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石油Link 悦川
在中国,如果有一座石油城资源富集程度国内外罕见,又有难得的文化底蕴,那一定是榆林。
作为中国能源第一大市,榆林一度被称为“中国的科威特”!
2018年,榆林市生产原油1050万吨,这不亚于一个大中型油田的产量。
然而,即便有着如此的资源禀赋,榆林在发展的过程中仍有不少的隐忧。
01、是能源改变了榆林
榆林位于中国陕西省最北部,东临黄河,西连宁夏、甘肃,南接延安,北与鄂尔多斯相连,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
纵观榆林全貌,一座长城将其划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致和文化。其中,北部是沙漠边缘的风沙草滩,南部是沟壑纵横的黄土丘陵。
在历史上,榆林因受自然灾害、田地荒芜等因素的影响,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五大人口迁移之一的走西口集中地。
一批又一批移民背井离乡北上口外的蒙古地区,艰苦创业,塑造了一部又一部辛酸的移民史。
直到改革开放前,榆林仍是典型的传统农业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滞后。
然而,1982年,新华社一则《陕北有煤海,优质易开采》的新闻,宣布了海量煤炭的发现,彻底改变了榆林的命运。
从此,榆林一跃成为备受瞩目的能源大市,并拉开了其大规模工业开发的序幕。
02、能源富集之地
从没有哪座城市像榆林这样资源富集。
据了解,在榆林,每平方公里地下蕴藏着622万吨煤、1.4万吨石油、1亿立方米天然气、1.4亿吨岩盐,价值10亿元。国内外罕见。
其中,在石油方面,目前榆林境内主要有中石油长庆油田、中石化华北分公司、延长集团等作业单位。
单就油气资源来看,该地预测石油储量6亿吨,探明储量3.6亿吨。
除了现有的新安边、姬塬、靖安、子洲等多个大型油气田,在国土资源部2017年公布的近五年油气资源勘查开采成果中,累计探明的10个亿吨级油田中有5个来自榆林。其中,姬塬油田的探明储量更是超过10亿吨。
另外,该地天然气预测储量4.18万亿立方米,探明储量1.18万亿立方米,是迄今我国陆上探明的最大整装气田。
除此之外,榆林市的煤炭资源更是丰富,全市有54%的地下含煤,约占全国储量的五分之一。
其在上世纪80年代发现的神府煤田,预测储量2720亿吨,探明储量1460亿吨,是我国第一大煤田,世界七大煤田之一,占全国探明储量的15%。
而盐岩的预测储量6万亿吨,约占全国总量的26%。
这样惊人的储量,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哪座城市可以与之相提并论。
据了解,2018年,榆林一次能源生产总量占到全国的11%,各项资源产量惊人。
其中,生产原煤45572万吨,原油1050万吨,天然气167亿立方米,发电778.98亿千瓦时。原盐、液化天然气、聚乙烯、金属镁等能化产品产量分别为131万吨、85万吨、114万吨、42万吨。
因此,榆林的产业也大都围绕着这些富集的资源进行。
03、发达的支柱产业
2019年7月24日,180万吨/年的煤制乙二醇项目在榆林开工。
据了解,该项目估算总投资达1200多亿元,预计2025年建设完成,是全球在建的最大煤化工项目。
而这不过是榆林煤化工等产业发展较为热闹的一角。
目前,榆林已经构建起以煤油气盐开发为基础,电力、化工为主导的产业体系,建成了国家重要的煤炭基地、煤电基地、氯碱基地、煤化工基地和世界最大的金属镁、兰炭生产基地。
与此同时,这些支柱产业的发展,正在服务中国越来越多地区。不论是在发达的东部,还是在繁荣的北京,都能看到榆林煤电、煤炭、油气的身影。
据了解,包括榆林和延安在内的陕北煤电基地,规划电源点装机容量4200万千瓦,是国家十二五规划的16个大型煤电基地之一。
而正在建设的陕北神府、榆横、榆神大型“西电东送”煤电基地,在未来,将会使电力源源不断的输送到东部地区。
值得注意的是,榆林除了是我国重要的西电东送煤电基地之外,还是重要的西气东输基地。
经过多年的发展,榆林已经建成了西气东输、陕京线、榆济线等国家天然气主干线贯通送气。
04、不容忽视的发展难题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榆林能源的贡献有目共睹,但不容忽视的是,作为一个资源型城市,其面临的矛盾并不少。
其中,第一、二、三产业的失衡就是最为明显的问题。
一直以来,第三产业的占比都是衡量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重要指标,但榆林的第三产业一直处于比较滞后的局面。
以最新数据为例,2018年榆林实现全市生产总值3848.6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231亿元,第二产业2417.65亿元,第三产业1199.97亿元。第三产业的占比甚至不到第二产业的一半。
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现有的第三产业结构中,也大多是生产类服务业,生活类服务业占比并不大。
由此看出,过度依赖资源成为榆林不能忽视的发展难题。
如何趁着如今榆林煤炭、油气等资源产业发展大好的形势,发展出其他的新兴产业,并由对资源的重视转化为对人才和科技的重视,成为摆在榆林面前的难题。
05、榆林的未来在哪里?
榆林的未来将走向哪里?
作为同样的资源富集区域,德国鲁尔区的转型发展或将为榆林提供一定的借鉴。
历史上鲁尔区一直以发达的农业示人,而随着黑煤资源的发现及工业革命的兴起,鲁尔区的煤矿以及钢铁厂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
多特蒙德、埃森、杜伊斯堡等小村镇迅速崛起成为德国重要的工业城市。
鲁尔区作为德国传统工业的骄傲,其工业产值曾一度占到全国的40%。
也正是凭借着如此优良的工业基础,德国才具有了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叫板强国的资本。
然而,在上世纪50年代这一局面发生了转变。
随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和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鲁尔区开始滑向深渊,大批的煤矿、钢铁企业纷纷倒闭。
这片区域还能否起死回生?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在废弃的工厂原址上,一座旅游文化城市正在冉冉升起。
其中位于埃森的关税同盟煤矿,不仅成为世界文化遗产,也是著名红点设计博物馆的落户地。
如今鲁尔区文化景观的分布密度在整个欧洲大陆中都名列前茅。
杜伊斯堡、奥伯豪森、埃森等大都会以及其它许多城市将鲁尔区塑造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城市圈。
从以矿致富,到向高端化转型,榆林和鲁尔区有着相似的经历。虽然发展之路不尽相同,但至少从鲁尔区的文化产业发展中能获得一定的启示。
2018年2月,国家正式批复《呼包鄂榆城市群发展规划》,将陕西榆林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纳入一体化发展,“一轴一带多区”发展模式被高调提出。
根据规划,该城市群战略被定位为全国高端能源化工基地,向北向西开放战略支点,并支持榆林打造成为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
呼包鄂榆城市群规划范围示意图
但愿在新一波强劲发展势头下,榆林也能够乘势迎来新的转型机遇。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