楼市迅速遇冷。
在本身新房二手没有“剪刀差”的市场,加上名不符实的装修标准和较高的售价,个别新盘去化效果并不理想,甚至滞销。
楼市风向变了,开发商迫于市场压力,取消装修,改为清水,让房子更好销售。但市场一旦遇冷,购房者买涨不买跌,局面就很难扭转。
以蒲江县雍锦澜湾为例,2018年7月,首批次8500元/㎡带装修上市的房源,摇号综合中签率为25.4%。
今年5月两次清水预售,均价6700元/㎡,两次摇号中签率分别为241%、152%,去化结果相较之前的精装产品更为糟糕。
开发商:甩完赶紧“撤”
今年初,我从某楼盘营销负责人口中了解到,他们现在对于远郊的态度就是“卖完赶紧撤场。”因为现在成都很多远郊卫星城都面临着住房过度饱和的情况,未来更多的会把目标放在需求量更大,且市场更稳定的中心城区。
确实,从土地市场的表现也能看出一二。
2017-2018年,大量开发企业外溢至成都远郊甚至三四线城市,企图在楼市上行周期来分一杯“美羹”,成都所有远郊地价都有被刷新。
但今年以来,已有新都、都江堰、简阳、蒲江、青白江等地的多宗土地流拍。现在看来,前期高溢价拿的地已成为“烫手山芋”。
▲数据统计:2018年至今,成都已有20宗住宅用地流拍
比如新津地王项目金沙城云津观棠,2017年,由太行瑞宏以7770元/㎡的楼面价竞得(该楼面价记录至今未被打破)。在打磨近2年的产品后,在今年6月取得预售证,售价12800-17600元/㎡(清水房),最终0人报名。
如今,在成都房协网站依然可以看到通篇的可售房源。
图片来源:成都房协
究其原因:
第一,这类区域购房客群基本为地缘性人群,限购后,投资需求大量减少,去化压力大。
第二,远郊本身市场规模小,购房者对价格的敏感度较高,对产品的需求也比较单一,价格相对较高的高端产品显然不吃香。
购房者:房价还会降
开盘卖不掉,降价销售,库存在不断上涨,加之土地不断流拍,购房者的信心在丢失,高价盘沦为购房者茶余饭后的笑柄。
▲正合研究院:目前成都远郊存量在逐月递增
目前去化周期为8个月。
一个个真实数据与案例,客观来讲,远郊的楼市说不上惨,但是与过去“暴涨、地王、日光”的火热楼市比,开始变得平淡起来。
远郊的楼市降温,是成都楼市开始转冷的一个小缩影。
尽管远郊和中心城区是两个完全独立的市场,但从近期的出让土地价格,以及某高端楼盘公示的预售价,我们似乎见到了成都房价在“蒸蒸日上”,但又何尝不是天花板的体现?
未来,成都中心城区楼市又将如何表现?我们下次再聊。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