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网易蜗牛读书
她叫丽莎·布伦南·乔布斯,是史蒂夫·乔布斯四个孩子里一度不被承认的大女儿。
乔布斯曾经选择回避她的存在,甚至拒绝提供抚养费,却唯独用她的名字命名过苹果的产品。
如今已经成为作家的丽莎,用亲笔自传《小人物》写下了自己的成长故事,我们也得以透过她的文字认识到了商业之外那个作为父亲的乔布斯,他在生活里有偏执和神经质,也对家人怀着温情和愧疚。
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美】丽莎·布伦南·乔布斯、吴果锦
本期【精神的壳】人物专访,网易蜗牛读书特别对话了《小人物》作者丽莎·布伦南·乔布斯,听她讲述一个加州女孩与父亲乔布斯之间的故事。
01 “小人物”丽莎成长录
Q:丽莎,如果有一台时间机器能让你回到过去,你最想回到哪个时间点?为什么?你想对当时的你或者你父亲说些什么?
丽莎:这本书之所以以《小人物》命名,是因为书里其同名的那一章内容叙述了我人生中最快乐的一段时光。我开始了解我的父亲;我跟他一起滑旱冰;我的父母像好朋友一样相处融洽;那时,我还不是一个青春期的叛逆少女;我与母亲的生活也变得轻松很多,因为父亲给的子女抚养费多了,我们能租下一栋小房子,买了一辆车,我还上了一所好的私立学校,还有钱看医生。在写那段经历时,我很快乐,如同再次与年轻的父母一起长时间在外滑旱冰玩。
事实上,“时间旅行”是写回忆录的原因之一。回忆录就像是一台时光机。在书写人生中各个时刻的同时,我就是重回那一刻了。时光飞逝,我尚未体验够,也没充分享受到它的好。当然,我最想再拿出时间重新回到童年,趁着那时候自己还未成家生子,再体验一下做一个孩子的快乐。
丽萨小时候与父亲乔布斯以及姑妈莫娜
Q:你在申请哈佛大学时遭到了父亲的嘲笑,你是如何在努力学习和照顾同父异母的弟弟之间找到平衡?是什么样的信念让你没有放弃考取哈佛的想法?
丽莎:以前的我,是个循规蹈矩,总是讨好他人的人,虽然现在也是。尽管这样确实很无聊,可它使我在学校里能是一个有良好表现、有责任心的学生。其实以前我对哈佛了解不多,只知道去那里上学不会错,不会后悔,所以就一直努力为之奋斗。对我而言,哈佛还意味着一种逃离和解脱:哈佛大学距离我家有3000英里。虽然想要考到哈佛很艰难,但高中时的我就是一心为了从家里逃脱而努力读书的。
Q:你在《小人物》中写道,有一天你突然明白,你不愿与任何人交换自己经历的生活,无论是好还是坏。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绪?你现在是否已经走出了父亲带给你的阴影、活出了自己的人生?
丽莎:这本书的写作过程,以及最终完稿付梓,对我来说,是一种精神上的宣泄。当时,我不知道设身处地理解我自己的经历有多么重要,我甚至希望自己没有这样做,这让我感到羞愧。但现在我感觉如释重负,轻松多了。
Q:你如何评价母亲在你成长过程中发挥的作用?
丽莎:我的母亲思维敏锐,很有爱心;但她在生我的时候生活处境很艰难。与她当时拥有的相比,她给予我的,已经很多了。她为我们母女俩打造了一些近乎奇异的故事;那些故事基于她对我们俩的憧憬,而非我们当时的境况。因为她非常努力,让有些憧憬变成了现实。
02 我的父亲乔布斯
小时候的丽莎与父亲乔布斯
Q:很多中国读者都在用你父亲创造的iPhone,他们都对史蒂夫·乔布斯有所了解。而你的新书让很多人看到了父亲不为人知的一面。许多读者对你的童年经历表示同情。 如果有机会与中国读者面对面交流,你想和他们分享什么?
丽莎:我希望,中国的读者们能从这本书中找到打动自己的一部分,比如自己的童年经历。我读过一些书,它们令孤独的我稍稍感到不再那么孤独,我希望这本书的读者也能有同样的感受。我想说,这本书写的不是史蒂夫·乔布斯,而是上世纪80至90年代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Q:你的母亲在回忆录里曾经提到,你父亲的行为是不恰当的,因为他不知道怎么做才好,他“总是在富有人情味和不近人情之间左右摇摆”,您觉得这是他性格上的缺陷造成的吗?
丽莎:你的问题中引述的我母亲的话,我不置可否。但那是我母亲的观点,我也不敢妄加揣测,因为除了我自己的亲身经历之外,我无法充当父母任何一方的权威。在这本书中,我有意不做任何凌驾于经历的事情之上的论断,因为我没有这个权威。我无意于支配读者的思想和感受;与之相反,我想让读者沉浸到我的人生经历中,与我感同身受,能感觉到自己(或许自己的部分童年经历)与我一致。
Q:你的妹妹表示这本书里描写的父亲与他们记忆中的父亲大相径庭,你如何回应这一观点?
丽莎:我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讲述自己的故事。在我这本书里,我尽量把每个人如实、公正地描述。与故事无关的细节都没有收纳在内。
乔布斯和Lisa电脑
Q:您觉得在哪一刻,才真正原谅了父亲?
丽莎:我想,人要做到既往不咎,才会避免重蹈覆辙。这是句老俗话了,但真有道理。我原先不想把自己的经历写出来,当时母亲就用这句话来鼓励我。我把童年和父母付诸文字,在此过程中,我如释重负。那时的父母,比我现在的岁数要小一些;所以,写他们当时的情况,我开始理解他们——那时他们是怎样的少不更事,他们怎样努力应对人生,他们有怎样的弱点……这些新的见解和同感,令我对童年和自我有了新的认识。
比如说,很多年前,我总奇怪父亲为什么不爱跟我说话。我们一起出去滑旱冰,或坐他的车时,我8岁。他总是少言寡语。是因为他觉得我无聊吗?现在,回想我们俩一起长时间滑旱冰的情景,我明白了,他当时只是口拙,不知道该跟一个小孩子说什么,何况这个孩子还是他不甚了解的。对大人而言,跟小孩子打交道可不简单!
在写作过程中,我渐渐明白一件事:他的少言寡语并不是针对我。要是我没有拿出时间好好回顾往事并反省自己的感受,我对他的印象可能还是小时候那样。现在,佐以成年人的学识,我对他的印象加深了。这些感悟改变了我对童年的看法,进而改变了我的未来。
Q:你成功考上了哈佛大学,如今也拥有了自己的成功事业和家庭,您觉得父亲在您的成就中起到过什么作用吗?
丽莎:谢谢夸奖!但我的事业才刚刚起步。父亲当然在我的人生中起到了积极影响。我有时会希望他仍然在世,看到我现在获得的这一切。
Q:您现在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您将来会怎么跟孩子介绍他们的外公?
丽莎:天呐,我还没想过呢。不过首要的是,他是我父亲;所以,或许最好是以此为切入点,向我儿子讲述他的事。
03 写一个有力量的故事
丽莎近照
Q:写出这样一本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为作者必须回到她的记忆并面对过去的事件,甚至是一些不愉快的事件,这是非常令人难过的。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有哪些是你不忍心写的片段和故事?
丽莎:的确,写这本书,对我来说是件困难的事,也是一种宣泄。难处之一,是我怕人们将这本书当作一本名人传记。开始写的时候,我甚至因为不知该如何描述我的母亲而感到烦恼;写回忆录的难处之一就是,你想写自己的事,却不得不把别人也牵连在内。人与人是丝丝相连的!最后我决定,我就实事求是地写她;我相信读者能够理解,我的母亲她不是个黑白分明的人,她也很复杂,也有弱点。书里有一段写的是一个雨夜我们母女俩开车迷路的情景,在写这一段经历时,我担心有的读者会在不了解她的情况下就对她妄加抨击。但实际上在那样的场景下,母亲也只是崩溃到情绪爆发而已。
Q:中国有很多孩子和你有着相似的童年经历,他们由于某种原因被父母遗弃,或长期在单亲家庭中长大。有些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感受不到家庭的关怀和父爱,甚至自暴自弃,放弃了所有自我激励和学习的机会。而你在这方面是非常勇敢的,是一个很好的榜样。你会希望一些与你有相似经历的中国年轻人在读完这本书后能从中获得什么样的力量?
丽莎: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关于家庭的困难,总是让人一言难尽。其实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美国”的故事,因为那时我和母亲频繁搬家,经常长距离的驾车去别的地方,生活里没有太多亲戚,社会上和子女抚养的相关法律也不完善,我的父母分别代表了美国文化的两个极端。或许,这个故事其实能代表了更广大的家庭,它能与地球上很多人产生同病相怜之感。我想说,写这本书,令我受益颇多。我写了自己曾经的惭愧之情,写了那些令我惭愧之事。回顾这些生命里的暗处,并将其呈现出来,都令我如释重负。
但我想,我们不要让父母的身份和命运来决定儿女的命运——人生中的大事你必须亲力亲为,自己动手动脑去迎接挑战,解决问题。
Q:如果请你用一句话或几个关键词向中国读者介绍你的新书,你会如何介绍它?
丽莎:《小人物:我和父亲乔布斯》:上世纪80至90年代美国加州一个小女孩的成长经历。
Q:在这本书之后,未来希望创作什么类型的作品呢?
丽莎:我打算今后再写很多书。我打算写一些非虚构的题材,与我本人无关的题材。但那可能还需要些时间,毕竟《小人物》这本书可费了我不少劲呢。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