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赛博格现实的远虑近忧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赛博格现实的远虑近忧

从工具、机器到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再到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高级人造人,赛博格的盛行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到自我异化的一种趋势。

文|郑超

责编|马蓉蓉

从猿人到人,学会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一个巨大的标志。而从工具、机器到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再到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高级人造人,赛博格的盛行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到自我异化的一种趋势。

赛博格是英文Cyborg的译音,即一种高级的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有机体,包括人与其它动物在内的身体的一部分,但其核心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通常,赛博格的出现目的是藉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自身的能力。

“还要什么自行车”展览于7月20日至8月18日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举办。展览基于一系列时空片段中信仰与知识之间不合时宜的依赖关系,尝试为我们与技术的共存寻找坐标,重审我们业已数字化的、赛博格的现实。

展览由网购廉价“出国术”、狡黠的互动软件界面、地方性的临时装置、荒诞不经的记忆与民间智慧五部分组成,旨在细致观察我们所处的技术化现实中存在的偶发事件及其差异。技术化现实常常被假定为天衣无缝,当下它无处不在,介入并监视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展作品中,麦影彤的《灵魂出窍》视频里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引得观众驻足。画面中,买家搜到名为“灵魂出窍术”的商品并询问购买,随着对话框闪烁提示,与卖家一问一答,得到“能让灵魂出窍去美国”的肯定答复后,在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上花五元人民币购得此神秘巫术。

作品讽刺了超越物理距离的即时通信和承诺平等化、全球化的高端网络技术。通过“把灵魂送到美国洛杉矶”来实现全球旅行,也隐喻了艺术家渴望从艺术界对其巡回差旅的要求中解脱出来。

郭柏青设计的对话软件《你说得对》(OK.,2018)邀请用户进入到与白人论辩的循环中。它“污染”了常被看作是透明和中立的软件环境,并模糊了其源代码和英语语言的逻辑,使之变成毫无意义的语句。

种族观念变成了技术本身,这不仅暗示了我们朝夕相处的软件环境带有的不透明和偏见,还扰乱了应有的日常秩序。

展厅显示屏中跳跃的圆点,吸引着观众拿起耳机,聆听耳机中两位女性的对话。卡若琳·拉扎德的《两厢情愿的疗愈》架构在美国非裔女性科幻小说家巴特勒的小说《血童》的世界观之上,以虚构的心理咨询对话的形式,重新想象了种族(甚至是物种)与亲缘、共生与奴役等概念。

这些艺术和日常的物品、事件引发观众与艺术家的共同思考:技术的不断进步无法自动升级过时的体系及固有模式,而用迭代、加速和扩张来消除错误和异常只会催生新的漏洞分歧,那么当替代性智能和认识论在此间悄悄溜入并生根发芽,会将人们带向何处?人类是否会深陷信息资本主义的霸权?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

好的风景总在难走的路上。认识错误和风险,并探索解决方案,才是人类与数字智能化时代相处的最好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赛博格现实的远虑近忧

从工具、机器到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再到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高级人造人,赛博格的盛行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到自我异化的一种趋势。

文|郑超

责编|马蓉蓉

从猿人到人,学会创造和使用工具是一个巨大的标志。而从工具、机器到机器人、生化人、人造人,再到被赋予了人工智能的高级人造人,赛博格的盛行成为人类自我发展到自我异化的一种趋势。

赛博格是英文Cyborg的译音,即一种高级的机械化有机体,是以无机物所构成的机器作为有机体,包括人与其它动物在内的身体的一部分,但其核心思考动作均由有机体控制。通常,赛博格的出现目的是藉由人工科技来增加或强化生物体自身的能力。

“还要什么自行车”展览于7月20日至8月18日于北京德国文化中心·歌德学院(中国)举办。展览基于一系列时空片段中信仰与知识之间不合时宜的依赖关系,尝试为我们与技术的共存寻找坐标,重审我们业已数字化的、赛博格的现实。

展览由网购廉价“出国术”、狡黠的互动软件界面、地方性的临时装置、荒诞不经的记忆与民间智慧五部分组成,旨在细致观察我们所处的技术化现实中存在的偶发事件及其差异。技术化现实常常被假定为天衣无缝,当下它无处不在,介入并监视着我们的日常生活。

参展作品中,麦影彤的《灵魂出窍》视频里清脆的键盘敲击声引得观众驻足。画面中,买家搜到名为“灵魂出窍术”的商品并询问购买,随着对话框闪烁提示,与卖家一问一答,得到“能让灵魂出窍去美国”的肯定答复后,在全球最大电商平台上花五元人民币购得此神秘巫术。

作品讽刺了超越物理距离的即时通信和承诺平等化、全球化的高端网络技术。通过“把灵魂送到美国洛杉矶”来实现全球旅行,也隐喻了艺术家渴望从艺术界对其巡回差旅的要求中解脱出来。

郭柏青设计的对话软件《你说得对》(OK.,2018)邀请用户进入到与白人论辩的循环中。它“污染”了常被看作是透明和中立的软件环境,并模糊了其源代码和英语语言的逻辑,使之变成毫无意义的语句。

种族观念变成了技术本身,这不仅暗示了我们朝夕相处的软件环境带有的不透明和偏见,还扰乱了应有的日常秩序。

展厅显示屏中跳跃的圆点,吸引着观众拿起耳机,聆听耳机中两位女性的对话。卡若琳·拉扎德的《两厢情愿的疗愈》架构在美国非裔女性科幻小说家巴特勒的小说《血童》的世界观之上,以虚构的心理咨询对话的形式,重新想象了种族(甚至是物种)与亲缘、共生与奴役等概念。

这些艺术和日常的物品、事件引发观众与艺术家的共同思考:技术的不断进步无法自动升级过时的体系及固有模式,而用迭代、加速和扩张来消除错误和异常只会催生新的漏洞分歧,那么当替代性智能和认识论在此间悄悄溜入并生根发芽,会将人们带向何处?人类是否会深陷信息资本主义的霸权?

如同蒸汽时代的蒸汽机、电气时代的发电机、信息时代的计算机和互联网,人工智能正成为推动人类进入智能时代的决定性力量。

好的风景总在难走的路上。认识错误和风险,并探索解决方案,才是人类与数字智能化时代相处的最好方式。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