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释永信的劫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释永信的劫难

少林或该有此一劫,释永信或该有此一劫,是时候了却了。

或许,释永信被外界质疑的本质,是对人类迷失的精神世界再寻找的呼喊。

1

释永信从里堂屏风一侧缓步而出,他的脸上有些疲惫。对于这位少林寺方丈来说,俗事、琐事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那是2011年8月22日。在禅宗祖庭少林寺,我见到这位传说中的方丈。

摄影:冯永明

雨后清晨,少林寺在嵩山下显露峥嵘,从正面的窄门而入,千年石龟前流出大气象。这武学圣地,因释永信不遗余力地推广,声誉更隆,远足而至者,上有总统下至中国功夫爱好者。这座千年古刹,在21世纪追寻科技的脚步,将《易经》、《少林医学》等独门绝密武功,以及经典全部或部分地搬到了网上。这些与世界接轨的方式,被冠以颠覆不为过,少林逐渐走上了去神秘化的道路。

毫无疑问,这些拉开过往历史,指向未来的种种,需要决策者巨大的变革决心和抵住外界质疑的勇气。操盘手释永信对此有深刻的体认。

释永信的出现,令到访者显得有些激动。他们从座椅上起立,以佛礼相示。在相谈的半个小时里,释永信的手机铃声多次响起,他都礼貌性地掐断,而没有接听。

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少林寺。同样,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高僧的形象。长须白眉便是高僧的形象,作为开悟者,得道高僧对于事间万物皆有从容之态,一举一动,合什之际,无不透露出积百年之功的气场。1965年出生的释永信,与人们心目中的高僧距离不仅在白眉须发之间。他并未给人留下高僧而至的大气场,拂袖而生风的威仪感——这种不敬的念头瞬间而起。

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已经过度消费了少林寺、释永信的缘故。我们认识的少林寺方丈,已经在这个网络时代因为各种事件,一再地被“平民化”——他已是一个拿着手机打电话,打开电脑上网的一个技术消费者。

2

媒体称释永信为佛门CEO——这一称呼,不是媒体人为传播而取的标题,而是少林入世的真实折射。这种世俗的当代语言,并未受到释永信的排斥,相反,这对于当下人们认识少林寺有着更立体的体现——维护、推动、提升企业(少林寺)品牌。

这是一个精神喧哗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修炼与热闹、财富与精神之间,人们寻找着包容的公约数。我们并不否认,经济把人们价值道德观营造出千万种不同的轨迹,拉出许多条歧路,许多分歧甚至大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人们在寻找一种共同的精神修为之道。这个时代缺少大师,却对仅剩的大师视而不见,乏人问津,便向着更虚无的地方行进——寻找隐市的大德之人。

这是人精神内化为宁静的需求,人们试图寻找精神的寄托。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李一道长、气功大师王林等,一次次被神话、被摧毁,这些精神偶像的火箭似上升与陨落,暴露出我们在这个镀金色彩浓重的社会中精神世界虚无的窘迫。

少林寺,以释永信之高调,引来观望和批判并非偶然。释永信以各种手法融入这个世俗的社会,却又以各种方式对抗着这个世俗的社会,这种矛盾注定会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最新一波对他展开的举报,其手段已为我们所熟悉,即通过各种“男女关系”来“创造”卖点,引发社会关注,进而进行一系列的“不可告人秘密的揭发”。最新的消息指,释永信在少林无形资产公司占有80%的股权。

释永信似乎成为了不光彩世界最后境土的沦陷者。与过去一样,少林寺对于各种质疑、揭黑进行的反驳,充满了无力。如果少林寺是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关能力极其粗糙。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这是少林武学所说的以静制动?因为,过去类似事件曾多次上演,最后徒增谈资,不了了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次会否就此打住,尚难言说。至于其间是非,已非我们旁观者能清。人们关注这一事物,有着更多其他的缘由。

3

在少林寺一侧,是历代圆寂高僧的塔林。一代代高僧大德塑造了少林寺威振武林,打开了人们通往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

在这个物欲的洪流中,释永信和他的少林寺贸然地踏入了与该寺千年来塑造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少林寺的复兴是物欲世界与精神世界一次猛烈地冲撞,精神的轮轨无处舒适地安放。

释永信曾这样说:“提升少林寺的知名度,并不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是回归自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了解少林功夫以及少林医学。”

或许,释永信被外界质疑的本质,是对人类迷失的精神世界再寻找的呼喊。

“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佛普度众生劫难。劫的本意是佛教的计年单位,一大劫是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为13.44亿年。由于世界中充满了灾难,所以劫就成了劫难,佛常说:“在劫难逃”。

少林或该有此一劫,释永信或该有此一劫,是时候了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释永信的劫难

少林或该有此一劫,释永信或该有此一劫,是时候了却了。

或许,释永信被外界质疑的本质,是对人类迷失的精神世界再寻找的呼喊。

1

释永信从里堂屏风一侧缓步而出,他的脸上有些疲惫。对于这位少林寺方丈来说,俗事、琐事占据了他大部分的时间。

那是2011年8月22日。在禅宗祖庭少林寺,我见到这位传说中的方丈。

摄影:冯永明

雨后清晨,少林寺在嵩山下显露峥嵘,从正面的窄门而入,千年石龟前流出大气象。这武学圣地,因释永信不遗余力地推广,声誉更隆,远足而至者,上有总统下至中国功夫爱好者。这座千年古刹,在21世纪追寻科技的脚步,将《易经》、《少林医学》等独门绝密武功,以及经典全部或部分地搬到了网上。这些与世界接轨的方式,被冠以颠覆不为过,少林逐渐走上了去神秘化的道路。

毫无疑问,这些拉开过往历史,指向未来的种种,需要决策者巨大的变革决心和抵住外界质疑的勇气。操盘手释永信对此有深刻的体认。

释永信的出现,令到访者显得有些激动。他们从座椅上起立,以佛礼相示。在相谈的半个小时里,释永信的手机铃声多次响起,他都礼貌性地掐断,而没有接听。

每一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少林寺。同样,每一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高僧的形象。长须白眉便是高僧的形象,作为开悟者,得道高僧对于事间万物皆有从容之态,一举一动,合什之际,无不透露出积百年之功的气场。1965年出生的释永信,与人们心目中的高僧距离不仅在白眉须发之间。他并未给人留下高僧而至的大气场,拂袖而生风的威仪感——这种不敬的念头瞬间而起。

这或许,是因为人们已经过度消费了少林寺、释永信的缘故。我们认识的少林寺方丈,已经在这个网络时代因为各种事件,一再地被“平民化”——他已是一个拿着手机打电话,打开电脑上网的一个技术消费者。

2

媒体称释永信为佛门CEO——这一称呼,不是媒体人为传播而取的标题,而是少林入世的真实折射。这种世俗的当代语言,并未受到释永信的排斥,相反,这对于当下人们认识少林寺有着更立体的体现——维护、推动、提升企业(少林寺)品牌。

这是一个精神喧哗的时代,在传统与现代、修炼与热闹、财富与精神之间,人们寻找着包容的公约数。我们并不否认,经济把人们价值道德观营造出千万种不同的轨迹,拉出许多条歧路,许多分歧甚至大到不可调和的程度。人们在寻找一种共同的精神修为之道。这个时代缺少大师,却对仅剩的大师视而不见,乏人问津,便向着更虚无的地方行进——寻找隐市的大德之人。

这是人精神内化为宁静的需求,人们试图寻找精神的寄托。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李一道长、气功大师王林等,一次次被神话、被摧毁,这些精神偶像的火箭似上升与陨落,暴露出我们在这个镀金色彩浓重的社会中精神世界虚无的窘迫。

少林寺,以释永信之高调,引来观望和批判并非偶然。释永信以各种手法融入这个世俗的社会,却又以各种方式对抗着这个世俗的社会,这种矛盾注定会带来许多无法预料的后果。最新一波对他展开的举报,其手段已为我们所熟悉,即通过各种“男女关系”来“创造”卖点,引发社会关注,进而进行一系列的“不可告人秘密的揭发”。最新的消息指,释永信在少林无形资产公司占有80%的股权。

释永信似乎成为了不光彩世界最后境土的沦陷者。与过去一样,少林寺对于各种质疑、揭黑进行的反驳,充满了无力。如果少林寺是一家公司,那么,这家公司应对突发事件的公关能力极其粗糙。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这是少林武学所说的以静制动?因为,过去类似事件曾多次上演,最后徒增谈资,不了了之。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这一次会否就此打住,尚难言说。至于其间是非,已非我们旁观者能清。人们关注这一事物,有着更多其他的缘由。

3

在少林寺一侧,是历代圆寂高僧的塔林。一代代高僧大德塑造了少林寺威振武林,打开了人们通往精神世界的一扇大门。

在这个物欲的洪流中,释永信和他的少林寺贸然地踏入了与该寺千年来塑造的截然不同的世界。少林寺的复兴是物欲世界与精神世界一次猛烈地冲撞,精神的轮轨无处舒适地安放。

释永信曾这样说:“提升少林寺的知名度,并不是为了追求商业价值。而是回归自我,能让更多的人了解佛教,了解少林功夫以及少林医学。”

或许,释永信被外界质疑的本质,是对人类迷失的精神世界再寻找的呼喊。

“羽化不是我的抉择,我也不是羽化的抉择,注定的眼睛,俯瞰着万物苍生。”佛普度众生劫难。劫的本意是佛教的计年单位,一大劫是娑婆世界生灭一次的时间,为13.44亿年。由于世界中充满了灾难,所以劫就成了劫难,佛常说:“在劫难逃”。

少林或该有此一劫,释永信或该有此一劫,是时候了却了。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