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得失「上海堡垒」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得失「上海堡垒」

《上海堡垒》聚集了很多凝视,也暴露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现实困难:缺乏信心,缺乏经验,缺乏积累,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相比《流浪地球》,它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典型。

文|三声  江婧怡

编辑|申学舟

8月的第一个周日,《上海堡垒》在北京办了场首映礼。不出意料,很多人是冲着主演鹿晗去的。

两天后,“鹿晗电影路演票价近千元”上了热搜。有消息指称,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8月9日《上海堡垒》18时55分的场次因为鹿晗会出席映后见面会,开出了最高903.8元的票价。“上海堡垒”的微指数因此也冲上了一个高峰——电影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获得了上映前的热度。

事实上,鹿晗的加入一度是整个项目继续下去的信心。五年前,滕华涛拿着还未完成的剧本找到鹿晗,希望他出演主角江洋。当时,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中国能够做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但鹿晗却意外地答应出演。

《上海堡垒》主演鹿晗

这为后续的项目融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堡垒》的制作历程也因此听起来比《流浪地球》要幸运得多:它没有像前辈那样经历撤资、停摆、难找演员等诸多资本意义上的问题。

但这不意味着《上海堡垒》没有经历磨难。同样是在科幻领域零经验的导演,不论是故事的创作和世界观的搭建、拍摄,还是后期的视效,郭帆在影片制作上踩过的坑,滕华涛也经历过。由于《上海堡垒》启动时间更早,这些困难甚至更难解决。

一方面,科幻题材的工业化电影对于国产电影而言依旧是道坎,电影的制作成本从最初的1亿上涨到3亿元,计划制作时长从三四年延长到六年。另一方面,背负着过去都市情感剧辉煌的导演滕华涛受到更多质疑,甚至认为他拍不成科幻战争,只能拍出科幻言情。

8月9日,这部历时六年、以科幻战争片为标签的电影最终上映。滕华涛认为,他完成了一些当初的承诺、也作出了一些突破: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大规模出现外星人、第一次在中国科幻电影领域出现与外星文明的正面对抗、第一次将中国城市作为抗击外星攻击的主战场。

但市场反馈不尽如人意。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截至发稿时,《上海堡垒》累计获得票房7657.5万万元,预测总票房为3.66亿元。此外,该片在猫眼、淘票票和豆瓣的评分分别为6.9分、6.4分,以及3.5分。

尽管从单个电影项目来看,《上海堡垒》并不成功,但从行业和产业的角度依然很难定义《上海堡垒》的得失。

“从《流浪地球》开始,电影界一直都在讨论工业化,但这个工业化体系目标,现在提还太远了。”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堡垒》发行总监、行政制片邓凌燕对《三声》说,“科幻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土壤,现在是需要一帮人给他做出来。”

开映前,未来事务管理局在豆瓣发布了影评说:“建立一个类型,各种演员都要试试,流量明星也好,实力派也罢,都有可能踩坑,如果踩了坑,也是重要的坑。”郭帆也去了《上海堡垒》在北京的首映,他说:“我非常能体会这么多年背后的不容易,也知道每个特效镜头后面是多少人的汗水。就像电影的片尾曲一样,大家问心无愧!”

《流浪地球》之前,中国观众质疑中国没有科幻;《流浪地球》之后,一切中国科幻片都会被质疑不是《流浪地球》。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科幻电影还会经历很多的《上海堡垒》,才能走向《流浪地球》。

01 |四个入局者

《上海堡垒》之前,几乎没有人会将滕华涛这个名字与科幻挂钩。都市、爱情、社会与人,《蜗居》、《裸婚时代》、《失恋33天》——这似乎才是滕华涛的正确打开方式。

1995年,滕华涛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经历了混沌的十年。直到2006年,他拍摄的影视作品才逐步找到了都市和现实的固定主题。在爱情类型片和社会现实议题的讨论中,他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继续拍这类题材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计划迈向下一次转型。

2012年,中国内地出现首部10亿量级的电影《泰囧》,次年,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200亿。不断增长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让滕华涛做出预判,他转型的契机即将出现,但那时,他还不确定方向会是什么。

同样也是2013年,华视娱乐的小成本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7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当年第三,排名第二的《钢铁侠3》和排名第四的《环太平洋》都是来自好莱坞的科幻片。在此之前,华视娱乐更多在电视剧领域活动,这是公司在电影市场打出名气的第一部影片。

《致青春》的成功是一次以小博大的胜利。但华视娱乐CEO王琛觉得,这样轮盘赌的博彩路子不会长久,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模式才会是真正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势。

那时,王琛阅读了大批小说以寻找可进行改编的IP,江南的《上海堡垒》就是华视买下的其中一部。“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故事,它有非常好莱坞式的世界观背景,但抗击外星人的中心是在上海,主人公又是典型的中国少年,有别于好莱坞经典的硬汉式英雄。”她对《三声》表示。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手握IP的华视期望寻找到匹配的导演共同进行剧本开发。华视带着一批项目找到滕华涛,后者则在诸多项目里,看中了《上海堡垒》。像是某种不谋而合,不论是华视还是滕华涛,都在谋求转型,也都对科幻类型背后所代表的电影工业化颇为感兴趣。于是,在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电影工业化尚处于草莽的时候,两个没有科幻背景的参与者就此入局。

“那时的中国科幻电影,是一个绝对的零。”王琛回忆说。

滕华涛在片场

2013年就启动剧本创作的《上海堡垒》,是内地最早一批科幻电影项目。此后的2014年,中影集团开启对搁置多年的刘慈欣三篇短篇小说的改编,开始在科幻电影领域布局;同年9月,游族文化获得小说《三体》改编权;次年,导演郭帆进入《流浪地球》项目,游族影业开发布会宣布将翻拍《三体》。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科幻电影到了可以做、也应该做的时候。2013-2015年,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票房超过10亿元的影片,中国电影票房连续两年以近50%的高增长率发展。行业看到了投产更大制作影片的希望。

但不论是对影视公司还是导演,开启高成本、大制作的科幻片项目,都缺乏可参照的经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当前在中国做科幻电影最难的并不是技术或者特效,而是信任。

为《上海堡垒》注入强心针的,是第三个入局者——鹿晗。

2014年,因为一张照片,滕华涛看中了形象气质上与《上海堡垒》主角江洋相符的鹿晗:少年气足,又羞涩内敛。他拿着一个还不完整的剧本找到当时还是韩国EXO组合人气成员的鹿晗,意外得到了鹿晗的允诺。到2017年开拍时,鹿晗成了《上海堡垒》第一个定下的演员。

在这点上,《上海堡垒》比《流浪地球》幸运。邓凌燕记得,当时中影在选《流浪地球》男主角刘启的演员时,总共给出了四五页纸的候选名单。“每一页,从最大牌的到还在上升期的都排在一块,挨个打电话去请。当时甚至有人就说,中国科幻就是雷,我们不愿意碰这个雷。彼时彼刻,没有人相信中国科幻能行。”

王琛找到中影的时候,《上海堡垒》这一项目还只有一个初定的剧本,再加上想要转型的滕华涛和具有高流量的鹿晗。当时,中影正在开发《流浪地球》,而《上海堡垒》是一个不同的科幻类型片,符合中影在科幻电影布局和积累行业经验的需要。2015年,中影选择投资《上海堡垒》项目,成为第四位入局者。

那一时期,有了鹿晗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去担任主演,对任何参与投资的出品方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保障。“彼时《上海堡垒》需要鹿晗,甚于鹿晗需要《上海堡垒》。”邓凌燕说。

02 |从无到有

爱情,科幻,战争。这是豆瓣给电影《上海堡垒》的类型描述,爱情被放在了第一位。

江南原作的主线是男主人公江洋的爱情和人生的成长故事。但从剧本创作初期滕华涛就笃定,《上海堡垒》必须是一部科幻战争类型片。

他和编剧韩景龙开始操刀改编《上海堡垒》,初步搭建起剧本的框架和结构,将原著中的科幻背景和星际战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故事更主要的呈现部分。他们拿着这一版方案去找江南,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感情会是电影很重要的构成,但它不会是一部爱情片。”

《上海堡垒》中舒淇饰演女指挥官林澜

定下了电影的基调,但如何处理《上海堡垒》中的情感戏,还没有定论。

面对科幻片审美已经被好莱坞类型片培养多年的中国观众,如何建立起中国式的科幻美学和表达方式是《上海堡垒》首先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最开始,王琛找过很多好莱坞背景的编剧来试写剧本,但都不满意,最终还是选择了本土编剧,“因为它展现的其实是非常东方式的情感”。

主角江洋与林澜之间对情感的含蓄表达,灰鹰小队成员间的战友情,以及江洋非好莱坞典型的英雄形象,是滕华涛和团队发掘的最能体现《上海堡垒》中国特质的切入点。

“我们也有条件限制,肯定不能够有好莱坞那么大的投入和手笔,所以不能是一个纯靠密集的视觉冲击去刺激观众的方式。”滕华涛认为,《上海堡垒》小说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中一定会突出情感铺垫这一部分,“让观众在看到战斗场面之外,还有一定东方式情感的表达。”

《上海堡垒》原著有着非常完整的故事线和鲜明的人物,而滕华涛此前的代表作也多由小说改编,因此在影视化改编时难度并不大。“原作人物的性格和状态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主要是要把情感部分的比例控制在整体的战争节奏下。”滕华涛对《三声》表示。

鹿晗饰演的江洋用以表达爱慕心情的黄色郁金香,花语是没有希望的爱

作为制片人,王琛参与了编剧团队四年间大大小小数次剧本会。在故事创作期间,一个重点就是怎样让影片整体节奏流畅,让大部分观众能接受。“编科幻片剧本就很困难。在建立新的世界观时,会显得节奏慢、也难以带出人物和冲突,但不介绍世界观,观众又看不懂。”

期间,滕华涛拿着初步成型的剧本去到美国学习科幻片制作经验,才意识到概念设计的部分要和剧本编写同步进行。拍摄科幻电影必须维持方方面面的合理性,确保特效的可实现程度,因此概念设计的部分必须跟上,因为这会涉及整体世界观的变动,继而影响剧本。

这是对滕华涛导演习惯的颠覆。“之前我拍那些都市情感的电影驾轻就熟,无论剧本改个三稿五稿,哪怕写一年两年,弄完以后还是很容易能进入到拍摄状态,拍摄状态也会非常熟练。”

直到2017年开拍,前期准备花费了整整四年,其中投入精力最多、时间最久的一步就是概念设计。

《上海堡垒》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设计是“捕食者”。这是中国科幻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科幻战争片的类型,也是第一次出现大批外星进攻者。捕食者的概念设计前后改了40多版,最终由原著中的生物体演变为机甲形态。

滕华涛说:“最终母舰我们还是定性为一个偏机甲的形态,那不太可能从里面掉出来一些生物状的东西。”王琛补充解释道:“而且以现在我们的预算和制作能力,做生物形态的外星人,不如做机甲型的更有把握。”

在《上海堡垒》的发布会上,滕华涛承认,这是“发展中的妥协”。

03 |创造经验

《上海堡垒》路演之前,剧组内部吃了一顿壮行的饭。滕华涛感慨,当时自己觉得三四年还不够吗,没想到一下干了六年。

这无疑是滕华涛拍过规模最大、战线拉得最长的电影。

滕华涛最早接触到电影工业化是在2016年担任《功夫熊猫3》中方监制的时候,当时与梦工厂的接触刷新了他对电影制作的认知。“虽然做的是动画片,但他们也有非常严格的动画制作流程和工艺要求。相比之下,其实中国现在还是在非工业化的状态,缺乏成熟、专业、细分的制作流程体系建立。”

有三年时间,滕华涛都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学习美国拍摄科幻片的制作经验。剧组专门气象站的设立就是《上海堡垒》从好莱坞电影工业偷师到的一招。

“去美国学习科幻电影制作经验的时候,我了解到气象监测是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气因素还是挺影响我们这样大规模电影制作的进度和成本。而且目前国内剧组还比较少考虑应用这样的制作环节。”

滕华涛回忆,在上海拍摄时天气特别不好,所幸剧组提前做了准备。在项目开启前期,剧组就与气象大数据服务商和日天官接触,确定了为期三个月的合作,在上海、无锡、南通的25个拍摄地点,每天专为剧组的摄影摄像、收音、统筹、美术等部门提供至少四次的精准气象预报。

《上海堡垒》片场在进行动作指导

除了在大场景上运用到与《流浪地球》类似的合成特效技术,如何处理交互特效是《上海堡垒》这次新遇到且主要突破的难点。影片中大量出现像捕食者这样的CG数字角色与真人演员进行互动,双方交手时引起的动态光影和透视关系变化,会涉及大量的计算,难度比相对静态的环境合成特效更大。

在诸多困难之外,滕华涛还很乐于提起《上海堡垒》的一大突破:这次的特效统筹工作,是由本土团队天工异彩负责。能把统筹权掌握在本土团队手中,相当于对特效制作的主导权掌握程度更高。

“天工异彩会将一个镜头中需要做特效的部分进行拆解,分到国内外不同的特效公司特效团队进行制作。以前中国的特效公司只能做‘被分’的工作,这次是由我们来分。”滕华涛介绍道。

全片总共1600多个的特效镜头,占到了镜头总数的九成,光后期《上海堡垒》就做了快两年,相当于拍一部《蜗居》的时间。

根据片方之前释出的讯息,花在特效后期的经费比例大约在40%,按最终成片3亿元的成本算,特效经费大约1.2亿元。从成本投入和成品的成熟程度来说,这仍不能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同日而语。12年前的《蜘蛛侠3》制作成本2.58亿美元,特效占了1.55亿美元,占比达60%以上。

邓凌燕知道,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经验积累还太少,工业化体系建立对目前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目标还太远。“电影公司是规模效应的集中体现,是电影工业化的源头。好莱坞所有呈现的所有科幻片产品背后,都是积累的成果”。

比如对科幻片而言极重要的视效管理部门的建立。

无论《上海堡垒》还是《流浪地球》,视效管理部门都是建立在剧组内部或者外包给其他团队,而不是由作为资方和版权拥有者的整个项目背后的电影公司去负责,这直接导致剧组与外包商的议价能力不高,谈不下最好的条件和价格。与海外团队合作时,会出现只能给做好的完整镜头,而不能给像上海大炮、德尔塔母舰这样单个形象的资产的情况。

资产的积累又直接指向系列片的制作积累。

邓凌燕解释道:“我们一个片子,可以产生上百个数字资产,那就需要有部门把这些数字资产进行管理,进行一个标准的制定,这样才能保证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资产是能够共用、能够兼容的。所以未来如果中国想做像复联这样的系列片,就需要这种机制的建立。”

对中国科幻电影来说,一方面它体量尚小,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建立起好莱坞电影公司那样成熟的管理统筹机制。

“通过《流浪地球》《上海堡垒》这样的项目,我们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差距、发现了需求,也要做好准备。其实就是通过在不同的科幻片中摸索,我们拥有不同经验和对应的从业人员。”邓凌燕说。

“反正都是一帮人在一起,没有经验,创造经验。如果我们想要迈过这坎,想要突破,就必须培养自己人,让中国电影行业的核心创作力得到锻炼。”

04 |从《地球》到《堡垒》

当我提到“如果是《上海堡垒》先的话,你觉得会是怎样”,滕华涛很快就反应过来,比较对象是《流浪地球》。

这个问题滕华涛应该被问过很多遍了。

46亿的票房,历史票房总榜第二的成绩,猫眼9.2、淘票票9.1、豆瓣7.9的评分,《流浪地球》凭一己之力,把此前被认为是0的中国科幻,直接拉到了“科幻元年已经开启”的高度。

“不太好说,我好像也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制作周期上《上海堡垒》也赶不出来。可能做第一部的压力会更大一点。不过至少他们冲出了这样一个好的口碑,让国内观众觉得中国也能拍这样的影片。”滕华涛回答的时候,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也未显得如话语中那般轻松。

《流浪地球》解决了一部分信心的问题。“我还记得春节之前,我们天天期盼《流浪地球》能大火,因为它火了之后,中国观众才会对中国科幻产生信心,这个对《上海堡垒》会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邓凌燕说,至少在宣发上,《上海堡垒》敢以中国科幻为宣传点,之前《流浪地球》直到点映积累了口碑以后,才敢提科幻。

高以翔饰演的杨建南在操控上海大炮

关于《上海堡垒》,目前不少人在谈论它的意义,评论它是中国科幻类型片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内地第一部地球文明对战外星文明题材的影片,对中国科幻版图的完整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不能掩盖《上海堡垒》的不足。

7月29日,《上海堡垒》办了面向观众的第一场放映,观影的是《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两天后,滕华涛发了一条朋友圈,把陪伴他六年的《上海堡垒》比作他小学毕业的作品。滕华涛知道《上海堡垒》并不完美:“如果觉得完美的话我就退休了。”

上映前夕,关于《上海堡垒》最热的讨论点是收割鹿晗粉丝的千元电影票。反感的声音很多来自对鹿晗流量身份的质疑,和对《上海堡垒》是否会把《流浪地球》翻开的中国科幻一页翻回去的担忧。

首映当天,《上海堡垒》豆瓣开分4.2,特效收获肯定,大量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批评剧情和演员演技上,评价电影是“披着言情皮的科幻片”,一条“华语科幻电影或始于《流浪地球》,止于《上海堡垒》”的影评,获赞超过5000个。

《流浪地球》之前,中国观众质疑中国没有科幻;《流浪地球》之后,一切中国科幻片都会被质疑不是《流浪地球》。这是科幻类型片尚未形成细分市场的情况下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好莱坞百花齐放,而我们的类型现在只有《流浪地球》。没有观众会把《星际穿越》和《变形金刚》进行比对,因为观众知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受众,但是现在中国市场还没有细分出来。这个只能是通过时间去解决。”邓凌燕说。

《上海堡垒》主要角色灰鹰小队与两位指挥官的合影

科幻片是大市场气质的电影,是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出的高投入高回报产品。中国拥有足够体量的电影市场,中国观众也期待更多类型片和视觉奇观,但中国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实际上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仍需要时间和作品的积累。

滕华涛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个偶然,但确实需要更多在科幻类型片上的尝试,如果大家成绩都还可以的话,后面赶上的速度会很快。”

在评分中心制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对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工业化崛起的期待,科幻迷对科幻电影的期待,两股强烈的情绪力量既可能推动《上海堡垒》走向《流浪地球》式的成功,也很有可能使其在评分中心制的中国电影市场惨败。

《上海堡垒》聚集了很多凝视。它目前的遭遇也暴露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现实困难:缺乏信心,缺乏经验,缺乏积累,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很大程度上,《上海堡垒》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典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得失「上海堡垒」

《上海堡垒》聚集了很多凝视,也暴露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现实困难:缺乏信心,缺乏经验,缺乏积累,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相比《流浪地球》,它更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典型。

文|三声  江婧怡

编辑|申学舟

8月的第一个周日,《上海堡垒》在北京办了场首映礼。不出意料,很多人是冲着主演鹿晗去的。

两天后,“鹿晗电影路演票价近千元”上了热搜。有消息指称,深圳百老汇电影中心8月9日《上海堡垒》18时55分的场次因为鹿晗会出席映后见面会,开出了最高903.8元的票价。“上海堡垒”的微指数因此也冲上了一个高峰——电影以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方式,获得了上映前的热度。

事实上,鹿晗的加入一度是整个项目继续下去的信心。五年前,滕华涛拿着还未完成的剧本找到鹿晗,希望他出演主角江洋。当时,很少有人愿意相信中国能够做成真正意义上的科幻电影,但鹿晗却意外地答应出演。

《上海堡垒》主演鹿晗

这为后续的项目融资打下了很好的基础,《上海堡垒》的制作历程也因此听起来比《流浪地球》要幸运得多:它没有像前辈那样经历撤资、停摆、难找演员等诸多资本意义上的问题。

但这不意味着《上海堡垒》没有经历磨难。同样是在科幻领域零经验的导演,不论是故事的创作和世界观的搭建、拍摄,还是后期的视效,郭帆在影片制作上踩过的坑,滕华涛也经历过。由于《上海堡垒》启动时间更早,这些困难甚至更难解决。

一方面,科幻题材的工业化电影对于国产电影而言依旧是道坎,电影的制作成本从最初的1亿上涨到3亿元,计划制作时长从三四年延长到六年。另一方面,背负着过去都市情感剧辉煌的导演滕华涛受到更多质疑,甚至认为他拍不成科幻战争,只能拍出科幻言情。

8月9日,这部历时六年、以科幻战争片为标签的电影最终上映。滕华涛认为,他完成了一些当初的承诺、也作出了一些突破:第一次在中国电影中大规模出现外星人、第一次在中国科幻电影领域出现与外星文明的正面对抗、第一次将中国城市作为抗击外星攻击的主战场。

但市场反馈不尽如人意。根据猫眼专业版的数据,截至发稿时,《上海堡垒》累计获得票房7657.5万万元,预测总票房为3.66亿元。此外,该片在猫眼、淘票票和豆瓣的评分分别为6.9分、6.4分,以及3.5分。

尽管从单个电影项目来看,《上海堡垒》并不成功,但从行业和产业的角度依然很难定义《上海堡垒》的得失。

“从《流浪地球》开始,电影界一直都在讨论工业化,但这个工业化体系目标,现在提还太远了。”中影股份发行分公司副总经理、《上海堡垒》发行总监、行政制片邓凌燕对《三声》说,“科幻在中国从来不缺乏土壤,现在是需要一帮人给他做出来。”

开映前,未来事务管理局在豆瓣发布了影评说:“建立一个类型,各种演员都要试试,流量明星也好,实力派也罢,都有可能踩坑,如果踩了坑,也是重要的坑。”郭帆也去了《上海堡垒》在北京的首映,他说:“我非常能体会这么多年背后的不容易,也知道每个特效镜头后面是多少人的汗水。就像电影的片尾曲一样,大家问心无愧!”

《流浪地球》之前,中国观众质疑中国没有科幻;《流浪地球》之后,一切中国科幻片都会被质疑不是《流浪地球》。但必须承认的是,中国科幻电影还会经历很多的《上海堡垒》,才能走向《流浪地球》。

01 |四个入局者

《上海堡垒》之前,几乎没有人会将滕华涛这个名字与科幻挂钩。都市、爱情、社会与人,《蜗居》、《裸婚时代》、《失恋33天》——这似乎才是滕华涛的正确打开方式。

1995年,滕华涛从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后,经历了混沌的十年。直到2006年,他拍摄的影视作品才逐步找到了都市和现实的固定主题。在爱情类型片和社会现实议题的讨论中,他认为自己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继续拍这类题材没有太大意义,因此计划迈向下一次转型。

2012年,中国内地出现首部10亿量级的电影《泰囧》,次年,内地电影总票房突破200亿。不断增长扩大的中国电影市场让滕华涛做出预判,他转型的契机即将出现,但那时,他还不确定方向会是什么。

同样也是2013年,华视娱乐的小成本青春片《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拿下7亿元的票房成绩,位列当年第三,排名第二的《钢铁侠3》和排名第四的《环太平洋》都是来自好莱坞的科幻片。在此之前,华视娱乐更多在电视剧领域活动,这是公司在电影市场打出名气的第一部影片。

《致青春》的成功是一次以小博大的胜利。但华视娱乐CEO王琛觉得,这样轮盘赌的博彩路子不会长久,高投入、高回报的商业模式才会是真正促进中国电影发展的趋势。

那时,王琛阅读了大批小说以寻找可进行改编的IP,江南的《上海堡垒》就是华视买下的其中一部。“这是一个很独特的故事,它有非常好莱坞式的世界观背景,但抗击外星人的中心是在上海,主人公又是典型的中国少年,有别于好莱坞经典的硬汉式英雄。”她对《三声》表示。

在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手握IP的华视期望寻找到匹配的导演共同进行剧本开发。华视带着一批项目找到滕华涛,后者则在诸多项目里,看中了《上海堡垒》。像是某种不谋而合,不论是华视还是滕华涛,都在谋求转型,也都对科幻类型背后所代表的电影工业化颇为感兴趣。于是,在市场还是一片空白,电影工业化尚处于草莽的时候,两个没有科幻背景的参与者就此入局。

“那时的中国科幻电影,是一个绝对的零。”王琛回忆说。

滕华涛在片场

2013年就启动剧本创作的《上海堡垒》,是内地最早一批科幻电影项目。此后的2014年,中影集团开启对搁置多年的刘慈欣三篇短篇小说的改编,开始在科幻电影领域布局;同年9月,游族文化获得小说《三体》改编权;次年,导演郭帆进入《流浪地球》项目,游族影业开发布会宣布将翻拍《三体》。

业内的一个共识是,科幻电影到了可以做、也应该做的时候。2013-2015年,市场上开始出现更多票房超过10亿元的影片,中国电影票房连续两年以近50%的高增长率发展。行业看到了投产更大制作影片的希望。

但不论是对影视公司还是导演,开启高成本、大制作的科幻片项目,都缺乏可参照的经验。《流浪地球》导演郭帆也曾在不同场合多次提到,当前在中国做科幻电影最难的并不是技术或者特效,而是信任。

为《上海堡垒》注入强心针的,是第三个入局者——鹿晗。

2014年,因为一张照片,滕华涛看中了形象气质上与《上海堡垒》主角江洋相符的鹿晗:少年气足,又羞涩内敛。他拿着一个还不完整的剧本找到当时还是韩国EXO组合人气成员的鹿晗,意外得到了鹿晗的允诺。到2017年开拍时,鹿晗成了《上海堡垒》第一个定下的演员。

在这点上,《上海堡垒》比《流浪地球》幸运。邓凌燕记得,当时中影在选《流浪地球》男主角刘启的演员时,总共给出了四五页纸的候选名单。“每一页,从最大牌的到还在上升期的都排在一块,挨个打电话去请。当时甚至有人就说,中国科幻就是雷,我们不愿意碰这个雷。彼时彼刻,没有人相信中国科幻能行。”

王琛找到中影的时候,《上海堡垒》这一项目还只有一个初定的剧本,再加上想要转型的滕华涛和具有高流量的鹿晗。当时,中影正在开发《流浪地球》,而《上海堡垒》是一个不同的科幻类型片,符合中影在科幻电影布局和积累行业经验的需要。2015年,中影选择投资《上海堡垒》项目,成为第四位入局者。

那一时期,有了鹿晗这样具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明星去担任主演,对任何参与投资的出品方而言都是一个很大的保障。“彼时《上海堡垒》需要鹿晗,甚于鹿晗需要《上海堡垒》。”邓凌燕说。

02 |从无到有

爱情,科幻,战争。这是豆瓣给电影《上海堡垒》的类型描述,爱情被放在了第一位。

江南原作的主线是男主人公江洋的爱情和人生的成长故事。但从剧本创作初期滕华涛就笃定,《上海堡垒》必须是一部科幻战争类型片。

他和编剧韩景龙开始操刀改编《上海堡垒》,初步搭建起剧本的框架和结构,将原著中的科幻背景和星际战争的部分提取出来,作为故事更主要的呈现部分。他们拿着这一版方案去找江南,双方很快就达成了共识:“感情会是电影很重要的构成,但它不会是一部爱情片。”

《上海堡垒》中舒淇饰演女指挥官林澜

定下了电影的基调,但如何处理《上海堡垒》中的情感戏,还没有定论。

面对科幻片审美已经被好莱坞类型片培养多年的中国观众,如何建立起中国式的科幻美学和表达方式是《上海堡垒》首先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最开始,王琛找过很多好莱坞背景的编剧来试写剧本,但都不满意,最终还是选择了本土编剧,“因为它展现的其实是非常东方式的情感”。

主角江洋与林澜之间对情感的含蓄表达,灰鹰小队成员间的战友情,以及江洋非好莱坞典型的英雄形象,是滕华涛和团队发掘的最能体现《上海堡垒》中国特质的切入点。

“我们也有条件限制,肯定不能够有好莱坞那么大的投入和手笔,所以不能是一个纯靠密集的视觉冲击去刺激观众的方式。”滕华涛认为,《上海堡垒》小说本身的特点决定了电影中一定会突出情感铺垫这一部分,“让观众在看到战斗场面之外,还有一定东方式情感的表达。”

《上海堡垒》原著有着非常完整的故事线和鲜明的人物,而滕华涛此前的代表作也多由小说改编,因此在影视化改编时难度并不大。“原作人物的性格和状态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主要是要把情感部分的比例控制在整体的战争节奏下。”滕华涛对《三声》表示。

鹿晗饰演的江洋用以表达爱慕心情的黄色郁金香,花语是没有希望的爱

作为制片人,王琛参与了编剧团队四年间大大小小数次剧本会。在故事创作期间,一个重点就是怎样让影片整体节奏流畅,让大部分观众能接受。“编科幻片剧本就很困难。在建立新的世界观时,会显得节奏慢、也难以带出人物和冲突,但不介绍世界观,观众又看不懂。”

期间,滕华涛拿着初步成型的剧本去到美国学习科幻片制作经验,才意识到概念设计的部分要和剧本编写同步进行。拍摄科幻电影必须维持方方面面的合理性,确保特效的可实现程度,因此概念设计的部分必须跟上,因为这会涉及整体世界观的变动,继而影响剧本。

这是对滕华涛导演习惯的颠覆。“之前我拍那些都市情感的电影驾轻就熟,无论剧本改个三稿五稿,哪怕写一年两年,弄完以后还是很容易能进入到拍摄状态,拍摄状态也会非常熟练。”

直到2017年开拍,前期准备花费了整整四年,其中投入精力最多、时间最久的一步就是概念设计。

《上海堡垒》最重要的一个概念设计是“捕食者”。这是中国科幻电影中第一次出现科幻战争片的类型,也是第一次出现大批外星进攻者。捕食者的概念设计前后改了40多版,最终由原著中的生物体演变为机甲形态。

滕华涛说:“最终母舰我们还是定性为一个偏机甲的形态,那不太可能从里面掉出来一些生物状的东西。”王琛补充解释道:“而且以现在我们的预算和制作能力,做生物形态的外星人,不如做机甲型的更有把握。”

在《上海堡垒》的发布会上,滕华涛承认,这是“发展中的妥协”。

03 |创造经验

《上海堡垒》路演之前,剧组内部吃了一顿壮行的饭。滕华涛感慨,当时自己觉得三四年还不够吗,没想到一下干了六年。

这无疑是滕华涛拍过规模最大、战线拉得最长的电影。

滕华涛最早接触到电影工业化是在2016年担任《功夫熊猫3》中方监制的时候,当时与梦工厂的接触刷新了他对电影制作的认知。“虽然做的是动画片,但他们也有非常严格的动画制作流程和工艺要求。相比之下,其实中国现在还是在非工业化的状态,缺乏成熟、专业、细分的制作流程体系建立。”

有三年时间,滕华涛都在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学习美国拍摄科幻片的制作经验。剧组专门气象站的设立就是《上海堡垒》从好莱坞电影工业偷师到的一招。

“去美国学习科幻电影制作经验的时候,我了解到气象监测是好莱坞电影制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天气因素还是挺影响我们这样大规模电影制作的进度和成本。而且目前国内剧组还比较少考虑应用这样的制作环节。”

滕华涛回忆,在上海拍摄时天气特别不好,所幸剧组提前做了准备。在项目开启前期,剧组就与气象大数据服务商和日天官接触,确定了为期三个月的合作,在上海、无锡、南通的25个拍摄地点,每天专为剧组的摄影摄像、收音、统筹、美术等部门提供至少四次的精准气象预报。

《上海堡垒》片场在进行动作指导

除了在大场景上运用到与《流浪地球》类似的合成特效技术,如何处理交互特效是《上海堡垒》这次新遇到且主要突破的难点。影片中大量出现像捕食者这样的CG数字角色与真人演员进行互动,双方交手时引起的动态光影和透视关系变化,会涉及大量的计算,难度比相对静态的环境合成特效更大。

在诸多困难之外,滕华涛还很乐于提起《上海堡垒》的一大突破:这次的特效统筹工作,是由本土团队天工异彩负责。能把统筹权掌握在本土团队手中,相当于对特效制作的主导权掌握程度更高。

“天工异彩会将一个镜头中需要做特效的部分进行拆解,分到国内外不同的特效公司特效团队进行制作。以前中国的特效公司只能做‘被分’的工作,这次是由我们来分。”滕华涛介绍道。

全片总共1600多个的特效镜头,占到了镜头总数的九成,光后期《上海堡垒》就做了快两年,相当于拍一部《蜗居》的时间。

根据片方之前释出的讯息,花在特效后期的经费比例大约在40%,按最终成片3亿元的成本算,特效经费大约1.2亿元。从成本投入和成品的成熟程度来说,这仍不能和好莱坞科幻大片同日而语。12年前的《蜘蛛侠3》制作成本2.58亿美元,特效占了1.55亿美元,占比达60%以上。

邓凌燕知道,中国电影工业化的经验积累还太少,工业化体系建立对目前的中国科幻电影来说,目标还太远。“电影公司是规模效应的集中体现,是电影工业化的源头。好莱坞所有呈现的所有科幻片产品背后,都是积累的成果”。

比如对科幻片而言极重要的视效管理部门的建立。

无论《上海堡垒》还是《流浪地球》,视效管理部门都是建立在剧组内部或者外包给其他团队,而不是由作为资方和版权拥有者的整个项目背后的电影公司去负责,这直接导致剧组与外包商的议价能力不高,谈不下最好的条件和价格。与海外团队合作时,会出现只能给做好的完整镜头,而不能给像上海大炮、德尔塔母舰这样单个形象的资产的情况。

资产的积累又直接指向系列片的制作积累。

邓凌燕解释道:“我们一个片子,可以产生上百个数字资产,那就需要有部门把这些数字资产进行管理,进行一个标准的制定,这样才能保证第一部和最后一部的资产是能够共用、能够兼容的。所以未来如果中国想做像复联这样的系列片,就需要这种机制的建立。”

对中国科幻电影来说,一方面它体量尚小,另一方面,是还没有建立起好莱坞电影公司那样成熟的管理统筹机制。

“通过《流浪地球》《上海堡垒》这样的项目,我们发现了问题、发现了差距、发现了需求,也要做好准备。其实就是通过在不同的科幻片中摸索,我们拥有不同经验和对应的从业人员。”邓凌燕说。

“反正都是一帮人在一起,没有经验,创造经验。如果我们想要迈过这坎,想要突破,就必须培养自己人,让中国电影行业的核心创作力得到锻炼。”

04 |从《地球》到《堡垒》

当我提到“如果是《上海堡垒》先的话,你觉得会是怎样”,滕华涛很快就反应过来,比较对象是《流浪地球》。

这个问题滕华涛应该被问过很多遍了。

46亿的票房,历史票房总榜第二的成绩,猫眼9.2、淘票票9.1、豆瓣7.9的评分,《流浪地球》凭一己之力,把此前被认为是0的中国科幻,直接拉到了“科幻元年已经开启”的高度。

“不太好说,我好像也没有想过这个事情,制作周期上《上海堡垒》也赶不出来。可能做第一部的压力会更大一点。不过至少他们冲出了这样一个好的口碑,让国内观众觉得中国也能拍这样的影片。”滕华涛回答的时候,没有表现出特别的焦虑,也未显得如话语中那般轻松。

《流浪地球》解决了一部分信心的问题。“我还记得春节之前,我们天天期盼《流浪地球》能大火,因为它火了之后,中国观众才会对中国科幻产生信心,这个对《上海堡垒》会是一个特别大的鼓舞。”邓凌燕说,至少在宣发上,《上海堡垒》敢以中国科幻为宣传点,之前《流浪地球》直到点映积累了口碑以后,才敢提科幻。

高以翔饰演的杨建南在操控上海大炮

关于《上海堡垒》,目前不少人在谈论它的意义,评论它是中国科幻类型片一次大胆的尝试,是内地第一部地球文明对战外星文明题材的影片,对中国科幻版图的完整有重要的作用。但这不能掩盖《上海堡垒》的不足。

7月29日,《上海堡垒》办了面向观众的第一场放映,观影的是《科幻世界》杂志的读者。两天后,滕华涛发了一条朋友圈,把陪伴他六年的《上海堡垒》比作他小学毕业的作品。滕华涛知道《上海堡垒》并不完美:“如果觉得完美的话我就退休了。”

上映前夕,关于《上海堡垒》最热的讨论点是收割鹿晗粉丝的千元电影票。反感的声音很多来自对鹿晗流量身份的质疑,和对《上海堡垒》是否会把《流浪地球》翻开的中国科幻一页翻回去的担忧。

首映当天,《上海堡垒》豆瓣开分4.2,特效收获肯定,大量负面评价主要集中在批评剧情和演员演技上,评价电影是“披着言情皮的科幻片”,一条“华语科幻电影或始于《流浪地球》,止于《上海堡垒》”的影评,获赞超过5000个。

《流浪地球》之前,中国观众质疑中国没有科幻;《流浪地球》之后,一切中国科幻片都会被质疑不是《流浪地球》。这是科幻类型片尚未形成细分市场的情况下必然会经历的过程。

“好莱坞百花齐放,而我们的类型现在只有《流浪地球》。没有观众会把《星际穿越》和《变形金刚》进行比对,因为观众知道它们是完全不同的类型,各自有各自不同的受众,但是现在中国市场还没有细分出来。这个只能是通过时间去解决。”邓凌燕说。

《上海堡垒》主要角色灰鹰小队与两位指挥官的合影

科幻片是大市场气质的电影,是电影工业和电影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产出的高投入高回报产品。中国拥有足够体量的电影市场,中国观众也期待更多类型片和视觉奇观,但中国的电影工业化水平实际上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建立过程,仍需要时间和作品的积累。

滕华涛持比较乐观的态度:“《流浪地球》的成功不是个偶然,但确实需要更多在科幻类型片上的尝试,如果大家成绩都还可以的话,后面赶上的速度会很快。”

在评分中心制的中国电影市场,面对中国电影观众对电影工业化崛起的期待,科幻迷对科幻电影的期待,两股强烈的情绪力量既可能推动《上海堡垒》走向《流浪地球》式的成功,也很有可能使其在评分中心制的中国电影市场惨败。

《上海堡垒》聚集了很多凝视。它目前的遭遇也暴露了中国科幻电影制作过程中共同面临的现实困难:缺乏信心,缺乏经验,缺乏积累,缺乏成熟的电影工业机制——很大程度上,《上海堡垒》才是中国科幻电影的一个典型。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