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13岁“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一天,获奖以外的侧面与特写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13岁“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一天,获奖以外的侧面与特写

年纪最小的观众抱抱第一次去FIRST影展时刚七岁,喜欢的电影是《塑料王国》;今年抱抱最喜欢的是《春潮》,因为电影里那个顽皮的小女孩。

文 | 黑白文娱 王子之

编辑 | 飞翔、蓝二

“当灯光暗下来的时候,电影在你眼前,当灯光再次亮起的时候,希望电影在你心里。”

这句话,已经和惯性一身黑衣的李子为融在了一起。

FIRST青年电影展已经13周岁。

在今年的影展结束七天后写下这篇文章,无关奖项,只想说我们的信念:坚持的创作者,最终都会被看见。

黑白文娱想选择几条特别的纬度来抵达FIRST的温度与气质。

抱抱马上10岁,是FIRST最小的观众,影展CEO李子为笑称这是她的“定海神针”。

“如果这次创投没拿奖,就不再参加创投了”——导演仇晟逃离了FIRST颁奖典礼的现场,他的《郊区的鸟》是去年最佳影片的获得者,今年有些不一样。

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离别》,将镜头对准了她故乡沙雅的儿童,她的首部长片入围今年“惊人首作”单元。

刘晟林是今年150多位志愿者其中的一员。

在处于聚光灯下的电影之外,我们也想看看他们的FIRST。以下就是他们对我们的讲述。

文无第一

抱抱比FIRST小三岁,他已连续三年和妈妈来西宁观展。一个有趣的巧合是,FIRST的颁奖礼往年在7月27日,正好是抱抱生日。

以下为抱抱妈妈自述:

我们是山东济南的,我的职业是幼儿园教师,平时每周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到两次。2017年,在第一次来FIRST之前,因为在济南“泉城时光”影迷组织承担的FIRST放映上看到了很不一样的影片,很喜欢这样的气质,也没来过西宁,就想来参与一下。

抱抱从两岁半开始就跟我来影院看电影,小时候多数是陪我,有时看一段有时睡一会儿。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影迷,谈不上具备什么鉴别能力。文无第一,喜欢的影片、影人,没有之最吧。

第一年我们看了21场,第二年看了23场,今年约到了更多电影,看到了32场,一共44部影片,还二刷了三部短片。我们不一定每一部都能看懂,但相信FIRST选片的品质。自己看不懂,先别否定、挑剔,还是提高自己的观影辨别能力的好。

抱抱第一年来FIRST时七岁,喜欢的电影是《塑料王国》,去年他喜欢的电影是《旺扎的雨靴》、《美丽》,今年抱抱最喜欢的是《春潮》,因为电影里那个顽皮的小女孩。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谈资,通过交流各自的感受,我们也更了解彼此的想法。生活里很多道理通过聊电影谈出来,相互提醒起来,也不那么教条。

电影世界浮沉不止

导演仇晟,去年和今年分别带着作品《郊区的鸟》、《犬父》参加FIRST影展。

以下为仇晟自述,引用自导演的朋友圈:

逃离了颁奖典礼,独自躲在银河欢乐影城黑暗的影院里,紧握拳头,看荧幕,视而不见。白天跟Jacky姐说:“如果这次没得奖就不再参加创投了”,一语成谶。

因为《犬父》写的是我和我爸爸的故事,所以才那么在乎吧。希望它被看到,希望有回响。

今天拿奖的项目很棒,祝福你们。

去年今日,《郊区的鸟》拿下FIRST最佳剧情片,(当时)唐道美食城开业,锣鼓暄天。但创作漫长,多少天都是死寂的,多少天,跟自己搏斗,沉潜往复。《郊区的鸟》也将在8月30日全国公映,也不知能在静水里掀起多少波澜。

从影院走出,走到下沉广场,在人群中坐下,满头银发的音乐人小河走上舞台,正演奏《郊区的鸟》片尾曲《地下鸟》,“在夜晚的霓虹里,飞着一种叫恋人的鸟”,边上的西宁小情侣顺着音乐在摇晃。好久没哭过了。

台上的小河浸在音乐里,浮浮沉沉,令人震动。拍电影不也是么,下得了地狱,上得了天堂,才能到达满洲里。

小河说他每次演出都是即兴的,自己也不懂那些咿呀啊。不管唱的是鸟之歌,犬之歌,还是大象之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唱,有人听,彼此心意相通。

FIRST加油,电影永动。

十年一觉电影梦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脱胎于王丽娜导演之前的纪录片计划。李安的一本书,曾写到自己的电影生涯是十年一觉电影梦。阿巴斯、贝拉塔尔、侯孝贤和李安是王丽娜喜欢的电影导演,她也曾立志用十年的时间去拍摄纪录片,去记录她家乡沙雅几个儿童的成长。

以下为导演王丽娜自述:

2014年我在中传读研时,就萌生了用10年时间去关照一个孩子成长的念头,就开始了拍纪录片的计划。

那个时候就去寻找人物,去了喀什及家乡沙雅周边地方做了考察。我父亲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在家乡拍照,熟悉家乡很多元素,所以我拍摄期制作层面也会比较顺利,不会遭遇拍摄阻力。当时我就去很多县里的学校选择,想了解这些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就选择从读他们的作文开始,大部分作文都是写难忘的一件事或者“我的愿望”。

一年多以后我才读到艾萨的作文,他是这样写的,“妈妈是外星空带回来的,她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是我和妈妈用眼睛交流。她的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我自己的生命”。

这是才小学5年级的孩子。艾萨的作文让我眼前一亮,我就决定要找到这个男孩,当时老师带着我去了他家,他正抱着一只小羊,小羊的妈妈难产死去了,艾萨就抱着小羊去另外一只羊那里喂奶。小羊不愿意吃,大的不愿意喂。艾萨就亲那只小羊,说你吃吧,不吃不行的,你吃就能活下去。

他们的哲理很简单。他的眼睛特别动人,我见到他的那一刻就定下来,一定就是他了。

小女孩凯丽是在我溜达村庄拍肖像时遇到的,当时正值新农村建设,旧房子被拆除,新的房子在建,她就在她们家倒塌的旧房子前面,穿着红色的裙子跳舞,笑得很清脆。当时就觉得很棒。

创作时想的是家庭、教育、母亲,包括成长、离别。在我选的孩子里面,他们就经历了他们的离别,艾萨和母亲有数次的离别。凯丽父母曾离过婚,有过离别,妈妈要带走凯丽,爸爸要带走弟弟。都是关于离别的故事也就有了离别的故事线。

这两个家庭构建在一起。在拍摄的一年半时间里,偶尔从艾萨的爸爸口中听到他想把艾萨妈妈送走,我们也知道他的难处,但我们也知道从他的信仰里,他是肯定不会送走的。

凯丽的父亲是最小的儿子,继承了房子,要把家园保住,把家园修得更好看。维族可以看到很多四世同堂的生活环境,都是家族式的,房子传给谁,谁就要守住。他不愿意离开这里。

小离别和大离别里包裹的是生活本身鲜活的东西。

拍纪录片时很多细节挺触动我的,现实中艾萨的妈妈真的丢过一次,那时我刚到艾萨家,炉子被打碎了,房间也很乱。艾萨的爸爸去学校找艾萨,他就慢慢从窗户往里面看,一个教室一个教室找,我就一个人扛着摄影机跟在后面,找到艾萨后发现他正经历考试,艾萨听到自己妈妈丢了后,眼里就开始有了泪花在闪动,然后就回教室里继续考试。当时我们很触动,就想拉着他爸爸去找人,让艾萨回去考试,我们一边想办法找人的时候,艾萨就背着小布袋书包出来了并说了一句,我想我能及格了。这样的一幕作为创作者是很难预习写出来的,尤其是一个小孩经历两难的状况然后说,我想我能及格了。

到了晚上,月光很亮。在戈壁滩月亮是唯一的路灯,把路照成银色,隔壁村庄的人也在帮忙,然后凌晨三四点找到艾萨妈妈并送回来了。艾萨什么都没说,就过去抱了抱妈妈。那一刻对我也是一个冲击。

“有人向我诉说童年,他在树上掏出了红月亮”。我们寻找到了一棵三千年的树,这棵树我童年经常去玩,我们想把它做成关于离别一个标志性的场景。这场戏非常流畅,全靠摄影师一个人手持拍摄。

我遇到了很好的资方,大象投这部影片真的很有勇气,整个过程都没有要求什么时候结束,就是强调要一个好作品。没有过分监督,给我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只是到了一个阶段过来看看。给到了我自由的情景和时间。

汪涵老师一直在做方言保护,做方言博物馆。他真的是很好的老师,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感。汪涵老师本身对这样的题材也感兴趣,我特别高兴他也加入我们电影。后期快完成的时候快没钱了,一度是制片人秦晓宇老师自己垫的钱,汪涵老师就说如果没人投资他就自己垫钱把这部片子做完,他很支持这部片子,他的感受是这部片子很纯真。

赤诚的人和赤诚的少年影展

刘晟林是今年150多位志愿者中的一员,负责露天放映部分。他的最后一天也颇为波折。

以下为刘晟林自述:

最后一天,7月28号,计划是在露天放映这里做分会场转播,但是一直下雨,机器的电也一直没办法供上,当时7点半了还没有开始转播,场地外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待入场,看天气预报说是小雨一直持续到10点,我想那岂不是露天放映也要完蛋了?

于是我就开始求晴!是真的站在那里,双手合十,最后一天的露天一定要有一个ending,一定要和影迷们好好告别。之后只能说是牛了,7点55的时候我一抬头发现天上的彩虹,我就知道,行了!

当时放映老师就开始供电,机器正常运转,观众入场,最后一天的放映就这样来了。等到9点多大剧院准备谢幕了,放映组长让我们去参加谢幕,我看着组员们,就想着如果不去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是我自己并不想在最后一天离开我的露天场地,就走到一半又自己找借口溜了回去,还在微信上稳住我的组员说我马上就到,其实当时的我在准备放映之后的定帧画面,以及思考怎么和大家做最后的ending。

我还是一名学生,在中传南广学院学影视导演,我本身喜欢的影片就是自然不刻意的,我比较倾向于越简单的表达,才为越真实的体验。

我最喜欢的影片是北野武先生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影片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运镜、视听,就是单纯地表现一些事情,这也是我目前对影像的理解,我觉得不应该去制造些什么,在某些时刻,简简单单的记录就足够有能量。

我是第一批报名FIRST志愿者的,那个时候还挺迷茫,看着那么多的组别,然后因为自己也是本着想看电影的心态就报了展映组。最后去露天放映,纯粹是因为那种公共空间对我的吸引力,况且去年还在青海湖举行了露天放映,当时就觉得也太浪漫了吧。

影展是7月20号开始的,在18、19号这两天我们三个男同胞们就守在郭庄广场看我们的地盘一点点被搭建起来。去年是5.1的环绕立体声,今年变成了立体声,场地的摆放就会出现变化,而因为我一直都是按照5.1预想的,结果19号那天就只能临时构想,当时还和音响老师讨论怎么保证在座的各位影迷都有一个不错的声音体验。如果对声音体验要求高的话,部分座位会到达荧幕两侧之外,就影响到观感。两者总会起冲突。最后经过音响老师不断的调试,总算能有个满意的效果。

对了,今年我们露天还刻意把场子缩小了一些,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种挤靠拥抱着看电影的感觉。

20号第一天放映结束,当天晚上下了场大雨,第二天板凳上都是积水,近500把板凳,我们买了几块毛巾一个个地去擦拭干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相信大家在心中都逐渐明确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为了给愿意看电影的人以最好的观影体验。

放映《时光机》的那天晚上,很多观众在正片放完开始滚动字幕时纷纷起身,板凳声响加上交头接耳,但还是有一些影迷静静地看着荧幕上滚动着的一个个名字。我当时正好在台侧拿着话筒准备上台跟大家互动,就顺口说:“请大家先留步,一部影片真正的结束,在于这些一个个不起眼的名字慢慢消失。希望大家能在影片真正结束后不吝惜自己的掌声,给予这些创作者们应有的尊重,谢谢大家。”这时几位坐着的观众站起来鼓掌并大声叫好,很多即将离场的观众也停下脚步驻足,那一瞬间,我的心中感到特别温暖。

24、25号是整个电影节期间最燥热的,但那两天我站在台上,看着就那么零星几个板凳是空着的,那感觉真好。

最后一天转播结束后,我上了台跟大家聊天,我的组员们也都跑回来了,我拿着话筒一个个地介绍我的组员并和观众一齐大喊他们的名字,最后大家合唱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观众们都站了起来,很多人打开手电筒,大家一起合唱,就像歌词第一句“不要谈什么分离,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哭泣”,事实上最后一天没有人谈到分离这个字眼,但很多很多人都哭了,这其中就包括我,不过我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我是回到了我们志愿者的大本营青旅,看着一个个空空的床位,那一刻我再也绷不住了。

最后,献给创作者和热爱的人:因为坚持,最终您会被看见。

版式 | 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13岁“FIRST青年电影展”的一天,获奖以外的侧面与特写

年纪最小的观众抱抱第一次去FIRST影展时刚七岁,喜欢的电影是《塑料王国》;今年抱抱最喜欢的是《春潮》,因为电影里那个顽皮的小女孩。

文 | 黑白文娱 王子之

编辑 | 飞翔、蓝二

“当灯光暗下来的时候,电影在你眼前,当灯光再次亮起的时候,希望电影在你心里。”

这句话,已经和惯性一身黑衣的李子为融在了一起。

FIRST青年电影展已经13周岁。

在今年的影展结束七天后写下这篇文章,无关奖项,只想说我们的信念:坚持的创作者,最终都会被看见。

黑白文娱想选择几条特别的纬度来抵达FIRST的温度与气质。

抱抱马上10岁,是FIRST最小的观众,影展CEO李子为笑称这是她的“定海神针”。

“如果这次创投没拿奖,就不再参加创投了”——导演仇晟逃离了FIRST颁奖典礼的现场,他的《郊区的鸟》是去年最佳影片的获得者,今年有些不一样。

王丽娜导演的《第一次的离别》,将镜头对准了她故乡沙雅的儿童,她的首部长片入围今年“惊人首作”单元。

刘晟林是今年150多位志愿者其中的一员。

在处于聚光灯下的电影之外,我们也想看看他们的FIRST。以下就是他们对我们的讲述。

文无第一

抱抱比FIRST小三岁,他已连续三年和妈妈来西宁观展。一个有趣的巧合是,FIRST的颁奖礼往年在7月27日,正好是抱抱生日。

以下为抱抱妈妈自述:

我们是山东济南的,我的职业是幼儿园教师,平时每周去电影院看电影一到两次。2017年,在第一次来FIRST之前,因为在济南“泉城时光”影迷组织承担的FIRST放映上看到了很不一样的影片,很喜欢这样的气质,也没来过西宁,就想来参与一下。

抱抱从两岁半开始就跟我来影院看电影,小时候多数是陪我,有时看一段有时睡一会儿。

我们都是普普通通的影迷,谈不上具备什么鉴别能力。文无第一,喜欢的影片、影人,没有之最吧。

第一年我们看了21场,第二年看了23场,今年约到了更多电影,看到了32场,一共44部影片,还二刷了三部短片。我们不一定每一部都能看懂,但相信FIRST选片的品质。自己看不懂,先别否定、挑剔,还是提高自己的观影辨别能力的好。

抱抱第一年来FIRST时七岁,喜欢的电影是《塑料王国》,去年他喜欢的电影是《旺扎的雨靴》、《美丽》,今年抱抱最喜欢的是《春潮》,因为电影里那个顽皮的小女孩。

电影是一个很好的谈资,通过交流各自的感受,我们也更了解彼此的想法。生活里很多道理通过聊电影谈出来,相互提醒起来,也不那么教条。

电影世界浮沉不止

导演仇晟,去年和今年分别带着作品《郊区的鸟》、《犬父》参加FIRST影展。

以下为仇晟自述,引用自导演的朋友圈:

逃离了颁奖典礼,独自躲在银河欢乐影城黑暗的影院里,紧握拳头,看荧幕,视而不见。白天跟Jacky姐说:“如果这次没得奖就不再参加创投了”,一语成谶。

因为《犬父》写的是我和我爸爸的故事,所以才那么在乎吧。希望它被看到,希望有回响。

今天拿奖的项目很棒,祝福你们。

去年今日,《郊区的鸟》拿下FIRST最佳剧情片,(当时)唐道美食城开业,锣鼓暄天。但创作漫长,多少天都是死寂的,多少天,跟自己搏斗,沉潜往复。《郊区的鸟》也将在8月30日全国公映,也不知能在静水里掀起多少波澜。

从影院走出,走到下沉广场,在人群中坐下,满头银发的音乐人小河走上舞台,正演奏《郊区的鸟》片尾曲《地下鸟》,“在夜晚的霓虹里,飞着一种叫恋人的鸟”,边上的西宁小情侣顺着音乐在摇晃。好久没哭过了。

台上的小河浸在音乐里,浮浮沉沉,令人震动。拍电影不也是么,下得了地狱,上得了天堂,才能到达满洲里。

小河说他每次演出都是即兴的,自己也不懂那些咿呀啊。不管唱的是鸟之歌,犬之歌,还是大象之歌,都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有人唱,有人听,彼此心意相通。

FIRST加油,电影永动。

十年一觉电影梦

电影《第一次的离别》脱胎于王丽娜导演之前的纪录片计划。李安的一本书,曾写到自己的电影生涯是十年一觉电影梦。阿巴斯、贝拉塔尔、侯孝贤和李安是王丽娜喜欢的电影导演,她也曾立志用十年的时间去拍摄纪录片,去记录她家乡沙雅几个儿童的成长。

以下为导演王丽娜自述:

2014年我在中传读研时,就萌生了用10年时间去关照一个孩子成长的念头,就开始了拍纪录片的计划。

那个时候就去寻找人物,去了喀什及家乡沙雅周边地方做了考察。我父亲从七十年代起就开始在家乡拍照,熟悉家乡很多元素,所以我拍摄期制作层面也会比较顺利,不会遭遇拍摄阻力。当时我就去很多县里的学校选择,想了解这些孩子心里在想什么,就选择从读他们的作文开始,大部分作文都是写难忘的一件事或者“我的愿望”。

一年多以后我才读到艾萨的作文,他是这样写的,“妈妈是外星空带回来的,她的耳朵听不见,也不会说话,但是我和妈妈用眼睛交流。她的爱像泉水一样滋润着我,我爱妈妈就像爱我自己的生命”。

这是才小学5年级的孩子。艾萨的作文让我眼前一亮,我就决定要找到这个男孩,当时老师带着我去了他家,他正抱着一只小羊,小羊的妈妈难产死去了,艾萨就抱着小羊去另外一只羊那里喂奶。小羊不愿意吃,大的不愿意喂。艾萨就亲那只小羊,说你吃吧,不吃不行的,你吃就能活下去。

他们的哲理很简单。他的眼睛特别动人,我见到他的那一刻就定下来,一定就是他了。

小女孩凯丽是在我溜达村庄拍肖像时遇到的,当时正值新农村建设,旧房子被拆除,新的房子在建,她就在她们家倒塌的旧房子前面,穿着红色的裙子跳舞,笑得很清脆。当时就觉得很棒。

创作时想的是家庭、教育、母亲,包括成长、离别。在我选的孩子里面,他们就经历了他们的离别,艾萨和母亲有数次的离别。凯丽父母曾离过婚,有过离别,妈妈要带走凯丽,爸爸要带走弟弟。都是关于离别的故事也就有了离别的故事线。

这两个家庭构建在一起。在拍摄的一年半时间里,偶尔从艾萨的爸爸口中听到他想把艾萨妈妈送走,我们也知道他的难处,但我们也知道从他的信仰里,他是肯定不会送走的。

凯丽的父亲是最小的儿子,继承了房子,要把家园保住,把家园修得更好看。维族可以看到很多四世同堂的生活环境,都是家族式的,房子传给谁,谁就要守住。他不愿意离开这里。

小离别和大离别里包裹的是生活本身鲜活的东西。

拍纪录片时很多细节挺触动我的,现实中艾萨的妈妈真的丢过一次,那时我刚到艾萨家,炉子被打碎了,房间也很乱。艾萨的爸爸去学校找艾萨,他就慢慢从窗户往里面看,一个教室一个教室找,我就一个人扛着摄影机跟在后面,找到艾萨后发现他正经历考试,艾萨听到自己妈妈丢了后,眼里就开始有了泪花在闪动,然后就回教室里继续考试。当时我们很触动,就想拉着他爸爸去找人,让艾萨回去考试,我们一边想办法找人的时候,艾萨就背着小布袋书包出来了并说了一句,我想我能及格了。这样的一幕作为创作者是很难预习写出来的,尤其是一个小孩经历两难的状况然后说,我想我能及格了。

到了晚上,月光很亮。在戈壁滩月亮是唯一的路灯,把路照成银色,隔壁村庄的人也在帮忙,然后凌晨三四点找到艾萨妈妈并送回来了。艾萨什么都没说,就过去抱了抱妈妈。那一刻对我也是一个冲击。

“有人向我诉说童年,他在树上掏出了红月亮”。我们寻找到了一棵三千年的树,这棵树我童年经常去玩,我们想把它做成关于离别一个标志性的场景。这场戏非常流畅,全靠摄影师一个人手持拍摄。

我遇到了很好的资方,大象投这部影片真的很有勇气,整个过程都没有要求什么时候结束,就是强调要一个好作品。没有过分监督,给我一个宽松的创作环境,只是到了一个阶段过来看看。给到了我自由的情景和时间。

汪涵老师一直在做方言保护,做方言博物馆。他真的是很好的老师,有社会责任感,有使命感。汪涵老师本身对这样的题材也感兴趣,我特别高兴他也加入我们电影。后期快完成的时候快没钱了,一度是制片人秦晓宇老师自己垫的钱,汪涵老师就说如果没人投资他就自己垫钱把这部片子做完,他很支持这部片子,他的感受是这部片子很纯真。

赤诚的人和赤诚的少年影展

刘晟林是今年150多位志愿者中的一员,负责露天放映部分。他的最后一天也颇为波折。

以下为刘晟林自述:

最后一天,7月28号,计划是在露天放映这里做分会场转播,但是一直下雨,机器的电也一直没办法供上,当时7点半了还没有开始转播,场地外已经有很多人在等待入场,看天气预报说是小雨一直持续到10点,我想那岂不是露天放映也要完蛋了?

于是我就开始求晴!是真的站在那里,双手合十,最后一天的露天一定要有一个ending,一定要和影迷们好好告别。之后只能说是牛了,7点55的时候我一抬头发现天上的彩虹,我就知道,行了!

当时放映老师就开始供电,机器正常运转,观众入场,最后一天的放映就这样来了。等到9点多大剧院准备谢幕了,放映组长让我们去参加谢幕,我看着组员们,就想着如果不去确实是一种遗憾,但是我自己并不想在最后一天离开我的露天场地,就走到一半又自己找借口溜了回去,还在微信上稳住我的组员说我马上就到,其实当时的我在准备放映之后的定帧画面,以及思考怎么和大家做最后的ending。

我还是一名学生,在中传南广学院学影视导演,我本身喜欢的影片就是自然不刻意的,我比较倾向于越简单的表达,才为越真实的体验。

我最喜欢的影片是北野武先生的《那年夏天宁静的海》,影片中没有什么特别的运镜、视听,就是单纯地表现一些事情,这也是我目前对影像的理解,我觉得不应该去制造些什么,在某些时刻,简简单单的记录就足够有能量。

我是第一批报名FIRST志愿者的,那个时候还挺迷茫,看着那么多的组别,然后因为自己也是本着想看电影的心态就报了展映组。最后去露天放映,纯粹是因为那种公共空间对我的吸引力,况且去年还在青海湖举行了露天放映,当时就觉得也太浪漫了吧。

影展是7月20号开始的,在18、19号这两天我们三个男同胞们就守在郭庄广场看我们的地盘一点点被搭建起来。去年是5.1的环绕立体声,今年变成了立体声,场地的摆放就会出现变化,而因为我一直都是按照5.1预想的,结果19号那天就只能临时构想,当时还和音响老师讨论怎么保证在座的各位影迷都有一个不错的声音体验。如果对声音体验要求高的话,部分座位会到达荧幕两侧之外,就影响到观感。两者总会起冲突。最后经过音响老师不断的调试,总算能有个满意的效果。

对了,今年我们露天还刻意把场子缩小了一些,就是为了让大家有一种挤靠拥抱着看电影的感觉。

20号第一天放映结束,当天晚上下了场大雨,第二天板凳上都是积水,近500把板凳,我们买了几块毛巾一个个地去擦拭干净。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我相信大家在心中都逐渐明确了我们现在做的事情,就是为了给愿意看电影的人以最好的观影体验。

放映《时光机》的那天晚上,很多观众在正片放完开始滚动字幕时纷纷起身,板凳声响加上交头接耳,但还是有一些影迷静静地看着荧幕上滚动着的一个个名字。我当时正好在台侧拿着话筒准备上台跟大家互动,就顺口说:“请大家先留步,一部影片真正的结束,在于这些一个个不起眼的名字慢慢消失。希望大家能在影片真正结束后不吝惜自己的掌声,给予这些创作者们应有的尊重,谢谢大家。”这时几位坐着的观众站起来鼓掌并大声叫好,很多即将离场的观众也停下脚步驻足,那一瞬间,我的心中感到特别温暖。

24、25号是整个电影节期间最燥热的,但那两天我站在台上,看着就那么零星几个板凳是空着的,那感觉真好。

最后一天转播结束后,我上了台跟大家聊天,我的组员们也都跑回来了,我拿着话筒一个个地介绍我的组员并和观众一齐大喊他们的名字,最后大家合唱了《一场游戏一场梦》。观众们都站了起来,很多人打开手电筒,大家一起合唱,就像歌词第一句“不要谈什么分离,我不会因为这样而哭泣”,事实上最后一天没有人谈到分离这个字眼,但很多很多人都哭了,这其中就包括我,不过我没有当着大家的面,我是回到了我们志愿者的大本营青旅,看着一个个空空的床位,那一刻我再也绷不住了。

最后,献给创作者和热爱的人:因为坚持,最终您会被看见。

版式 | 蓝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