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忍”文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忍”文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跟“忍”会有交错的方式叫“尊重”,前者长大后会追上后者,后者不光是家庭里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是公领域可以讨论的话题,会有大家都需要的维度也有大家都会去维护的边界。

文|梅英一九

一直到一位已经做了母亲的友人在朋友圈对《哪吒魔童降世》评价“触动了我这个老母亲的心。”我才明白对这部电影困惑的关键在哪。

电影里,相对于父亲常年在外求仙问道、母亲日夜奔波去除妖降魔(后来自称是为了给儿子积德),哪吒更耿耿于怀民众把他当妖怪,于是在他以暴制暴了一两年后,父母认为不能再坐视不管而哄骗儿子去学武功。拥有一身武功后哪吒开始拯救民众,但被倒打一耙成了民众认为的妖怪,一腔赤诚被污蔑,哪吒气到绝食三天。刚被父母哄骗事情是误会,民众都会来参加生辰宴,申公豹及时出现搅局,于是得知真相的哪吒对父母与师傅的哄骗行为的对抗是变身六亲不认的真魔。

接下来大家重新用乾坤圈束缚住哪吒那个魔珠的魔性(魔珠的魔性才是真的魔性这种设定也是故事另一个大槽点),于是逃到树林去踢树的哪吒就得到了猪猪播放器的“高人点拨”(这位播放器为什么不早点出来点拨,不能深思),哪吒终于成长——他选择再次变身,并用乾坤圈锁住手腕,为了不让魔性完全释放(谁给他这个说明书的),他邀请好朋友一起去抵挡只为他一个人设计的天劫,并在朋友犹豫时挤兑他,结果不出所料,两人同时失去肉体只被仙人救下魂魄——这次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不用父亲担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哪吒精神困境来自可以让他绝食的民众还是可以让他选择失智的父母?导演从未明说,反而借力打力,用一个矛盾关系去推掉另一个矛盾关系:一旦哪吒跟民众关系恶化,就要父母引导他;反过来,一旦描述完父母跟哪吒关系疏离处,镜头就转向哪吒去跟村民或者师傅“交流”——反过来说,导演处理双线关系的技艺很眩目,但并非“哪吒”在处理双线关系。

追问导演怎么理解成长的,从哪吒的表达方式上,每一次成长都不像为了自己。从暴力压制民众的恶童去学武功是为了不再成为别人口中的人(换个说法叫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哪吒可曾为自己曾经的暴力愧疚过,如果他曾经愧疚之后又怎会继续暴力以对),去历天劫为了不再让父亲为自己付出——由始至终,哪吒追求的主体并不是准确地在于自身,次次都是拐了个弯,换句话说没有行为去推动“我命由己不由天”这个slogan。

你不能否认,在哪吒长大的三年,他学会了很多,比如一身好武功以及理解了父亲,但他本人从一开始的恶童到为民众除害再到以身祭魔(天劫的必然性与哪吒命运的联结是这个故事最大的bug),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证明自己可以不活在别人偏见里(可一旦再次被误会他又陷入被偏见的深渊里),证明自己其实不恶反而是好的(可一旦发现自己身怀魔丸,立刻选择变身),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不需父亲操心(单方面彰显父爱,以及儿子突如其来的反馈)——你不能否认这些赤裸的真心自证之举,但就像前面说的,哪吒的一系列行为从不直面精神困境,导演很善于用节奏上的紧迫感去推掉上一秒的焦虑,而不是推动。

这很像我们这个古老国家流传的另一种珍贵的文化,忍。

那些成大事者,韩信、张良,他们最著名的忍耐,一直悬在当代生活上空;而日常生活里常有“不要操之过急,忍耐后会发现事情并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这种情境…妈妈说“吃亏是福”,智者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甚至说不清是“我要忍一忍你”,还是“我要忍一忍不生气”,不是不能达成共识“对事还是对人”,而是并没有讨论过人人都说“忍”,大家忍耐的维度与边界到底是什么。

比如“对事”在这一系列语境里往往并不是“人事物”那个“事”,而是“成大事”的事。“我”忍,忍过之后或许得到那个更好的事态发展了,“我”呢?最初让“我”忍耐的那个矛盾点呢,是否被什么推掉了而不是推动了?我们渐渐尝到“忍”与“退”的甜头,但我们最初的不能忍,仅仅源于“人小幼稚”“少不经事”?

“忍”的坚韧原本是美好的品质,只是在“紧迫感”“生活的节奏”中,有些东西已被忽略。

回到文章的最初,我诧于友人看完电影的总结只是一句“触动了我这个老母亲的心”,因为这部电影关于母亲的表达有限——最初是仰仗夫婿权势救下刚出生的哪吒不被民众呼之欲出的“处死”;继而在夫婿成日在外求仙问道而招了两只看门兽不让儿子跑出门“祸害”百姓时,她跟夫婿一样不亲自陪着儿子,用她本人的话说“我在外斩妖除魔就是为了给儿子积德”。这句话别人说能显出崇高,自己说对儿子有失公平,儿子的诉求一直是有人陪他而不是有人为他积德。进一步说,有人认为这是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事业型母亲,若导演确有此意图就是标签反被标签化操作:想标签一个兼顾内外、大方得体的妈妈,却实在描绘出一个“我为了儿子好儿子却get不到”的妈妈。这标签操作是否用力过猛?

接下来母亲的出场就一直是跟父亲站在同一阵线而已,所以思索友人对“母亲”身份的感慨,我想更正是对身份本身的感慨。旁观者看到的是母亲的出场,母亲看到的是儿子的出场时自己在一旁的深深凝视。旁观者看到的是母亲有限的表达,母亲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内心焦虑。就像我追问友人为何要发出那句感慨,她说:“我脑补了很多东西。”

于是我意识到在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位里,忍文化在母亲身上的体现。

在现今社会对于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如何处理她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很多人都作了颇有见地的讨论,比如当歌颂母亲们教养子女的耐心,在子女幼儿阶段采用了或者更科学或者更传统的方法,总之都在学习好好将孩子养大;接着就面临子女求学,从小到大,有的妈妈甚至练成了虎妈……这时有很多人也意识到父亲在整个教养过程中较少分担生活任务,而更多的是从精神上去引导小孩成长,不少舆论已经把这一类现象定义为母亲的“丧偶式育儿”。

电影中哪吒的母亲说“我降妖除魔,也是为了给儿子积德”时,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自认为中肯,却评价出“这句话由他人说能显出崇高,自己说对儿子有失公平,儿子的诉求一直是有人陪他而不是有人为他积德。”母亲们对孩子做出的付出在公领域如何宣之于口?生了就要养这算是舆论对家庭生活尤其是衡量母亲的道德标准。

而这一切在过去表现得如此缄默,母亲的舆论风口在至少生一个儿子,不在如何养大一个或一些孩子。缄默培养完子女也培养出自己强大的韧性后,女性们又在代际间传承,因为她们的确尝到了甜头,只要忍着,总会“媳妇熬成婆”。

我们活在当代,有了更多的路,但一生只走在一条路上,就像有的妈妈接受了现代科学有的妈妈更依赖古老的理念,双方有批判有侧目,因为我们我们总是站在我们个性,知识结构的基调上去观摩世界传达的信息,囿于积累的经验里。当我们远离一种自认为落后的生态、知识、文化后,总是难免树立对立面。

我以为,跟“忍”会有交错的方式叫“尊重”,前者长大后会追上后者,后者不光是家庭里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是公领域可以讨论的话题,会有大家都需要的维度也有大家都会去维护的边界。

最后,2019年的哪吒家依然不是寻常人家,“降世”一词已经透露出导演甚至只是要做一出仙人的故事,任何桥段都为了服务于仙化,我们一等凡人争着去感受、去共情,属大不敬。尽管到今天它已经达到了31亿票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忍”文化,什么时候才能长大

跟“忍”会有交错的方式叫“尊重”,前者长大后会追上后者,后者不光是家庭里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是公领域可以讨论的话题,会有大家都需要的维度也有大家都会去维护的边界。

文|梅英一九

一直到一位已经做了母亲的友人在朋友圈对《哪吒魔童降世》评价“触动了我这个老母亲的心。”我才明白对这部电影困惑的关键在哪。

电影里,相对于父亲常年在外求仙问道、母亲日夜奔波去除妖降魔(后来自称是为了给儿子积德),哪吒更耿耿于怀民众把他当妖怪,于是在他以暴制暴了一两年后,父母认为不能再坐视不管而哄骗儿子去学武功。拥有一身武功后哪吒开始拯救民众,但被倒打一耙成了民众认为的妖怪,一腔赤诚被污蔑,哪吒气到绝食三天。刚被父母哄骗事情是误会,民众都会来参加生辰宴,申公豹及时出现搅局,于是得知真相的哪吒对父母与师傅的哄骗行为的对抗是变身六亲不认的真魔。

接下来大家重新用乾坤圈束缚住哪吒那个魔珠的魔性(魔珠的魔性才是真的魔性这种设定也是故事另一个大槽点),于是逃到树林去踢树的哪吒就得到了猪猪播放器的“高人点拨”(这位播放器为什么不早点出来点拨,不能深思),哪吒终于成长——他选择再次变身,并用乾坤圈锁住手腕,为了不让魔性完全释放(谁给他这个说明书的),他邀请好朋友一起去抵挡只为他一个人设计的天劫,并在朋友犹豫时挤兑他,结果不出所料,两人同时失去肉体只被仙人救下魂魄——这次的成长主要体现在不用父亲担心,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

事情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哪吒精神困境来自可以让他绝食的民众还是可以让他选择失智的父母?导演从未明说,反而借力打力,用一个矛盾关系去推掉另一个矛盾关系:一旦哪吒跟民众关系恶化,就要父母引导他;反过来,一旦描述完父母跟哪吒关系疏离处,镜头就转向哪吒去跟村民或者师傅“交流”——反过来说,导演处理双线关系的技艺很眩目,但并非“哪吒”在处理双线关系。

追问导演怎么理解成长的,从哪吒的表达方式上,每一次成长都不像为了自己。从暴力压制民众的恶童去学武功是为了不再成为别人口中的人(换个说法叫成为更好的自己,但是哪吒可曾为自己曾经的暴力愧疚过,如果他曾经愧疚之后又怎会继续暴力以对),去历天劫为了不再让父亲为自己付出——由始至终,哪吒追求的主体并不是准确地在于自身,次次都是拐了个弯,换句话说没有行为去推动“我命由己不由天”这个slogan。

你不能否认,在哪吒长大的三年,他学会了很多,比如一身好武功以及理解了父亲,但他本人从一开始的恶童到为民众除害再到以身祭魔(天劫的必然性与哪吒命运的联结是这个故事最大的bug),他的所有行为都是为了证明,证明自己可以不活在别人偏见里(可一旦再次被误会他又陷入被偏见的深渊里),证明自己其实不恶反而是好的(可一旦发现自己身怀魔丸,立刻选择变身),证明自己有足够的能力不需父亲操心(单方面彰显父爱,以及儿子突如其来的反馈)——你不能否认这些赤裸的真心自证之举,但就像前面说的,哪吒的一系列行为从不直面精神困境,导演很善于用节奏上的紧迫感去推掉上一秒的焦虑,而不是推动。

这很像我们这个古老国家流传的另一种珍贵的文化,忍。

那些成大事者,韩信、张良,他们最著名的忍耐,一直悬在当代生活上空;而日常生活里常有“不要操之过急,忍耐后会发现事情并不是最初想象的那样”这种情境…妈妈说“吃亏是福”,智者说“退一步海阔天空”。

甚至说不清是“我要忍一忍你”,还是“我要忍一忍不生气”,不是不能达成共识“对事还是对人”,而是并没有讨论过人人都说“忍”,大家忍耐的维度与边界到底是什么。

比如“对事”在这一系列语境里往往并不是“人事物”那个“事”,而是“成大事”的事。“我”忍,忍过之后或许得到那个更好的事态发展了,“我”呢?最初让“我”忍耐的那个矛盾点呢,是否被什么推掉了而不是推动了?我们渐渐尝到“忍”与“退”的甜头,但我们最初的不能忍,仅仅源于“人小幼稚”“少不经事”?

“忍”的坚韧原本是美好的品质,只是在“紧迫感”“生活的节奏”中,有些东西已被忽略。

回到文章的最初,我诧于友人看完电影的总结只是一句“触动了我这个老母亲的心”,因为这部电影关于母亲的表达有限——最初是仰仗夫婿权势救下刚出生的哪吒不被民众呼之欲出的“处死”;继而在夫婿成日在外求仙问道而招了两只看门兽不让儿子跑出门“祸害”百姓时,她跟夫婿一样不亲自陪着儿子,用她本人的话说“我在外斩妖除魔就是为了给儿子积德”。这句话别人说能显出崇高,自己说对儿子有失公平,儿子的诉求一直是有人陪他而不是有人为他积德。进一步说,有人认为这是符合当代价值观的事业型母亲,若导演确有此意图就是标签反被标签化操作:想标签一个兼顾内外、大方得体的妈妈,却实在描绘出一个“我为了儿子好儿子却get不到”的妈妈。这标签操作是否用力过猛?

接下来母亲的出场就一直是跟父亲站在同一阵线而已,所以思索友人对“母亲”身份的感慨,我想更正是对身份本身的感慨。旁观者看到的是母亲的出场,母亲看到的是儿子的出场时自己在一旁的深深凝视。旁观者看到的是母亲有限的表达,母亲看到的是无边无际的内心焦虑。就像我追问友人为何要发出那句感慨,她说:“我脑补了很多东西。”

于是我意识到在家庭这个最小社会单位里,忍文化在母亲身上的体现。

在现今社会对于一个女性、一个母亲,如何处理她的社会身份、家庭身份,很多人都作了颇有见地的讨论,比如当歌颂母亲们教养子女的耐心,在子女幼儿阶段采用了或者更科学或者更传统的方法,总之都在学习好好将孩子养大;接着就面临子女求学,从小到大,有的妈妈甚至练成了虎妈……这时有很多人也意识到父亲在整个教养过程中较少分担生活任务,而更多的是从精神上去引导小孩成长,不少舆论已经把这一类现象定义为母亲的“丧偶式育儿”。

电影中哪吒的母亲说“我降妖除魔,也是为了给儿子积德”时,我作为一个旁观者自认为中肯,却评价出“这句话由他人说能显出崇高,自己说对儿子有失公平,儿子的诉求一直是有人陪他而不是有人为他积德。”母亲们对孩子做出的付出在公领域如何宣之于口?生了就要养这算是舆论对家庭生活尤其是衡量母亲的道德标准。

而这一切在过去表现得如此缄默,母亲的舆论风口在至少生一个儿子,不在如何养大一个或一些孩子。缄默培养完子女也培养出自己强大的韧性后,女性们又在代际间传承,因为她们的确尝到了甜头,只要忍着,总会“媳妇熬成婆”。

我们活在当代,有了更多的路,但一生只走在一条路上,就像有的妈妈接受了现代科学有的妈妈更依赖古老的理念,双方有批判有侧目,因为我们我们总是站在我们个性,知识结构的基调上去观摩世界传达的信息,囿于积累的经验里。当我们远离一种自认为落后的生态、知识、文化后,总是难免树立对立面。

我以为,跟“忍”会有交错的方式叫“尊重”,前者长大后会追上后者,后者不光是家庭里有效的沟通工具,也是公领域可以讨论的话题,会有大家都需要的维度也有大家都会去维护的边界。

最后,2019年的哪吒家依然不是寻常人家,“降世”一词已经透露出导演甚至只是要做一出仙人的故事,任何桥段都为了服务于仙化,我们一等凡人争着去感受、去共情,属大不敬。尽管到今天它已经达到了31亿票房。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