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整治骚扰电话处罚责任应具体到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整治骚扰电话处罚责任应具体到人

将处罚责任落实到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乃至个人,更有助于根治这一信息时代的“痼疾”。

文|法治周末报 赵志疆

责编|马蓉蓉

8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作会,会议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大骚扰电话源头治理力度,深入推进骚扰电话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十三部门参加会议。

手机时代,头号公害非骚扰电话莫属。每个手机用户可能都遇到过骚扰电话,卖房的、卖铺的、卖车的,卖烟的、卖酒的、卖茶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实,“应不应”都“尽有”,因为根本没有选择权,不期而至的骚扰电话总是让人不胜其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数量超过500亿次。近七成网民遭受过骚扰电话,平均每天被网民标记的各类骚扰电话号码约33.2万个。

此次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作会,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为了交流探讨后续治理的重点和举措。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曾经肆虐一时的垃圾短信,现在已大大减少。究其原因,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短信监控中心,能够及时过滤出垃圾短信;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也自带了垃圾短信的识别和屏蔽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电信骚扰找到了比发短信更加直接高效的方式:打电话。

骚扰短信毕竟只是一种单向发送,骚扰者既不知道被骚扰者的态度和耐受力,也无法对是否进行下一步骚扰作出预判。相比之下,骚扰电话是一种双向联系,只要被骚扰者没有挂断电话,骚扰者就可以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按照相关“话术”展开攻势。更有甚者,尽管屡遭拒绝,仍然死缠烂打、步步紧逼。

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骚扰电话以“95”“96”开头。因此,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于此类号码,要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要加强对用户资质审查,规范资源使用。此后,“95”“96”开头的骚扰电话明显减少,一种新的情况又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骚扰电话来自虚拟运营商,甚至是普通的手机号码。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卧底”某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在公司考核中,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电话才算合格,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每天拨打的骚扰电话超过2000个。与打击骚扰短信一样,在整治骚扰电话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作为骚扰电话的必经之路,如果运营商能够积极守住门、把好关,骚扰电话无疑将大大减少。在笔者的手机“骚扰拦截”目录里,一个号码居然被逾万次标注为骚扰电话,但仍在不屈不挠地拨打着。对于此类“民愤极大”的典型,运营商似有必要尽快“验明正身”实施封禁。

骚扰电话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定点定向”,另一种是“四处撒网”。骚扰之所以“定点定向”,毫无疑问是因为骚扰者掌握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对于此类骚扰电话,当以打击泄露贩卖个人信息者为主。2015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明确规定,2016年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则进一步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打击此类行为,显然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

相比之下,杜绝“四处撒网”则相对麻烦得多。这些骚扰者既不掌握用户信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通过“四处撒网”来筛选目标、捕捉机会。同样的电话内容,对目标客户而言是信息,但对普通人来说则是骚扰。由于缺少准确定义,不少电话营销公司长期以营销之名行骚扰之实,监管部门却对此徒呼奈何。

基于此,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呼叫中心企业要规范营销外呼业务,建立白名单机制,未经用户同意一律不得向其发起呼叫。简而言之,不当营销,就是骚扰。明确了这样的原则,处理“四处撒网”式骚扰电话显然要容易很多。

三大运营商相继表示,骚扰电话一经查实将予以封禁。其实,比电话更应该“封禁”的是骚扰行为的具体实施人,因为挂一漏万式举报终究有限,而换个号码“另起炉灶”又太过简单。显而易见的是,将处罚责任落实到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乃至个人,更有助于根治这一信息时代的“痼疾”。

(作者系时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整治骚扰电话处罚责任应具体到人

将处罚责任落实到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乃至个人,更有助于根治这一信息时代的“痼疾”。

文|法治周末报 赵志疆

责编|马蓉蓉

8月15日,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在北京组织召开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作会,会议主题是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相关要求,进一步加大骚扰电话源头治理力度,深入推进骚扰电话综合整治,切实解决人民群众关注的突出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等十三部门参加会议。

手机时代,头号公害非骚扰电话莫属。每个手机用户可能都遇到过骚扰电话,卖房的、卖铺的、卖车的,卖烟的、卖酒的、卖茶的……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其实,“应不应”都“尽有”,因为根本没有选择权,不期而至的骚扰电话总是让人不胜其扰。艾媒咨询数据显示,2018年,中国骚扰电话拨打数量超过500亿次。近七成网民遭受过骚扰电话,平均每天被网民标记的各类骚扰电话号码约33.2万个。

此次综合整治骚扰电话专项行动工作会,既是对过去工作的总结,同时也是为了交流探讨后续治理的重点和举措。经过多年的综合治理,曾经肆虐一时的垃圾短信,现在已大大减少。究其原因,国内三大电信运营商纷纷建立短信监控中心,能够及时过滤出垃圾短信;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也自带了垃圾短信的识别和屏蔽功能;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电信骚扰找到了比发短信更加直接高效的方式:打电话。

骚扰短信毕竟只是一种单向发送,骚扰者既不知道被骚扰者的态度和耐受力,也无法对是否进行下一步骚扰作出预判。相比之下,骚扰电话是一种双向联系,只要被骚扰者没有挂断电话,骚扰者就可以摇动三寸不烂之舌,按照相关“话术”展开攻势。更有甚者,尽管屡遭拒绝,仍然死缠烂打、步步紧逼。

现实生活中,相当一部分骚扰电话以“95”“96”开头。因此,综合整治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对于此类号码,要按照“谁接入谁负责”的原则,要加强对用户资质审查,规范资源使用。此后,“95”“96”开头的骚扰电话明显减少,一种新的情况又浮出水面——越来越多的骚扰电话来自虚拟运营商,甚至是普通的手机号码。

不久前,新华社记者“卧底”某骚扰电话源头企业发现,在公司考核中,刚入职的新人每天至少要打出600个电话才算合格,一些“经验丰富”的老员工,每天拨打的骚扰电话超过2000个。与打击骚扰短信一样,在整治骚扰电话的过程中,电信运营商的积极参与不可或缺。作为骚扰电话的必经之路,如果运营商能够积极守住门、把好关,骚扰电话无疑将大大减少。在笔者的手机“骚扰拦截”目录里,一个号码居然被逾万次标注为骚扰电话,但仍在不屈不挠地拨打着。对于此类“民愤极大”的典型,运营商似有必要尽快“验明正身”实施封禁。

骚扰电话一般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定点定向”,另一种是“四处撒网”。骚扰之所以“定点定向”,毫无疑问是因为骚扰者掌握了用户的个人信息。对于此类骚扰电话,当以打击泄露贩卖个人信息者为主。2015年颁布实施的刑法修正案(九)对个人信息保护有明确规定,2016年出台的网络安全法则进一步确定了个人信息保护的基本规则。打击此类行为,显然不存在任何法律障碍。

相比之下,杜绝“四处撒网”则相对麻烦得多。这些骚扰者既不掌握用户信息,也没有明确的目标,只是通过“四处撒网”来筛选目标、捕捉机会。同样的电话内容,对目标客户而言是信息,但对普通人来说则是骚扰。由于缺少准确定义,不少电话营销公司长期以营销之名行骚扰之实,监管部门却对此徒呼奈何。

基于此,专项行动方案明确提出,呼叫中心企业要规范营销外呼业务,建立白名单机制,未经用户同意一律不得向其发起呼叫。简而言之,不当营销,就是骚扰。明确了这样的原则,处理“四处撒网”式骚扰电话显然要容易很多。

三大运营商相继表示,骚扰电话一经查实将予以封禁。其实,比电话更应该“封禁”的是骚扰行为的具体实施人,因为挂一漏万式举报终究有限,而换个号码“另起炉灶”又太过简单。显而易见的是,将处罚责任落实到骚扰电话的源头企业乃至个人,更有助于根治这一信息时代的“痼疾”。

(作者系时评人)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