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2018年国内自助游发生143起安全事件,律师:可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2018年国内自助游发生143起安全事件,律师:可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

此次躲避峡山洪爆发导致游客伤亡事件发生后,如何规范自助游以及如何加强未开发景区管理等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近年来,因游客擅闯旅游“禁地”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已发生多起,也曾导致多人伤亡。

躲避峡是近两年逐渐被外界所知的“网红景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 郁娟

近年来,因游客擅自闯入未开发区域游玩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律师建议,应进一步在法律层面规范自助游行为,监管必要情况下可探索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

2019年8月4日18时左右,湖北省鹤峰县躲避峡因暴雨突发山洪,导致多名游客被困。截至8月6日,据湖北应急管理厅通报,最后一名失联人员遗体已找到,目前山洪共造成躲避峡13名游客死亡,另有61名被困人员获救。

据长江日报报道,事发地点位于鹤峰县燕子镇新寨村和容美镇屏山村交界处,距县城20多公里,峡谷长约5公里,两岸垂直切深达700米左右。鹤峰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原因时表示,事发时,上游5公里处的木林子、朝阳一带下坨子雨,引发山洪。因躲避峡极为狭窄,山洪形成数米高的洪峰,以极快的速度冲下来,部分游客躲避不及,被卷入洪水中冲走。

躲避峡是近两年逐渐被外界所知的“网红景点”,因其原生态美景在各大旅游平台和社区中受到追捧。但是,这也是一处未被开发的地带。躲避峡所属屏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屏山景区仅有一期项目开发完成,处于试营业阶段,此次的事发地躲避峡处于未开发范围。

鹤峰县政府公开资料显示,屏山景区早在2007年即开始建设,建设期间为减少安全隐患,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自2015年后多次发布通告,“严禁任何车辆及个人擅自进入景点”。不过,山洪爆发后,据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张万华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此次进入躲避峡的游客无一为正规旅行社带队,均为自行前往。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控制4名非法带客的野导游。

此次躲避峡山洪爆发导致游客伤亡事件发生后,如何规范自助游以及如何加强未开发景区管理等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近年来,因游客擅闯旅游“禁地”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已发生多起,也曾导致多人伤亡。

据广州日报报道,清远英德市波罗中崆大峡谷为未开发开放区域,地形复杂,但因景色引人,近年十分受户外探险一族青睐。2015年9月,47名驴友自发组团到大峡谷游玩,因突发洪水,6人失联, 4人遇难。另据工人日报报道,2016年10月4日,众多驴友违规穿越九寨沟被困,救援队在高海拔地区救出12人,其中一名游客遇难。

据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9)》显示,2018年国内自助旅游安全事件共发生143起,事故灾难125起,占比高达88%,其中,“由游客对道路的不熟悉或不听景区工作人员劝阻导致的意外事件最多。” 报告指出,不听从标识警告或人员劝阻,靠近危险地带或违规进入景区未开发部分,是造成迷路、坠崖、溺水等事故灾难的主要原因。

意外事故频发,游客为何仍愿冒险闯入禁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杜炜对界面新闻分析,有关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在尚未开发和初创阶段,吸引的往往是具有冒险性人格的游客,但是,游客在满足心理需求之余,也多缺乏相应的旅游安全知识。对此,杜炜建议,旅游业界应传播更多的旅游安全信息。

此外,杜炜认为,在躲避峡山洪事件中,当地村民私下对接游客引导探险的现象是目前“管理的空白点”。各大旅游社交平台作为可能的联络建立者,目前尚无明确的责任担当,“如果平台缺乏管理,游客极有可能直接和他们对接上了,”杜炜认为,《旅游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完善,明确旅游平台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对界面新闻分析,旅游社交平台应在“注册用户身份”“发帖信息”审核方面承担义务,如发生意外、其他用户举报的情况下,平台有责任及时删除相关的“野导游”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检察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国内现有旅游领域法律法规多集中于旅行社责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服务评价等方面,缺少针对自助游的法律规范,存在监管隐患。旅游法虽规定了旅游者的基本权利义务,但多是原则性规定,且主要集中在权益保障、尊重民俗和保护生态等方面,没有对自助游的法律概念进行明确。

该文表示,对于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区域,自助游游客虽然可以进入,但通过立法明确自助游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事故责任认定和救援义务等方面内容,特别是自助游组织者与参与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常莎对界面新闻表示,旅客擅自闯入景区内未开发区域,违反当地景区和行政部门管理规定,在发生意外后,应从法理上认定擅自闯入者自身承担的过错和救援费用。

据常莎介绍,近两年,多个地方政府相继颁布新版管理条例,对于这类事故中游客主体责任和赔偿事宜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2017年3月,安徽省修订出台新版《安徽旅游条例》,明确对于擅闯“禁区”开展风险性较高的旅游活动,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要承担救援费用。2018年7月,黄山风景区据此颁布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

2019年6月,黄山景区发生首例有偿救援。据人民网报道,6月1日,游客王某某乘车至黄山慈光阁,未购票直接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境。随后景区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当日救援队共历时7小时5分钟,将王某某救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共组织公安、消防、综治、医疗急救人员等31人参与搜寻、救援、接应、医疗急救、交通保障、后勤保障等,经计算,救援累计发生费用15227元,其中有偿救援费用3206元,由当事人王某某承担,涵盖劳务费1632元、索道及车辆费1024元、后勤保障费550元。

对于类似自助游在未开发区域遇险事故高发,常莎认为,各地行政规定中,可进一步明确擅自闯入者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增加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如规定一定的罚款数额等。

但是,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是否意味着对旅客自助探险的“一刀切”?

常莎建议,监管必要情况下,可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景区内游览,进入未开发景区或者景区内禁止游客进入的区域,不但将自己陷入风险之中,还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救援压力。

“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明确进行户外探险必须具备的资质及相关费用,以书面形式告知风险及义务,将户外活动的线路、常见灾害情况、求救电话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既有利于降低户外探险安全风险,同时也方便紧急救援的开展。”常莎表示。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做出部署。据应急管理部网站2019年8月7日消息,国家防总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称,今年入汛以来,多地先后发生多起游客因暴雨洪水被困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各地要突出做好非A级旅游景区、未开放景区和未开发区域洪涝灾害防御,设立防洪安全警示标志,添置报警设施,安排专人劝导,探索建立户外活动报备制度。

同时,要大力开展汛期旅游安全宣传和警示提醒,加强防汛知识和户外安全常识宣传,引导游客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关注安全提示警示,合理规划线路。要强化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开展联合救援演练,及时科学高效组织被困游客救援。要针对山丘区旅游探索新型管理措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2018年国内自助游发生143起安全事件,律师:可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

此次躲避峡山洪爆发导致游客伤亡事件发生后,如何规范自助游以及如何加强未开发景区管理等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近年来,因游客擅闯旅游“禁地”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已发生多起,也曾导致多人伤亡。

躲避峡是近两年逐渐被外界所知的“网红景点”。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实习记者 | 郁娟

近年来,因游客擅自闯入未开发区域游玩造成的安全事故频发,律师建议,应进一步在法律层面规范自助游行为,监管必要情况下可探索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

2019年8月4日18时左右,湖北省鹤峰县躲避峡因暴雨突发山洪,导致多名游客被困。截至8月6日,据湖北应急管理厅通报,最后一名失联人员遗体已找到,目前山洪共造成躲避峡13名游客死亡,另有61名被困人员获救。

据长江日报报道,事发地点位于鹤峰县燕子镇新寨村和容美镇屏山村交界处,距县城20多公里,峡谷长约5公里,两岸垂直切深达700米左右。鹤峰县政府有关负责人介绍事故原因时表示,事发时,上游5公里处的木林子、朝阳一带下坨子雨,引发山洪。因躲避峡极为狭窄,山洪形成数米高的洪峰,以极快的速度冲下来,部分游客躲避不及,被卷入洪水中冲走。

躲避峡是近两年逐渐被外界所知的“网红景点”,因其原生态美景在各大旅游平台和社区中受到追捧。但是,这也是一处未被开发的地带。躲避峡所属屏山景区工作人员告诉界面新闻,目前屏山景区仅有一期项目开发完成,处于试营业阶段,此次的事发地躲避峡处于未开发范围。

鹤峰县政府公开资料显示,屏山景区早在2007年即开始建设,建设期间为减少安全隐患,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自2015年后多次发布通告,“严禁任何车辆及个人擅自进入景点”。不过,山洪爆发后,据鹤峰县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张万华在新闻发布会上称,此次进入躲避峡的游客无一为正规旅行社带队,均为自行前往。目前,当地公安机关已控制4名非法带客的野导游。

此次躲避峡山洪爆发导致游客伤亡事件发生后,如何规范自助游以及如何加强未开发景区管理等成为外界热议的话题。实际上,近年来,因游客擅闯旅游“禁地”而造成的意外事件已发生多起,也曾导致多人伤亡。

据广州日报报道,清远英德市波罗中崆大峡谷为未开发开放区域,地形复杂,但因景色引人,近年十分受户外探险一族青睐。2015年9月,47名驴友自发组团到大峡谷游玩,因突发洪水,6人失联, 4人遇难。另据工人日报报道,2016年10月4日,众多驴友违规穿越九寨沟被困,救援队在高海拔地区救出12人,其中一名游客遇难。

据华侨大学旅游安全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旅游安全报告(2019)》显示,2018年国内自助旅游安全事件共发生143起,事故灾难125起,占比高达88%,其中,“由游客对道路的不熟悉或不听景区工作人员劝阻导致的意外事件最多。” 报告指出,不听从标识警告或人员劝阻,靠近危险地带或违规进入景区未开发部分,是造成迷路、坠崖、溺水等事故灾难的主要原因。

意外事故频发,游客为何仍愿冒险闯入禁区?南开大学旅游与服务学院副教授杜炜对界面新闻分析,有关研究表明,旅游目的地在尚未开发和初创阶段,吸引的往往是具有冒险性人格的游客,但是,游客在满足心理需求之余,也多缺乏相应的旅游安全知识。对此,杜炜建议,旅游业界应传播更多的旅游安全信息。

此外,杜炜认为,在躲避峡山洪事件中,当地村民私下对接游客引导探险的现象是目前“管理的空白点”。各大旅游社交平台作为可能的联络建立者,目前尚无明确的责任担当,“如果平台缺乏管理,游客极有可能直接和他们对接上了,”杜炜认为,《旅游法》等相关法律需要完善,明确旅游平台也需承担一定的责任。

北京京都律师事务所律师常莎对界面新闻分析,旅游社交平台应在“注册用户身份”“发帖信息”审核方面承担义务,如发生意外、其他用户举报的情况下,平台有责任及时删除相关的“野导游”信息。

值得关注的是,检察日报日前发表评论文章表示,国内现有旅游领域法律法规多集中于旅行社责任、游客与旅游经营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服务评价等方面,缺少针对自助游的法律规范,存在监管隐患。旅游法虽规定了旅游者的基本权利义务,但多是原则性规定,且主要集中在权益保障、尊重民俗和保护生态等方面,没有对自助游的法律概念进行明确。

该文表示,对于没有明确禁止进入的区域,自助游游客虽然可以进入,但通过立法明确自助游应遵循的基本规范、事故责任认定和救援义务等方面内容,特别是自助游组织者与参与者间的权利义务关系。

常莎对界面新闻表示,旅客擅自闯入景区内未开发区域,违反当地景区和行政部门管理规定,在发生意外后,应从法理上认定擅自闯入者自身承担的过错和救援费用。

据常莎介绍,近两年,多个地方政府相继颁布新版管理条例,对于这类事故中游客主体责任和赔偿事宜有了更加明确的规定。2017年3月,安徽省修订出台新版《安徽旅游条例》,明确对于擅闯“禁区”开展风险性较高的旅游活动,发生旅游安全事故的,旅游活动组织者及被救助人要承担救援费用。2018年7月,黄山风景区据此颁布了《黄山风景名胜区有偿救援实施办法》。

2019年6月,黄山景区发生首例有偿救援。据人民网报道,6月1日,游客王某某乘车至黄山慈光阁,未购票直接进入未开发未开放区域陷入困境。随后景区公安局指挥中心接到报警。当日救援队共历时7小时5分钟,将王某某救出。黄山风景区管委会共组织公安、消防、综治、医疗急救人员等31人参与搜寻、救援、接应、医疗急救、交通保障、后勤保障等,经计算,救援累计发生费用15227元,其中有偿救援费用3206元,由当事人王某某承担,涵盖劳务费1632元、索道及车辆费1024元、后勤保障费550元。

对于类似自助游在未开发区域遇险事故高发,常莎认为,各地行政规定中,可进一步明确擅自闯入者承担一定的民事责任,增加相应的惩罚性措施,如规定一定的罚款数额等。

但是,加大监管和惩罚力度,是否意味着对旅客自助探险的“一刀切”?

常莎建议,监管必要情况下,可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目前,越来越多的游客不满足于景区内游览,进入未开发景区或者景区内禁止游客进入的区域,不但将自己陷入风险之中,还给社会造成了极大的救援压力。

“建立危险探险线路申报制度,明确进行户外探险必须具备的资质及相关费用,以书面形式告知风险及义务,将户外活动的线路、常见灾害情况、求救电话等基本情况进行登记,既有利于降低户外探险安全风险,同时也方便紧急救援的开展。”常莎表示。

对此,国家有关部门已经做出部署。据应急管理部网站2019年8月7日消息,国家防总办公室、文化和旅游部日前联合印发通知称,今年入汛以来,多地先后发生多起游客因暴雨洪水被困事件,造成人员伤亡。各地要突出做好非A级旅游景区、未开放景区和未开发区域洪涝灾害防御,设立防洪安全警示标志,添置报警设施,安排专人劝导,探索建立户外活动报备制度。

同时,要大力开展汛期旅游安全宣传和警示提醒,加强防汛知识和户外安全常识宣传,引导游客强化风险意识,及时关注安全提示警示,合理规划线路。要强化监测预警信息共享和应急联动,开展联合救援演练,及时科学高效组织被困游客救援。要针对山丘区旅游探索新型管理措施。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