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都市区+都市圈,这是30年后的青岛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都市区+都市圈,这是30年后的青岛

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显示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旅游度假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30年,能改变什么?

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显示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旅游度假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拥湾发展,构建青岛都市区和青岛都市圈,建设起更具竞争力、更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

30年前,青岛流亭机场才初对外开放,山东头还是不起眼的田地,崂山才刚撤县划区,地下铁路才仅有48公里的规划。

30年后的今天,胶东国际机场腾飞在即,曾经的田地崛起成寸土寸金,市政府东迁,西海岸新区成立,四方与市北合并为新市北区,即墨成功撤市设区等等,还有地铁进展如火如荼,到2022年将建成414公里。

30年弹指一挥,青岛的崛起还历历在目。下一个30年,且跟随城市远景规划,来看青岛将如何变!

2050年青岛将是什么模样?

近日,在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方案,并且提及了两个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试点规划,一个是南海之畔的深圳,另一个便是黄海之滨的青岛。青岛正不断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加快城市湾区发展,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国家将青岛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重托。粤港澳湾区规划下深圳的今天,或将是青岛的明天。

30年,能改变什么?

早在2018年青岛市政府“三民”活动述职之时,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就重点介绍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相关情况,将推动青岛跨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并奋力向国际海洋名城目标迈进。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30年后的青岛,将建设成什么模样?

第一,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要加快发展航运服务业,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区域性枢纽机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7月11日,201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青岛位列第17位,较2018年的全球19位提升两个位次,国际航运中心崛起趋势已经愈加明显。

第二,青岛将融入全面开放格局,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30年后建设起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

第三将加快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青岛最大的发展点在海洋,最大的机遇也在海洋,青岛将发挥本身的海洋科研资源富集优势,推进海洋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海洋大科学中心

第五,将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丰富时尚消费业态,建设国际旅游度假之都。放大后峰会效应,加强对外交往,承办重大国际活动,打造国际文化交往之都

最后,青岛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先进制造与互联网经济融合,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如何实现30年后建设目标

30年后,青岛确立了将建成六大中心,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的大平台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青岛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方面,青岛将践行拥湾发展,以环胶州湾50公里作为未来青岛都市区/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承载科技创新、金融贸易、文化休闲等高端功能,培育更具竞争力、更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而要实现更持续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大沽河、墨水河、洋河等入湾河流生态隔离带保护;还要加快环湾城镇的人口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好协调人地关系。另外,加快湾区交通建设也是促进湾区发展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2050远景发展战略提出,要从城市思维转向区域思维,按照“都市区——都市群——城市群”的空间组织逻辑,构建青岛都市区和青岛都市圈,发挥青岛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半岛城市群整体水平。不但要强化沿海、济潍青及青烟威发展轴,突出平度、莱西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还要加强丁字湾、新河、董家口等城际邻界地区的统筹协调。远景将建成“一轴一带六廊道、一湾两翼多支点”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要实现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交通发达与否便成了先决条件。交通体系的建设也是青岛后30年计划发展的重点。青岛将建立起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体系,构建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加快建设环渤海高铁、青日铁路、莱州至青岛铁路、青岛至诸城铁路、莱西至海阳至荣成铁路及海峡跨海通道等,围绕湾区建设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从而提升国家铁路网枢纽地位。

30年能改变什么

一个城市的发展只有跟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才能借势而上;一个城市只有在国家发展布局中勇挑重担,才能有所作为。在7月24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获得审议通过,成为两个被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

对于青岛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利好。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青岛向来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从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青岛始终走在中国发展的前列。这一次,青岛又将向前迈进。

三十年前的青岛,流亭机场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史上的空白;三十年前的青岛,崂山县变成了崂山区,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三十年前的青岛,山东头到麦岛还是一片田地,未曾想过后来会变得寸土寸金;30年前的青岛,地下铁道路网规划首次编制完成,仅仅“两线一环”,总长48公里;30年前的青岛,甚至吃肉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都是件稍稍奢侈点的事情。

站在发展风口的今天,胶东国际机场即将建成,肩负青岛辐射东北亚、打造国际枢纽门户城市的重任;市政府东迁、西海岸新区成立、即墨撤市划区等,纷纷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破旧的山东头建设起以住宅、创新办公、酒店、街区式商业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城市多维空间;青岛地铁2号线全线年底将实现高质量贯通,8号线继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资源投入,1号线土建工程进入冲刺和收尾阶段,截至2022年底,青岛将新开通8条线路,总地铁运营里程将达414公里。

三十年后的青岛,将坚持全域统筹,以环胶州湾地区为内核,以青岛为核心,建设起覆盖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临沂的协同发展都市圈,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都市区+都市圈!这是30年后的青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都市区+都市圈,这是30年后的青岛

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显示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旅游度假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30年,能改变什么?

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规划显示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国际金融中心、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际旅游度假之都和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将拥湾发展,构建青岛都市区和青岛都市圈,建设起更具竞争力、更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

30年前,青岛流亭机场才初对外开放,山东头还是不起眼的田地,崂山才刚撤县划区,地下铁路才仅有48公里的规划。

30年后的今天,胶东国际机场腾飞在即,曾经的田地崛起成寸土寸金,市政府东迁,西海岸新区成立,四方与市北合并为新市北区,即墨成功撤市设区等等,还有地铁进展如火如荼,到2022年将建成414公里。

30年弹指一挥,青岛的崛起还历历在目。下一个30年,且跟随城市远景规划,来看青岛将如何变!

2050年青岛将是什么模样?

近日,在中央深改委第九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一系列方案,并且提及了两个城市在国家战略层面的重要试点规划,一个是南海之畔的深圳,另一个便是黄海之滨的青岛。青岛正不断提升城市营商环境,加快城市湾区发展,以开放的国际化视野整合全球资源,实现国家将青岛打造成国际化大都市的重托。粤港澳湾区规划下深圳的今天,或将是青岛的明天。

30年,能改变什么?

早在2018年青岛市政府“三民”活动述职之时,青岛市规划局局长就重点介绍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相关情况,将推动青岛跨入国际化大都市行列,并奋力向国际海洋名城目标迈进。近日,青岛发布展出了《青岛市2050远景发展战略》,30年后的青岛,将建设成什么模样?

第一,30年后的青岛将打造国际航运中心,要加快发展航运服务业,打造世界一流港口、 区域性枢纽机场、国家综合交通枢纽。7月11日,2019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发布,青岛位列第17位,较2018年的全球19位提升两个位次,国际航运中心崛起趋势已经愈加明显。

第二,青岛将融入全面开放格局, 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 推动贸易自由化、便利化,30年后建设起面向全球的国际自由贸易门户和贸易中心

第三将加快财富管理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推进“科技+金融”的发展,建设国际金融中心

第四,青岛最大的发展点在海洋,最大的机遇也在海洋,青岛将发挥本身的海洋科研资源富集优势,推进海洋关键技术突破,建设世界一流的海洋科技创新策源地、国家海洋大科学中心

第五,将进一步拓展旅游产业链,丰富时尚消费业态,建设国际旅游度假之都。放大后峰会效应,加强对外交往,承办重大国际活动,打造国际文化交往之都

最后,青岛要聚焦战略性新兴产业,以智能化、集群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新动能,促进先进制造与互联网经济融合,打造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

如何实现30年后建设目标

30年后,青岛确立了将建成六大中心,将“一张蓝图绘到底”、构建高品质都市空间格局的大平台的城市发展目标。而将如何实现这些目标?青岛也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一方面,青岛将践行拥湾发展,以环胶州湾50公里作为未来青岛都市区/都市圈的核心区域,承载科技创新、金融贸易、文化休闲等高端功能,培育更具竞争力、更持续发展的国际一流湾区。而要实现更持续发展,必将进一步推进胶州湾的生态环境整治,加强大沽河、墨水河、洋河等入湾河流生态隔离带保护;还要加快环湾城镇的人口集聚,提高土地利用率,更好协调人地关系。另外,加快湾区交通建设也是促进湾区发展的重要环节。

另一方面,2050远景发展战略提出,要从城市思维转向区域思维,按照“都市区——都市群——城市群”的空间组织逻辑,构建青岛都市区和青岛都市圈,发挥青岛核心引领作用,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进而提升半岛城市群整体水平。不但要强化沿海、济潍青及青烟威发展轴,突出平度、莱西区域协同发展的战略支点作用,还要加强丁字湾、新河、董家口等城际邻界地区的统筹协调。远景将建成“一轴一带六廊道、一湾两翼多支点”的网络化市域空间结构。

要实现都市圈、城市群的建设,交通发达与否便成了先决条件。交通体系的建设也是青岛后30年计划发展的重点。青岛将建立起多层次的交通枢纽体系,构建级配合理的道路网络,加快建设环渤海高铁、青日铁路、莱州至青岛铁路、青岛至诸城铁路、莱西至海阳至荣成铁路及海峡跨海通道等,围绕湾区建设起四通八达的交通网,从而提升国家铁路网枢纽地位。

30年能改变什么

一个城市的发展只有跟国家发展战略相吻合,才能借势而上;一个城市只有在国家发展布局中勇挑重担,才能有所作为。在7月24日举行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上,《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等获得审议通过,成为两个被重点讨论的议题之一。

对于青岛来说,这无疑又是一个重大利好。

在国家发展大局中,青岛向来扮演者举足轻重的关键角色。从国家首批沿海开放城市,到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城市、国家沿海重要中心城市、“一带一路”双节点城市,青岛始终走在中国发展的前列。这一次,青岛又将向前迈进。

三十年前的青岛,流亭机场正式对外开放,填补了山东省航空史上的空白;三十年前的青岛,崂山县变成了崂山区,踏上了新的发展征程;三十年前的青岛,山东头到麦岛还是一片田地,未曾想过后来会变得寸土寸金;30年前的青岛,地下铁道路网规划首次编制完成,仅仅“两线一环”,总长48公里;30年前的青岛,甚至吃肉对于寻常百姓来说都是件稍稍奢侈点的事情。

站在发展风口的今天,胶东国际机场即将建成,肩负青岛辐射东北亚、打造国际枢纽门户城市的重任;市政府东迁、西海岸新区成立、即墨撤市划区等,纷纷进入崭新的发展时代;破旧的山东头建设起以住宅、创新办公、酒店、街区式商业等业态为一体的多功能、现代化、综合性城市多维空间;青岛地铁2号线全线年底将实现高质量贯通,8号线继续加大人力、物力和资源投入,1号线土建工程进入冲刺和收尾阶段,截至2022年底,青岛将新开通8条线路,总地铁运营里程将达414公里。

三十年后的青岛,将坚持全域统筹,以环胶州湾地区为内核,以青岛为核心,建设起覆盖潍坊、烟台、威海、日照、临沂的协同发展都市圈,值得我们期待。

来源:凤凰网青岛

原标题:都市区+都市圈!这是30年后的青岛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