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被降息震掉190亿的农发行如何破解筹资难题?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被降息震掉190亿的农发行如何破解筹资难题?

今年以来央行三次降息导致农发行减少贷款利息收入190亿元。如何筹集大量的长期资金,同时控制融资成本,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成为摆在农发行面前的难题。

图片来源:CFP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存款利率上限扩大,抬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贷款利率却是政策化的,这使得农发行成为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击最大的一家银行。

农发行资金计划部总经理刘定华近日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央行今年以来三次贷款利率调整,对主要以贷款收入为主的农发行影响最大,使其贷款利息收入减少190亿。同时,发债成本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发债成本是3.75%。而去年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发债成本将近上升200个bp(基点),这意味着存贷差明显缩小。“发放政策性贷款基本无利可图,有时甚至赔本。”刘定华透露。

今年4月21日,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强化了其以政策性为主体的定位。这家服务于“三农”的国有独资银行的首要职责是执行政府意志和服务国家战略。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农发行累放贷款7407亿,同比增长7.4%;6月末贷款余额3.1万亿,比年初增加2554亿,增长9.02%。贷款主要投向支持粮棉油收储以及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利率方面,由于其政策性特点,九成以上贷款实行基准或下浮利率。

同时,农发行的职能任务加重。扶贫搬迁,大型水利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发行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亦显著增加。按照目前贷款水平,十年期以上长债比五年以内,利差要高80个bp。这给资金成本带来考验。

与此同时,农发行正实现全面改革,其中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资金结构上看,2004年央行再贷款占九成,此后为完善宏观调控,逐年压缩了对农发行再贷款规模,农发行需探索融资新模式。

近年政策性金融债比重上升,截至目前,发行债券占其资金来源的71%左右,存款约占20%,其余为股本金和央行再贷款的结构。资金自筹率达到90%。这从另一方面,加重了农发行的资金成本。从发债规模上看,农发行的年发债量为8000亿,每年增幅在40%左右。而现在市场债券发行主体显著增加。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发债量达到14万亿,比上年增加4万亿。“作为政策性银行,能不能在市场上筹集到这样规模的资金,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刘定华表示。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央行再贷款,农发行此前对存款并不重视,这几年才开始关注存款问题,但存款增长速度并不快。该行存款以企业单位存款为主,也有少量同业定期存款。年报显示,存款增长速度在2010和2011年为负,2012年存款余额较年初增338.4亿,2013年这一数字下滑到260.2亿。只在2014年实现了较大的增长。截至201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634.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2.2亿元。

存款增长乏力的原因不难理解,目前,各家银行都对存款展开争夺,而农发行在竞争中较为被动。其中一个很大问题在于结算手段落后,资金管理模式较为僵化。“目前还是依赖于柜台结算,而商业银行依赖网银以及手机银行,无论在速度还是费用方面都更胜一筹。”一位四大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此,该行媒体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结算一部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的,而农发行的网银还在筹备中,预计明年上线。

摆在农发行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刚性的信贷需求,需要在市场筹措大量资金;同时要管控好成本,又要在财务上保持可持续性。

下一步,农发行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筹措资金。目前,其在国际市场已经发行四期人民币点心债,今年计划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

“去年,同一档期境内境外人民币利差差距200个bp,可以相对稀释一部分发债成本。”刘定华说。

此外,农发行正在争取财政和央行货币政策支持。刘定华透露,央行在考虑给予农业政策性银行抵押性再贷款支持。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也正逐年增加,每年财政支农资金达3000个亿。

此前,中国国务院批复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指出,农发行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成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被降息震掉190亿的农发行如何破解筹资难题?

今年以来央行三次降息导致农发行减少贷款利息收入190亿元。如何筹集大量的长期资金,同时控制融资成本,实现财务上的可持续成为摆在农发行面前的难题。

图片来源:CFP

利率市场化的改革使存款利率上限扩大,抬高了银行的负债成本。而另一方面,作为中国唯一的农业政策性银行——农发行的贷款利率却是政策化的,这使得农发行成为受利率市场化改革冲击最大的一家银行。

农发行资金计划部总经理刘定华近日在银行业例行发布会上表示,央行今年以来三次贷款利率调整,对主要以贷款收入为主的农发行影响最大,使其贷款利息收入减少190亿。同时,发债成本显著增加,今年上半年发债成本是3.75%。而去年市场流动性紧张时,发债成本将近上升200个bp(基点),这意味着存贷差明显缩小。“发放政策性贷款基本无利可图,有时甚至赔本。”刘定华透露。

今年4月21日,农发行的政策性银行改革方案获批,强化了其以政策性为主体的定位。这家服务于“三农”的国有独资银行的首要职责是执行政府意志和服务国家战略。

从公布的数据来看,2015年上半年,农发行累放贷款7407亿,同比增长7.4%;6月末贷款余额3.1万亿,比年初增加2554亿,增长9.02%。贷款主要投向支持粮棉油收储以及支持城乡一体化建设方面。利率方面,由于其政策性特点,九成以上贷款实行基准或下浮利率。

同时,农发行的职能任务加重。扶贫搬迁,大型水利建设,推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农发行的中长期贷款需求亦显著增加。按照目前贷款水平,十年期以上长债比五年以内,利差要高80个bp。这给资金成本带来考验。

与此同时,农发行正实现全面改革,其中对政策性业务和自营性业务实行分账管理、分类核算,是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资金结构上看,2004年央行再贷款占九成,此后为完善宏观调控,逐年压缩了对农发行再贷款规模,农发行需探索融资新模式。

近年政策性金融债比重上升,截至目前,发行债券占其资金来源的71%左右,存款约占20%,其余为股本金和央行再贷款的结构。资金自筹率达到90%。这从另一方面,加重了农发行的资金成本。从发债规模上看,农发行的年发债量为8000亿,每年增幅在40%左右。而现在市场债券发行主体显著增加。今年以来,银行间市场发债量达到14万亿,比上年增加4万亿。“作为政策性银行,能不能在市场上筹集到这样规模的资金,对我们是一个挑战。”刘定华表示。

由于很长一段时间资金来源高度依赖央行再贷款,农发行此前对存款并不重视,这几年才开始关注存款问题,但存款增长速度并不快。该行存款以企业单位存款为主,也有少量同业定期存款。年报显示,存款增长速度在2010和2011年为负,2012年存款余额较年初增338.4亿,2013年这一数字下滑到260.2亿。只在2014年实现了较大的增长。截至2014年末,各项存款余额5634.8亿元,比年初增加1152.2亿元。

存款增长乏力的原因不难理解,目前,各家银行都对存款展开争夺,而农发行在竞争中较为被动。其中一个很大问题在于结算手段落后,资金管理模式较为僵化。“目前还是依赖于柜台结算,而商业银行依赖网银以及手机银行,无论在速度还是费用方面都更胜一筹。”一位四大行内部人士告诉记者。对此,该行媒体负责人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结算一部分是与其他商业银行合作的,而农发行的网银还在筹备中,预计明年上线。

摆在农发行面前的严峻现实是:刚性的信贷需求,需要在市场筹措大量资金;同时要管控好成本,又要在财务上保持可持续性。

下一步,农发行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筹措资金。目前,其在国际市场已经发行四期人民币点心债,今年计划发行离岸人民币债券。

“去年,同一档期境内境外人民币利差差距200个bp,可以相对稀释一部分发债成本。”刘定华说。

此外,农发行正在争取财政和央行货币政策支持。刘定华透露,央行在考虑给予农业政策性银行抵押性再贷款支持。财政支农资金数量也正逐年增加,每年财政支农资金达3000个亿。

此前,中国国务院批复三大政策性银行的改革方案指出,农发行要坚持以政策性业务为主体,确立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约束机制,建成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农业政策性银行。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