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锐裘
咖啡店、小笼馆;外地游客、在地居民;海派风韵、市井人情味…这是我眼中的愚园路。
上海长宁区有这样一条街道,从西端的中山公园一路延伸到东端的静安寺,仅3公里的街道却藏着108幢老洋房,80多家咖啡店和简餐馆。
百年历史文化和当今的生活方式交错相容,形成了今天你所看到的愚园路。
这里有居住了几十年的本地居民,也有每天被它吸引而定居的年轻人。两侧的梧桐树掩映,如果说陆家嘴代表了上海的城市天际线,那这里则是繁华之都充满人情味的一面。
今年3月,我们曾推出一篇名为《愚园路拯救街边小店》的文章,引起了小小的讨论。没想到的是,这半年,仍然有朋友陆陆续续在和我讨论它。时隔半年,我们决定重新来聊聊这条有温度的街道。
「咖啡店」与「小笼馆」,一条兼容并包的街区
愚园公共市集是今年3月开幕的新社区项目,半年后,“社区便利”和 “本地”依然是关注的话题。一楼是居民日常生活的服务点,便利超市、价格良心的辣肉面与馄饨,走到二楼,粟上海文化区成了外来人了解上海、了解愚园路的必经之处,半年来这里也迎接了几十个来自全国的城市更新考察团。
Fiu Gallery位于愚园路公共市集的斜对面,四个主理人凭借着对艺术独特的见解,将这里打造成一个“有 feel”的艺术空间,时不时承接有独特思考的插画师、艺术家的展览,自然而然,这里也成了年轻朋友周末打卡的必经之地。
往镇宁路方向走,开在街角,门前设有阶梯座的Brut Eatery映入眼前,从营业到夜晚,都会看到门口坐着打扮前卫的年轻人,他点上一杯咖啡坐着,或者使用电脑,或者凝望行人;临近夏天,沿街的窗打开,街上行人与店内客人可以相互看到,在阳光明媚的早晨,还真有种置身于纽约的错觉。
有趣的是,在Brut Eatery的另一边,店面极小却永不缺生意的王记葱油饼与 TA 隔街相望。再往前走,就是百年老店富春小笼,它早上6点半就营业,直到趋近凌晨收铺,说它“点亮愚园路”都一点不为过。甚至有朋友跟我说,如果缺了富春小笼,愚园路就是不完整的。这么一笼小笼,上海人吃了一辈子。
愚园路独特的气质就在这里,既仍然保留了特有的市井气,又与西式风情相互交融,却从没有人觉得“画风不对”。
「老居民」与「新朋友」:“我觉得整个愚园路都在迎接我”
林大海是愚园路的新朋友,她两个月前从广州过来,所在的团队“一起开工”受CREATER创邑(愚园路城市更新策划的组织单位、业主)之邀,以合作团队身份参与未来半年的城市更新,以及更深入的社区营造工作。
这是大海第一次常住上海,仅仅用了一个月就适应了周边的生活环境。“原以为找房子这件事难于上青天。但有一天,创邑的阿姨来关心我房子的问题,然后掏出手机联络熟人中介,第二天,房子就搞定了。”
社区的保安可以辨认出所有人,会跟你打招呼,同样他也很容易辨认出“陌生面孔”,从这个角度,小区的安全度也得以保障。
愚园路在不断接纳新朋友,同时,老居民也并没有排斥愚园路“网红”的一面,甚至是很喜欢。“有小区阿姨跟我讲,他们这两年亲戚走动都多了,大家觉得愚园路越来越嗲了,想来拍照。”创邑的品牌负责人 Ann 告诉我,上海阿姨的审美可以说列全国之最,看到自己的家门口越来越好,谁不喜欢呢?
现在,大海已经可以像本地人一样去昭化路菜场买菜,走在街上会有老居民和她打招呼。“我觉得整个愚园路都在迎接我。” 她这么和我感叹。
「旧区整改」与「深入营造」:当我们讨论“城市更新”时究竟在聊什么?
如果今年前,愚园路的城市更新还停留在沿街的业态调整,现在,工作已经深入到了内部的小区生活。
愚园路上一个著名的小区“岐山村”,里面藏着钱学森等人的故居,大部分都是老式民宅,和石库门一样,外表好看,但实际居民生活条件仍有问题。另一个重要的工程,是小区的公共区域的修缮。曾经的居委会现在已经空出来,准备搭建活动室和休息室,方便老人们互通往来。
如果让社区活化,最重要的还是“人”和“运营”。
CREATER创邑与一起开工合作共同成立了一个叫社趣更馨的组织,从街区设计起步,开展更深度的活化工作,从社区到街区、再延伸城区,探索更有效的路径。
在这之下,首个项目【故事商店】经历了半个月的筹备,已经在这周开始营业。这是愚园路沿街的小空间。有趣的是,店主不是别人,正是生活或工作在愚园路的人,目前已经有20名店主,轮流为故事商店提供技能和素材。
“把愚园路当做一个IP来打造,每个人都是这里的共创者。”Ann 介绍【故事商店】项目时说。从表面的改造、到深入到城市肌理的氛围营造;从业主主导,到居民们共同创造。我想这也是,愚园路之所以能与别不同的原因。
最近的《圆桌派》有一期讲“沪生”,特别邀请了上海人金宇澄老师。沪生,其实就是上海的腔调。节目里有两个点比较触动,一是上海话的消亡,二是上海人对的居住空间。
他谈到,“上海人「遇事就问划算不划算」的性格也在上海成为一个文化融合的大都市上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上海的腔调是,馄饨半两起卖,螃蟹两只够吃,生活细节里透露出来的细致,人与人之间靠谱又有边界感的处事之道,是我们热爱这座城市的原因之一。
不知不觉,我在愚园路工作已经有一年了,每天观察着街上的人、事、物。
梧桐树抵挡了高温酷暑;公用电话亭被改造成停留休息的场所,为行人提供歇脚地;垃圾桶被设计成方盒子,最大化的开口让杂物投递更方便;既有时髦的咖啡馆,也有口味始终如一的市井小店;餐厅老板会主动问候“今天想吃什么” 。
如果说城市化进程让上海的里弄文化逐渐淡出现实,那愚园路的存在保留了一份海派的人情味。
愚园路街坊一直这么评价这条街:安全、幸福、长寿,不仅是为当地居民或者外来生活者随时提供便利,每个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合适的位置。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