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使徒又见行者,港片螺旋回潮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使徒又见行者,港片螺旋回潮

时至今日,在好莱坞打盹大陆疲软的档期,教你做人的还是唱衰了多年的港片。这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是只有电影工业化才能长存的明证。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卧底无间风云起,生离死别揪人心。卧底,是香港警匪片的灵魂调料。随着街头的恐怖袭击,两位高级警司先后失联, 《使徒行者2》从“片片蝶衣轻, 点点猩红小”渲染开来, 把简单的一个问题:“谁是黑警”变成了一个悬念重重、多方争斗的质变过程。

为了隐藏身份,黑警不得不心思缜密、黑白通吃。孰正孰邪, 不到最后一刻不得皆知。如何甄别港片是精彩还是无味,但看《使徒行者2》无妨, 剧情中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和铺垫圆熟的情感叙事,在不断牵萦缠绕的张力中将气氛推向巅峰。

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的卡司集结,其市场号召力自不必言。单是大排档三人围坐圆桌,拔枪对峙的一场戏,就堪称方法派演技教科书。以前夸演员,到顶也不过是眼角眉梢都是戏,而三人在片中的表现已经让鱼尾纹都能传递情感了。

唯一的疑问就是,从《铁探》到《使徒行者2》,是不是警察的女儿都叫晴晴?刘宇宁的友情出演倒没有特别出戏,不管你抖音有多少粉丝,碰到国际黑帮也在劫难逃。就是临死前,那一声“硬盘”的呼唤把硬糖君逗笑了。试想宅男的硬盘里有多少粉红资产,杀手抢盘形同害命啊。

《使徒行者2》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同样鲜明的影片,虽然从故事的感染力、人物的可信度、类型的完整度上,都比《使徒行者》有了质的提升。但篇幅过大的情感叙事,进一步压缩了悬念设置与剧情反转空间。导致“连发盒饭,迅猛催泪”的前作缺点也被继承和放大了。

大卫·波德维尔评价香港电影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份过火与癫狂,被《使徒行者2》变成了含蓄与迷茫。在主题曲《Here we are》的浅吟低唱中,直达东方人重情崇义的内心深处,猛戳观众的视觉泪点。

无论你是黑帮还是卧底,在我这你都是兄弟。在生死危急关头,都会用身体替对方挡刀枪。看似简单幼稚的成人童话,却是香港警匪片永恒的魅力所在。

我的兄弟是黑警怎么办?当然是和他并肩作战!

新港片的暴力美学

吴宇森所处的港片时代,慢镜头下的弹孔流血与满天乱飞的养殖场鸽子,成为一段经典。而今天,当我们把视角放在《英雄本色》33年后的《使徒行者2》,会发现如今港片的暴力美学已进入“高速纪元”,稍不留神能死N次。

电影讲述了童年时期,古天乐与张家辉两兄弟意外失散,30年后因一桩罪案相见时,两人已身处黑白阵营。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多年来隐于幕后的恐怖组织渐渐浮出水面。

剧情初段,就是缅甸街头的一场激烈枪战,紧张刺激先声夺人。警方从黑客姚可仪处获悉了国际恐怖组织的部分计划,为了破解整个系统,必须先得到刘宇宁保管的硬盘。至此,飙车、枪战、搏杀、生死对决的场面比比皆是。

如果仅此而已,《使徒行者2》充其量也只是一部惊悚动作片而已。令人意外的是,在整个故事线索推开之前,电影先花了一定篇幅去展现幼年古天乐与张家辉的感情。这和以往主要以“闪回”出现的方式不同,影片着力拓展兄弟情的岁月积淀。

两人因为都是魔方高手而结缘,每次一方的进步总会激励另一方的奋起直追。然而好景不长,某日国际恐怖组织欲把两人绑走,以训练成特工。古天乐为了救张家辉而被抓,从此两人走向了命运的两极。这个悲伤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玩魔方太厉害,是会被抓去当黑警的。

更巧合的是,古张两人还先后成为了吴镇宇的徒弟。吴镇宇真是好惨一师父,临死前才发现两个徒弟好像都出了问题。通过男性视角看影片中的三个男主,师父吴镇宇是最纯粹的,他从未怀疑过另外两人,并且始终关心他们的安危而非案情。复杂的剧情里陡然出现一个简单的人物,老吴领盒饭的时候真心催泪。

而古天乐和张家辉,呈现在他们俩身上的叙事张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动静谈笑间。在张家辉得知警队有黑警,古天乐过来抢案子的时候,两人是剑拔弩张的。尤其是张家辉那一句“我才问了两句你就来了,我是不是该怀疑你”,更把悬疑感推向屏息的边缘。

二是亦正亦邪真自在。本以为是黑警的古天乐,最后有妻子死亡女儿被绑的苦衷。本以为英勇就义的张家辉,却为了蒙蔽国际组织,自称是贪钱的警察;

三是角色反转无常态。如果不是张家辉看到了古天乐后背的疤痕,恐怕“谁是卧底”的游戏观众还要猜很久。悬念的设置,让两人之间正反角色颠倒数次,凸显其张力美学的最大魅力。

没有他我就是贼

阿恩海姆认为,“电影的空间并非真实的三维空间,而是观影主体的观影心理与电影运动感和深度感的营造。”观众在视觉上感知《使徒行者2》时,无疑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渗透,进而不断地去填充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空间深度。

纵观香港警匪片,简单的黑白善恶之分总会失之偏颇。主人公那立体到复杂的性格常常将“卧底”身份错位后的困惑表现到极致,这是一种对抗而又融合的情绪。

在《使徒行者2》中,张家辉与古天乐进行真卧底和装卧底间的斗心与角力,而他俩生死过命的兄弟情谊,却是最终左右剧情发展、调节警匪关系、促使善恶妥协,使电影开启卧底叙事新空间的动力源。

而当我们抛开纷繁的线索,会发现这股动力源简单到“返璞归真”了。张家辉始终在感慨“如果没有你当年救我,现在我就是贼”。他恳求上级,在行动前同意他和古天乐单独谈5分钟;而声称“当年的事很多都记不得了”的古天乐,却对张家辉开了两下空枪。

近乎白描的兄弟情,搭配不露声色的师徒情,《使徒行者2》在技术层面复杂化的同时,将情感叙事做到了极诚极简。吴镇宇生日时,嘴里一直嫌弃张家辉送的手表,说要丢到床底下二十年。可他临死时,张家辉却发现那块幼稚的手表就戴在吴镇宇手上。

他反复向张家辉确认:“你是不是在行动?”张家辉将保密责任丢到一边,“我是,我是在行动”。这个老警司的最后执念,就是不愿意相信徒弟变节。戴着表的手腕垂下的那一刻,呈现给观者的,恐怕不仅仅是叙事空间里搏杀动作的达成感,也有柔软温情的失落感。

比较意外的是古天乐和张家辉,最后搏杀反派Demon的惨烈。没有了灵光一现的金手指,更没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老鸡汤,而是“杀他之前先过我这一关”的原始孤勇。当Demon用刀扼住古天乐喉咙时,血泊中的张家辉将命运的无力感呈现到了极致。

生死关头,哪有什么漂漂亮亮的赢,如果有一定是主角在凹造型。没有凹造型的《使徒行者2》反而找到了“型”。看着两个血泪纵横却又不肯咽气老男人,竟觉得荧幕上大部分的兄弟情都不够味了。

张亦驰的Demon也可圈可点,始终挂着蜜汁微笑的杀手真的让人后脊骨冒冷汗。暴戾之外的孩子气,更接近一种天真的、梦魇般的残忍。唯一的缺点就是粉有点太白了,咱是国际杀手不是东厂高手啊!

港片的螺旋回潮

香港影评人列孚最早在1995年提出“香港电影之死”,但是面对香港警匪片的未来,列孚解释香港电影并非真的已注定了死亡日期,它或以另一种形态出现。

时至今日,在好莱坞打盹大陆疲软的档期,教你做人的还是唱衰了多年的港片。这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是只有电影工业化才能长存的明证。

7月的《扫毒2》票房近13亿,超越清明档《反贪风暴4》的近8亿票房,接续了2018年《无双》12.63亿的成绩。在《扫毒2》之后,《使徒行者2》首日票房破亿、暑期档即将上映的《沉默的证人》等港式警匪片也被业内看好。

港片正在经历一股螺旋式回潮。不同于“港片无港味”的论调,硬糖君认为港式警匪片已经通过“合拍”借壳重生。

《扫毒2》糅合香港电影最热门的警匪类型,却又跳脱开常规的类型叙事。邱礼涛放弃了近年港片追求复杂叙事和智性愉悦的惯常做法,警察是片中的正义担当,也是一只“弱猫”。他既缺乏寻踪追凶的智慧,更无力阻止财雄势大的“天”与“地”的毁灭对撞。

和《扫毒2》做减法一样,《使徒行者2》用并不华丽的叙事去包裹厚重的兄弟情。“使徒行者”应该比任何人,都熟谙卧底命运的凶险和身不由己,但他们仍然在声光隧道里铿锵前行。影片真正传达的,其实是某些跨越时空藩篱、不论身份地位的命运悲怆之美。

香港电影人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混乱的类型元素,统摄在主流叙事的外壳之中。《扫毒2》和《使徒行者2》,都是借此缝合了内地与香港观众观影习惯的差异。实现了对角色的移情与认同,为枪战飙车等“直接过瘾的情感愉悦”打开了通路。

同时,以《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在兼有港式警匪片强情节、快节奏的类型元素之外,更结合内地主流价值观,赋予人物全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当然,港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品质的瑕疵。造就这一奇观的原因,可以说是暑期档相对疲软,刘德华、古天乐、张家辉作为明星的号召力,以及合拍片在警匪类型上的题材优势所呈现的合力。

庆幸的是,港片回潮既是合拍片兼顾两地市场的商业谋划,也是香港影人对本土电影文化的自信和复归。以后大陆电影选档期,就别再轻视港片了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使徒又见行者,港片螺旋回潮

时至今日,在好莱坞打盹大陆疲软的档期,教你做人的还是唱衰了多年的港片。这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是只有电影工业化才能长存的明证。

文 | 娱乐硬糖 谢明宏

编辑 | 李春晖

卧底无间风云起,生离死别揪人心。卧底,是香港警匪片的灵魂调料。随着街头的恐怖袭击,两位高级警司先后失联, 《使徒行者2》从“片片蝶衣轻, 点点猩红小”渲染开来, 把简单的一个问题:“谁是黑警”变成了一个悬念重重、多方争斗的质变过程。

为了隐藏身份,黑警不得不心思缜密、黑白通吃。孰正孰邪, 不到最后一刻不得皆知。如何甄别港片是精彩还是无味,但看《使徒行者2》无妨, 剧情中惊心动魄的打斗场面和铺垫圆熟的情感叙事,在不断牵萦缠绕的张力中将气氛推向巅峰。

古天乐、张家辉、吴镇宇的卡司集结,其市场号召力自不必言。单是大排档三人围坐圆桌,拔枪对峙的一场戏,就堪称方法派演技教科书。以前夸演员,到顶也不过是眼角眉梢都是戏,而三人在片中的表现已经让鱼尾纹都能传递情感了。

唯一的疑问就是,从《铁探》到《使徒行者2》,是不是警察的女儿都叫晴晴?刘宇宁的友情出演倒没有特别出戏,不管你抖音有多少粉丝,碰到国际黑帮也在劫难逃。就是临死前,那一声“硬盘”的呼唤把硬糖君逗笑了。试想宅男的硬盘里有多少粉红资产,杀手抢盘形同害命啊。

《使徒行者2》是一部优点和缺点都同样鲜明的影片,虽然从故事的感染力、人物的可信度、类型的完整度上,都比《使徒行者》有了质的提升。但篇幅过大的情感叙事,进一步压缩了悬念设置与剧情反转空间。导致“连发盒饭,迅猛催泪”的前作缺点也被继承和放大了。

大卫·波德维尔评价香港电影是“尽皆过火,尽是癫狂”。这份过火与癫狂,被《使徒行者2》变成了含蓄与迷茫。在主题曲《Here we are》的浅吟低唱中,直达东方人重情崇义的内心深处,猛戳观众的视觉泪点。

无论你是黑帮还是卧底,在我这你都是兄弟。在生死危急关头,都会用身体替对方挡刀枪。看似简单幼稚的成人童话,却是香港警匪片永恒的魅力所在。

我的兄弟是黑警怎么办?当然是和他并肩作战!

新港片的暴力美学

吴宇森所处的港片时代,慢镜头下的弹孔流血与满天乱飞的养殖场鸽子,成为一段经典。而今天,当我们把视角放在《英雄本色》33年后的《使徒行者2》,会发现如今港片的暴力美学已进入“高速纪元”,稍不留神能死N次。

电影讲述了童年时期,古天乐与张家辉两兄弟意外失散,30年后因一桩罪案相见时,两人已身处黑白阵营。随着调查的深入,一个多年来隐于幕后的恐怖组织渐渐浮出水面。

剧情初段,就是缅甸街头的一场激烈枪战,紧张刺激先声夺人。警方从黑客姚可仪处获悉了国际恐怖组织的部分计划,为了破解整个系统,必须先得到刘宇宁保管的硬盘。至此,飙车、枪战、搏杀、生死对决的场面比比皆是。

如果仅此而已,《使徒行者2》充其量也只是一部惊悚动作片而已。令人意外的是,在整个故事线索推开之前,电影先花了一定篇幅去展现幼年古天乐与张家辉的感情。这和以往主要以“闪回”出现的方式不同,影片着力拓展兄弟情的岁月积淀。

两人因为都是魔方高手而结缘,每次一方的进步总会激励另一方的奋起直追。然而好景不长,某日国际恐怖组织欲把两人绑走,以训练成特工。古天乐为了救张家辉而被抓,从此两人走向了命运的两极。这个悲伤的故事告诉我们,小朋友玩魔方太厉害,是会被抓去当黑警的。

更巧合的是,古张两人还先后成为了吴镇宇的徒弟。吴镇宇真是好惨一师父,临死前才发现两个徒弟好像都出了问题。通过男性视角看影片中的三个男主,师父吴镇宇是最纯粹的,他从未怀疑过另外两人,并且始终关心他们的安危而非案情。复杂的剧情里陡然出现一个简单的人物,老吴领盒饭的时候真心催泪。

而古天乐和张家辉,呈现在他们俩身上的叙事张力有三个方面:一是动静谈笑间。在张家辉得知警队有黑警,古天乐过来抢案子的时候,两人是剑拔弩张的。尤其是张家辉那一句“我才问了两句你就来了,我是不是该怀疑你”,更把悬疑感推向屏息的边缘。

二是亦正亦邪真自在。本以为是黑警的古天乐,最后有妻子死亡女儿被绑的苦衷。本以为英勇就义的张家辉,却为了蒙蔽国际组织,自称是贪钱的警察;

三是角色反转无常态。如果不是张家辉看到了古天乐后背的疤痕,恐怕“谁是卧底”的游戏观众还要猜很久。悬念的设置,让两人之间正反角色颠倒数次,凸显其张力美学的最大魅力。

没有他我就是贼

阿恩海姆认为,“电影的空间并非真实的三维空间,而是观影主体的观影心理与电影运动感和深度感的营造。”观众在视觉上感知《使徒行者2》时,无疑也会不自觉地将自己融入渗透,进而不断地去填充影片所要表现的情感空间深度。

纵观香港警匪片,简单的黑白善恶之分总会失之偏颇。主人公那立体到复杂的性格常常将“卧底”身份错位后的困惑表现到极致,这是一种对抗而又融合的情绪。

在《使徒行者2》中,张家辉与古天乐进行真卧底和装卧底间的斗心与角力,而他俩生死过命的兄弟情谊,却是最终左右剧情发展、调节警匪关系、促使善恶妥协,使电影开启卧底叙事新空间的动力源。

而当我们抛开纷繁的线索,会发现这股动力源简单到“返璞归真”了。张家辉始终在感慨“如果没有你当年救我,现在我就是贼”。他恳求上级,在行动前同意他和古天乐单独谈5分钟;而声称“当年的事很多都记不得了”的古天乐,却对张家辉开了两下空枪。

近乎白描的兄弟情,搭配不露声色的师徒情,《使徒行者2》在技术层面复杂化的同时,将情感叙事做到了极诚极简。吴镇宇生日时,嘴里一直嫌弃张家辉送的手表,说要丢到床底下二十年。可他临死时,张家辉却发现那块幼稚的手表就戴在吴镇宇手上。

他反复向张家辉确认:“你是不是在行动?”张家辉将保密责任丢到一边,“我是,我是在行动”。这个老警司的最后执念,就是不愿意相信徒弟变节。戴着表的手腕垂下的那一刻,呈现给观者的,恐怕不仅仅是叙事空间里搏杀动作的达成感,也有柔软温情的失落感。

比较意外的是古天乐和张家辉,最后搏杀反派Demon的惨烈。没有了灵光一现的金手指,更没有兄弟齐心其利断金的老鸡汤,而是“杀他之前先过我这一关”的原始孤勇。当Demon用刀扼住古天乐喉咙时,血泊中的张家辉将命运的无力感呈现到了极致。

生死关头,哪有什么漂漂亮亮的赢,如果有一定是主角在凹造型。没有凹造型的《使徒行者2》反而找到了“型”。看着两个血泪纵横却又不肯咽气老男人,竟觉得荧幕上大部分的兄弟情都不够味了。

张亦驰的Demon也可圈可点,始终挂着蜜汁微笑的杀手真的让人后脊骨冒冷汗。暴戾之外的孩子气,更接近一种天真的、梦魇般的残忍。唯一的缺点就是粉有点太白了,咱是国际杀手不是东厂高手啊!

港片的螺旋回潮

香港影评人列孚最早在1995年提出“香港电影之死”,但是面对香港警匪片的未来,列孚解释香港电影并非真的已注定了死亡日期,它或以另一种形态出现。

时至今日,在好莱坞打盹大陆疲软的档期,教你做人的还是唱衰了多年的港片。这不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而是只有电影工业化才能长存的明证。

7月的《扫毒2》票房近13亿,超越清明档《反贪风暴4》的近8亿票房,接续了2018年《无双》12.63亿的成绩。在《扫毒2》之后,《使徒行者2》首日票房破亿、暑期档即将上映的《沉默的证人》等港式警匪片也被业内看好。

港片正在经历一股螺旋式回潮。不同于“港片无港味”的论调,硬糖君认为港式警匪片已经通过“合拍”借壳重生。

《扫毒2》糅合香港电影最热门的警匪类型,却又跳脱开常规的类型叙事。邱礼涛放弃了近年港片追求复杂叙事和智性愉悦的惯常做法,警察是片中的正义担当,也是一只“弱猫”。他既缺乏寻踪追凶的智慧,更无力阻止财雄势大的“天”与“地”的毁灭对撞。

和《扫毒2》做减法一样,《使徒行者2》用并不华丽的叙事去包裹厚重的兄弟情。“使徒行者”应该比任何人,都熟谙卧底命运的凶险和身不由己,但他们仍然在声光隧道里铿锵前行。影片真正传达的,其实是某些跨越时空藩篱、不论身份地位的命运悲怆之美。

香港电影人的厉害之处,在于能把混乱的类型元素,统摄在主流叙事的外壳之中。《扫毒2》和《使徒行者2》,都是借此缝合了内地与香港观众观影习惯的差异。实现了对角色的移情与认同,为枪战飙车等“直接过瘾的情感愉悦”打开了通路。

同时,以《红海行动》、《湄公河行动》等为代表的新主流大片,在兼有港式警匪片强情节、快节奏的类型元素之外,更结合内地主流价值观,赋予人物全新的使命感与责任担当。

当然,港片在商业上的成功,并不能掩盖品质的瑕疵。造就这一奇观的原因,可以说是暑期档相对疲软,刘德华、古天乐、张家辉作为明星的号召力,以及合拍片在警匪类型上的题材优势所呈现的合力。

庆幸的是,港片回潮既是合拍片兼顾两地市场的商业谋划,也是香港影人对本土电影文化的自信和复归。以后大陆电影选档期,就别再轻视港片了吧。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