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互动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互动

合拍片如何实现有效的文化互动?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摘要

“一带一路”自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拍电影热潮。《功夫瑜伽》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国内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但在印度市场却表现不佳。本研究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了《功夫瑜伽》中采用的两国文化符号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两国票房数据,分析该电影中如何体现两国文化的融合,以及电影如何实现和两国本地文化的互动。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转移”问题。本研究希望借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的文化互动探讨为“一带一路”电影事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并为世界艺术文化交流中的仍存在的不足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一带一路”带动中外合拍电影热潮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古丝绸之路经由国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邀约;同年10月,他在印尼向世界勾勒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简称“一带一路”。2015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第71届年会通过互联互通决议,首次将“一带一路”写入联合国正式文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015年3月,新华社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愿景与行动》。自此,影视产业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宏图之中,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将“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工作重点。

新闻出版总局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制作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带一路进行时》),举办电影节(2014年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外合拍影视作品(中印《功夫瑜伽》、中捷《熊猫和小鼹鼠》、中英《孔夫子》),制作丝路相关的娱乐节目(东方卫视《旅途的花样》)等,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影视文化交流。

▲《熊猫和小鼹鼠》《孔夫子》《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其中,中外合力创作影视作品是中外文化互相交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中外合拍电影的内容本身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电影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电影投放进市场如何被观众所接受,又涉及到电影呈现出来的文化如何与当地观众的文化达成交流。

《功夫瑜伽》是近年在“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部动作喜剧,由唐季礼导演,成龙、李治廷、张艺兴等中国演员和迪莎·帕塔尼、索努·苏德等印度演员主演。影片讲述了中国考古学家Jack同好友之子与印度公主Ashmita一同探险、夺宝,联手解开古印度国家摩揭陀国宝藏之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故事。

▲《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功夫瑜伽》2017年大年初一在中国上映,据行业网站BoxOfficeCollection消息,首日票房3850万美元,虽然初期在同期票房中只算表现一般,但后期凭借良好的口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目标市场——印度,《功夫瑜伽》可以说是受到了冷遇。虽然在印度的排片率占到了25%-30%,但首日票房仅有58.8万,可谓票房低迷,甚至很多印度观众在观后表示“感到了侮辱”。

可见,《功夫瑜伽》虽然同时容纳了中印两国文化元素,但是实际上对两种文化的创作(输入),以及投放后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效果,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要说明这种差异的来源,以及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合拍电影的文化互动寻找答案,需要先从文化的承载物——符号说起。

文献综述:符号背后的文化杂糅

1.1符号和文化蕴意

符号是传播的基本单位,人类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文化建立在符号之上。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利用符号来创造文化,包括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等一切文化形式都是人利用符号创造出来的(巴尔特,1986)。具体来说,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形式是:人类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符号的形式,也为符号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因此,人们能够通过这一创造实现交流沟通,从而改造世界。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明确地指出了符号的这一特点,他运用结构主义的原则与方法,提出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的观点。“能指”即表达的形式,比如声音、图像、文字等;“所指”即表达的内容,并且具有多义性(巴尔特,1986),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因为所指的多义性,即使传者和受者之间交流的能指相同,他们所表达和理解的意义可能存在差异,即“所听非所言”,造成沟通障碍。《功夫瑜伽》在印度遭受的冷遇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原因。

文化符号,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思想、风俗、生活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中世代相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识,集中体现着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及审美倾向。文化符号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它与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文化共鸣,后者分享着如何生产、创造当地文化符号的共识,而这种经验却较难向外人道出。外人或许可以轻松掌握文化符号的“能指”,但理解和运用文化符号的“所指”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功夫瑜伽》 来源:豆瓣

在《功夫瑜伽》影片中加入中印两方的文化元素并不难,但是影片如何阐释,如何使观众接受,就是难题了,因为对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蕴意,创作者和中印两国的观众有着不同的理解。

1.2 文化的主体间性和文化杂糅

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是怎么互动的?处于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另一种文化?二者的交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种理论角度来看待《功夫瑜伽》中的中印文化互动,分别是文化间性和文化杂糅。

文化间性是一种文化与他者际遇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镜鉴的内在关联,它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条件,以文化对话为根本,以沟通为旨归。文化间性的价值在于异质性与对话性,目的是沟通对话,达成共识。同时,文化间性承认文化对话是一种力量关系,主张尊重和维持差异,互为主观,扩大宽容的空间。《功夫瑜伽》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互相影响,并以实现文化沟通和合作为目的。

但是影片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二者差异,保持双方的独立性?还是说影片呈现出的“文化”其实会改造,甚至伤害原来的文化?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参考“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理论。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Bhabha)提出:“文化杂糅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他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基于不同国家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当殖民者主流文化和被殖民者边缘文化接触时,不同文化被重新阐释,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殖民者文化也异于被殖民者文化的“杂糅文化”。有学者认为 “杂糅文化”是“将不同的文化并置在一起,忽视了文化差异,漠视了文化之间等级和力量的差异”, “使本来应该多样化的世界文化融为一体”。混杂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杂糅,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它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种文化,也即原来的文化差异消失了。而差异消失的方式倾向于弱势文化的妥协,所以说文化杂糅是一种基于不平等性的文化创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瑜伽》中所展现的文化是混合了中印双方文化的一种新文化。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功夫瑜伽》影片中分别使用了哪些中印文化符号来表达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二者的文化互动是如何开展的,即《功夫瑜伽》所展现的“杂糅文化”是如何从中印各方输出本土文化,又如何向各自输入外国文化,并且如何重塑原来的中印双方文化?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

首先,研究小组通过观看影片和相关资料,提取出影片中所包含的代表中印双方的文化符号,包括人物、情节、历史、语言、服饰、礼仪、歌舞等文化元素,并分析其中的文化意义。

其次,小组通过从抽取对影片的(尤其是关于观众的文化体验的)评价,来分析影片所创造的新文化是如何和两国观众所处的中印本土文化进行互动的。考虑到在中国,线上影评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人们选择电影的重要依据,而媒体评论却不那么常见,且很少有人关注,研究小组选择了豆瓣评论作为样本来源,选取了点赞数在20以上的评论共20条。但是,在印度并没有类似的线上影评中心,但媒体影评非常常见,并且受到观众重视,所以小组在收集印度方面的评论是选择了以媒体(报纸)评论来代替。

除此之外,分析同时结合了《功夫瑜伽》在两国的票房成绩。

《功夫瑜伽》中的电影符号和文化意义

本文选取了电影的演员、情节、角色等元素加以分析,这些符号的背后都隐藏着相应的文化意义,在一些细微之处折射出文化内涵,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统一起来,可以指向新的所指,这个所指即是其背后传递的文化中的深层次的思想、习惯等等。影片同时运用了较多的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印度的文化符号,并且将它们融合起来。

2.1 中国相关的电影符号及其意义

2.1.1演员作为文化代言人——成龙作为一个功夫巨星,成龙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成龙在国际影坛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成龙实现了中华文化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成为备受瞩目的功夫巨星,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功夫瑜伽》成龙剧照 来源:豆瓣

一方面,在他的电影演出塑造的角色具备的共性,传达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毋庸置疑,成龙电影的世界,是一个英雄的世界。成龙电影,就是一部部有关英雄的传奇。在成龙电影里,英雄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和无可争议的核心。一切情节和元素,都以英雄为轴心运转。成龙的电影元素常常充满了诙谐、打斗的因素,成龙的英雄形象是“半英雄”,他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具有普通人的缺点,有平民化、喜剧化的特征。成龙式英雄顽皮可爱,喜欢恶作剧,常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平凡而质朴,又充满小人物的温情,善良勇敢、心怀天下,具备普世情怀,是成龙式英雄的特点。

另一方面,除了表演,成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也在影响着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作为公众人物,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也向外界传达出中国人的正面形象。

2.1.2 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功夫

功夫作为一种介质,在一招一式中绽放着中华民族的智性光辉。片中成龙强调中华功夫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提倡做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体现了超越功夫本身的思考方式和做事准则。

▲《功夫瑜伽》 来源:豆瓣

功夫,英文Kung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清末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从《功夫瑜伽》中我们看到了功夫招式,从功夫招式中我们读出了中国文化对于英雄的定义;这也是关于奉献、坚韧、心怀天下等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传递。

2.1.3 角色性格体现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

成龙扮演的考古学教授杰克,发明了先进的验色仪器,拥有丰富的考古实践经验,以无私的大公之心帮助印度王室后裔找回了历史的见证。儒家讲究的是以德服人。

电影在进行儒家文化中普世精神的传播。打开宝藏的大门,兰德尔看到的是黄金,而杰克看到的是知识。黄金是私人的东西,而知识是普世的、共享的。这对应的正是儒家文化的普世精神。

“电影的结尾就是一个超级合家欢的大结局。尽管这样带有明显理想化的故事如今已不新鲜,纵观成龙的电影哲学,但凡成龙主导的作品无比秉承了一种大团结的思想。敌人可以成为朋友,仇恨可以化解,成龙电影的哲学是,我可以很受伤,但我一定要赢你,赢了你咱们就是朋友,我打不过你,我回去修炼,然后再赢你,我们还可以是朋友。”豆瓣用户乌鸦火塘提到了成龙电影的一贯特点。

2.2 印度相关的电影符号及其意义

2.2.1 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瑜伽

与中国功夫相对应,印度瑜伽是贯穿电影始终的重要因素。与中国功夫相互融合,推动情节发展。在冰洞寻宝中,面对兰德尔一伙人的突然闯入,功夫发挥了应对敌人攻击的作用,瑜伽被用来挣脱捆绑的束缚,之后杰克和Ashmita在瑜伽闭气时长可达九分钟的优势下潜水穿过汪洋水域世界,游向了陆地空间。

瑜伽源于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代表了古印度“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传至今日,已成为关于人类修身、养心的方法。这正如摩揭陀国为子孙后代留存的宝藏不是追求物质富足的金币,而是提供人与世界的友善相处之道的书籍,使人在宁静中享受自然的馈赠,感悟世界的美好。

2.2.2 特点鲜明的印度舞蹈

《功夫瑜伽》融合了印度宝莱坞式歌舞片的风格,印度舞节奏明快,具有丰富含义。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影片最后,熟悉的《神话》歌曲被改编呈现,在融合功夫和瑜伽经典动作的宝莱坞式歌舞片中将轻松欢快的倾诉传递给观众。百人身着民族服饰跟随节奏摇头扭腰载歌载舞,这不仅显性地表明中印两国人民充满仪式性质的大狂欢,而且隐性地表达出中印文化在某种意义下已达成共谋,融为“文化共同体”,共同谱写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2.3 其他印度元素

除了瑜伽和印度舞蹈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带有浓郁印度特色的文化元素。例如讲述天文规律的印度古书《印度风水经典》,是破解“摩揭陀国”入唐宝藏之谜的关键,这正是对印度文化的一种引进和利用,在中印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和谜底的揭示。

还有本片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印度呈现出神秘的奇观异景,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街头的民俗风光和人文风情,市集的通天绳、腾空术、喷火等印度传统魔术令人惊叹不已;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错落有致,大气恢弘。

(未完待续。在下一篇文章中,将继续刊出“‘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互动分析”)

【该论文研究小组成员均来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包括裘必文、谢丹颖、陈曦、朱佳婧】

参考资料

【1】蔡熙,2009,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大连大学学报,(1),80-84,

【2】陈韬文,2009,文化转移:中国花木兰传说的美国化和全球化,新闻学研究,(66),1-27

【3】陈阳,2009,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国际新闻界,(10)

【4】韩子满,2002,文学翻译与杂合,中国翻译,53-56

【5】李雪玲,2017,“一带一路”影视节目中的中国故事表达——以《战狼》系列电影为例,南方论坛

【6】刘国贞,2019,文化符号学时域下城市形象的传播,青年记者,77-79

【7】刘晓希,2017,“一带一路”电影和“春节档”电影的文化现象分析,四川戏剧,(6),21-25.

【8】刘晓希,2015,“一带一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当代文坛,(6),101

【9】饶曙光,2019,“一带一路”电影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构型,电影艺术,(2),65-70

【10】生安锋,2011,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14

【11】杨超,2017,《功夫瑜伽》:一种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影像实践,电影新作,51-55

【12】杨洋,刘晓希,2016,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当代文坛(5),151-154

【13】咏春时代,2015咏春时代平台

【14】章宏,邵凌玮,2016,功夫熊猫3:中美电影合拍中的文化杂糅,江苏师范大学学报(42)

【15】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2017,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16】朱斌,2019,“一带一路”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功夫瑜伽》为例,黑河学刊(1),41-42

【17】(法)罗兰·巴尔特,1986,符号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34

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互动

合拍片如何实现有效的文化互动?

文|华谊兄弟研究院

摘要

“一带一路”自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合拍电影热潮。《功夫瑜伽》作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在国内收获了不错的口碑和票房成绩,但在印度市场却表现不佳。本研究从这一现象入手,探讨了《功夫瑜伽》中采用的两国文化符号以及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文本分析为研究方法,同时结合两国票房数据,分析该电影中如何体现两国文化的融合,以及电影如何实现和两国本地文化的互动。此外,本研究还探讨了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转移”问题。本研究希望借中印合拍电影《功夫瑜伽》中的文化互动探讨为“一带一路”电影事业提供建设性意见,并为世界艺术文化交流中的仍存在的不足提供借鉴。

研究背景:“一带一路”带动中外合拍电影热潮

201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古丝绸之路经由国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邀约;同年10月,他在印尼向世界勾勒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宏伟蓝图,简称“一带一路”。2015年联合国亚洲及太平洋经济社会委员会第71届年会通过互联互通决议,首次将“一带一路”写入联合国正式文件。“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以来,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和文化交流。

2015年3月,新华社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愿景与行动》。自此,影视产业被正式纳入“一带一路”的建设宏图之中,我国新闻出版广播影视行业将“全面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作为工作重点。

新闻出版总局先后实施了“丝绸之路影视工程”和“丝路书香工程”,制作专题节目(中央电视台《丝绸之路经济带》、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一带一路进行时》),举办电影节(2014年西安首届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中外合拍影视作品(中印《功夫瑜伽》、中捷《熊猫和小鼹鼠》、中英《孔夫子》),制作丝路相关的娱乐节目(东方卫视《旅途的花样》)等,推动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影视文化交流。

▲《熊猫和小鼹鼠》《孔夫子》《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其中,中外合力创作影视作品是中外文化互相交流中最为突出的一种形式。不仅是中外合拍电影的内容本身包含了不同的文化元素,电影的创作过程也经历了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电影投放进市场如何被观众所接受,又涉及到电影呈现出来的文化如何与当地观众的文化达成交流。

《功夫瑜伽》是近年在“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表现较为突出的一部动作喜剧,由唐季礼导演,成龙、李治廷、张艺兴等中国演员和迪莎·帕塔尼、索努·苏德等印度演员主演。影片讲述了中国考古学家Jack同好友之子与印度公主Ashmita一同探险、夺宝,联手解开古印度国家摩揭陀国宝藏之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故事。

▲《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功夫瑜伽》2017年大年初一在中国上映,据行业网站BoxOfficeCollection消息,首日票房3850万美元,虽然初期在同期票房中只算表现一般,但后期凭借良好的口碑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然而,在这部影片的另一个目标市场——印度,《功夫瑜伽》可以说是受到了冷遇。虽然在印度的排片率占到了25%-30%,但首日票房仅有58.8万,可谓票房低迷,甚至很多印度观众在观后表示“感到了侮辱”。

可见,《功夫瑜伽》虽然同时容纳了中印两国文化元素,但是实际上对两种文化的创作(输入),以及投放后与当地文化之间的互动效果,都是存在很大差异的。要说明这种差异的来源,以及为如何更好地促进合拍电影的文化互动寻找答案,需要先从文化的承载物——符号说起。

文献综述:符号背后的文化杂糅

1.1符号和文化蕴意

符号是传播的基本单位,人类生活在符号的世界中,文化建立在符号之上。德国哲学家卡希尔认为,人是符号的动物,人们利用符号来创造文化,包括语言、神话、艺术、宗教等一切文化形式都是人利用符号创造出来的(巴尔特,1986)。具体来说,符号与文化之间的形式是:人类在创造符号的过程中,既创造了符号的形式,也为符号赋予了独特的内涵。因此,人们能够通过这一创造实现交流沟通,从而改造世界。

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明确地指出了符号的这一特点,他运用结构主义的原则与方法,提出符号具有“能指”与“所指”的二元关系的观点。“能指”即表达的形式,比如声音、图像、文字等;“所指”即表达的内容,并且具有多义性(巴尔特,1986),二者互为依存,不可分离。因为所指的多义性,即使传者和受者之间交流的能指相同,他们所表达和理解的意义可能存在差异,即“所听非所言”,造成沟通障碍。《功夫瑜伽》在印度遭受的冷遇可能也存在这样的原因。

文化符号,是指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在思想、风俗、生活等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活动中世代相传而形成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标识,集中体现着某一国家、民族或地区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习惯及审美倾向。文化符号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它与一个国家、民族或地区之间的人们有着强烈的文化共鸣,后者分享着如何生产、创造当地文化符号的共识,而这种经验却较难向外人道出。外人或许可以轻松掌握文化符号的“能指”,但理解和运用文化符号的“所指”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功夫瑜伽》 来源:豆瓣

在《功夫瑜伽》影片中加入中印两方的文化元素并不难,但是影片如何阐释,如何使观众接受,就是难题了,因为对这些元素背后的文化蕴意,创作者和中印两国的观众有着不同的理解。

1.2 文化的主体间性和文化杂糅

当两种文化相遇的时候,它们是怎么互动的?处于一种文化中的人们应该如何对待另一种文化?二者的交流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过程?我们可以用两种理论角度来看待《功夫瑜伽》中的中印文化互动,分别是文化间性和文化杂糅。

文化间性是一种文化与他者际遇时交互作用、交互影响、交互镜鉴的内在关联,它以承认差异、尊重他者为前提条件,以文化对话为根本,以沟通为旨归。文化间性的价值在于异质性与对话性,目的是沟通对话,达成共识。同时,文化间性承认文化对话是一种力量关系,主张尊重和维持差异,互为主观,扩大宽容的空间。《功夫瑜伽》影片中的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存在明显差异,互相影响,并以实现文化沟通和合作为目的。

但是影片是否真正做到了尊重二者差异,保持双方的独立性?还是说影片呈现出的“文化”其实会改造,甚至伤害原来的文化?解答这个问题需要参考“文化杂糅”(cultural hybridity)理论。

后殖民理论家霍米·巴巴(HomiBhabha)提出:“文化杂糅不同种族、种群、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互相混合的过程”。他在《文化的定位》中提出,基于不同国家在政治上的不平等,当殖民者主流文化和被殖民者边缘文化接触时,不同文化被重新阐释,创造出一种既不同于殖民者文化也异于被殖民者文化的“杂糅文化”。有学者认为 “杂糅文化”是“将不同的文化并置在一起,忽视了文化差异,漠视了文化之间等级和力量的差异”, “使本来应该多样化的世界文化融为一体”。混杂的文化相互碰撞,相互杂糅,创造出一种新的文化,它不同于原来的任何一种文化,也即原来的文化差异消失了。而差异消失的方式倾向于弱势文化的妥协,所以说文化杂糅是一种基于不平等性的文化创造。从这个角度来看,《功夫瑜伽》中所展现的文化是混合了中印双方文化的一种新文化。

基于以上理论基础,本研究致力于解决以下问题:《功夫瑜伽》影片中分别使用了哪些中印文化符号来表达什么样的文化内涵?二者的文化互动是如何开展的,即《功夫瑜伽》所展现的“杂糅文化”是如何从中印各方输出本土文化,又如何向各自输入外国文化,并且如何重塑原来的中印双方文化?

研究方法:文本分析

本次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

首先,研究小组通过观看影片和相关资料,提取出影片中所包含的代表中印双方的文化符号,包括人物、情节、历史、语言、服饰、礼仪、歌舞等文化元素,并分析其中的文化意义。

其次,小组通过从抽取对影片的(尤其是关于观众的文化体验的)评价,来分析影片所创造的新文化是如何和两国观众所处的中印本土文化进行互动的。考虑到在中国,线上影评是非常普遍的,也是人们选择电影的重要依据,而媒体评论却不那么常见,且很少有人关注,研究小组选择了豆瓣评论作为样本来源,选取了点赞数在20以上的评论共20条。但是,在印度并没有类似的线上影评中心,但媒体影评非常常见,并且受到观众重视,所以小组在收集印度方面的评论是选择了以媒体(报纸)评论来代替。

除此之外,分析同时结合了《功夫瑜伽》在两国的票房成绩。

《功夫瑜伽》中的电影符号和文化意义

本文选取了电影的演员、情节、角色等元素加以分析,这些符号的背后都隐藏着相应的文化意义,在一些细微之处折射出文化内涵,符号的能指和所指统一起来,可以指向新的所指,这个所指即是其背后传递的文化中的深层次的思想、习惯等等。影片同时运用了较多的中国的文化符号和印度的文化符号,并且将它们融合起来。

2.1 中国相关的电影符号及其意义

2.1.1演员作为文化代言人——成龙作为一个功夫巨星,成龙受到各国观众的欢迎。成龙在国际影坛展现出中国影人的形象,为世界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文化的窗口;成龙实现了中华文化的跨地域、跨文化传播,成为备受瞩目的功夫巨星,成为民族文化的代言人。

▲《功夫瑜伽》成龙剧照 来源:豆瓣

一方面,在他的电影演出塑造的角色具备的共性,传达着中国文化的内涵。毋庸置疑,成龙电影的世界,是一个英雄的世界。成龙电影,就是一部部有关英雄的传奇。在成龙电影里,英雄是理所当然的主角和无可争议的核心。一切情节和元素,都以英雄为轴心运转。成龙的电影元素常常充满了诙谐、打斗的因素,成龙的英雄形象是“半英雄”,他所扮演的角色常常具有普通人的缺点,有平民化、喜剧化的特征。成龙式英雄顽皮可爱,喜欢恶作剧,常常做出一些让人啼笑皆非的事情。平凡而质朴,又充满小人物的温情,善良勇敢、心怀天下,具备普世情怀,是成龙式英雄的特点。

另一方面,除了表演,成龙在现实生活中的作为也在影响着外界对于中国的认知,作为公众人物,他积极参与各类公益活动,他的充满人文关怀的行为也向外界传达出中国人的正面形象。

2.1.2 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功夫

功夫作为一种介质,在一招一式中绽放着中华民族的智性光辉。片中成龙强调中华功夫中蕴涵着深厚的传统文化,提倡做人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体现了超越功夫本身的思考方式和做事准则。

▲《功夫瑜伽》 来源:豆瓣

功夫,英文Kungfu,又称中国功夫、中国传统武术,是中国清末关于“武术”的别称,主要体现在个人在武术上的应用和造诣,以“制止侵袭”为技术导向、进入认识人与自然、社会客观规律的传统教化方式和个人修为。功夫,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体现。它讲究刚柔并济,内外兼修,既有刚健雄美的外形,更有典雅深邃的内涵,蕴含着对生命和宇宙的参悟,是中国的文化遗产。

从《功夫瑜伽》中我们看到了功夫招式,从功夫招式中我们读出了中国文化对于英雄的定义;这也是关于奉献、坚韧、心怀天下等民族品格、民族精神的传递。

2.1.3 角色性格体现的文化内涵——儒家文化

成龙扮演的考古学教授杰克,发明了先进的验色仪器,拥有丰富的考古实践经验,以无私的大公之心帮助印度王室后裔找回了历史的见证。儒家讲究的是以德服人。

电影在进行儒家文化中普世精神的传播。打开宝藏的大门,兰德尔看到的是黄金,而杰克看到的是知识。黄金是私人的东西,而知识是普世的、共享的。这对应的正是儒家文化的普世精神。

“电影的结尾就是一个超级合家欢的大结局。尽管这样带有明显理想化的故事如今已不新鲜,纵观成龙的电影哲学,但凡成龙主导的作品无比秉承了一种大团结的思想。敌人可以成为朋友,仇恨可以化解,成龙电影的哲学是,我可以很受伤,但我一定要赢你,赢了你咱们就是朋友,我打不过你,我回去修炼,然后再赢你,我们还可以是朋友。”豆瓣用户乌鸦火塘提到了成龙电影的一贯特点。

2.2 印度相关的电影符号及其意义

2.2.1 电影情节的重要元素——瑜伽

与中国功夫相对应,印度瑜伽是贯穿电影始终的重要因素。与中国功夫相互融合,推动情节发展。在冰洞寻宝中,面对兰德尔一伙人的突然闯入,功夫发挥了应对敌人攻击的作用,瑜伽被用来挣脱捆绑的束缚,之后杰克和Ashmita在瑜伽闭气时长可达九分钟的优势下潜水穿过汪洋水域世界,游向了陆地空间。

瑜伽源于古印度六大哲学派别,代表了古印度“梵我合一”的道理与方法,传至今日,已成为关于人类修身、养心的方法。这正如摩揭陀国为子孙后代留存的宝藏不是追求物质富足的金币,而是提供人与世界的友善相处之道的书籍,使人在宁静中享受自然的馈赠,感悟世界的美好。

2.2.2 特点鲜明的印度舞蹈

《功夫瑜伽》融合了印度宝莱坞式歌舞片的风格,印度舞节奏明快,具有丰富含义。一段4分钟舞蹈有大约50多个动作。包括了手势、眼神、内心所想、面部表情,这种变化万千的姿势可以代表人的七情六欲,甚至可以代表天地山水等自然景物和昼夜等自然现象。

▲《功夫瑜伽》来源:豆瓣

影片最后,熟悉的《神话》歌曲被改编呈现,在融合功夫和瑜伽经典动作的宝莱坞式歌舞片中将轻松欢快的倾诉传递给观众。百人身着民族服饰跟随节奏摇头扭腰载歌载舞,这不仅显性地表明中印两国人民充满仪式性质的大狂欢,而且隐性地表达出中印文化在某种意义下已达成共谋,融为“文化共同体”,共同谱写两国文化交流的新篇章。

2.2.3 其他印度元素

除了瑜伽和印度舞蹈外,影片中还出现了很多带有浓郁印度特色的文化元素。例如讲述天文规律的印度古书《印度风水经典》,是破解“摩揭陀国”入唐宝藏之谜的关键,这正是对印度文化的一种引进和利用,在中印文化冲撞与融合的过程中,完成整个故事的叙述和谜底的揭示。

还有本片故事的主要发生地——印度呈现出神秘的奇观异景,镜头为我们展现了印度街头的民俗风光和人文风情,市集的通天绳、腾空术、喷火等印度传统魔术令人惊叹不已;亭台楼阁。宫殿庙宇等建筑错落有致,大气恢弘。

(未完待续。在下一篇文章中,将继续刊出“‘一带一路’中外合拍电影中的文化互动分析”)

【该论文研究小组成员均来自浙江大学传媒与国际文化学院,包括裘必文、谢丹颖、陈曦、朱佳婧】

参考资料

【1】蔡熙,2009,关于文化间性的理论思考,大连大学学报,(1),80-84,

【2】陈韬文,2009,文化转移:中国花木兰传说的美国化和全球化,新闻学研究,(66),1-27

【3】陈阳,2009,文化混杂、本土化与电视节目模式的跨国流动,国际新闻界,(10)

【4】韩子满,2002,文学翻译与杂合,中国翻译,53-56

【5】李雪玲,2017,“一带一路”影视节目中的中国故事表达——以《战狼》系列电影为例,南方论坛

【6】刘国贞,2019,文化符号学时域下城市形象的传播,青年记者,77-79

【7】刘晓希,2017,“一带一路”电影和“春节档”电影的文化现象分析,四川戏剧,(6),21-25.

【8】刘晓希,2015,“一带一路”:中国电影发展的新机遇与新使命,当代文坛,(6),101

【9】饶曙光,2019,“一带一路”电影的地缘政治与文化构型,电影艺术,(2),65-70

【10】生安锋,2011,霍米·巴巴的后殖民理论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14

【11】杨超,2017,《功夫瑜伽》:一种作为“文化共同体”的影像实践,电影新作,51-55

【12】杨洋,刘晓希,2016,国家政策下的中国电影产业分析——以“一带一路”为例,当代文坛(5),151-154

【13】咏春时代,2015咏春时代平台

【14】章宏,邵凌玮,2016,功夫熊猫3:中美电影合拍中的文化杂糅,江苏师范大学学报(42)

【15】中国电影家协会主编,2017,2017中国电影产业研究报告,中国电影出版社

【16】朱斌,2019,“一带一路”题材电影的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功夫瑜伽》为例,黑河学刊(1),41-42

【17】(法)罗兰·巴尔特,1986,符号学原理,上海三联书店,134

华谊兄弟研究院(微信公众号:HBresearch)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