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慕伶,一鸣,伟明》:一场因生死而提前的和解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慕伶,一鸣,伟明》:一场因生死而提前的和解

家庭变故这个话题,有许多演绎方式,在《一鸣》里,黄梓用的是自己所希望的克制方式。他没有放大病痛和死亡,更关注的是牵涉其中的人的精神困境。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许多普通人的成长,许多普通家庭的和解,都是在不动声色间,心照不宣地完成。只要时间足够久,大多褶皱都会被磨平。

但是,如果时间不够用了呢?

《慕伶,一鸣,伟明》(以下简称《一鸣》)即是关于一个普通家庭突然面临死别的一段故事。三个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重压、愤懑、愧疚,平常生活背后的复杂情感和隐秘思绪,被细密地呈现出来。

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这部影片的制作表现出了相当成熟的精准度,然而它的自然却又更胜一筹,自然到能让观众忽略了技术的存在。

一个窥视自我的故事,细碎中的真实

导演黄梓最喜欢的前辈是侯孝贤和杨德昌,他自己有个小电影公司,就以两位导演的出生之年为名,“1947”。他说两位导演的台湾电影新浪潮,以及两位导演对故乡广东的故土情怀,深深影响了自己。

在黄梓的认知体系里,电影是看气质和叙事,《一鸣》是这位广州导演的处女作,它有着一种南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有悲悯也有关怀,如《天水围的日与夜》。

影片中,父亲伟明突然患癌不久人世,母亲慕伶一边努力撑起家庭照料病人,一边还要管教调皮的儿子;儿子一鸣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眼下又面临他这个年纪还无法承受的家庭变故。

家庭变故这个话题,有许多演绎方式,在《一鸣》里,黄梓用的是自己所希望的克制方式。他没有放大病痛和死亡,更关注的是牵涉其中的人的精神困境。

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深切地体会,对于癌症病人的家庭,在失去亲人的过程中,最大的破坏力会存于何处。对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这种问题可能又会有不同。黄梓是有发言权的,因为这个故事取材于他的家庭。

重返平常,可能是这样的家庭,或者是黄梓希冀的。《一鸣》里,这个家庭努力地做到照旧平静度日,电影中继续呈现着他们普通、细碎的生活。

但毕竟已不是普通平常的日子了,不可避免有种种情绪的暗流,以及迷失。于是在看似日常细碎的矛盾中,又透着他们三人各自的重压和心绪。

这里讲述的情感和心理不是戴上正能量脸谱的,它很真实。它允许母亲埋怨父子俩对自己不够体谅,甚至对父子现下达到的和谐关系有一丝嫉妒,因为家庭重担的压力真的会让人孤独,透不过气。它也允许儿子面对眼前家庭的沉重命题时,产生想要丢下父母出国留学的逃离心态,因为这真是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之重。

这里黄梓将自身经历过的真实感受都放了进来。黄梓说自己不是喜欢捂着伤口的人,他更倾向于让它露出来。

不是所有故事都愿意将不够体面的一面讲出来,尤其是以创作者自身为出处的。真实地讲出来,这是对人的真正关照之处。观看的意义,在于看到一部分自己,有观众评价说坐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就像是“黑暗中的自我窥视”。

对于这个偏生活流、没有大的波折冲突的故事情节,导演尝试着用叙事上的巧思和影像上的精细设计来更好地传递个人意识。

影片以父亲病程为脉络,但如同片名所示,是以母亲、儿子、父亲三个不同视角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大致承载父亲查出病症、治疗期、病重去世这三个阶段,接力推进剧情。

这三个视角的构建有着千人千面的感觉,不同观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领悟。

三个视角有不同的影像风格,前两个视角均是现实生活化的,写出了母子二人在这场家庭变故中共通的压力,和极大不同的责任牵绊,以及因此而生的情感矛盾。母亲是无可逃避的家庭顶梁柱,而儿子却有可逃避的空间和可宣泄的情绪,因此这两个现实视角的环境气氛又互有区别。许多观众都很喜欢儿子部分里,校园戏形成的差异。

最后一个视角是走到了生命末期的父亲,因此这一视角表现出了与前两者极大的差异性,虚实结合,其中含有部分超现实的设计,一方面体现父亲最后对家庭、对故乡的情感,一方面虚化死亡,温和地实现一场告别。

三个视角很像是电影的一体三面,母亲部分是背景,儿子部分是情绪,父亲部分是影像;同时又像是一个有机个体的三个组成,将这个故事完整的方方面面都看到,将每个人的精神困境都挖掘出来,互为补充。

整部片子的影像思维有着精妙的设计,突出的几处包括通过打光实现的三个视角间的切换;包括整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特别的“连接”,让一部分观众赞叹“惊艳”,又让一部分观众惊呼“起了鸡皮疙瘩”。更有获得交口称赞的父亲的告别,老家村落中,现实与回忆镜像重叠,父亲渐行渐远,画面跟随着他由下雪的冷色渐渐调为雪后的暖色,代表着生命的告别。

当导演+编剧+制片=1人,“去刻意化”的创作

今年FIRST青年电影节的绝大部分参展影片,灵感都源于创作者的亲历或近距离的触及,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现实性。在电影节主竞赛评委陈哲艺看来,这是青年电影人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则,在自身的社会沉淀不足时,就应从了解的环境、情感、背景先入手。

《一鸣》可能是其中个人色彩和个人意识最凸显的一部。黄梓在影片里投射了大量的真实自身,也寄托了他在现实中实现或未实现的情感。

这部影片的剧本黄梓前后写了13稿,其中至少颠覆性地推翻过七八稿。对于他来说,创作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去刻意化”,克制自己的用力过猛。

黄梓少年时叛逆过,与其他叛逆期的孩子一样,对温和的、不够伟岸的父亲并不崇拜,与管教严格的母亲则时常冲突。他又是个个性足够尖锐和要强的人,有一段时间与母亲争吵激烈时,为了“不吃人嘴软”,他选择不要家里钱,不吃饭。后来,为了逃避与父母的相处,他高中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多年。

回国没几年前,父亲得了癌症。他开始有冲动去记录自己的家庭,记录一些父亲治病的事情,记录家里的一些情况。开始只是一种零散的纪实,后来,他有了完整创作这个故事的想法。

在这样的冲动下,黄梓剧本的初始创作带着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很用力地想表达一些东西,一方面想表达自己的家庭关系,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对与父母关系的深刻认知,一方面又想表达自己独立的世界观。

回头看时,黄梓觉得那些就像是愤青写的剧本,太刻意太说教,于是逼着自己冷静地去进行写作。于是从2015年一直到2018年,三年时间反复的推翻和修改,时间的平复作用,可能让黄梓慢慢找到合适的克制和冷静的状态去完成了合适的剧本。

那三个视角的设计,除了在电影中的功用,其实也可视作黄梓的“私货”。母亲视角,是如今的他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儿子视角,是他对自己的回看反思;父亲视角,是他的纪念。

在父亲视角中有一场戏,返回老家的火车上,父母子三人挤在一起睡。黄梓的父亲老开玩笑,说要跟黄梓一起睡,但都被他推开,黄梓将这个小心愿放进了电影里。这是对他和父亲都非常重要的一场戏。

剧本如生活,父亲走了,母亲和儿子和解了。不过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找到合适的情感沟通方式恐怕还将是场长期的修习。黄梓将关于家庭要表达的想法都放在电影中,但他也坦言,目前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让母亲来看,因为害怕跟母亲进行比较动情的交流。

对于不愿受束缚、个性锐利的黄梓来说,电影的创作过程也不是件易事,他的剧作曾收到几家制作公司的合作意愿,但是在下一步关于电影的创作理念层面,他与专业公司总没能达到很好的共识。为了保证这部个人风格作品的完成度,黄梓决定自己做,姨妈给了他资金的支持,他自己则兼任导演+编剧+制片……

作为导演的黄梓请来了香港话剧界屡屡获奖的两位戏骨高瀚文、彭杏英夫妇,本色出演慕伶、伟明这对夫妻,一鸣一角则请来了薛立贤这位曾在《童梦奇缘》中有过精彩表现的童星参演。这些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们,让黄梓在导戏上几乎不用费工夫,只需要简单沟通清楚达到共识。

作为制片的黄梓花了很大的预备功夫。有评价称赞影片对当下拍摄场景和城市地貌有着深刻认识,在长镜头的细节和调度,在景深镜头上都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控。这是因为制片黄梓为导演黄梓提前做了三年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

几乎与剧本创作同步,黄梓就在一遍遍地找景、看景、复景,他的摄影师为了配合他,曾连续两三年春节就在广州过。

黄梓中学所在的学校,被他用来做片中一鸣的学校,细节如山坡黄梓也非常熟悉。

黄梓小时候与爷爷奶奶家住在一栋楼,爷爷奶奶家住三楼,自己家住五楼,每天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大平台玩,吃饭,然后再回自己家。黄梓也找到同样格局的这么一栋楼,同样有平台,来进行拍摄。

无数遍的看景,到了开拍时,黄梓和摄影师已经十分清楚要拍什么,哪个空间能拍出什么,文本转化为影像会是什么样,转场工作会是什么样。

2018年2月,离开广州,去舟山的海岛拍摄最后父亲返回老家告别的场景时,黄梓有了一次意外的幸运。原本打算用迷雾烘托超现实场景,却意外的,十几二十年没有大雪的海岛上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让影片有了一场动人的美景。

后来黄梓才知道,这场吉雪同样也给了在相距不远的杭州拍戏的《春江水暖》一个惊喜,和一场同样动人的家庭美景。

一年多后,曾在罕见的严寒中遥相奋斗着的两支团队都在FIRST上拿到了大奖。《慕伶,一鸣,伟明》获得评委会大奖,尽管只是处女作,评委和众多观众的评价是,极有才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慕伶,一鸣,伟明》:一场因生死而提前的和解

家庭变故这个话题,有许多演绎方式,在《一鸣》里,黄梓用的是自己所希望的克制方式。他没有放大病痛和死亡,更关注的是牵涉其中的人的精神困境。

文|黑白文娱 蓝二

编辑|王子之

许多普通人的成长,许多普通家庭的和解,都是在不动声色间,心照不宣地完成。只要时间足够久,大多褶皱都会被磨平。

但是,如果时间不够用了呢?

《慕伶,一鸣,伟明》(以下简称《一鸣》)即是关于一个普通家庭突然面临死别的一段故事。三个人,在这个特殊时期,重压、愤懑、愧疚,平常生活背后的复杂情感和隐秘思绪,被细密地呈现出来。

虽然是导演的处女作,但这部影片的制作表现出了相当成熟的精准度,然而它的自然却又更胜一筹,自然到能让观众忽略了技术的存在。

一个窥视自我的故事,细碎中的真实

导演黄梓最喜欢的前辈是侯孝贤和杨德昌,他自己有个小电影公司,就以两位导演的出生之年为名,“1947”。他说两位导演的台湾电影新浪潮,以及两位导演对故乡广东的故土情怀,深深影响了自己。

在黄梓的认知体系里,电影是看气质和叙事,《一鸣》是这位广州导演的处女作,它有着一种南中国特有的文化气质,有悲悯也有关怀,如《天水围的日与夜》。

影片中,父亲伟明突然患癌不久人世,母亲慕伶一边努力撑起家庭照料病人,一边还要管教调皮的儿子;儿子一鸣正处于叛逆的青春期,眼下又面临他这个年纪还无法承受的家庭变故。

家庭变故这个话题,有许多演绎方式,在《一鸣》里,黄梓用的是自己所希望的克制方式。他没有放大病痛和死亡,更关注的是牵涉其中的人的精神困境。

我们这些未曾经历过的人可能无法深切地体会,对于癌症病人的家庭,在失去亲人的过程中,最大的破坏力会存于何处。对于不同的家庭环境和家庭关系,这种问题可能又会有不同。黄梓是有发言权的,因为这个故事取材于他的家庭。

重返平常,可能是这样的家庭,或者是黄梓希冀的。《一鸣》里,这个家庭努力地做到照旧平静度日,电影中继续呈现着他们普通、细碎的生活。

但毕竟已不是普通平常的日子了,不可避免有种种情绪的暗流,以及迷失。于是在看似日常细碎的矛盾中,又透着他们三人各自的重压和心绪。

这里讲述的情感和心理不是戴上正能量脸谱的,它很真实。它允许母亲埋怨父子俩对自己不够体谅,甚至对父子现下达到的和谐关系有一丝嫉妒,因为家庭重担的压力真的会让人孤独,透不过气。它也允许儿子面对眼前家庭的沉重命题时,产生想要丢下父母出国留学的逃离心态,因为这真是这个年纪所不能承受之重。

这里黄梓将自身经历过的真实感受都放了进来。黄梓说自己不是喜欢捂着伤口的人,他更倾向于让它露出来。

不是所有故事都愿意将不够体面的一面讲出来,尤其是以创作者自身为出处的。真实地讲出来,这是对人的真正关照之处。观看的意义,在于看到一部分自己,有观众评价说坐在影院看这部电影时,就像是“黑暗中的自我窥视”。

对于这个偏生活流、没有大的波折冲突的故事情节,导演尝试着用叙事上的巧思和影像上的精细设计来更好地传递个人意识。

影片以父亲病程为脉络,但如同片名所示,是以母亲、儿子、父亲三个不同视角分为了三个部分,分别大致承载父亲查出病症、治疗期、病重去世这三个阶段,接力推进剧情。

这三个视角的构建有着千人千面的感觉,不同观者可能会产生不同的领悟。

三个视角有不同的影像风格,前两个视角均是现实生活化的,写出了母子二人在这场家庭变故中共通的压力,和极大不同的责任牵绊,以及因此而生的情感矛盾。母亲是无可逃避的家庭顶梁柱,而儿子却有可逃避的空间和可宣泄的情绪,因此这两个现实视角的环境气氛又互有区别。许多观众都很喜欢儿子部分里,校园戏形成的差异。

最后一个视角是走到了生命末期的父亲,因此这一视角表现出了与前两者极大的差异性,虚实结合,其中含有部分超现实的设计,一方面体现父亲最后对家庭、对故乡的情感,一方面虚化死亡,温和地实现一场告别。

三个视角很像是电影的一体三面,母亲部分是背景,儿子部分是情绪,父亲部分是影像;同时又像是一个有机个体的三个组成,将这个故事完整的方方面面都看到,将每个人的精神困境都挖掘出来,互为补充。

整部片子的影像思维有着精妙的设计,突出的几处包括通过打光实现的三个视角间的切换;包括整部影片开头和结尾特别的“连接”,让一部分观众赞叹“惊艳”,又让一部分观众惊呼“起了鸡皮疙瘩”。更有获得交口称赞的父亲的告别,老家村落中,现实与回忆镜像重叠,父亲渐行渐远,画面跟随着他由下雪的冷色渐渐调为雪后的暖色,代表着生命的告别。

当导演+编剧+制片=1人,“去刻意化”的创作

今年FIRST青年电影节的绝大部分参展影片,灵感都源于创作者的亲历或近距离的触及,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现实性。在电影节主竞赛评委陈哲艺看来,这是青年电影人应该遵循的创作规则,在自身的社会沉淀不足时,就应从了解的环境、情感、背景先入手。

《一鸣》可能是其中个人色彩和个人意识最凸显的一部。黄梓在影片里投射了大量的真实自身,也寄托了他在现实中实现或未实现的情感。

这部影片的剧本黄梓前后写了13稿,其中至少颠覆性地推翻过七八稿。对于他来说,创作中主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去刻意化”,克制自己的用力过猛。

黄梓少年时叛逆过,与其他叛逆期的孩子一样,对温和的、不够伟岸的父亲并不崇拜,与管教严格的母亲则时常冲突。他又是个个性足够尖锐和要强的人,有一段时间与母亲争吵激烈时,为了“不吃人嘴软”,他选择不要家里钱,不吃饭。后来,为了逃避与父母的相处,他高中毕业就直接出国留学多年。

回国没几年前,父亲得了癌症。他开始有冲动去记录自己的家庭,记录一些父亲治病的事情,记录家里的一些情况。开始只是一种零散的纪实,后来,他有了完整创作这个故事的想法。

在这样的冲动下,黄梓剧本的初始创作带着很强烈的个人情绪,很用力地想表达一些东西,一方面想表达自己的家庭关系,自己对家庭的理解,对与父母关系的深刻认知,一方面又想表达自己独立的世界观。

回头看时,黄梓觉得那些就像是愤青写的剧本,太刻意太说教,于是逼着自己冷静地去进行写作。于是从2015年一直到2018年,三年时间反复的推翻和修改,时间的平复作用,可能让黄梓慢慢找到合适的克制和冷静的状态去完成了合适的剧本。

那三个视角的设计,除了在电影中的功用,其实也可视作黄梓的“私货”。母亲视角,是如今的他对母亲的理解和体谅;儿子视角,是他对自己的回看反思;父亲视角,是他的纪念。

在父亲视角中有一场戏,返回老家的火车上,父母子三人挤在一起睡。黄梓的父亲老开玩笑,说要跟黄梓一起睡,但都被他推开,黄梓将这个小心愿放进了电影里。这是对他和父亲都非常重要的一场戏。

剧本如生活,父亲走了,母亲和儿子和解了。不过对于这对母子来说,找到合适的情感沟通方式恐怕还将是场长期的修习。黄梓将关于家庭要表达的想法都放在电影中,但他也坦言,目前还没做好心理准备让母亲来看,因为害怕跟母亲进行比较动情的交流。

对于不愿受束缚、个性锐利的黄梓来说,电影的创作过程也不是件易事,他的剧作曾收到几家制作公司的合作意愿,但是在下一步关于电影的创作理念层面,他与专业公司总没能达到很好的共识。为了保证这部个人风格作品的完成度,黄梓决定自己做,姨妈给了他资金的支持,他自己则兼任导演+编剧+制片……

作为导演的黄梓请来了香港话剧界屡屡获奖的两位戏骨高瀚文、彭杏英夫妇,本色出演慕伶、伟明这对夫妻,一鸣一角则请来了薛立贤这位曾在《童梦奇缘》中有过精彩表现的童星参演。这些有着丰富表演经验的演员们,让黄梓在导戏上几乎不用费工夫,只需要简单沟通清楚达到共识。

作为制片的黄梓花了很大的预备功夫。有评价称赞影片对当下拍摄场景和城市地貌有着深刻认识,在长镜头的细节和调度,在景深镜头上都有着非常精准的把控。这是因为制片黄梓为导演黄梓提前做了三年非常充分的前期准备。

几乎与剧本创作同步,黄梓就在一遍遍地找景、看景、复景,他的摄影师为了配合他,曾连续两三年春节就在广州过。

黄梓中学所在的学校,被他用来做片中一鸣的学校,细节如山坡黄梓也非常熟悉。

黄梓小时候与爷爷奶奶家住在一栋楼,爷爷奶奶家住三楼,自己家住五楼,每天在爷爷奶奶家一个大平台玩,吃饭,然后再回自己家。黄梓也找到同样格局的这么一栋楼,同样有平台,来进行拍摄。

无数遍的看景,到了开拍时,黄梓和摄影师已经十分清楚要拍什么,哪个空间能拍出什么,文本转化为影像会是什么样,转场工作会是什么样。

2018年2月,离开广州,去舟山的海岛拍摄最后父亲返回老家告别的场景时,黄梓有了一次意外的幸运。原本打算用迷雾烘托超现实场景,却意外的,十几二十年没有大雪的海岛上突然下了一场罕见的大雪,让影片有了一场动人的美景。

后来黄梓才知道,这场吉雪同样也给了在相距不远的杭州拍戏的《春江水暖》一个惊喜,和一场同样动人的家庭美景。

一年多后,曾在罕见的严寒中遥相奋斗着的两支团队都在FIRST上拿到了大奖。《慕伶,一鸣,伟明》获得评委会大奖,尽管只是处女作,评委和众多观众的评价是,极有才华。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