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俞敏洪研究(上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俞敏洪研究(上篇)

徐小平离开了新东方,他感觉那是一个他挥洒了青春的地方,但是已经与自己无关了。后来徐小平受朋友启发成立了真格基金,正式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几年后王强也退出了新东方,加入了真格基金。就此三驾马车的“中国合伙人”正式分手。

文 | 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这个人不用介绍,他的知名度很高,号称第一代网红,对,他就是俞敏洪。

他之所以有名不仅是第一代网红,还因为他的新东方。

新东方有名也不是因为他给西方输送了十几万留学生,而更出名的是他成为了中国创投界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输出了不少投资家与企业家。

如果再挖掘他为什么有名,我们不得不提到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不得不提到新东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合伙人制。

这三位随便拿出一位都是中国创投界响当当的人物: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不能跟同学老师合作不代表就不能与其他人合作了,新东方合伙人散伙后俞敏洪又有了新合伙人,洪泰基金的成功打破了俞敏洪不能与人合作的魔咒。

俞敏洪是个苦逼出身没错,可谁也没说苦逼出身就做不了老大?刘邦朱元璋都是苦逼出身没有影响他们当上君王。

说到这,瓜众们显然被吊足了胃口。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俞敏洪是怎么把新东方做起来的?

已经成为标签的“中国合伙人”是如何辉煌又是怎么散伙的?

与徐王散伙却与泰哥合作成功又是为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归结在:

这个怀有严重自卑感的农村孩纸怎么变成了自信十足的企业家?

俞敏洪是怎么把新东方做起来的?

俞敏洪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年代生下来的,在江苏江阴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户里又添了个男娃儿。

都说男娃不好养,这不,小敏洪上边一姐一哥,那个小哥哥就是很小时得病夭折了。小敏洪打小身体也不好,一直病病恹恹的,身子一直长得像根豆芽儿。

家里就剩这一个独苗,更加疼惜,一心希望将来能读书,最好能当上教书先生,那就是给老俞家祖上添光了。

机会还真来了!

小敏洪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他们老师里最强的是英语老师,敏洪和很多同学都报了英语专业。

可惜从小营养不良的他好像脑子也没太发育好,两次高考均失利。主科英语第一次33分,第二次55分。

小敏洪已经要放弃再考,准备当一辈子农民了,突然县里开了个英语高考辅导班,敏洪死活挤进了那个班还被选为副班长,从此拼命学习,他知道这是背水一战了。

第三次高考开始了,小敏洪40分钟就出来了。

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

敏洪委屈地说确实40分钟就答完了,也查不出啥错了。

张榜公布成绩时,俞敏洪英语95分,总分387,那年北大录取分数线是380,有戏!可是他语文是58差2分,他不敢报北大。他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被录取的同学都拿到通知书了,敏洪啥都没收到。

突然一天县教育局长来电话说有通知书了,敏洪拿到一看是北大的!

顿时疯了,像范进中举一样和几个同学在大街上又蹦又跳。最支持他的母亲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把家里的猪、羊、鸡都杀了,全村人美餐了好几天。

考不上大学压力大,考上大学压力更大,特别是对于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又特别是在北大——中国文科最高学府。

王强虽然也不是京城八旗子弟,可也是内蒙大城市来的城里人,那气场与风度自不必说。在他眼里从头到尾就没看得起乡巴佬俞敏洪,据他形容:开学报到那天,他们

这帮18岁孩子看到从宿舍楼尽头走进来一个“81岁老头”,这“老头”挑着担子,前面挂着锅,后面捆着棉被。

他操着纯正的普通话喊着:大爷,这是学生宿舍,不能卖东西的。

直到敏洪从皱皱巴巴的兜里掏出那张录取通知书,大家才知道这不是大爷,而是他们的俞同学。

俞敏洪非常不愿意回顾北大5年学习生活,因为那段经历除了压抑自卑,就是自卑压抑。学习成绩倒数不说,什么活动都不敢参加,别说学生会、艺术团了,那是多才多艺同学的殿堂,与他不沾边。

就是体育活动也没一样拿得起来。唯一一项游泳还行,别忘了敏洪就在滚滚长江边长大的,从小就跟着老爸在河沟里摸鱼摸虾的……

体育老师看着在清澈见底游泳池里奋力向前的敏洪时嘎嘎乐了,说从来没见过“狗刨式”能游这么快的!

这在小敏洪伤痕累累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那个年代,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北大的大学生自然是骄子中的骄子。

可是在敏洪眼里,这种感受只是王强他们拥有的,而不是他的,他内心深处只有郁闷,和深深的自卑,他只希望大学5年快点过去,北大不是他的场子,这里气场太强大了,把他那一丝丝底气压到了近乎没有。

那时的敏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毕业后的广阔天地,或许是他翱翔的大场子,王强同学们到那时再看吧!

果真毕业了,不想呆在北大校园的敏洪还是被留校当老师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后一两年敏洪发力了,他把所有的精力以及郁闷转化的动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虽然听、说能力可能是基因里的缺陷难以大幅提升了,唯一的用力点只有“词汇”了。

未名湖畔是其他同学风花雪月的场所,对于断了那个念想的敏洪来说,那里是他发奋图强的宝地。

在那一两年里,凌晨4-5点就能听到明显江阴腔的大声背单词声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里敏洪居然背下了8万英语词汇!远远超过《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容量!

那段时间是俞敏洪在北大唯一一段扬眉吐气的时光,开始是同学随口问一下冷僻单词,敏洪每每对词义做出精准释义,还能说出该词不同用法。久而久之,俞敏洪“活字典”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年轻老师都佩服不已。

谁又知道,正是凭着这个“独门绝技”,俞敏洪不仅留校了,也是他日后创业“新东方”的最大资本。

俞敏洪被分配到了北大公共英语系当英语教师。

“公共英语系”啥意思?就是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讲课。这在英语教师圈里是最普通的一种,肯定不如在“西语系”里讲课含金量高,人家是精锐部队,咱们是“土八路”。

每周只需要上八节课,大约八小时的课时,看来相当轻松。当然收入也有限。

所有加一起,一个月也就6张“大团结”(10元纸币)。这个收入标准离老家的期望值是有很大落差的。

怎么办?既然工作不饱满,就给自己加码呗。俞敏洪开始在校外兼职讲课。在“东方学校”讲课,使他的收入明显改善,至少在那几张大团结基础上翻了几倍。可是距离他攒够出国学费还差着行市呢!

他们班50人,49人都出去了,就剩下敏洪在老老实实当人民教师。

他玩命考托福考GRE,考试通过了,签证过不了,后来签证过了,能提供奖学金的学校又没了。再后来一个最接近成功的消息来了,对方能提供3/4奖学金。

那1/4奖学金仍然折合几万人民币,按他当时的挣钱速度还得挣十几年,俞敏洪绝望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连他当时的“工作”也出问题了。

有一天北大在没有预先沟通的情况下,突然通过校广播站广播了俞敏洪违规兼职讲课的消息,提出对他记大过处分。这种处分当时仅次于宣布开除了。

大喇叭连续广播了三天,在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了半个多月,连北大食堂的老鼠都知道俞敏洪犯错误了。

原来在同学们那讲课至少能获得尊重,现在俞敏洪从他们眼睛读出来的是鄙视,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唯利是图小人,这对于俞敏洪已然是无法接受了。

他只能选择辞职,达到了校方的本来目的。

辞职后俞敏洪只能从原来偷偷干变成“明火执仗”了,可是过一段敏洪发现这么干下去离出国目标仍然遥远。他开始萌发单干的想法。

可是单干没办校资质肯定不行,只能“挂靠”在东方学校下面另支一摊。可这么干得把收入的15%交给人家,还是不爽。最终俞敏洪下定决心豁出去单挑了!

在他“百折不挠”和“软磨硬泡”几个月下来,还真让他把办学执照“泡”下来了。

1991年“新东方”有执照了,可以开班了,可是学生在哪呢?以前他不用操心招生的事,现在“东方”变成“新东方”了,没人认这个牌子啊。

咋办?从来没下过海的俞敏洪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在电杆上刷小广告。此时,俞敏洪已经没有退路,既然成个体户了,索性就把老家人都叫来,阵容颇大的“家族企业”就在俞妈妈指挥下开练了。

为什么俞妈妈可以指挥团队?开玩笑呢,她年轻时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指挥过一帮女兵呢。

在家里,她更是三军统帅,指挥着俞爸爸和几个孩子,大家都是绝对服从。现在俞妈妈拿出当年妇女队长劲头指挥着家族人员从刷广告做起。

就这样,从20-30人一个班,到100-200人几个班,后来95年最火时招到过15000学生。那时这种规模就是中国最大的民办英语培训学校了。此时的俞敏洪已经不考虑出国了,他考虑的事变为如何从国外招人才回来,尽快把公司做大,而且争取尽快在美国上市!

标杆式的“中国合伙人”为什么会散伙的?

1995年,新东方已经发展到一万五千个学生,俞敏洪也成了最早一批的千万富翁。

当时新东方是彻底的家族企业,公司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他家人,他妈妈、他老婆、他姐夫等等,老俞心里明白:他的新东方要想从几千万到一百亿,靠这个草台班子是不行的。新东方要想从家庭式作坊进阶为现代企业甚至国际企业,靠他老妈这位前生产队妇女队长为中坚力量一定是不可能了!

俞敏洪此时脑子里闪现着两个人:徐小平、王强。

这两个人当年敏洪在北大读书时是仰望级的人物。徐小平是北大艺术团指导老师,王强是艺术团团长、学生会主席、俞敏洪的班长。那时的俞敏洪不是一般的默默无闻,徐小平、王强的印象里他属于艺术团站票观众(免费),在艺术团数百人活动现场一般是站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一位。

放下北大那暗无天日的悲惨经历不表,俞敏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一个“村办”企业升格为真正国际范的公司?他必须把视线放到海外,从他老师和同学里去寻找。

95年底,穿着廉价西装怀揣一万美刀的“俞老师”登上了跨越太平洋的飞机。

第一站先去加拿大温哥华,先找混的不好的徐小平聊聊。

老徐那时虽然获得了加拿大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可是并未找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在各种餐馆打工。

开着一辆二手车的徐小平接上敏洪进城吃饭,绕着吃饭那条街转了5圈还不停,敏洪奇怪地问他:那不是有很多车位吗?

小平郁闷地回答在那停要付10美金,他要找到一个免费车位。此时腰包装有1万美金的敏洪在“经济基础”上是有优越感的,虽然在“上层建筑”方面有强烈的自卑感。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面前,经济基础是绝对占上风的。

在饭桌上,当小平听到敏洪说他的新东方已经是千万级企业时,已经不用做思想工作了,啥别说了,我跟你走,什么特么贝多芬莫扎特,跟着农民英语老师挣大钱去!

另一个预定目标王强跟徐小平不同:

王强当时读完了计算机硕士,找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工作。拿着7万美金的年薪,定居在新泽西的公寓。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中国留学生的顶级状态了。

此时的王强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都具有优越感,可是一件小事对王强的优越感打击不小——当他带着敏洪在美国校园里散步时,路上有学生认出俞敏洪:“您是新东方的俞老师吗?”

王强心想,当年在北大哪有人认识俞敏洪,现在在美国倒是没有人认出觉得很牛逼的自己了。

在随后的酒桌上,王强想跟老俞聊聊新东方,这次是敏洪心里犯嘀咕了。临出国时,老妈听说儿子要去美国找王强,直接挑明了说:“你千万别把王强叫回来,你能管得住吗?”

还别说,当年的妇女队长虽说把公司带上国际范不行,看人识人还真没得比!

敏洪妈李八妹看人看得很到位呢,她能一眼看出那个班长、学生会主席、艺术团团长不是一路人。将来不定闹出啥事呢。可当时王强是愿意跟老俞回国干的。只是敏洪有顾虑,也没有力邀他一起干。

一是他信老妈的话,二是他也拿不准北大的“王子”是否真的愿意跟他干,别忘了当年王强可是天天喊着老俞给他打开水的,使唤他就跟使唤店里小二一样。

现在位置倒过来了好使不?

王强见敏洪没有力邀他加盟,开始半开玩笑的刺激他:“你不同意我回来,我就在你对面开一所学校,名字就叫新西方,校长叫王强。”

俞敏洪沉默了一会儿弱弱地说:“那就在新东方这个名字下面做吧。”

就这样,标杆式的“中国合伙人”在极为曲折复杂的背景下搭伙了。

1996年王强回国,俞敏洪和徐小平拿着花去首都机场接他。

王强刚接到花坐进车里第一句话就说:“老俞,今天我和小平一无所有。如果有一天我们做的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据徐小平的回忆说,那时车里的氛围很尴尬。

俞敏洪沉默了片刻,说:

“当然,让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好,老俞你记住今天这个话”王强说,“这样我就可以一辈子跟着你了,你有这个心态就行”。

看官们请注意:三个合伙人是看在“利益”的份上走到一起了,可是老俞与徐王在价值观层面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这为“中国式合伙”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徐王“入伙”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去家族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的第一件具体事就是推行办公室禁烟。

那之前公司开会是烟雾缭绕,熏得人都睁不开眼。饱受西方文明的徐王实在受不了这个环境,效仿林则徐“虎门禁烟”,并坚持把这条写进公司制度。

虽说不是禁大烟,可几十年的习惯哪是说禁就禁的?这不,第一个抓住“违规”的就是俞妈妈李八妹。

俞妈妈何等人啊,要说新东方的合伙人,她是她儿子第一个合伙人。违规交罚款老妈哪里干呦,只能是儿子代缴完事。

后面“去家族化”的过程可想而知是万分痛苦的,老俞使了20万“银两”遣散了老家的七姑八姨,最后弄到老妈头上。

那天在大堂里,就听到俞妈妈在大厅里又哭又闹的。

王强说:“你能不能对你妈发一次火?以后她就不会这样了。”

俞敏洪站起来径直走到她面前,当着里里外外一大群人,在他妈妈面前跪下了……

在俞徐王“三驾马车”的强力推进下,“去家族化”取得了效果,江阴老家的人都退出去了。

2000年,新世纪新气象,新东方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三位合伙人有了明确分工:老俞负责托福考试,老徐负责签证咨询,老王负责英语口语。

那年新东方的学生人数发展到了20万!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使新东方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是随着快速发展,新东方不断出现新问题。比如原来只有北京一所学校,发展到全国各地都有分校,上海和广州算谁的业绩?图书出版业务算谁的业绩?

俞敏洪不得不开始思考股份制改革。当时包括徐小平和王强在内,新东方共有10位小股东,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股份,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说白了,“合伙人制“只是个好听的噱头,股份才是每人话语权的体现。

那时新东方11位股东,老俞肯定是绝对控股,其他10位基本是个位数,徐王应该略高一点。

公司经常因为利益问题而争吵,大家都在争地盘、争利益。

开董事会的时候,徐王经常会不留情面地反驳老俞的方案。他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就吵,吵急眼了就拍桌子,徐王一拍桌子就叫老俞“农民”“土鳖”。

老俞一般情况下还是蛮大气的,其实他大可以说“新东方是我一个人干起来的,你们瞎争个屁呀”,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根稻草。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忍受:“把朋友请回来,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结果事业干不成了,还天天吵架。”

此时的俞敏洪我们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展现出老大风范,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在王强屁股后面端茶倒水的马仔了。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民大学生到现代企业家的蜕变。

倒是昔日洋派的徐王显得小家子气了一点,天天为了利益跟老俞争来争去。动不动就写辞职信威胁,给老俞施加压力。

一次徐小平在信上写:“为了对得起北大,对得起朋友。建议俞敏洪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出国进修留学,成为企业管理的新人。”

为了息事宁人老俞还真让出了董事长的位置。

在后来的一年里,以王强为首的小股东们轮流担任董事长。一年以后,小股东们都过足了董事长瘾,但是新东方在管理上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于是又把俞敏洪请了回来。老俞重新回到了董事长的位置。

2006年,新东方提交了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当时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只有13家,都是中石油、中国移动等央企,新东方成为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民营教育企业。

上市后的新东方并未解决俞与徐王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从价值观层面衍生出来的,比如如何看待公司发展的问题,徐小平就与俞敏洪有截然不同看法。

徐小平主张快速扩张,而俞敏洪认为“资本求快,教育求稳”。

为此事矛盾升级,老徐一气之下手机关机,给学生上课都没去。老俞只好代他上了课。回来就开董事会讨论老徐的去留问题。会上老俞为表示公正投了弃权票,其他董事全票通过老徐走人,包括他的同盟军王强。

会后王强对老徐解释:

“我投了同意你离开董事会的票,不是你不符合董事要求,是我们的朋友情谊要降降温,不然三驾马车就真的散伙了。”

徐小平能理解王强的说法,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最后徐小平笑着解嘲说:“俞敏洪终于学会了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了。”

徐小平离开了新东方,他感觉那是一个他挥洒了青春的地方,但是已经与自己无关了。

后来徐小平受朋友启发成立了真格基金,正式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几年后王强也退出了新东方,加入了真格基金。就此三驾马车的“中国合伙人”正式分手。

新东方的制度经历了家族制、合伙制、股份制。

俞徐王的分手标志合伙制结束,股份制开始……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俞敏洪

  • 新东方教育新业务营收大增,股价却一度跌近20%
  • 董宇辉越火,俞敏洪越“火”?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俞敏洪研究(上篇)

徐小平离开了新东方,他感觉那是一个他挥洒了青春的地方,但是已经与自己无关了。后来徐小平受朋友启发成立了真格基金,正式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几年后王强也退出了新东方,加入了真格基金。就此三驾马车的“中国合伙人”正式分手。

文 | 蓝海经济观察 李方

这个人不用介绍,他的知名度很高,号称第一代网红,对,他就是俞敏洪。

他之所以有名不仅是第一代网红,还因为他的新东方。

新东方有名也不是因为他给西方输送了十几万留学生,而更出名的是他成为了中国创投界的黄埔军校,为中国输出了不少投资家与企业家。

如果再挖掘他为什么有名,我们不得不提到新东方的“三驾马车”,不得不提到新东方“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合伙人制。

这三位随便拿出一位都是中国创投界响当当的人物:俞敏洪、徐小平、王强。

不能跟同学老师合作不代表就不能与其他人合作了,新东方合伙人散伙后俞敏洪又有了新合伙人,洪泰基金的成功打破了俞敏洪不能与人合作的魔咒。

俞敏洪是个苦逼出身没错,可谁也没说苦逼出身就做不了老大?刘邦朱元璋都是苦逼出身没有影响他们当上君王。

说到这,瓜众们显然被吊足了胃口。

大家一定很想知道俞敏洪是怎么把新东方做起来的?

已经成为标签的“中国合伙人”是如何辉煌又是怎么散伙的?

与徐王散伙却与泰哥合作成功又是为什么?

最后一个问题还是归结在:

这个怀有严重自卑感的农村孩纸怎么变成了自信十足的企业家?

俞敏洪是怎么把新东方做起来的?

俞敏洪是在“三年自然灾害”那个年代生下来的,在江苏江阴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的农户里又添了个男娃儿。

都说男娃不好养,这不,小敏洪上边一姐一哥,那个小哥哥就是很小时得病夭折了。小敏洪打小身体也不好,一直病病恹恹的,身子一直长得像根豆芽儿。

家里就剩这一个独苗,更加疼惜,一心希望将来能读书,最好能当上教书先生,那就是给老俞家祖上添光了。

机会还真来了!

小敏洪高中毕业时正好赶上恢复高考,他们老师里最强的是英语老师,敏洪和很多同学都报了英语专业。

可惜从小营养不良的他好像脑子也没太发育好,两次高考均失利。主科英语第一次33分,第二次55分。

小敏洪已经要放弃再考,准备当一辈子农民了,突然县里开了个英语高考辅导班,敏洪死活挤进了那个班还被选为副班长,从此拼命学习,他知道这是背水一战了。

第三次高考开始了,小敏洪40分钟就出来了。

英语老师大怒,迎面抽了俞敏洪一耳光,说今年就你一个人有希望考上北大,结果你自己给毁了。

敏洪委屈地说确实40分钟就答完了,也查不出啥错了。

张榜公布成绩时,俞敏洪英语95分,总分387,那年北大录取分数线是380,有戏!可是他语文是58差2分,他不敢报北大。他老师帮他填的志愿。

8月底被录取的同学都拿到通知书了,敏洪啥都没收到。

突然一天县教育局长来电话说有通知书了,敏洪拿到一看是北大的!

顿时疯了,像范进中举一样和几个同学在大街上又蹦又跳。最支持他的母亲也留下了激动的泪水,把家里的猪、羊、鸡都杀了,全村人美餐了好几天。

考不上大学压力大,考上大学压力更大,特别是对于一个农村来的孩子,又特别是在北大——中国文科最高学府。

王强虽然也不是京城八旗子弟,可也是内蒙大城市来的城里人,那气场与风度自不必说。在他眼里从头到尾就没看得起乡巴佬俞敏洪,据他形容:开学报到那天,他们

这帮18岁孩子看到从宿舍楼尽头走进来一个“81岁老头”,这“老头”挑着担子,前面挂着锅,后面捆着棉被。

他操着纯正的普通话喊着:大爷,这是学生宿舍,不能卖东西的。

直到敏洪从皱皱巴巴的兜里掏出那张录取通知书,大家才知道这不是大爷,而是他们的俞同学。

俞敏洪非常不愿意回顾北大5年学习生活,因为那段经历除了压抑自卑,就是自卑压抑。学习成绩倒数不说,什么活动都不敢参加,别说学生会、艺术团了,那是多才多艺同学的殿堂,与他不沾边。

就是体育活动也没一样拿得起来。唯一一项游泳还行,别忘了敏洪就在滚滚长江边长大的,从小就跟着老爸在河沟里摸鱼摸虾的……

体育老师看着在清澈见底游泳池里奋力向前的敏洪时嘎嘎乐了,说从来没见过“狗刨式”能游这么快的!

这在小敏洪伤痕累累的心上又撒了一把盐……

那个年代,都说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北大的大学生自然是骄子中的骄子。

可是在敏洪眼里,这种感受只是王强他们拥有的,而不是他的,他内心深处只有郁闷,和深深的自卑,他只希望大学5年快点过去,北大不是他的场子,这里气场太强大了,把他那一丝丝底气压到了近乎没有。

那时的敏洪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毕业后的广阔天地,或许是他翱翔的大场子,王强同学们到那时再看吧!

果真毕业了,不想呆在北大校园的敏洪还是被留校当老师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最后一两年敏洪发力了,他把所有的精力以及郁闷转化的动力都用在了学习上,虽然听、说能力可能是基因里的缺陷难以大幅提升了,唯一的用力点只有“词汇”了。

未名湖畔是其他同学风花雪月的场所,对于断了那个念想的敏洪来说,那里是他发奋图强的宝地。

在那一两年里,凌晨4-5点就能听到明显江阴腔的大声背单词声音。

功夫不负有心人,不长时间里敏洪居然背下了8万英语词汇!远远超过《朗文现代英汉双解词典》的容量!

那段时间是俞敏洪在北大唯一一段扬眉吐气的时光,开始是同学随口问一下冷僻单词,敏洪每每对词义做出精准释义,还能说出该词不同用法。久而久之,俞敏洪“活字典”的名声不胫而走,很多年轻老师都佩服不已。

谁又知道,正是凭着这个“独门绝技”,俞敏洪不仅留校了,也是他日后创业“新东方”的最大资本。

俞敏洪被分配到了北大公共英语系当英语教师。

“公共英语系”啥意思?就是给非英语专业的学生讲课。这在英语教师圈里是最普通的一种,肯定不如在“西语系”里讲课含金量高,人家是精锐部队,咱们是“土八路”。

每周只需要上八节课,大约八小时的课时,看来相当轻松。当然收入也有限。

所有加一起,一个月也就6张“大团结”(10元纸币)。这个收入标准离老家的期望值是有很大落差的。

怎么办?既然工作不饱满,就给自己加码呗。俞敏洪开始在校外兼职讲课。在“东方学校”讲课,使他的收入明显改善,至少在那几张大团结基础上翻了几倍。可是距离他攒够出国学费还差着行市呢!

他们班50人,49人都出去了,就剩下敏洪在老老实实当人民教师。

他玩命考托福考GRE,考试通过了,签证过不了,后来签证过了,能提供奖学金的学校又没了。再后来一个最接近成功的消息来了,对方能提供3/4奖学金。

那1/4奖学金仍然折合几万人民币,按他当时的挣钱速度还得挣十几年,俞敏洪绝望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就连他当时的“工作”也出问题了。

有一天北大在没有预先沟通的情况下,突然通过校广播站广播了俞敏洪违规兼职讲课的消息,提出对他记大过处分。这种处分当时仅次于宣布开除了。

大喇叭连续广播了三天,在北大有线电视台连播了半个多月,连北大食堂的老鼠都知道俞敏洪犯错误了。

原来在同学们那讲课至少能获得尊重,现在俞敏洪从他们眼睛读出来的是鄙视,我们的老师是一个唯利是图小人,这对于俞敏洪已然是无法接受了。

他只能选择辞职,达到了校方的本来目的。

辞职后俞敏洪只能从原来偷偷干变成“明火执仗”了,可是过一段敏洪发现这么干下去离出国目标仍然遥远。他开始萌发单干的想法。

可是单干没办校资质肯定不行,只能“挂靠”在东方学校下面另支一摊。可这么干得把收入的15%交给人家,还是不爽。最终俞敏洪下定决心豁出去单挑了!

在他“百折不挠”和“软磨硬泡”几个月下来,还真让他把办学执照“泡”下来了。

1991年“新东方”有执照了,可以开班了,可是学生在哪呢?以前他不用操心招生的事,现在“东方”变成“新东方”了,没人认这个牌子啊。

咋办?从来没下过海的俞敏洪只能用最原始的办法,在电杆上刷小广告。此时,俞敏洪已经没有退路,既然成个体户了,索性就把老家人都叫来,阵容颇大的“家族企业”就在俞妈妈指挥下开练了。

为什么俞妈妈可以指挥团队?开玩笑呢,她年轻时当过生产队妇女队长,指挥过一帮女兵呢。

在家里,她更是三军统帅,指挥着俞爸爸和几个孩子,大家都是绝对服从。现在俞妈妈拿出当年妇女队长劲头指挥着家族人员从刷广告做起。

就这样,从20-30人一个班,到100-200人几个班,后来95年最火时招到过15000学生。那时这种规模就是中国最大的民办英语培训学校了。此时的俞敏洪已经不考虑出国了,他考虑的事变为如何从国外招人才回来,尽快把公司做大,而且争取尽快在美国上市!

标杆式的“中国合伙人”为什么会散伙的?

1995年,新东方已经发展到一万五千个学生,俞敏洪也成了最早一批的千万富翁。

当时新东方是彻底的家族企业,公司的核心骨干基本都是他家人,他妈妈、他老婆、他姐夫等等,老俞心里明白:他的新东方要想从几千万到一百亿,靠这个草台班子是不行的。新东方要想从家庭式作坊进阶为现代企业甚至国际企业,靠他老妈这位前生产队妇女队长为中坚力量一定是不可能了!

俞敏洪此时脑子里闪现着两个人:徐小平、王强。

这两个人当年敏洪在北大读书时是仰望级的人物。徐小平是北大艺术团指导老师,王强是艺术团团长、学生会主席、俞敏洪的班长。那时的俞敏洪不是一般的默默无闻,徐小平、王强的印象里他属于艺术团站票观众(免费),在艺术团数百人活动现场一般是站在最后排角落里的一位。

放下北大那暗无天日的悲惨经历不表,俞敏洪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把一个“村办”企业升格为真正国际范的公司?他必须把视线放到海外,从他老师和同学里去寻找。

95年底,穿着廉价西装怀揣一万美刀的“俞老师”登上了跨越太平洋的飞机。

第一站先去加拿大温哥华,先找混的不好的徐小平聊聊。

老徐那时虽然获得了加拿大大学音乐硕士学位,可是并未找到像样的工作,只能在各种餐馆打工。

开着一辆二手车的徐小平接上敏洪进城吃饭,绕着吃饭那条街转了5圈还不停,敏洪奇怪地问他:那不是有很多车位吗?

小平郁闷地回答在那停要付10美金,他要找到一个免费车位。此时腰包装有1万美金的敏洪在“经济基础”上是有优越感的,虽然在“上层建筑”方面有强烈的自卑感。在马斯洛需求理论的最低层次面前,经济基础是绝对占上风的。

在饭桌上,当小平听到敏洪说他的新东方已经是千万级企业时,已经不用做思想工作了,啥别说了,我跟你走,什么特么贝多芬莫扎特,跟着农民英语老师挣大钱去!

另一个预定目标王强跟徐小平不同:

王强当时读完了计算机硕士,找到了美国贝尔实验室的研究员工作。拿着7万美金的年薪,定居在新泽西的公寓。这在那个年代已经是中国留学生的顶级状态了。

此时的王强在“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上都具有优越感,可是一件小事对王强的优越感打击不小——当他带着敏洪在美国校园里散步时,路上有学生认出俞敏洪:“您是新东方的俞老师吗?”

王强心想,当年在北大哪有人认识俞敏洪,现在在美国倒是没有人认出觉得很牛逼的自己了。

在随后的酒桌上,王强想跟老俞聊聊新东方,这次是敏洪心里犯嘀咕了。临出国时,老妈听说儿子要去美国找王强,直接挑明了说:“你千万别把王强叫回来,你能管得住吗?”

还别说,当年的妇女队长虽说把公司带上国际范不行,看人识人还真没得比!

敏洪妈李八妹看人看得很到位呢,她能一眼看出那个班长、学生会主席、艺术团团长不是一路人。将来不定闹出啥事呢。可当时王强是愿意跟老俞回国干的。只是敏洪有顾虑,也没有力邀他一起干。

一是他信老妈的话,二是他也拿不准北大的“王子”是否真的愿意跟他干,别忘了当年王强可是天天喊着老俞给他打开水的,使唤他就跟使唤店里小二一样。

现在位置倒过来了好使不?

王强见敏洪没有力邀他加盟,开始半开玩笑的刺激他:“你不同意我回来,我就在你对面开一所学校,名字就叫新西方,校长叫王强。”

俞敏洪沉默了一会儿弱弱地说:“那就在新东方这个名字下面做吧。”

就这样,标杆式的“中国合伙人”在极为曲折复杂的背景下搭伙了。

1996年王强回国,俞敏洪和徐小平拿着花去首都机场接他。

王强刚接到花坐进车里第一句话就说:“老俞,今天我和小平一无所有。如果有一天我们做的比你好,你能接受吗?”

据徐小平的回忆说,那时车里的氛围很尴尬。

俞敏洪沉默了片刻,说:

“当然,让你们回来就是让你们成为百万富翁、千万富翁。”

“好,老俞你记住今天这个话”王强说,“这样我就可以一辈子跟着你了,你有这个心态就行”。

看官们请注意:三个合伙人是看在“利益”的份上走到一起了,可是老俞与徐王在价值观层面是尿不到一个壶里的,这为“中国式合伙”的发展埋下了深深的伏笔。

徐王“入伙”后第一个面临的就是“去家族化”,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做的第一件具体事就是推行办公室禁烟。

那之前公司开会是烟雾缭绕,熏得人都睁不开眼。饱受西方文明的徐王实在受不了这个环境,效仿林则徐“虎门禁烟”,并坚持把这条写进公司制度。

虽说不是禁大烟,可几十年的习惯哪是说禁就禁的?这不,第一个抓住“违规”的就是俞妈妈李八妹。

俞妈妈何等人啊,要说新东方的合伙人,她是她儿子第一个合伙人。违规交罚款老妈哪里干呦,只能是儿子代缴完事。

后面“去家族化”的过程可想而知是万分痛苦的,老俞使了20万“银两”遣散了老家的七姑八姨,最后弄到老妈头上。

那天在大堂里,就听到俞妈妈在大厅里又哭又闹的。

王强说:“你能不能对你妈发一次火?以后她就不会这样了。”

俞敏洪站起来径直走到她面前,当着里里外外一大群人,在他妈妈面前跪下了……

在俞徐王“三驾马车”的强力推进下,“去家族化”取得了效果,江阴老家的人都退出去了。

2000年,新世纪新气象,新东方走上了发展快车道。

三位合伙人有了明确分工:老俞负责托福考试,老徐负责签证咨询,老王负责英语口语。

那年新东方的学生人数发展到了20万!从家族企业到现代企业使新东方发生了质的变化。

可是随着快速发展,新东方不断出现新问题。比如原来只有北京一所学校,发展到全国各地都有分校,上海和广州算谁的业绩?图书出版业务算谁的业绩?

俞敏洪不得不开始思考股份制改革。当时包括徐小平和王强在内,新东方共有10位小股东,每个人能分到多少股份,也是一个问题。

其实说白了,“合伙人制“只是个好听的噱头,股份才是每人话语权的体现。

那时新东方11位股东,老俞肯定是绝对控股,其他10位基本是个位数,徐王应该略高一点。

公司经常因为利益问题而争吵,大家都在争地盘、争利益。

开董事会的时候,徐王经常会不留情面地反驳老俞的方案。他们讨论不出结果的时候就吵,吵急眼了就拍桌子,徐王一拍桌子就叫老俞“农民”“土鳖”。

老俞一般情况下还是蛮大气的,其实他大可以说“新东方是我一个人干起来的,你们瞎争个屁呀”,但是他从来没有说过,他知道自己是最后一根稻草。那段时间他总是在忍受:“把朋友请回来,本来是一起干事业的,结果事业干不成了,还天天吵架。”

此时的俞敏洪我们不得不说已经开始展现出老大风范,完全不是当年那个在王强屁股后面端茶倒水的马仔了。基本上完成了从农民大学生到现代企业家的蜕变。

倒是昔日洋派的徐王显得小家子气了一点,天天为了利益跟老俞争来争去。动不动就写辞职信威胁,给老俞施加压力。

一次徐小平在信上写:“为了对得起北大,对得起朋友。建议俞敏洪离开新东方一段时间,出国进修留学,成为企业管理的新人。”

为了息事宁人老俞还真让出了董事长的位置。

在后来的一年里,以王强为首的小股东们轮流担任董事长。一年以后,小股东们都过足了董事长瘾,但是新东方在管理上的问题还是没解决。于是又把俞敏洪请了回来。老俞重新回到了董事长的位置。

2006年,新东方提交了在美国的上市申请。当时中国在美国上市的公司只有13家,都是中石油、中国移动等央企,新东方成为了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民营教育企业。

上市后的新东方并未解决俞与徐王之间的矛盾,这些矛盾往往是从价值观层面衍生出来的,比如如何看待公司发展的问题,徐小平就与俞敏洪有截然不同看法。

徐小平主张快速扩张,而俞敏洪认为“资本求快,教育求稳”。

为此事矛盾升级,老徐一气之下手机关机,给学生上课都没去。老俞只好代他上了课。回来就开董事会讨论老徐的去留问题。会上老俞为表示公正投了弃权票,其他董事全票通过老徐走人,包括他的同盟军王强。

会后王强对老徐解释:

“我投了同意你离开董事会的票,不是你不符合董事要求,是我们的朋友情谊要降降温,不然三驾马车就真的散伙了。”

徐小平能理解王强的说法,他们之间没有隔阂。

最后徐小平笑着解嘲说:“俞敏洪终于学会了用制度来解决问题了。”

徐小平离开了新东方,他感觉那是一个他挥洒了青春的地方,但是已经与自己无关了。

后来徐小平受朋友启发成立了真格基金,正式开始了投资人生涯。几年后王强也退出了新东方,加入了真格基金。就此三驾马车的“中国合伙人”正式分手。

新东方的制度经历了家族制、合伙制、股份制。

俞徐王的分手标志合伙制结束,股份制开始……

(未完待续)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