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重庆籍作家的《众生入镜》:知识分子还是灵魂工程师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重庆籍作家的《众生入镜》:知识分子还是灵魂工程师吗?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良知和底线的守护者,是价值观和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是灵魂工程师,然而今天,在生活的种种重压之下,知识分子还能坚守吗?

7月27日,2019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西安举行,作家石老狮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众生入镜》在书博会上海厅举行了签售会,并与读者进行了一次对知识分子生存和心灵状况的映照。

《众生入镜》是一部讲述当今高校现状的小说,故事发生在“火锅大学”,荒诞不经而又辛辣讽刺,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作品。

作者石老狮是重庆人,北京某高校文学院教师,主要讲授艺术史、艺术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等课程,课余从事文学创作,致力于将近现代小说技巧与当今中国现实生活相融合,探求创立一种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力倡导者和实践者。

发布会现场

征得他的同意,特转发他在西安签售会的演讲。

对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心灵状况的一次映照

——小说《众生入镜》的创作感受

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今中国的现实一样,充满了那么多的元素,那么多剧烈的变化,那么多的欣喜与困惑。过去的这四十年,中国人经历的东西比许多国家四百年经历的还要多。沉睡几千年的土壤被翻开了,袒露在阳光和雨露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也炙烤着霉菌。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肥沃的文学土壤。现实之神奇、丰富、荒诞,有时候甚至远远走出了文学的想象。有些事件本身就是一部现成的长篇小说,跌宕起伏,令人惊叹。

但是不管现实如何丰富动人,我们仍然需要小说。虚构的小说仍然比真实的事件更可贵,因为只有虚构、只有经过艺术创作和加工,我们才能在拥有现实的同时,也拥有非现实,通向物质的同时,也通向精神。最近这些年,我们这个民族在现实世界里的获得已经堪称丰饶,但非现实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所以我们时时困惑、迷茫、失落。以前我们以为只要丰衣足食、有房有车可以随便游山玩水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拥有这一切之后,很多人的苦恼更多了,更焦虑了。现实中的障碍固然需要破解,精神也要通畅健康,在这样的时候,再没有比现实主义的小说更能适合来连接现实与非现实、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了。

《众生入镜》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一所大学里,它叫火锅大学(请注意,现实中并没有这么一所大学,也没有白菜大学和青菜大学。这部小说中所有的学校名都是菜名)。副教授盛楠,在退休之前最后一次评教授,却没有评上,给活活气死了。但他却半睁着一只眼睛,十分诡异。他的亲人在请教一个所谓的大师之后,听从大师的建议,在马路边买了一套假的证书,准备用来烧掉祭奠他,据说这样他的眼睛就能闭上,灵魂也会安息。盛楠还有个弟弟,是个有钱人,对他哥哥感情很深,他赶了过来,又是请道士来超度招魂,又是四处打点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小说的最后一幕:死者盛楠,在自己的告别仪式上听到校长念一份假文件,宣布他评上了教授,忽然活了,翻身爬了起来。

因为评职称而气出病来,乃至一命呜呼,这种事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就在此刻,我们聊天的这会儿功夫,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围绕着评职称在折腾,写论文、搞课题、找关系、或者焦灼地等待,忙得不可开交。稀奇的是最后一幕——死而复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违背科学常识。但我的整个这本小说,就是为了这一幕写的。没这这个结尾,这本小说就会平淡无奇,甚至都不值得一写。

为什么要评职称,它有多么重要,这不是作家应该回答的问题,我关注的是,这一系列由职称引出来的人和事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心灵状况。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通常人们都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良知和底线的守护者,是价值观和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是灵魂工程师,可今天的这个群体还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

新书《众生入镜》

小说中先后出场的有几十个人物,首先是火锅大学的人:他们中有厚道、善良,本本份份地干着工作的,有圆滑世故的,有聪明、把规则运用到了极致、各自生活得相当滋润的,有吃相难看但“著作等身”的“课题大王”,有以一介庸才之身却长期吃香喝辣的“火锅通”,有古板而自负的职称评定委员会干事长,有在办公室里“斗地主”的校长——他的墙上贴着“夙兴夜寐,无怠无荒”的座右铭。有认认真真上课、而且学生听得十分认真投入的老师,也有一个学生都没听、只顾对着电脑念教案的老师。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有的专心在教室看书,有的望着天花板发呆,有的在狗窝般的宿舍里打牌打游戏。有的深夜还在看热闹,但被人轻易用一场免费的电影就给引开了。

还有一些来自校外的的人:有粗鄙庸俗、靠卖版面挣钱的核心期刊主编,有八面玲珑、交际花般一般的青年歌唱家,有搔首弄姿、成天混迹于论坛会议的“学术之花”,有哗众取宠、不知羞耻的“发书大师”。人物还真不少,单单在第三届国际飘香学大会上,就有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寻找机会者、文化商人、掮客和骗子……

这并不是全部,还有另外一些人。主人公盛楠,他正直、儒雅、善良、洁身自好,对自己的家人、同事、学生、朋友,都遵循着古老的君子行事标准;郁秦松夫妇,他们一辈子为稻梁谋,刚一退休,就投入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之中,丈夫油画,妻子国画。火锅大学最像关公、也最能喝善饮的王汉柏,则一门心思投身到了青少年足球上。

虽然盛楠是故事的主角,但在小说中,出场最多的,却是他的弟弟盛强。盛强是个商人,能耐很大,因为曾经栖身在火锅大学谋生,他对大学和教师始终怀着一种纯朴的景仰之情,通过他的眼光来观察大学、观察那些他眼中的文化人,显然更真实、更清晰、更充满戏剧性,也常常更为犀利。此外,小说中还有两位道士,他们受邀来给盛楠招魂,其中的张道长有一面神奇的古镜,可以照人照妖,照过去照未来,当晚在场的人,纷纷都上去观照了一番。观镜的时候,他们各自心潮起伏,盛强甚至追悔不已,一头撞向大树准备自杀,幸亏被年轻道人所救。小说的名字《众生入镜》就是由此而来。当然,我希望这本小书于当今这个社会也是一面镜子,相信会有很多人在其中发现自己。

之所以称作小书,是因为这部小说不到二十万字。我是费了很大的劲,删掉了好几万字才成现在这个篇幅的。一方面,今天的读者和以前的读者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经过了电视和互联网的洗礼之后,读者用来阅读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当代小说的叙述技巧与古典时期有了极大的区别,尤其在有了《百年孤独》之后,一部长篇小说要是超过三十万字,很可能就是作者本领不济。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不论多么精彩,九十分钟一场是最适合的。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其实很多经典作品的篇幅也都不长。《局外人》和《动物庄园》才六万字左右,《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万字,《鼠疫》二十万字。所以我认为,我这本小说的篇幅是相当合适的。也不能再短了,那样会显得单薄。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作家,他经常会让人惊叹,在一个有限的题材中装进去无限的东西。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所以,我尽量让这本小书有足够的含金量,让读者惊叹于一本不到二十万字的小书中居然有那么多故事和那么多的人物。至于故事是否精彩,人物是否鲜活生动,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小说现在终于面世了。我要特别感谢感谢我的大哥徐彦平,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感谢陈社长和责编小江。如果不是他们的慧眼,这本书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至少,不会这么快就面世。

小说写得好不好,要由读者来评价。某种程度上,小说也是一种商品。这本书在网络上的价格是二十多元,所以我希望,读者为了购买此书而花费的二十多元,是物有所值,甚至是超值的。我的小说可能跟您之前看到的小说有所不同,因为我写的是我理解中的那种小说。我从来不参加任何文学组织,跟这个圈子中的人也几乎没有任何往来。我写的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您也许赞同,也许不赞同,或者觉得我写过了,写得还不够,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它能对您有所触动,小说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如果它能对您有所启示、让您有所思索,那我就会感到欣慰。因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正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去打动读者,在他们的精神上引起的是涟漪还是波浪。

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重庆籍作家的《众生入镜》:知识分子还是灵魂工程师吗?

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良知和底线的守护者,是价值观和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是灵魂工程师,然而今天,在生活的种种重压之下,知识分子还能坚守吗?

7月27日,2019全国图书交易博览会在西安举行,作家石老狮在由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小说《众生入镜》在书博会上海厅举行了签售会,并与读者进行了一次对知识分子生存和心灵状况的映照。

《众生入镜》是一部讲述当今高校现状的小说,故事发生在“火锅大学”,荒诞不经而又辛辣讽刺,是一部思想性与艺术性兼备的作品。

作者石老狮是重庆人,北京某高校文学院教师,主要讲授艺术史、艺术欣赏、中国书法艺术等课程,课余从事文学创作,致力于将近现代小说技巧与当今中国现实生活相融合,探求创立一种独特的小说叙述方式,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大力倡导者和实践者。

发布会现场

征得他的同意,特转发他在西安签售会的演讲。

对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心灵状况的一次映照

——小说《众生入镜》的创作感受

纵观人类历史,从来没有一个时代像当今中国的现实一样,充满了那么多的元素,那么多剧烈的变化,那么多的欣喜与困惑。过去的这四十年,中国人经历的东西比许多国家四百年经历的还要多。沉睡几千年的土壤被翻开了,袒露在阳光和雨露之下,焕发出勃勃生机,也炙烤着霉菌。今天的中国作家,面对的可能是有史以来最为肥沃的文学土壤。现实之神奇、丰富、荒诞,有时候甚至远远走出了文学的想象。有些事件本身就是一部现成的长篇小说,跌宕起伏,令人惊叹。

但是不管现实如何丰富动人,我们仍然需要小说。虚构的小说仍然比真实的事件更可贵,因为只有虚构、只有经过艺术创作和加工,我们才能在拥有现实的同时,也拥有非现实,通向物质的同时,也通向精神。最近这些年,我们这个民族在现实世界里的获得已经堪称丰饶,但非现实世界、也就是精神世界,被我们大大地忽略了,所以我们时时困惑、迷茫、失落。以前我们以为只要丰衣足食、有房有车可以随便游山玩水就万事大吉,但事实上,拥有这一切之后,很多人的苦恼更多了,更焦虑了。现实中的障碍固然需要破解,精神也要通畅健康,在这样的时候,再没有比现实主义的小说更能适合来连接现实与非现实、连接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了。

《众生入镜》这部小说的故事发生一所大学里,它叫火锅大学(请注意,现实中并没有这么一所大学,也没有白菜大学和青菜大学。这部小说中所有的学校名都是菜名)。副教授盛楠,在退休之前最后一次评教授,却没有评上,给活活气死了。但他却半睁着一只眼睛,十分诡异。他的亲人在请教一个所谓的大师之后,听从大师的建议,在马路边买了一套假的证书,准备用来烧掉祭奠他,据说这样他的眼睛就能闭上,灵魂也会安息。盛楠还有个弟弟,是个有钱人,对他哥哥感情很深,他赶了过来,又是请道士来超度招魂,又是四处打点关系,于是就出现了小说的最后一幕:死者盛楠,在自己的告别仪式上听到校长念一份假文件,宣布他评上了教授,忽然活了,翻身爬了起来。

因为评职称而气出病来,乃至一命呜呼,这种事一点也不稀奇,因为这样的事每天都在发生。就在此刻,我们聊天的这会儿功夫,就不知道有多少人,正围绕着评职称在折腾,写论文、搞课题、找关系、或者焦灼地等待,忙得不可开交。稀奇的是最后一幕——死而复活。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违背科学常识。但我的整个这本小说,就是为了这一幕写的。没这这个结尾,这本小说就会平淡无奇,甚至都不值得一写。

为什么要评职称,它有多么重要,这不是作家应该回答的问题,我关注的是,这一系列由职称引出来的人和事中,知识分子的生存和心灵状况。这可不是一个普通的群体。通常人们都认为,知识分子是一个民族良知和底线的守护者,是价值观和前进方向的引领者,是灵魂工程师,可今天的这个群体还能担当这样的重任吗?

新书《众生入镜》

小说中先后出场的有几十个人物,首先是火锅大学的人:他们中有厚道、善良,本本份份地干着工作的,有圆滑世故的,有聪明、把规则运用到了极致、各自生活得相当滋润的,有吃相难看但“著作等身”的“课题大王”,有以一介庸才之身却长期吃香喝辣的“火锅通”,有古板而自负的职称评定委员会干事长,有在办公室里“斗地主”的校长——他的墙上贴着“夙兴夜寐,无怠无荒”的座右铭。有认认真真上课、而且学生听得十分认真投入的老师,也有一个学生都没听、只顾对着电脑念教案的老师。还有一些学生,他们有的专心在教室看书,有的望着天花板发呆,有的在狗窝般的宿舍里打牌打游戏。有的深夜还在看热闹,但被人轻易用一场免费的电影就给引开了。

还有一些来自校外的的人:有粗鄙庸俗、靠卖版面挣钱的核心期刊主编,有八面玲珑、交际花般一般的青年歌唱家,有搔首弄姿、成天混迹于论坛会议的“学术之花”,有哗众取宠、不知羞耻的“发书大师”。人物还真不少,单单在第三届国际飘香学大会上,就有一大堆形形色色的寻找机会者、文化商人、掮客和骗子……

这并不是全部,还有另外一些人。主人公盛楠,他正直、儒雅、善良、洁身自好,对自己的家人、同事、学生、朋友,都遵循着古老的君子行事标准;郁秦松夫妇,他们一辈子为稻梁谋,刚一退休,就投入到自己真正喜爱的事情之中,丈夫油画,妻子国画。火锅大学最像关公、也最能喝善饮的王汉柏,则一门心思投身到了青少年足球上。

虽然盛楠是故事的主角,但在小说中,出场最多的,却是他的弟弟盛强。盛强是个商人,能耐很大,因为曾经栖身在火锅大学谋生,他对大学和教师始终怀着一种纯朴的景仰之情,通过他的眼光来观察大学、观察那些他眼中的文化人,显然更真实、更清晰、更充满戏剧性,也常常更为犀利。此外,小说中还有两位道士,他们受邀来给盛楠招魂,其中的张道长有一面神奇的古镜,可以照人照妖,照过去照未来,当晚在场的人,纷纷都上去观照了一番。观镜的时候,他们各自心潮起伏,盛强甚至追悔不已,一头撞向大树准备自杀,幸亏被年轻道人所救。小说的名字《众生入镜》就是由此而来。当然,我希望这本小书于当今这个社会也是一面镜子,相信会有很多人在其中发现自己。

之所以称作小书,是因为这部小说不到二十万字。我是费了很大的劲,删掉了好几万字才成现在这个篇幅的。一方面,今天的读者和以前的读者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在经过了电视和互联网的洗礼之后,读者用来阅读书的时间已经不多了,必须尊重这个事实;另一方面,当代小说的叙述技巧与古典时期有了极大的区别,尤其在有了《百年孤独》之后,一部长篇小说要是超过三十万字,很可能就是作者本领不济。这就好比足球比赛,不论多么精彩,九十分钟一场是最适合的。这里面自有它的道理。其实很多经典作品的篇幅也都不长。《局外人》和《动物庄园》才六万字左右,《麦田里的守望者》十六万字,《鼠疫》二十万字。所以我认为,我这本小说的篇幅是相当合适的。也不能再短了,那样会显得单薄。

歌德曾经说过:一个好的作家,他经常会让人惊叹,在一个有限的题材中装进去无限的东西。我是赞同这个观点的,所以,我尽量让这本小书有足够的含金量,让读者惊叹于一本不到二十万字的小书中居然有那么多故事和那么多的人物。至于故事是否精彩,人物是否鲜活生动,则是见仁见智的事情。

小说现在终于面世了。我要特别感谢感谢我的大哥徐彦平,感谢上海文艺出版社,感谢陈社长和责编小江。如果不是他们的慧眼,这本书现在还不知道在什么地方,至少,不会这么快就面世。

小说写得好不好,要由读者来评价。某种程度上,小说也是一种商品。这本书在网络上的价格是二十多元,所以我希望,读者为了购买此书而花费的二十多元,是物有所值,甚至是超值的。我的小说可能跟您之前看到的小说有所不同,因为我写的是我理解中的那种小说。我从来不参加任何文学组织,跟这个圈子中的人也几乎没有任何往来。我写的这些故事,这些人物,您也许赞同,也许不赞同,或者觉得我写过了,写得还不够,这都没有关系,只要它能对您有所触动,小说就有了存在的意义。如果它能对您有所启示、让您有所思索,那我就会感到欣慰。因为文学作品的真正价值,正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去打动读者,在他们的精神上引起的是涟漪还是波浪。

谢谢大家!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