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新连环画时代,你还记得小人书中的牛郎织女吗?

虽然连环画看似“没落”,但其实还一直有人在坚持创作。

  撰文、摄影:刘悦

坐着街边矮矮的小马扎,吃着几分钱一根的冰棍,随手翻看着几毛钱一本的小人书……那样看似平淡的日子慢慢流淌,已成为一代人回不去的记忆。

“小人书”又叫连环画,它是一种以多幅画面连续表现一个故事或事件发展过程的绘画形式,画面还会配以简洁明了的文字。世界上早期的连环画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5世纪,如埃及的《名王功迹》(雕刻)、《死者之书》(绘画)等。而我国连环画的历史可以追溯到2000多年前的汉代。

连环画发展变化最剧烈的时期是在建国初期,作为一种“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连环画的创作受到了格外的重视。当时的许多作品在群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王叔晖的《西厢记》《孔雀东南飞》、刘继卣的《武松打虎》等等,也凸显了连环画在新中国美术创作中的重要地位。

后来,因艺术创作与种种社会现实问题的冲突,连环画日渐式微。到了九十年代,电视、录像厅、卡拉OK、电子游戏遍布大街小巷,连环画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并且只作为少数人收藏的物品。

虽然连环画看似“没落”,但其实还一直有人在坚持创作。

近日,北京前门传统文化艺术中心举办了“新连环画时代”展览,展览较为有意思的展区是“世纪少年——连环画收藏·情景体验展”和“匠心入画——连环画原稿展”等,还有丰富的原创IP连环画系列以及能够瞬间带你回到童年的场景。展览从7月31日起持续到8月31日。

 

“致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连环画”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街边的小人书摊上总会摆着几个小马扎,一分钱能租一本书,有滋有味地看上半天。“新连环画时代”展览的“世纪少年”展区中的第一个场景就模仿了当年的环境,观众可以在里面挑一个小凳子,取一本挂在绳上的连环画,坐着看一会儿,感受一下以前那个时代的乐趣。

“世纪少年”展区。
小人书挂在绳上夹起来,还原五、六十年代的路边书摊场景。
旧连环画。
革命时期的场景。
“红色”连环画。
革命时期的场景。
还原小学教室内的场景,课本和铅笔盒曾经都是属于不同的小朋友的。
策展人回忆当年上课时偷看小人书的场景。

 

收藏级连环画展示及体验“打卡”区

展柜里那一本本精美的、丝毫没有沾染上尘埃的连环画,无一不是透露着收藏者对连环画精神上的寄托和爱。从连环画的封面上,你就能看到许多耳熟能详的故事和画面。

展览还专门给小朋友设计了能玩能拍照的互动展区,让来看展的大人、小孩都有丰富的体验。

收藏级连环画。
绢布上的连环画。
可供小朋友拍照、打卡的区域。
沉浸式体验展区。
原创连环画《大运河传奇》模拟场景。
收藏级连环画。

 

原创连环画IP展示以及“新连环画时代”的到来

提起小人书、连环画,就会想到是“那个年代”的记忆,是“那一代人”才有的童年乐趣。但在今时今日,仍有人在为连环画的复兴而努力,他们不断地创新,根据不同的文化创作了新的故事,用工笔重彩画取代了以前的黑白画风,语言是中英对照的,画幅尺寸变大了许多,装帧更精美和细致。

“一笔一神韵,一字一斟酌”、“饱览千万字,萃取几十行”,展览让人近距离感受连环画的文字和画图魅力,也呈现了连环画的美学及人文价值。

沉浸式展区播放的关于《大运河传奇》的宣传视频。
关于《大运河传奇》的宣传视频。
绢布画作及供人们翻看的精装连环画。
《大运河传奇》手稿。
《大运河传奇》。
《大运河传奇》手稿。
绢布画作。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