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环球YOLO精英 周元
编辑 | 美龄
8月16日,第十届茅盾文学奖名单揭晓,共产生5部获奖作品。梁晓声的《人世间》以最高票数获奖,另外四部为徐怀中《牵风记》、徐则臣《北上》、陈彦《主角》、李洱《应物兄》。茅盾文学奖名单的公布,掀起了又一轮的阅读高潮。
梁晓声是中国当代作家中的“常青树”,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创作的《今夜有暴风雪》《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雪城》《知青》到如今获茅盾文学奖的《人世间》,梁晓声的创作贯穿了改革开放40年。1000多万字的长中短篇小说、杂文评论和影视剧本,梁晓声是当代作家中无可争议的高产作家。
《人世间》共115万字,分上、中、下三卷本,是梁晓声饱含深情的总结性作品,也是他文学生涯所有长篇作品中写得最累的一部,“我是个老派的人,到今天还是一格一格地用稿纸手写。最后只能用铅笔在 A4 纸上写,写得手已经不听使唤了。”从构思到完稿,梁晓声用了8年时间,写完这部长篇小说,他已经70岁了。
作为知青文学作家的代表,梁晓声的作品极具辨识度,于人间烟火处彰显道义和担当,在悲欢离合中抒写情怀和热望。他的创作紧跟时代步伐将历史的感受和现实的思考融为一体,是人文知识分子对于现实中国的本能担当,也成为这个时代文学艺术创作的精神坐标。梁晓声一直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书写来反映自己对于时代的思考,“小说家应该成为时代的文学性的书记员,这是我的文学理念之一。”
梁晓声祖籍山东,父辈当年“闯关东”来到东北,之后定居在哈尔滨。1949年梁晓声出生,在家排行老二,上面有一个哥哥,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年少时期的生活是极为困难的,父亲作为中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去了四川,母亲带着5个孩子在哈尔滨。
因为家境困难,梁晓声从小学三年级开始申请“免费生”。冬天时,梁晓声和弟弟妹妹几乎没钱买棉鞋。而远在四川的父亲总是节衣缩食,甚至一块腐乳就着要吃三天的饭,好把更多的钱省下来寄回家。
为了给家里挣点钱,梁晓声去扒过树皮,拣过铁路上煤车掉下的煤渣,“这些事本身没多大意义,家里这个样子,我要为家里挣钱。但当时不分配工作的话,你根本挣不着钱。捡煤渣、扒树皮纯粹是一种‘行为艺术’,在心灵上安慰自己的一种做法”。
1968年,中学毕业的梁晓声赶上了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他自愿报名到中苏边境线附近的瑗珲县,成为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的第一批兵团战士。当时吸引他踊跃报名的,是每个月能有工资,“42元在当年对一个家庭来说,重要到了今天难以想象的程度。一名大学生毕业之后也不过是46元。”所以工作多累多苦,对梁晓声来说都不值一提了,“把钱寄回家,母亲愁容舒展,这一点比什么都重要”。
在北大荒的7年的知青生活,梁晓声遇到过很多好人,给予他无私的帮助。由于他擅长写作,很快就脱颖而出,被批准参加了全兵团的文学创作培训班。他参加文学培训班期间,创作了小说《向导》,并发表在当时的《兵团战士报》。1974年,复旦大学的一名老师到兵团招生,无意中读到了《向导》,梁晓声因此得到老师力荐,就读于复旦中文系。
从复旦毕业后,梁晓声被分配到北京电影制片厂从事文学编辑工作,一待就是12年。也是在这里,他正式从事文学创作。北大荒7年的知青生活经历,成为他文学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他相继创作了北大荒知青题材的系列小说《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今夜有暴风雪》《雪城》《师恩难忘》《年轮》等等。
梁晓声创作了这些具有丰厚内涵的知青作品,但创作背后的原因却鲜为人知,“1984年,返城知青积压在城市里,分配不了工作,所以我要写知青,而且要把他们尽量写的可爱一些”。当年上山下乡的知青返城后,不得不面临很多实际的问题,这让梁晓声心有不忍,主动去担负了这份责任,“我要让城市同情他们的长子长女,了解他们这十年来不为人知的改变,要给他们机会,知道他们中很多都是好人。”
谈到这些作品对解决返城知青工作的实际效果时,一向温和谦逊的梁晓声也难以掩饰内心的骄傲:“还是有些作用的,当时至少是在哈尔滨,许多单位就说,只要是黑龙江兵团的知青,来多少要多少。我那时候回去,他们就当面告诉我,都是因为看了你的小说、电视剧。”梁晓声认为自己能用作品为同代人做些有益的事,“就是使我卸下了肩上对于这一代最下层青年的道义上的责任”。而“我笔下的许多知青人物寄托了我对人性、人品、人格的理想——若言理想主义,这才是我身为作家的理想主义”。
一手小说,一手时评是梁晓声的写作常态。梁晓声的时评涉及就业、教育等方面,文笔犀利,在他看来,有时候社会实事就摆在你的面前,你有一种急迫的想要表达的一种愿望,“这种表达愿望的冲动和文学没有太多关系,但它是知识分子作为这个社会公众一员的一种态度,很重要”。
“作家不能只写现实是什么样的,更要写现实应该是什么样的。”梁晓声希望通过他笔下不同层面的人物,传达他对社会的感知和心愿,“人可以是那样的、人应该是那样的”。文学应该具备引人向善的力量,能影响一个人成为好人,这一直是梁晓声所坚信的,“你追求的,就是你人生的意义。”
“文学的意义就在于不断地塑造这样一些人物,让我们在成长中有所磨砺。”梁晓声认为,人性的美好如善良、正直、诚信等,永远值得作家发乎真情地大书特书,这是梁晓声的追求,也是他在《人世间》中想传递的信念。“《人世间》我写得比较诚实、切实、朴实,写出了我愿意达到的效果,对时代的把握也比较全面客观,坚守了我的初心。”
“在写作的过程中不断地自己跟自己对话,自己是否依然相信书中你所树立的那些人的言行,70岁的我依然相信,这让我觉得很愉快。写完之后虽然很累,但是觉得自己这一生也是这样走过来的,没有走偏。”梁晓声说。
70岁获得茅盾文学奖,对梁晓声而言意义更加特别。他坦言,自己健康状态一直不是太好,坚持写作是因为总没有写出自己觉得特别满意的作品,“《人世间》只能说是我比较满意的作品,我自己打7.5分。在文学这条道路上,70岁没有倚老卖老的资格。”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