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中餐厅3》口碑收视一路下滑,国内经营类综艺“慢”下来了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中餐厅3》口碑收视一路下滑,国内经营类综艺“慢”下来了吗?

零启动资金增强了竞技感,但也使得节目组的策划目的从宣扬中餐文化滑向了刻意制造话题、冲突。

王俊凯,《中餐厅》第三季剧照

作者 | 平井桃

“没有赵薇镇压的黄晓明,和老婆去世之后的苏大强,有的一拼。”

“许晴管账,毛阿敏驻场,宁静掌勺,郑爽跑堂,黄晓明继续做店长,综艺一番指日可待。”

走到第三季的《中餐厅》,画风突变,从下饭综艺演变成了“明星撕逼大戏”。三期节目播出后,常驻嘉宾迎来“恶评如潮”,秦海璐、黄晓明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档慢综艺《中餐厅》,却拍出了《花儿与少年》续集的味道。不仅是因为节目组安排、剪辑等不合理,更因为丢失了慢综艺的灵魂,过分强化了矛盾冲突,而忽略了慢综艺最重要的“禅意”。

从下饭综艺到撕逼大戏

《中餐厅3》的三大不合理

《中餐厅》首度亮相的时候,曾凭借美食美景和豪华嘉宾阵容怒刷好评,开启了美食慢综艺的新纪元。

而随着第三季的播出,嘉宾阵容“换血”、广告太多、刻意剪辑频频被吐槽,节目口碑严重下滑,从第一季将将及格的6.2上升到第二季的6.7分,却在第三季遭遇滑铁卢,只得到了4.2的豆瓣评分。

整体来看,《中餐厅3》有3点不合理。

1.加入国宴大厨。《中餐厅3》第一次邀请了素人厨师参加节目。

往季节目中,第一季由张亮担任厨师,第二季的5位常驻嘉宾几乎都会做菜。加入大厨后,嘉宾们做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更加依赖专业厨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可能带来的惊喜感。

另外,虽然国宴大厨的加盟能够提升餐厅的厨艺水平,但从林主厨目前推出的菜色来看,和“推广中式家常菜”的定位并不相符。主厨对菜品质量的坚持也给餐厅经营带来了困难。

2.零启动资金开店。让明星在海外从零开始经营一家中餐厅,明显是为综艺效果而强行设置了阻碍。

没有资金成本,店长黄晓明提出“以物易物”,用嘉宾们带来的东西去当地置换所需物品。整个执行过程十分尴尬,受到大批观众的吐槽。

身为餐厅财务的秦海璐,迫于零资金的压力不得不开源节流,干预厨师的采购计划和菜品成本。而专业厨师对食材的要求非常严苛,形成了矛盾冲突,气氛一度十分尴尬。

零启动资金增强了竞技感,但也使得节目组的策划目的从宣扬中餐文化滑向了刻意制造话题、冲突。

3.嘉宾分工不合理。第一天正式营业结束后,嘉宾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的问题暴露无遗。

第一天营业,中餐厅接待了32个客人,最忙的莫过于林主厨。总共58道菜的工作量非常大,但只有秦海璐一人在厨房打下手帮忙。

第二季中表现亮眼,有梗又会做菜的王俊凯,除了救急做了一道水煮肉,在节目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洗了三个小时的碗。而负责前台的杨紫则因为对收银机器不了解,耽误了结账。

最后,作为各方力量的交汇点和支撑点,新官上任的店长黄晓明,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一期是“老好人”形象,把“OK的”挂在嘴边,而第三期风格大变,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己见,把单点模式改成了套餐,直接导致餐厅经营混乱不堪。

强化矛盾冲突,拉低观众认同

自开播以来,《中餐厅3》口碑收视一路下滑。但就在第三期,因为黄晓明的“独裁”和嘉宾们意见不合、暗流汹涌,形成了“反向营销”。《中餐厅3》播放量暴增,成为当日综艺播放量第一名。

前期因为零启动资金的缘故,力求节俭的“铁血财务”秦海璐和专业严谨的素人大厨之间出现矛盾无可避免。但随着餐厅盈利,收支逐渐平衡,秦海璐的态度有所转变。于是节目的冲突转移到了店长黄晓明和主厨之间。

第三期节目中,黄晓明在开会的时候首先总结餐厅经营混乱,问题出在大厨做菜慢备菜少,没有考虑到自己“洪水式”揽客带来的压力。

接着,他指出大厨应该把做菜的工作量分摊到其他人身上,罔顾两位“实习生”刚来节目,还不熟悉餐厅的情况。

然后,黄晓明又力排众议,坚持三种套餐都要出24份,甚至30份。在主厨提出“要照顾到菜的口味”后,黄晓明直言“这是你的问题”。

秦海璐和王俊凯站在厨师的角度考虑,提出备菜太多可能影响口感,而且按每个套餐24份的标准备菜,不仅器皿不够,而且存储空间也不够。黄晓明则毫不犹豫地说“冰箱也可以买”,又随即举出了一位客人要三份套餐的极端情况。

提出制作套餐提高出菜速度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开会过程中,黄晓明的发言将霸道总裁的 “固执己见”、“独裁专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林主厨、秦海璐、王俊凯表情都很微妙。

从呈现效果来看,节目组特地将这段气氛微妙的开会片段放在第三期的预告部分提前播出,有放大矛盾冲突制造话题的嫌疑。

微博上大批网友替素人主厨鸣不平,#心疼林大厨#的话题热度颇高。同时,#赵薇当店长的中餐厅#冲到热搜第一。

网友们甚至开始怀疑黄晓明是拿了剧本,指责他不尊重厨师,不心疼店员,听不进意见还甩锅、领导能力差。

这种“反向营销”造成的黑红,虽然短期内会吸引好奇心强的路人点开节目,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下跌。

停播的《花儿与少年》就是刻意强化矛盾,反向营销的典型代表。时隔多年,郑爽、许晴之间火药味十足的对话片段至今还被评为综艺“名场面”、#明星间令人窒息的尴尬场面#前十。

总之,刻意放大冲突严重影响了节目观感和明星个人风评。《中餐厅3》本该是个下饭节目,却让人看得吃不下饭。

“禅意”——国内慢综艺的灵药

《中餐厅3》节目组规定了餐厅的目标是在21天内赚到20000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5万左右。

虽然这个标准在消费水平偏高的意大利并不难,但已经完全改变了综艺节目开中餐厅的初衷。

无论是弘扬中餐文化,还是享受经营餐厅的过程,都有精神上的“禅意”。 而《中餐厅3》以盈利为目的,嘉宾把完成任务看得比经营餐厅的过程更重要,加上节目组刻意放大了矛盾冲突,节目缺乏慢综艺的灵魂。

慢综艺的“慢”,不是单纯的节奏慢,也不是没有矛盾冲突,而是精神上“禅”。

《中餐厅》所借鉴的高分韩综《尹食堂》,同样是在海外开餐厅,节目重点在于突出几位不同年龄嘉宾在语言、经营、策划等方面特长,和对经营餐厅这件事的热情。

比如韩剧里的“奶奶专业户”尹汝珍,既是主厨也是节目里的金句担当。

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尹食堂》导演罗PD的制胜法宝。嘉宾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情味,没有撕逼,没有不和,只有忙碌的日常。剪辑方面,每位嘉宾的镜头也大致相当。

另一档连续三季豆瓣评分都在9.5以上的高分美食综艺《姜食堂》,不讲究打光,也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后期。

虽然嘉宾们也会为了“猪排酱汁蘸着吃还是倒着吃”一点小事而争执,但最后都会记得“我们做这些是为了幸福”、“我们是食物和幸福一起卖的姜餐厅”。

远道而来的客人说是老板姜虎东的粉丝,靠着看姜虎东的综艺熬过了生病最艰难的时期。忙于做菜的姜虎东,回到厨房后情不自禁落泪,正在做菜的其他人留意到虎东的异常,主动上前拥抱安慰。

《姜食堂》带来的温馨感,不只是吵闹过后的一句和解,更体现在每一次客人清盘后嘉宾们在后厨的互相鼓励与称赞。没有悬念,没有故事,没有矛盾,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流露的敬业和真诚就足以令人感动。

对于国内扎堆而来的慢综艺而言,空有“慢”的外表,内里依然急躁。

《亲爱的客栈》《中餐厅3》同为经营类综艺,前者靠单身嘉宾的绯闻炒作,后者强化嘉宾之间的矛盾冲突,用力过猛,还是有国内真人秀普遍强调的“作秀”成分在。

同样“慢”不下来的还有号称自驾、野炊的《野生厨房》。播出几期后就被指出节目中做菜的场景是室内拍摄的。

《哈哈农夫》,从找“哈哈之家”到生活做饭,还没什么故事发生,嘉宾之间互相不熟悉,也没明白节目的走向和设定,后期已经打出了煽情的花字,对“意义”急于求成。

当然,也有正面例子。9.3分的慢综艺《忘不了餐厅》,请来五位认知性障碍老人共同经营一家餐厅。不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五位老人有工作可做,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认知性障碍。

制作成本低,明星嘉宾少,镜头几乎围绕着老人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将温情和搞笑拿捏的恰到好处。尽管有人质疑节目有设计剧本和请人扮演客户,但《忘不了餐厅》已经是国内少见的诚意之作了。

经营类慢综艺应该让人感受到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幸福感。当慢综艺失去了“禅意”,失去了温情,又要用什么打动观众呢?

来源:剧焦一线

原标题:《中餐厅3》堕落成了《花儿与少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中餐厅3》口碑收视一路下滑,国内经营类综艺“慢”下来了吗?

零启动资金增强了竞技感,但也使得节目组的策划目的从宣扬中餐文化滑向了刻意制造话题、冲突。

王俊凯,《中餐厅》第三季剧照

作者 | 平井桃

“没有赵薇镇压的黄晓明,和老婆去世之后的苏大强,有的一拼。”

“许晴管账,毛阿敏驻场,宁静掌勺,郑爽跑堂,黄晓明继续做店长,综艺一番指日可待。”

走到第三季的《中餐厅》,画风突变,从下饭综艺演变成了“明星撕逼大戏”。三期节目播出后,常驻嘉宾迎来“恶评如潮”,秦海璐、黄晓明都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档慢综艺《中餐厅》,却拍出了《花儿与少年》续集的味道。不仅是因为节目组安排、剪辑等不合理,更因为丢失了慢综艺的灵魂,过分强化了矛盾冲突,而忽略了慢综艺最重要的“禅意”。

从下饭综艺到撕逼大戏

《中餐厅3》的三大不合理

《中餐厅》首度亮相的时候,曾凭借美食美景和豪华嘉宾阵容怒刷好评,开启了美食慢综艺的新纪元。

而随着第三季的播出,嘉宾阵容“换血”、广告太多、刻意剪辑频频被吐槽,节目口碑严重下滑,从第一季将将及格的6.2上升到第二季的6.7分,却在第三季遭遇滑铁卢,只得到了4.2的豆瓣评分。

整体来看,《中餐厅3》有3点不合理。

1.加入国宴大厨。《中餐厅3》第一次邀请了素人厨师参加节目。

往季节目中,第一季由张亮担任厨师,第二季的5位常驻嘉宾几乎都会做菜。加入大厨后,嘉宾们做菜的积极性明显降低,更加依赖专业厨师,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节目可能带来的惊喜感。

另外,虽然国宴大厨的加盟能够提升餐厅的厨艺水平,但从林主厨目前推出的菜色来看,和“推广中式家常菜”的定位并不相符。主厨对菜品质量的坚持也给餐厅经营带来了困难。

2.零启动资金开店。让明星在海外从零开始经营一家中餐厅,明显是为综艺效果而强行设置了阻碍。

没有资金成本,店长黄晓明提出“以物易物”,用嘉宾们带来的东西去当地置换所需物品。整个执行过程十分尴尬,受到大批观众的吐槽。

身为餐厅财务的秦海璐,迫于零资金的压力不得不开源节流,干预厨师的采购计划和菜品成本。而专业厨师对食材的要求非常严苛,形成了矛盾冲突,气氛一度十分尴尬。

零启动资金增强了竞技感,但也使得节目组的策划目的从宣扬中餐文化滑向了刻意制造话题、冲突。

3.嘉宾分工不合理。第一天正式营业结束后,嘉宾分工不明确、不合理的问题暴露无遗。

第一天营业,中餐厅接待了32个客人,最忙的莫过于林主厨。总共58道菜的工作量非常大,但只有秦海璐一人在厨房打下手帮忙。

第二季中表现亮眼,有梗又会做菜的王俊凯,除了救急做了一道水煮肉,在节目里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洗了三个小时的碗。而负责前台的杨紫则因为对收银机器不了解,耽误了结账。

最后,作为各方力量的交汇点和支撑点,新官上任的店长黄晓明,明显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一期是“老好人”形象,把“OK的”挂在嘴边,而第三期风格大变,不顾众人反对坚持己见,把单点模式改成了套餐,直接导致餐厅经营混乱不堪。

强化矛盾冲突,拉低观众认同

自开播以来,《中餐厅3》口碑收视一路下滑。但就在第三期,因为黄晓明的“独裁”和嘉宾们意见不合、暗流汹涌,形成了“反向营销”。《中餐厅3》播放量暴增,成为当日综艺播放量第一名。

前期因为零启动资金的缘故,力求节俭的“铁血财务”秦海璐和专业严谨的素人大厨之间出现矛盾无可避免。但随着餐厅盈利,收支逐渐平衡,秦海璐的态度有所转变。于是节目的冲突转移到了店长黄晓明和主厨之间。

第三期节目中,黄晓明在开会的时候首先总结餐厅经营混乱,问题出在大厨做菜慢备菜少,没有考虑到自己“洪水式”揽客带来的压力。

接着,他指出大厨应该把做菜的工作量分摊到其他人身上,罔顾两位“实习生”刚来节目,还不熟悉餐厅的情况。

然后,黄晓明又力排众议,坚持三种套餐都要出24份,甚至30份。在主厨提出“要照顾到菜的口味”后,黄晓明直言“这是你的问题”。

秦海璐和王俊凯站在厨师的角度考虑,提出备菜太多可能影响口感,而且按每个套餐24份的标准备菜,不仅器皿不够,而且存储空间也不够。黄晓明则毫不犹豫地说“冰箱也可以买”,又随即举出了一位客人要三份套餐的极端情况。

提出制作套餐提高出菜速度本来无可厚非,但在开会过程中,黄晓明的发言将霸道总裁的 “固执己见”、“独裁专制”体现得淋漓尽致,在场的林主厨、秦海璐、王俊凯表情都很微妙。

从呈现效果来看,节目组特地将这段气氛微妙的开会片段放在第三期的预告部分提前播出,有放大矛盾冲突制造话题的嫌疑。

微博上大批网友替素人主厨鸣不平,#心疼林大厨#的话题热度颇高。同时,#赵薇当店长的中餐厅#冲到热搜第一。

网友们甚至开始怀疑黄晓明是拿了剧本,指责他不尊重厨师,不心疼店员,听不进意见还甩锅、领导能力差。

这种“反向营销”造成的黑红,虽然短期内会吸引好奇心强的路人点开节目,但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观众对节目的认同感下跌。

停播的《花儿与少年》就是刻意强化矛盾,反向营销的典型代表。时隔多年,郑爽、许晴之间火药味十足的对话片段至今还被评为综艺“名场面”、#明星间令人窒息的尴尬场面#前十。

总之,刻意放大冲突严重影响了节目观感和明星个人风评。《中餐厅3》本该是个下饭节目,却让人看得吃不下饭。

“禅意”——国内慢综艺的灵药

《中餐厅3》节目组规定了餐厅的目标是在21天内赚到20000欧元,换算成人民币大概是15万左右。

虽然这个标准在消费水平偏高的意大利并不难,但已经完全改变了综艺节目开中餐厅的初衷。

无论是弘扬中餐文化,还是享受经营餐厅的过程,都有精神上的“禅意”。 而《中餐厅3》以盈利为目的,嘉宾把完成任务看得比经营餐厅的过程更重要,加上节目组刻意放大了矛盾冲突,节目缺乏慢综艺的灵魂。

慢综艺的“慢”,不是单纯的节奏慢,也不是没有矛盾冲突,而是精神上“禅”。

《中餐厅》所借鉴的高分韩综《尹食堂》,同样是在海外开餐厅,节目重点在于突出几位不同年龄嘉宾在语言、经营、策划等方面特长,和对经营餐厅这件事的热情。

比如韩剧里的“奶奶专业户”尹汝珍,既是主厨也是节目里的金句担当。

人物之间的化学反应,是《尹食堂》导演罗PD的制胜法宝。嘉宾之间的互动充满人情味,没有撕逼,没有不和,只有忙碌的日常。剪辑方面,每位嘉宾的镜头也大致相当。

另一档连续三季豆瓣评分都在9.5以上的高分美食综艺《姜食堂》,不讲究打光,也不追求花里胡哨的后期。

虽然嘉宾们也会为了“猪排酱汁蘸着吃还是倒着吃”一点小事而争执,但最后都会记得“我们做这些是为了幸福”、“我们是食物和幸福一起卖的姜餐厅”。

远道而来的客人说是老板姜虎东的粉丝,靠着看姜虎东的综艺熬过了生病最艰难的时期。忙于做菜的姜虎东,回到厨房后情不自禁落泪,正在做菜的其他人留意到虎东的异常,主动上前拥抱安慰。

《姜食堂》带来的温馨感,不只是吵闹过后的一句和解,更体现在每一次客人清盘后嘉宾们在后厨的互相鼓励与称赞。没有悬念,没有故事,没有矛盾,大家聚在一起做一件事,流露的敬业和真诚就足以令人感动。

对于国内扎堆而来的慢综艺而言,空有“慢”的外表,内里依然急躁。

《亲爱的客栈》《中餐厅3》同为经营类综艺,前者靠单身嘉宾的绯闻炒作,后者强化嘉宾之间的矛盾冲突,用力过猛,还是有国内真人秀普遍强调的“作秀”成分在。

同样“慢”不下来的还有号称自驾、野炊的《野生厨房》。播出几期后就被指出节目中做菜的场景是室内拍摄的。

《哈哈农夫》,从找“哈哈之家”到生活做饭,还没什么故事发生,嘉宾之间互相不熟悉,也没明白节目的走向和设定,后期已经打出了煽情的花字,对“意义”急于求成。

当然,也有正面例子。9.3分的慢综艺《忘不了餐厅》,请来五位认知性障碍老人共同经营一家餐厅。不为了赚钱,而是为了让五位老人有工作可做,为了让更多的人关注到认知性障碍。

制作成本低,明星嘉宾少,镜头几乎围绕着老人的工作和生活展开,将温情和搞笑拿捏的恰到好处。尽管有人质疑节目有设计剧本和请人扮演客户,但《忘不了餐厅》已经是国内少见的诚意之作了。

经营类慢综艺应该让人感受到努力生活、努力工作的幸福感。当慢综艺失去了“禅意”,失去了温情,又要用什么打动观众呢?

来源:剧焦一线

原标题:《中餐厅3》堕落成了《花儿与少年》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