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中国高考是座独木桥,那么通往美国高校之路就是一座立交桥了。不过立交桥上也同样是千军万马,尤其是通往美国名校的桥,竞争更是如火如荼。
据悉,去年哈佛大学的录取率就创下纪录新低,仅5.3%的申请者最后收到了录取通知书。斯坦福大学则有过之而不及,录取率只有5.05%。
想进这些名校,变身学霸或学神、身怀数门特长、投身社区服务是不够的,一篇让人过目不忘的大学申请论文(essay)往往是搞定招生老师的关键。
要写出成功的申请论文,首先就得研究一下成功的申请论文一般长什么样。
AdmitSee是一个供已被录取的大学生分享申请材料的网站,高中生支付一定费用便可进入该网站的优秀论文库查看。每被阅览一次,该论文的作者就会获得一小笔报酬。
该网站在分析了海量数据后发现,虽说不同名校在申请论文中寻找的东西各不相同,但是成功进入哈佛和斯坦福大学的学生,他们的申请论文有着一些截然不同的特点。
怎么在文书中称呼自己的父母?
哈佛学生的申请论文中,“父亲”(father)、“母亲”(mother)这类正式的词语出现得更多;而斯坦福学生的论文则更多采用“爸爸”(dad)、“妈妈”(mom)。
克服困难还是拥抱激情?
AdmitSee发现,负面词汇在哈佛学生申请论文中的出现率要高于斯坦福。如“癌症”(cancer)、“困难”(difficult)、“艰辛”(tough)等词在前者中的出现频率更高;而“幸福”(happy)、“热情”(passion)、“进步”(improve)等词在后者中使用更多。
这一点也体现在论文内容中。成功进入哈佛的学生,他们的论文更多是描述自己在生活或学习中成功克服困难的经历;而斯坦福学生则更喜欢讲述创意十足的个人故事、家庭背景或是自己关注的事情。
“由此推断,斯坦福似乎对学生的个性特点比较感兴趣,而哈佛则更看重学生的成功经历”,AdmitSee的Shyu说道。
从语言使用上来看,哈佛申请论文中最常见的词是“经历”(experience)、“社会”(society)、“世界”(world)、“成功”(success)和“机会”(opportunity);而斯坦福申请论文中出现最多的则是“研究”(research)、“社区”(community)、“知识”(knowledge)、“未来”(future)和“技能”(skill)。
如果你并不想进哈佛或斯坦福……
其它几所常青藤高校中,布朗大学比较青睐担任志愿者或从事公益的经验,但这些话题都不太受耶鲁重视。普林斯顿大学则会比较关注失败的经历,康奈尔和宾夕法尼亚大学更倾向于接受那些在申请论文中讲述自己职业理想的申请者。
描写多样性,如种族、民族、性别等的论文,似乎在斯坦福、耶鲁和布朗这几所高校更受欢迎。而达特茅斯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并未表现出对哪一类内容的偏好。
不过Shyu说,这些成功的申请论文中,有许多是讲述其人生中某一时刻的故事,而这些时刻往往改变了他们的人生。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整体而言,愿意在论文内容和形式上冒险的学生更容易成功。一名同时收到几所顶级高校Offer的学生在申请论文中写了他父亲对色情文学和电影上瘾的事。另一个学生则写了由于祖父母入狱,她的母亲不得不去偷食物救济券的经历。
除了内容,出其不意的形式有时也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一个学生在论文中写了信用卡被偷的经历,将其信用卡旅程中的每个点当做一个单独的部分,并把每次交易背后的意义娓娓道来。还有一个学生的论文,是她最喜欢的书籍的列表,并细细讲述了每一本书的购买之所。
Shyu说,申请者的一大疑问就是,“是否该冒险写一些自己平时不为人知的故事,或是采用非传统的形式。我们的发现是,成功的申请论文通常不是将自己的成就一一列出、或是将简历重新复述一遍的文字。最能打动人心的,往往是那些意想不到的个人故事。”
当然,冒险的前提是,这篇论文的内容和结构都能体现出申请者的特质,否则只会功亏一篑。
另外两个有用的建议是:第一,从数据来看,申请者应该根据每个不同的学校对申请论文进行修改,而不是一篇论文闯天下。
第二,申请成功的学生的论文同样也是学校文化的一种反映。你可以借此了解哪所学校适合你,哪所去了迟早也是退学。
最后再提醒一下,如果你真的想去哈佛,在写到爸妈时,别忘了称呼他们“父亲”(father)、“母亲”(mother)。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更多天下事,请戳天下首页(tianxia.jiemian.com)。动动手指,长按二维码,关注【最天下】微信公众号:theveryworld (如果长按不行,就麻烦看官扫下呗)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