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新在哪里?如何才算成功?9月5日,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权衡、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和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在媒体学术沙龙上进行了解读。
今年8月6日,国务院印发《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总体方案》,《总体方案》提出,到2025年,新片区将建立比较成熟的投资贸易自由化便利化制度体系,打造一批更高开放度的功能型平台,区域创造力和竞争力显著增强,经济实力和经济总量大幅跃升;到2035年,建成具有较强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形成更加成熟定型的制度成果,打造全球高端资源要素配置的核心功能,成为我国深度融入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
和2013年启动的上海自贸区相比,此次临港新片区到底新在哪里?
“新片区不是自贸区的扩大版,而是升级版。”上海全球城市研究院院长周振华表示。
他指出,6年前启动上海自贸区建设的背景,主要是应对“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P)谈判所提出的更高标准。与WTO以降低关税为核心的规则不同,TPP规则中加入了劳动权益、环境保护、市场化、私有化、信息自由等综合标准。“上海市委、市政府清醒地认识到,上海要构建新高地,首先就要应对新的标准。”
周振华指出,如今大背景发生了特别重大的变化,中国需要应对世界投资贸易格局的大变革、跨国公司全球产业布局的调整、新一轮科技革命的竞争合作以及中美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
“全球化的竞争合作态势其实在不断加深,现在越来越多部门纳入全球化,特别是服务领域,特别是新型服务贸易,像医疗、教育、技术服务、跨境信息数据贸易等等,这些领域的进一步全球化拓展了经济全球化的范围,全球化的方式更加紧密。”周振华说。
在这种形式下,上海自贸区临港新片区需要面对新的变化。在他看来,上海自贸区当时的定位是适应全球化的更高标准和更高要求,而现在,临港新片区作为一个特殊经济功能区,需要坚持全方位开放的态度,要主动引领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周振华认为,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按照国内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来推进,但新片区的发展赋予了改革开放新的内涵,在新片区要推进实施的改革开放一定是从全球化的国际要求出发,要按照自由化的便利、竞争中立原则来推进,要按照保护劳工、环境、知识产权的全球化要求来进行改革和开放。
他指出,新片区的改革开放将是深层次、真正触及政府体制机制、具有根本性突破的改革开放,包括海外企业投资的利润自由进出、税收制度、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可以先行先试。“改革开放一定要释放潜能,新片区不仅仅是面向上海、面向长三角、面向全国,它是面向国际、面向世界,它要与国际接轨。衡量临港新片区能不能成功,最重要的就是未来能不能有大量财富增长、经济增长,是否有强大的经济发展动力。”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权衡认为,新片区更加注重高水平的制度创新。原先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主要聚焦政府职能转变,推动放管服改革,而新片区围绕投资、贸易、人员从业、跨境数据流动等方面,将让生产要素更自由地流动、配置。“新片区在原来强调便利化的基础上,要建设生产要素更加自由流动的制度体系。”
同时,新片区更注重功能型平台的建设,其定位是打造更具国际市场影响力和竞争力的特殊经济功能区。上海自贸区更加注重制度创新,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而新片区将更加注重产业集聚;在全球竞争格局下,新片区需要集聚高端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支撑产业,形成产业创新发展的新高地。
“我感到很振奋的一点就是,新片区要加快对风险压力测试区的探索。”权衡说道。在他看来,过去40年的改革开放主要是以开放制造业为主,现在则要开放服务业。“制造业开放相对比较简单,但服务业很多领域,特别是关键性的服务行业,比如教育、医疗、金融,实际上有一个风险问题,有的是经济风险,有的是政治风险。这次提到分类监管、协同监管、智能监管,这都给现代政府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
他指出,新片区也更注重对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创新的探索。过去,上海自贸区所对标的是国际最高标准的通行规则,而现在,新片区要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制度。“上海自贸区的建设不谈税收优惠,但国际上有很多自由贸易港、自贸区实施更加灵活的税收优惠政策,这个我们要客观去看,有竞争力的税收制度也是新片区需要去探索的。”
最后,权衡认为,新片区更注重自主改革、自主创新、自主发展,让地方拥有更大自主权,这也是新片区的创新之处。
9月1日,《关于促进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高质量发展实施特殊支持政策的若干意见》正式施行,50条政策措施聚焦管理权限、专业人才、财税金融、规划土地、产业发展、住房保障、基础设施等方面,努力将新片区打造成“要素资源最集聚、体制功能最完善、市场主体最活跃”的经济增长极。
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国平指出,设立新片区说明中国政府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更大力度的全方位高水平开放上显示出鲜明态度,彰显我国支持多边贸易体制和引领全球化的坚定态度,将给予全球经济发展新的信心。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