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年融资“冰与火”:2015年靠BP第二天到账千万,今年找30家机构无一下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年融资“冰与火”:2015年靠BP第二天到账千万,今年找30家机构无一下注

相比2015年前后,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而言,天天大鱼大肉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摆在餐桌上的家常饭菜也许更便于消化。

文 | 铅笔道记者 付艳翠

编辑 |吴晋娜

“资本寒冬里,大多数创业者已经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之前,有创业者的项目,投资人完全不懂行业,只因为看好就下注,如今他连续找了30多家机构,只有不到10家答应见面,却没有1家愿意投资;还有创业者的项目之前靠着想象中的业务前景就能1年融2轮,现在却无人问津,最后只能倒闭。

对比2015年前后的互联网创业投资热潮,那个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对着电脑展示一下BP,展望一下烧钱前景,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拿到上千万融资的时代;那个就连煤老板也开始拿着真金白银放弃买楼置业,而准备疯狂下注创业项目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据烯牛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12144起投融资事件;2016年,共披露13732起投融资事件;2017年,这一数据为12973起;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9609起投融资事件,较2017年减少25.9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只有3875起。

创业者们感慨,往后几年,再也不会重现2015年前后的融资“盛况”了。不过,在资本寒冬之际,也有创业者们被投资人们追着走。他们的项目既需要有讲得通的商业模式,瞄准的是刚需市场,又能够切实解决用户降本增效的痛点。

投资人们也表示,现在确实更看重项目所在赛道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情况。甚至有投资人直言,项目流量多少是次要的,还要看能不能转化成现金流。

相比2015年前后,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而言,天天大鱼大肉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摆在餐桌上的家常饭菜也许更便于消化。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昔日融资“盛况”

事实证明,见识过往日的“繁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今日的“萧条”。张海、李清、杨天,他们都是经历过2015到2019这个从高潮到低谷周期的连续创业者。

那会儿融资有多容易?创业者杨天回忆,当时,大多公司首轮融资靠“讲故事”就能搞定。“只要你的‘故事’有逻辑,商业模式感觉也行的通,行业前景的数据又足够好看,完成融资基本就没问题了。甚至有些项目靠个BP,第二天就有投资人投资上千万。”

杨天透露,当时的很多公司完成首轮融资后,下一轮融资就不用担心了。因为项目的首轮投资人,就会帮公司找相熟的机构进行下轮融资。

他回忆,在当时,不管是专业的投资机构,还是个人投资,都选择一窝蜂扎进创投圈。之所以当时互联网投资大热,是因为大家身边充斥着在互联网圈投资的人,他们投资的互联网项目往往能够在短时间获得下一轮融资,估值迅速上升。因此,没有投资经验的人往往被激励,进而跟风做投资。

“我原来的一个儿童项目就赶上了那个好时候,在刚成立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融资。当时也是有一个完全没有投资经验、做传统行业的老板很看好我们项目,没多久就进行了投资。”杨天感慨,投资人不懂项目就投资,当时像他这种情况的公司还有很多。

事实确实如此,创业者张海也曾在2016年获得过没有投资经验,但看好互联网医疗项目的个人投资者投资。

彼时,张海在团队合伙人的介绍下,认识了从事传统行业的老板易阳,对方对新兴行业很感兴趣。张海有技术、缺钱,对方有兴趣、有钱、没技术,双方一拍即合。易阳出钱投资300万元,张海团队又找来一个医方出医疗技术,成立了新的互联网医疗项目。

之后,张海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整合了长三角区域的很多医疗资源,项目发展不错。“不过,因为当时要引入阿里健康的投资时,我们本身项目医方却和易阳出现矛盾,最后不光投资打了水漂,项目也凉凉了。”

机器人冰淇淋项目创业者李清也明显感受到,2015年前后融资难度很小。李清的第一轮融资是在项目仅成立3个月时。在3个月的时间内,李清带领团队和机器人冰淇淋的原型机建设。他通过当地组织的融资平台,进行路演比赛。靠着公司建设的原型机,李清顺利拿到比赛第2名和500万种子轮融资。

他回忆,当时是处于整个资本非常活跃,融资较容易的阶段。“路演的前3名都是当场和资本签了TS,也多少都有一些钱进来。”

拿到融资之后,李清开始一边将原型机进行测试、生产、找供应商,进行机器测试和做市场铺设,一边进行融资工作。“从2016年5月~10月,不到5个月时间,团队就搞定了A轮1500万元融资,公司估值也达到1.5亿元。”

李清表示,虽然当时没有很好看的数据,但当时的资本们普遍看好该项目。大家都认为用机器人售卖冰淇淋很新颖,且商场、数码公园、电影院等场景都能够进驻。“只是没想到,在项目后来真正落地时,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好。”

资本市场寒意逼人

“其实说实话,大环境好不好特别明显。”杨天感慨,往后几年,再也不会重现2015年前后的融资“盛况”了。

“今年已经找了30多个机构,只有不到10家资本答应见面详聊。聊过之后,即便他们感觉项目不错,也没有1家愿意投资。”谈到今年的融资现状,张海深切感受到其中艰难。

这是他启动的第二个项目,他现在是某生物医疗初创公司创始人。他介绍,因为该项目属于重资产模式,对资金需求大。所以去年公司成立后,他就一边推进业务,一边与投资机构对接,希望借由资本的助推让项目尽快落地。

期间,为了更接近投资人,他会主动进一些创业者交流社群,从里面找到一些投资人的联系方式自荐,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张海感受到,现在资方投资时明显谨慎。“我们这种没有营收和落地的项目,几乎拿不到融资。”

张海回忆,“有一次通过朋友介绍的一家投资机构,我和投资人微信详聊后,对方已经表示很看好项目,态度也明显很喜欢。但对方向公司汇报后,还是以项目还没落地为由拒绝了我。”

面对融资寒冬,张海也表示理解,现在机构募资没有以前容易,自然会谨慎很多。不过,他并不气馁。接下来,公司还将继续发展业务的同时,努力找钱将项目落地。

深刻认识到如今融资环境艰难的还有李清,他的项目因为去年开始融资不理想,产品上市后效果不如预期,已经倒闭。

李清的项目成立于2016年初,并在2016年一年完成了500万种子轮和1500万A轮融资。但他在2018年10月,再进行B轮融资时,体会到资本寒冬的“威力”。

“前前后后找了30多家机构,大家对项目的未来普遍不看好,且此前看好项目的投资人也不再跟投。”李清介绍,因为他们认为,机器人冰淇淋项目虽然看上去科技性十足,但市场却不够刚需。

他感觉,在资本收紧阶段,投资人也更加理性。他们会更注重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对公司的商业报表数字是够好看,以及整个产业的产出比是否合理。

李清后来自己也复盘反思,机器人冰淇淋项目之所以没有机构愿意跟投,还是因为公司找到的痛点不够痛。一方面,消费者本身不会每天去吃冰淇淋;另一方面,机器人冰淇淋的缺点是产品单一,款式不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往往第一次图新鲜购买,但吃过几次后,他们就会感觉口感都差不多,复购率并不高。”在售卖的过程中,李清还发现,由于还有租用场地,产品研发等费用,他们其实在用一个更高的成本,却没办法解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虽然不愿意放弃这个项目,但缺乏资本输血后,李清还是与合伙人商量后停掉了该项目。如今,李清已经进行又一次创业,这次,他说要格外注重公司的商业痛点是否足够大,也同样注重项目落地的可行性。

杨天也感受到如今的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他发现投资人之前在看项目时,会更加关注项目的市场规模是不是够大,发展前景是否可观。但现在的投资人们对陌生创业者普遍不感兴趣,是熟人才投。而且,投资人会更加关注项目目前是否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杨天透露,“他们更加关心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然后会问该模式有没有对标的公司。完成融资后,公司下一步要去做什么。甚至会进一步问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是什么、盈利模式是否清晰、盈利又能持续多久?在这之后还会衡量在盈利能保证的情况下,能达到多大规模。”

几乎所有创业者们都意识到,资本寒冬之下,项目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够盈利,才是企业是否能生存下去的根本。2015年时的融资盛况,再也回不去了。

投资人依然追着好项目跑

近几年,国内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正越来越少。

据烯牛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12144起投融资事件;2016年,共披露13732起投融资事件;2017年,这一数据为12973起;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9609起投融资事件,较2017年减少25.9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只有3875起。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陷入融资难的境况。

全自动智能洗车机企业车洗捷智能CEO申晓鹏感觉,只要企业瞄准的是市场的刚需,又能够切实解决用户降本增效的痛点,投资人们不仅会看好,还会追着给你投资。

申晓鹏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此前,他的项目因不够有商业痛点,在落地过程中不顺利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在这次创业时,他格外注意所从事的行业是否足够有痛点,能否为客户真正提高效率。

2017年初,他与创业团队一起,先在大大小小的洗车机厂走了一遍。做了充足的市场调研后,他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洗车商家在经营中普遍面临房租贵、人难找、水电费太贵的压力,致使用户洗车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此外,他还发现,即便有企业研发了智能洗车机器,却做不到24小时洗车,用户体验也并不好。

“就是在普通的洗车机上外置一个智能盒子,贴上二维码,就形成了扫码洗车。这种装置在整个智能化程度上还有欠缺,用户在使用时还需要不少操作。有些用户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不仅非常耽误时间,还经常造成洗车用户排队的现象。”观察之后,申晓鹏认为,智能洗车市场有很大潜力。一方面,洗车本身就是刚需;另一方面,当产品成本价足够低,产品体验够好后,也就不担心落地了。

经过1年的研发工作,2018年1月,车洗捷智能正式成立,产品也开始试生产。10月,在经过一系列内测后,产品正式上市。今年3月,其产品开始大规模铺设。

申晓鹏介绍,车洗捷智能机一次洗车的成本价最低 6、7毛钱,加上水电费不到1元。用户洗一次车9.9元,经营者能有90%左右的毛利润。如今,其在线下自营和加盟商已有19家店。同时,其还向其他品牌提供OEM。

因为采用的是三代机技术用智能物联网的技术打造,在技术发展趋势上属于领先型技术,同时该设备可以同时兼容一代机遥控洗车机型、二代机扫码洗车机型、三代机智能物联网机型无缝对接,实现一种设备的多种场景应用,这也是申晓鹏非常自豪的点。他说,在洗车机领域技术的领先性不仅决定了融资的难易度,也决定了消费者的体验。他认为,技术的领先性也成为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最佳手段。

申晓鹏表示,车洗捷智能在去年3月,曾因研发需求需要一笔小额资本充实资金库,在透露出融资信号不久,就有投资人投资了近100万。

他透露,现在公司第二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只是还未对外公布。“与投资人联系的进展非常快,上个月开始要融资,这个月基本快要完成。”此次融资资方一方面是通过本地政府组织的投资路演主动找到他,另一方面是3家FA主动找过来和他对接。

另一位教育行业创始人李峰也表示,因为公司项目目前落地做得不错,很多投资人会主动找他进行投资。“虽然说是资本寒冬,但还是要看项目情况,投资人现在投资都已经很理性了,好项目肯定还会投。”

对此,铅笔道也采访了多位投资人,他们均表示,现在确实更看重项目所在赛道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情况。

其中,一位看消费和文娱领域的投资人表示,他所在的机构虽然资金充沛,但受大环境影响,其投资的主要赛道已经转为消费领域。“因为消费领域离消费者更近,风险相对小一些,像文娱这种风险较大的赛道,暂时就先不看了。”

也有投资人直言,项目流量多少是次要的,还要看能不能转化成现金流。

不过,对于资本寒冬,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认为,对于创投圈曾经疯狂的烧钱大战而言,如今的清冷也许是好事儿,是对过往偏执的一种理性纠偏。

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就曾表示,“这是因为最近3、4年,大家吃了太多的大鱼大肉,换回正常的饭菜便觉苦不堪言。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在他看来,近两年,中国公司上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巨大的,无论早期投资者,还是LP,都获得了大额回报。但凡对中国有信心,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创新有信心,资本仍然会投到中国来。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也曾表示,“如果没有冬天,不能够杀死病毒的话,得病的人会更多,所以冬天绝对是一件好事。”

很多创业者也感慨,克服浮躁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做事,离创业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注:受采访者要求,文中张海、李清、杨天、易阳、李峰均为化名)

校对 | 刘小倩

文章为铅笔道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qianbijun2018),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年融资“冰与火”:2015年靠BP第二天到账千万,今年找30家机构无一下注

相比2015年前后,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而言,天天大鱼大肉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摆在餐桌上的家常饭菜也许更便于消化。

文 | 铅笔道记者 付艳翠

编辑 |吴晋娜

“资本寒冬里,大多数创业者已经感受到深深的寒意。

之前,有创业者的项目,投资人完全不懂行业,只因为看好就下注,如今他连续找了30多家机构,只有不到10家答应见面,却没有1家愿意投资;还有创业者的项目之前靠着想象中的业务前景就能1年融2轮,现在却无人问津,最后只能倒闭。

对比2015年前后的互联网创业投资热潮,那个在中关村创业大街,对着电脑展示一下BP,展望一下烧钱前景,一杯咖啡的功夫就能拿到上千万融资的时代;那个就连煤老板也开始拿着真金白银放弃买楼置业,而准备疯狂下注创业项目的年代,已经一去不复返。

据烯牛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12144起投融资事件;2016年,共披露13732起投融资事件;2017年,这一数据为12973起;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9609起投融资事件,较2017年减少25.9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只有3875起。

创业者们感慨,往后几年,再也不会重现2015年前后的融资“盛况”了。不过,在资本寒冬之际,也有创业者们被投资人们追着走。他们的项目既需要有讲得通的商业模式,瞄准的是刚需市场,又能够切实解决用户降本增效的痛点。

投资人们也表示,现在确实更看重项目所在赛道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情况。甚至有投资人直言,项目流量多少是次要的,还要看能不能转化成现金流。

相比2015年前后,对于创业者和投资机构而言,天天大鱼大肉的时代已经结束,现在摆在餐桌上的家常饭菜也许更便于消化。

注:本文内容主要来自铅笔道记者采访和网络公开信息,论据难免偏颇,不存在刻意误导。

昔日融资“盛况”

事实证明,见识过往日的“繁华”,才能更加深刻地感受今日的“萧条”。张海、李清、杨天,他们都是经历过2015到2019这个从高潮到低谷周期的连续创业者。

那会儿融资有多容易?创业者杨天回忆,当时,大多公司首轮融资靠“讲故事”就能搞定。“只要你的‘故事’有逻辑,商业模式感觉也行的通,行业前景的数据又足够好看,完成融资基本就没问题了。甚至有些项目靠个BP,第二天就有投资人投资上千万。”

杨天透露,当时的很多公司完成首轮融资后,下一轮融资就不用担心了。因为项目的首轮投资人,就会帮公司找相熟的机构进行下轮融资。

他回忆,在当时,不管是专业的投资机构,还是个人投资,都选择一窝蜂扎进创投圈。之所以当时互联网投资大热,是因为大家身边充斥着在互联网圈投资的人,他们投资的互联网项目往往能够在短时间获得下一轮融资,估值迅速上升。因此,没有投资经验的人往往被激励,进而跟风做投资。

“我原来的一个儿童项目就赶上了那个好时候,在刚成立很短的时间内就获得了融资。当时也是有一个完全没有投资经验、做传统行业的老板很看好我们项目,没多久就进行了投资。”杨天感慨,投资人不懂项目就投资,当时像他这种情况的公司还有很多。

事实确实如此,创业者张海也曾在2016年获得过没有投资经验,但看好互联网医疗项目的个人投资者投资。

彼时,张海在团队合伙人的介绍下,认识了从事传统行业的老板易阳,对方对新兴行业很感兴趣。张海有技术、缺钱,对方有兴趣、有钱、没技术,双方一拍即合。易阳出钱投资300万元,张海团队又找来一个医方出医疗技术,成立了新的互联网医疗项目。

之后,张海的互联网医疗项目整合了长三角区域的很多医疗资源,项目发展不错。“不过,因为当时要引入阿里健康的投资时,我们本身项目医方却和易阳出现矛盾,最后不光投资打了水漂,项目也凉凉了。”

机器人冰淇淋项目创业者李清也明显感受到,2015年前后融资难度很小。李清的第一轮融资是在项目仅成立3个月时。在3个月的时间内,李清带领团队和机器人冰淇淋的原型机建设。他通过当地组织的融资平台,进行路演比赛。靠着公司建设的原型机,李清顺利拿到比赛第2名和500万种子轮融资。

他回忆,当时是处于整个资本非常活跃,融资较容易的阶段。“路演的前3名都是当场和资本签了TS,也多少都有一些钱进来。”

拿到融资之后,李清开始一边将原型机进行测试、生产、找供应商,进行机器测试和做市场铺设,一边进行融资工作。“从2016年5月~10月,不到5个月时间,团队就搞定了A轮1500万元融资,公司估值也达到1.5亿元。”

李清表示,虽然当时没有很好看的数据,但当时的资本们普遍看好该项目。大家都认为用机器人售卖冰淇淋很新颖,且商场、数码公园、电影院等场景都能够进驻。“只是没想到,在项目后来真正落地时,效果却没想象的那么好。”

资本市场寒意逼人

“其实说实话,大环境好不好特别明显。”杨天感慨,往后几年,再也不会重现2015年前后的融资“盛况”了。

“今年已经找了30多个机构,只有不到10家资本答应见面详聊。聊过之后,即便他们感觉项目不错,也没有1家愿意投资。”谈到今年的融资现状,张海深切感受到其中艰难。

这是他启动的第二个项目,他现在是某生物医疗初创公司创始人。他介绍,因为该项目属于重资产模式,对资金需求大。所以去年公司成立后,他就一边推进业务,一边与投资机构对接,希望借由资本的助推让项目尽快落地。

期间,为了更接近投资人,他会主动进一些创业者交流社群,从里面找到一些投资人的联系方式自荐,但结果却并不理想。张海感受到,现在资方投资时明显谨慎。“我们这种没有营收和落地的项目,几乎拿不到融资。”

张海回忆,“有一次通过朋友介绍的一家投资机构,我和投资人微信详聊后,对方已经表示很看好项目,态度也明显很喜欢。但对方向公司汇报后,还是以项目还没落地为由拒绝了我。”

面对融资寒冬,张海也表示理解,现在机构募资没有以前容易,自然会谨慎很多。不过,他并不气馁。接下来,公司还将继续发展业务的同时,努力找钱将项目落地。

深刻认识到如今融资环境艰难的还有李清,他的项目因为去年开始融资不理想,产品上市后效果不如预期,已经倒闭。

李清的项目成立于2016年初,并在2016年一年完成了500万种子轮和1500万A轮融资。但他在2018年10月,再进行B轮融资时,体会到资本寒冬的“威力”。

“前前后后找了30多家机构,大家对项目的未来普遍不看好,且此前看好项目的投资人也不再跟投。”李清介绍,因为他们认为,机器人冰淇淋项目虽然看上去科技性十足,但市场却不够刚需。

他感觉,在资本收紧阶段,投资人也更加理性。他们会更注重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可行,对公司的商业报表数字是够好看,以及整个产业的产出比是否合理。

李清后来自己也复盘反思,机器人冰淇淋项目之所以没有机构愿意跟投,还是因为公司找到的痛点不够痛。一方面,消费者本身不会每天去吃冰淇淋;另一方面,机器人冰淇淋的缺点是产品单一,款式不多,无法满足消费者需求。

“消费者往往第一次图新鲜购买,但吃过几次后,他们就会感觉口感都差不多,复购率并不高。”在售卖的过程中,李清还发现,由于还有租用场地,产品研发等费用,他们其实在用一个更高的成本,却没办法解决消费者更多元化的需求。

因此,虽然不愿意放弃这个项目,但缺乏资本输血后,李清还是与合伙人商量后停掉了该项目。如今,李清已经进行又一次创业,这次,他说要格外注重公司的商业痛点是否足够大,也同样注重项目落地的可行性。

杨天也感受到如今的融资环境越来越恶劣。他发现投资人之前在看项目时,会更加关注项目的市场规模是不是够大,发展前景是否可观。但现在的投资人们对陌生创业者普遍不感兴趣,是熟人才投。而且,投资人会更加关注项目目前是否有一定的盈利能力。

杨天透露,“他们更加关心公司的商业模式是否成立,然后会问该模式有没有对标的公司。完成融资后,公司下一步要去做什么。甚至会进一步问你,项目自身的盈利能力是什么、盈利模式是否清晰、盈利又能持续多久?在这之后还会衡量在盈利能保证的情况下,能达到多大规模。”

几乎所有创业者们都意识到,资本寒冬之下,项目能否落地,落地后能够盈利,才是企业是否能生存下去的根本。2015年时的融资盛况,再也回不去了。

投资人依然追着好项目跑

近几年,国内披露的投融资事件正越来越少。

据烯牛数据显示,2015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12144起投融资事件;2016年,共披露13732起投融资事件;2017年,这一数据为12973起;2018年,国内创投市场共披露9609起投融资事件,较2017年减少25.93%;到今年上半年,这一数字只有3875起。

当然,也不是所有企业都陷入融资难的境况。

全自动智能洗车机企业车洗捷智能CEO申晓鹏感觉,只要企业瞄准的是市场的刚需,又能够切实解决用户降本增效的痛点,投资人们不仅会看好,还会追着给你投资。

申晓鹏是一位连续创业者,在此前,他的项目因不够有商业痛点,在落地过程中不顺利导致创业失败。因此,在这次创业时,他格外注意所从事的行业是否足够有痛点,能否为客户真正提高效率。

2017年初,他与创业团队一起,先在大大小小的洗车机厂走了一遍。做了充足的市场调研后,他发现,目前市场上的洗车商家在经营中普遍面临房租贵、人难找、水电费太贵的压力,致使用户洗车的价格也居高不下。此外,他还发现,即便有企业研发了智能洗车机器,却做不到24小时洗车,用户体验也并不好。

“就是在普通的洗车机上外置一个智能盒子,贴上二维码,就形成了扫码洗车。这种装置在整个智能化程度上还有欠缺,用户在使用时还需要不少操作。有些用户根本不知道如何操作,不仅非常耽误时间,还经常造成洗车用户排队的现象。”观察之后,申晓鹏认为,智能洗车市场有很大潜力。一方面,洗车本身就是刚需;另一方面,当产品成本价足够低,产品体验够好后,也就不担心落地了。

经过1年的研发工作,2018年1月,车洗捷智能正式成立,产品也开始试生产。10月,在经过一系列内测后,产品正式上市。今年3月,其产品开始大规模铺设。

申晓鹏介绍,车洗捷智能机一次洗车的成本价最低 6、7毛钱,加上水电费不到1元。用户洗一次车9.9元,经营者能有90%左右的毛利润。如今,其在线下自营和加盟商已有19家店。同时,其还向其他品牌提供OEM。

因为采用的是三代机技术用智能物联网的技术打造,在技术发展趋势上属于领先型技术,同时该设备可以同时兼容一代机遥控洗车机型、二代机扫码洗车机型、三代机智能物联网机型无缝对接,实现一种设备的多种场景应用,这也是申晓鹏非常自豪的点。他说,在洗车机领域技术的领先性不仅决定了融资的难易度,也决定了消费者的体验。他认为,技术的领先性也成为其进一步拓展市场的最佳手段。

申晓鹏表示,车洗捷智能在去年3月,曾因研发需求需要一笔小额资本充实资金库,在透露出融资信号不久,就有投资人投资了近100万。

他透露,现在公司第二轮融资已经接近完成,只是还未对外公布。“与投资人联系的进展非常快,上个月开始要融资,这个月基本快要完成。”此次融资资方一方面是通过本地政府组织的投资路演主动找到他,另一方面是3家FA主动找过来和他对接。

另一位教育行业创始人李峰也表示,因为公司项目目前落地做得不错,很多投资人会主动找他进行投资。“虽然说是资本寒冬,但还是要看项目情况,投资人现在投资都已经很理性了,好项目肯定还会投。”

对此,铅笔道也采访了多位投资人,他们均表示,现在确实更看重项目所在赛道的市场前景和盈利情况。

其中,一位看消费和文娱领域的投资人表示,他所在的机构虽然资金充沛,但受大环境影响,其投资的主要赛道已经转为消费领域。“因为消费领域离消费者更近,风险相对小一些,像文娱这种风险较大的赛道,暂时就先不看了。”

也有投资人直言,项目流量多少是次要的,还要看能不能转化成现金流。

不过,对于资本寒冬,很多投资人和创业者也认为,对于创投圈曾经疯狂的烧钱大战而言,如今的清冷也许是好事儿,是对过往偏执的一种理性纠偏。

创世伙伴资本创始主管合伙人周炜就曾表示,“这是因为最近3、4年,大家吃了太多的大鱼大肉,换回正常的饭菜便觉苦不堪言。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可怕。”

在他看来,近两年,中国公司上市的数量和规模都是巨大的,无论早期投资者,还是LP,都获得了大额回报。但凡对中国有信心,对中国下一阶段的创新有信心,资本仍然会投到中国来。

创新工场合伙人张鹰也曾表示,“如果没有冬天,不能够杀死病毒的话,得病的人会更多,所以冬天绝对是一件好事。”

很多创业者也感慨,克服浮躁的心理,踏踏实实地做事,离创业的春天也就不远了。

(注:受采访者要求,文中张海、李清、杨天、易阳、李峰均为化名)

校对 | 刘小倩

文章为铅笔道原创,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客服(微信:qianbijun2018),违规转载将依法追究相关责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