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躲得过中年人,躲不过同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躲得过中年人,躲不过同龄人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文|职问 脆饼

暑期热播剧《小欢喜》落幕,少年主演们纷纷发博,打卡剧中角色考上的大学。

他们兵荒马乱的高三生活迎来结局,压力和书一起被高高抛起,落到看不到的地方去。

剧中最为“调皮捣蛋”的方一凡,终于也得偿所愿参加艺考被南艺录取。

有看剧的人开玩笑说,方一凡一个学渣替各路学霸们操着操不完的心。

董文洁总唠叨这个小祖宗,拿方一凡跟英子、磊儿这种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比,希望他可以提高成绩,但方一凡想要参加艺考,为此两个人争执良多。

在剧中,方一凡是幸运的,虽然有成绩优异的同学,peer pressure的压力,但他最后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时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就业后步入投行咨询精英行业的同龄人。

在我们看来,他们像是早早确定了人生的标准答案,“解”字写得恣意潇洒,每个答题步骤都清晰准确,与大多数年轻人的迷茫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单来说,同侪压力是指在那些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的行为决策,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迷茫的大多数,优秀同辈的光鲜,像是时刻在提醒自己生活的庸碌无为,因而常常感受到压力与焦虑,即peer pressure。

01

经常有人将压力看作动力。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同侪压力在社会范围内,的确可以产生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即从外部环境唤醒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促使人们跳出眼下安逸的舒适区。

就拿大学生举例,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社会、学校与家庭提供的庇护,可以允许我们短暂地去回避很多现实的问题。Peer pressure便可以充当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知乎用户@五未果在问题“你的大学同学对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们本来是五人寝,但是我们宿舍实际上只有三个人,是我们院学号最后三位。

我们三个人都不是学霸,大一大二两年都没有在学习上花过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空闲时间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做兼职,出去玩,在宿舍躺床上看小说看综艺看电视剧。每天下课后就回宿舍,没事不出去。

大二下的时候,我们班的学霸,年级综测第一搬来了我们宿舍。

变化开始了。

学霸是一个做事很有计划的人,具体到每天每小时,大到每个月每年。

她所有的行动都快我们一年那种,比如,她大二考的证我们大三才考,她大三考的证我们现在还没考!她大一就知道自己以后的去向(虽然过程中会有变化),我们大三下才决定。

总之呢,学霸和我们宿舍的氛围真的很不一样。

当然,这种情况下,要么我同化你,要么你同化我。显而易见,学霸的风格比较强势,我们被同化了。

于是,每次下课后,我们回到宿舍想继续瘫在床上的时候,想到学霸在图书馆奋斗,心里就会很有负罪感,然后就会背上书包去学习。看到学霸已经考了那么多证,再一看自己啥都没有,也紧赶慢赶的走上了考证的道路。

大二下可能还不那么明显,大三开始,我们宿舍平时真的都没人,我们深觉自己虚度了两年光阴,后知后觉的努力了起来。

总的来说,宿舍的学风来了个天翻地覆的改变。”

与其当埋头在沙堆里惯于自欺欺人的鸵鸟,沉溺于暂时的安全感,多数人都会选择抬头看看同龄人,借鉴他们对待问题的解决措施。

这或许就是同侪压力的积极意义所在。

02

Peer pressure的定义天然界定了一个看似公平的范围:同龄人。

相同的时代背景、几乎同步的人生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比较的可能和意义。也正因为这样,peer pressure被谈及时往往被诟病目光短浅,眼界有限。

然而在当今海量信息轰炸的时代背景之下,peer pressure原本稍显扁平狭隘的视角,被很大程度地拓展延伸,“同侪”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身边社交范围内的同龄人。比对基数的增加,视角的扩张,带来的是几何数倍增的压力。

调动情绪、产生共鸣,是自媒体流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正如知乎用户@听力23谈及互联网时代的焦虑时,列举的现状:“什么凌晨四点半,雷军只睡四小时,阶级固化,穷人难翻身,年入百万是穷人,中产阶级地位脆弱,一年读完五百本书,谁谁谁会八国语言,有个学渣复习两个月考入北大,美女学霸20岁考上常春藤名校博士,谁谁谁业余时间创业年入百万,过度严格的时间管理和任务清单,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等等。

读者的阅读时间与注意力往往非常有限,分摊到网络中每日可见的各类信息,几乎都是瞬时的浏览。分秒之间,贩卖焦虑,无意外是无本万利的营生。我们大多数人,是施加者,也是承受者。

因而peer pressure带给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往往是直观又短暂的不愉快,是匆匆过目之间,惯于承受的极端重压之下的不屑与释然。

其实很多人在成长过程里,自己与“别人家的小孩”的对比中,早早学会了应对之法,自嘲、麻木、甘于平庸,我们终于难为同龄人高兴,也难为自己高兴。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所写的,“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有些人在这种压力之下被迫后退,分裂出韧性通透和懦弱躲闪的两面。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娴熟地自甘平庸,总好过焦虑到影响生活。

网络环境展示于我们的、几分真实几分虚幻的“现实差距”所带来的无力感,可能是我们与“优秀”之间更为真实可感的鸿沟。

03

怎样对待既是唤醒者,又不吝于带来焦虑的peer pressure,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细究其产生的因素,大概与个人对主流价值评判体系的认可程度,有很大关联。换句话说,是不是心甘情愿入了这个局。

如果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有几分向往同龄人这种光鲜的精英生活,不如尝试接受其对于自身正面的督促作用,心态放平,积极看待,尝试着在主流价值体系中“随波逐流”。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毕竟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一味盲目跟从,在前路未知的阶段,选择与大部分人走一条路,并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同样是思虑之下风险较小的决定,有着显而易见的社会优势。

就像是大家普遍向往的投行,知乎用户@任博冰Bob就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的认同:

“选行业最重要的是喜欢,听风就是雨浪费了青春,也部分丧失了找回自己所爱的机会,毕竟很多人考虑了机会成本,都会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行业将就下去。

我是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之前并不喜欢投行,但我在资管、商行、私行、期货等领域实习过后,终于得到了投行的实习并发现这是我所喜欢的。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浪费了大好的实习机会,因为很多从大一开始就在投行的童鞋都有更好地发展。

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找到自己喜欢的真的很重要。即使投行确实很累,但是能够用好自己的留学背景、能够和企业家交流、能够和诱惑抗争、能够扩充资本市场知识就是很快乐的事。”

毕竟主流群众追逐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适用于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选择背后,需要令人钦佩的、直面竞争与peer pressure的勇气。

因为在这个不断接近优秀的同龄人的努力过程中,我们一定是逐渐进步的。

或许你在随波逐流中发现这种生活就是你所梦寐以求的,又或许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愿意为其去奉献一生的事业。

既然目前不知道究竟想从事些什么,就努力把眼下的事情尽量做到普遍意义上的优秀吧,为今后留有更多的选择,到那时一切便仍会为时不晚。

04

而对于有自己兴趣想法的少数人而言,同侪压力中“同”的概念准确说来其实并不存在。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曾经在《品牌洗脑》一书中提到,“我们惯于连接到一种集体意识中,通过判断他人的做法,来校正自己的行动和行为。”

但这种“校正”,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而非人生的行为准则,并非百分百适用于个人,永不出错。人作为个体独立性的重要性,在这里尤为凸显。

所谓的“同侪压力”,即是亘古至今作为少数人,都要面临的来自主流的压力,换了一种称呼。事实上,我们只是恰好年龄或者其他地方有个别相似之处,在对人生的规划、追逐的目标上,却并不是一定要跟谁亦步亦趋,是完全可以迥然不同的。

Peer pressure 便更多地来自外界的担忧与质疑。纷纷扰扰中,仿佛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结局和意义逐渐变得令人担忧、怀疑。疏离大部分人认同的群体让我们感到无助,我们似乎本能地相信他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未来我们想要些什么。

可是知道自身实际需求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内心。

正如知乎提问问题“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应对的?”的用户在两年后的回答:

谁也列数不清多少因素相互作用成就了我们。在人生道路的规划上,既不用刻意特立独行清高孤绝与众不同,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和某个、某类人完全一样。

学生时期的语文课文其实已经早早告诉我们: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 弗罗斯特

结语

Peer pressure,是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与它的关系,怎样和它相处,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怎样与自己相处。这种思考,对自我的内省剖析,会带给我们迷茫,甚至痛苦。却始终无法避免。

也许自己的生活看起来远不及众人眼中普遍意义上的光鲜,然而无论是不甘心于现状努力改变,走出“人生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再不会有什么波澜”的桎梏;还是向着喜爱的事业和未来,一步步按着自己喜爱的既定方式继续生活,都未尝不可。

说到底,这是我们内心的选择,是我们需要承担责任的人生。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躲得过中年人,躲不过同龄人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文|职问 脆饼

暑期热播剧《小欢喜》落幕,少年主演们纷纷发博,打卡剧中角色考上的大学。

他们兵荒马乱的高三生活迎来结局,压力和书一起被高高抛起,落到看不到的地方去。

剧中最为“调皮捣蛋”的方一凡,终于也得偿所愿参加艺考被南艺录取。

有看剧的人开玩笑说,方一凡一个学渣替各路学霸们操着操不完的心。

董文洁总唠叨这个小祖宗,拿方一凡跟英子、磊儿这种优秀的“别人家的孩子”比,希望他可以提高成绩,但方一凡想要参加艺考,为此两个人争执良多。

在剧中,方一凡是幸运的,虽然有成绩优异的同学,peer pressure的压力,但他最后获得了父母的理解和支持。

Peer pressure,同侪压力,这个词对于大多数人而言并不陌生。

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大学时校园里的风云人物,就业后步入投行咨询精英行业的同龄人。

在我们看来,他们像是早早确定了人生的标准答案,“解”字写得恣意潇洒,每个答题步骤都清晰准确,与大多数年轻人的迷茫焦虑,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简单来说,同侪压力是指在那些与自己年龄、地位、所处环境相似的人的行为决策,会对我们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

作为迷茫的大多数,优秀同辈的光鲜,像是时刻在提醒自己生活的庸碌无为,因而常常感受到压力与焦虑,即peer pressure。

01

经常有人将压力看作动力。从这个角度上而言,同侪压力在社会范围内,的确可以产生鲶鱼效应(Catfish Effect),即从外部环境唤醒一部分人的竞争意识,从而起到激励的作用,促使人们跳出眼下安逸的舒适区。

就拿大学生举例,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社会、学校与家庭提供的庇护,可以允许我们短暂地去回避很多现实的问题。Peer pressure便可以充当一个唤醒者的角色。

知乎用户@五未果在问题“你的大学同学对你产生了多大的影响?”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我们本来是五人寝,但是我们宿舍实际上只有三个人,是我们院学号最后三位。

我们三个人都不是学霸,大一大二两年都没有在学习上花过时间,除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空闲时间我们都有自己的方式度过,做兼职,出去玩,在宿舍躺床上看小说看综艺看电视剧。每天下课后就回宿舍,没事不出去。

大二下的时候,我们班的学霸,年级综测第一搬来了我们宿舍。

变化开始了。

学霸是一个做事很有计划的人,具体到每天每小时,大到每个月每年。

她所有的行动都快我们一年那种,比如,她大二考的证我们大三才考,她大三考的证我们现在还没考!她大一就知道自己以后的去向(虽然过程中会有变化),我们大三下才决定。

总之呢,学霸和我们宿舍的氛围真的很不一样。

当然,这种情况下,要么我同化你,要么你同化我。显而易见,学霸的风格比较强势,我们被同化了。

于是,每次下课后,我们回到宿舍想继续瘫在床上的时候,想到学霸在图书馆奋斗,心里就会很有负罪感,然后就会背上书包去学习。看到学霸已经考了那么多证,再一看自己啥都没有,也紧赶慢赶的走上了考证的道路。

大二下可能还不那么明显,大三开始,我们宿舍平时真的都没人,我们深觉自己虚度了两年光阴,后知后觉的努力了起来。

总的来说,宿舍的学风来了个天翻地覆的改变。”

与其当埋头在沙堆里惯于自欺欺人的鸵鸟,沉溺于暂时的安全感,多数人都会选择抬头看看同龄人,借鉴他们对待问题的解决措施。

这或许就是同侪压力的积极意义所在。

02

Peer pressure的定义天然界定了一个看似公平的范围:同龄人。

相同的时代背景、几乎同步的人生阶段,在这个基础上,才有了比较的可能和意义。也正因为这样,peer pressure被谈及时往往被诟病目光短浅,眼界有限。

然而在当今海量信息轰炸的时代背景之下,peer pressure原本稍显扁平狭隘的视角,被很大程度地拓展延伸,“同侪”的范围不再仅仅局限于身边社交范围内的同龄人。比对基数的增加,视角的扩张,带来的是几何数倍增的压力。

调动情绪、产生共鸣,是自媒体流量的重要来源之一。

正如知乎用户@听力23谈及互联网时代的焦虑时,列举的现状:“什么凌晨四点半,雷军只睡四小时,阶级固化,穷人难翻身,年入百万是穷人,中产阶级地位脆弱,一年读完五百本书,谁谁谁会八国语言,有个学渣复习两个月考入北大,美女学霸20岁考上常春藤名校博士,谁谁谁业余时间创业年入百万,过度严格的时间管理和任务清单,比你优秀的人还比你努力”,等等。

读者的阅读时间与注意力往往非常有限,分摊到网络中每日可见的各类信息,几乎都是瞬时的浏览。分秒之间,贩卖焦虑,无意外是无本万利的营生。我们大多数人,是施加者,也是承受者。

因而peer pressure带给大多数年轻人的感受,往往是直观又短暂的不愉快,是匆匆过目之间,惯于承受的极端重压之下的不屑与释然。

其实很多人在成长过程里,自己与“别人家的小孩”的对比中,早早学会了应对之法,自嘲、麻木、甘于平庸,我们终于难为同龄人高兴,也难为自己高兴。

就像王小波在《黄金时代》中所写的,“生活是一个缓慢受锤的过程"。有些人在这种压力之下被迫后退,分裂出韧性通透和懦弱躲闪的两面。

趋利避害是生物的本能,娴熟地自甘平庸,总好过焦虑到影响生活。

网络环境展示于我们的、几分真实几分虚幻的“现实差距”所带来的无力感,可能是我们与“优秀”之间更为真实可感的鸿沟。

03

怎样对待既是唤醒者,又不吝于带来焦虑的peer pressure,便成为一个引人注目的话题。

细究其产生的因素,大概与个人对主流价值评判体系的认可程度,有很大关联。换句话说,是不是心甘情愿入了这个局。

如果切实感受到了这种压力,有几分向往同龄人这种光鲜的精英生活,不如尝试接受其对于自身正面的督促作用,心态放平,积极看待,尝试着在主流价值体系中“随波逐流”。

这并非是一种消极的态度,毕竟随波逐流并不意味着一味盲目跟从,在前路未知的阶段,选择与大部分人走一条路,并为之付出时间和努力,同样是思虑之下风险较小的决定,有着显而易见的社会优势。

就像是大家普遍向往的投行,知乎用户@任博冰Bob就经历了从一开始的不喜欢到最后的认同:

“选行业最重要的是喜欢,听风就是雨浪费了青春,也部分丧失了找回自己所爱的机会,毕竟很多人考虑了机会成本,都会在一个自己不喜欢的公司或行业将就下去。

我是个金融专业的毕业生,之前并不喜欢投行,但我在资管、商行、私行、期货等领域实习过后,终于得到了投行的实习并发现这是我所喜欢的。

有时我会觉得自己是浪费了大好的实习机会,因为很多从大一开始就在投行的童鞋都有更好地发展。

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找到自己喜欢的真的很重要。即使投行确实很累,但是能够用好自己的留学背景、能够和企业家交流、能够和诱惑抗争、能够扩充资本市场知识就是很快乐的事。”

毕竟主流群众追逐的目标在某种程度上而言,适用于大多数人。甚至可以说,在这样的选择背后,需要令人钦佩的、直面竞争与peer pressure的勇气。

因为在这个不断接近优秀的同龄人的努力过程中,我们一定是逐渐进步的。

或许你在随波逐流中发现这种生活就是你所梦寐以求的,又或许以后你会发现自己真正喜欢、愿意为其去奉献一生的事业。

既然目前不知道究竟想从事些什么,就努力把眼下的事情尽量做到普遍意义上的优秀吧,为今后留有更多的选择,到那时一切便仍会为时不晚。

04

而对于有自己兴趣想法的少数人而言,同侪压力中“同”的概念准确说来其实并不存在。

全球知名的品牌营销大师马丁·林斯特龙曾经在《品牌洗脑》一书中提到,“我们惯于连接到一种集体意识中,通过判断他人的做法,来校正自己的行动和行为。”

但这种“校正”,是普遍性的社会现象,而非人生的行为准则,并非百分百适用于个人,永不出错。人作为个体独立性的重要性,在这里尤为凸显。

所谓的“同侪压力”,即是亘古至今作为少数人,都要面临的来自主流的压力,换了一种称呼。事实上,我们只是恰好年龄或者其他地方有个别相似之处,在对人生的规划、追逐的目标上,却并不是一定要跟谁亦步亦趋,是完全可以迥然不同的。

Peer pressure 便更多地来自外界的担忧与质疑。纷纷扰扰中,仿佛自己坚持做喜欢的事的结局和意义逐渐变得令人担忧、怀疑。疏离大部分人认同的群体让我们感到无助,我们似乎本能地相信他人比我们自己更了解未来我们想要些什么。

可是知道自身实际需求的,永远只有自己的内心。

正如知乎提问问题“同侪压力(Peer pressure)对你有何影响?你是怎样应对的?”的用户在两年后的回答:

谁也列数不清多少因素相互作用成就了我们。在人生道路的规划上,既不用刻意特立独行清高孤绝与众不同,也没必要强迫自己和某个、某类人完全一样。

学生时期的语文课文其实已经早早告诉我们:

一片森林里分出两条路

而我却选择了人迹更少的一条

从此决定了我一生的道路

——罗伯特 弗罗斯特

结语

Peer pressure,是人的一生都会遇到的问题。

我们与它的关系,怎样和它相处,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我们与自己的关系,怎样与自己相处。这种思考,对自我的内省剖析,会带给我们迷茫,甚至痛苦。却始终无法避免。

也许自己的生活看起来远不及众人眼中普遍意义上的光鲜,然而无论是不甘心于现状努力改变,走出“人生已经发展到了这个阶段再不会有什么波澜”的桎梏;还是向着喜爱的事业和未来,一步步按着自己喜爱的既定方式继续生活,都未尝不可。

说到底,这是我们内心的选择,是我们需要承担责任的人生。

一个人知道自己为什么而活,就可以忍受任何一种生活。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