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用电影表达当代人类的互动为何这么难?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用电影表达当代人类的互动为何这么难?

“文字在电影里的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打扰。”

译|造就 于波

最早的影视剧字幕不是一系列文字,而是一连串问号和感叹号。时长1分钟的1900年短片《被碾过的感觉》(How It Feels to Be Run Over)就用这些符号来强调车祸的后果。

这些问号和感叹号(“??”“!!!”“!”)出现后,屏幕上闪现了四个英语单词,一帧一个:

Oh!(噢!)

Mother(妈妈)

Will(将)

Be(感到)

Pleased(高兴)

“这就算不是电影史上最早的字幕,也是最早之一,”格雷戈里·鲁宾逊(Gregory Robinson)在2011年《文学电影季刊》(Literature/Film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文字和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至今,电影制作人在继续解答这个问题。鲁宾逊写道:“脱离书面后,文字还能做些什么?”

一百年后,这个问题仍然很有意义,但已经发生了明显演化。自从电影和文字的首次碰撞以来,二者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到一起,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叙事和风格塑造功能。电影的叙事框架如同大声朗读一本书,这个比喻在电影行业里早已有之。从1959年《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等迪斯尼影片,到后来的1987年《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等经典作品,无不如此。

“1998年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是第一部严肃探讨数字通信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电影,”诺亚·吉特尔(Noah Gittell)在2014年为《大西洋月刊》撰文写道,“但该片改编自1940年的《街角的商店》,因此只是把电子邮件视为一种旧通信方式的新化身。在《街角的商店》中,两位主人公是笔友,书信往来使他们坠入爱河。”

《街角的商店》剧照

如今电影不仅需要体现纸面文字,还要表现出更小的个人设备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当代电影制作人面临的挑战在于,当基于文字的通信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主要发生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时,如何通过文字来捕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电影制作人避重就轻,在编写剧本时,绕开了对文字消息、电子邮件和网络搜索内容进行形象化描述的挑战,强迫剧中角色面对面交流,或者采取更笨的做法,通过不经意的人物对话,告诉观众手机服务不好,借此解释现代技术的缺失。

2014年,托尼·周(Tony Zhou)在一个被广泛分享的视频中,谈到了电影对文字消息和电脑界面的描述。他说:“有时,你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某个难题。这是我喜欢制作电影的一个原因。文字消息是可见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应该不难。”

但很多评论家都说这很难,至少电影制作人没有什么好办法。长时间展示文字消息的镜头令观众感到厌烦,而且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拍摄,但让旁白(影片中的书信常常用旁白的形式读出来)大声朗读文字消息又显得矫揉造作。

2015年,一位Reddit用户在一个关于好莱坞电影如何描述文字消息的帖子中写道:“我觉得,你可以在电影中描绘文字消息,但消息的内容不应该是重点。”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物对文字消息的反应,或者消息本身所揭示的发送(或接收)者的内心世界。

把文字消息作为情节发展重要推动力的几部电视剧和电影就是这么做的。例如,在《绯闻女孩》(Gossip Girl)中,观众常常看到文字消息的特写镜头,但描写人物反应的镜头要多得多。

例如,几部电话同时响起是一个信号,告诉剧中人物和观众某件大事即将揭晓。

近来的几部电视剧和电影采用了一种更像增强现实的文字消息描写手法,也就是把文字消息叠加到屏幕上,同时呈现出演员对消息的反应。在《明迪烦事多》(The Mindy Project)中,文字消息(包括表情)常常出现在气泡框中。

这部电视剧也利用旁白朗读文字消息,这种手法可以增添清晰度和复杂性。例如,下图中显示的文字消息用明迪的声音读出来,以此表示收到这条消息的人以为是她本人发的,但实际上是她的朋友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的。

这种将弹出式视频和文学诠释结合起来的手法使镜头更加连贯流畅,而且按照托尼的话说,这让导演“不必拍摄电话的60个特写镜头,从而省下很多钱”。这种手法也比文字消息本身的切换镜头更加简练,使文字消息的描写与剧中的美学更广泛地融为一体。例如,风格简洁的《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采用文字叠加的手法,不仅描述了文字消息,还说明了侦探主角对细节把控的精确和独到之处。

托尼指出,《神探夏洛克》对文字消息的描述手法有点令人困惑,观众常常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需要观众自己推断,因此提高了观众参与度。《被碾过的感觉》也采用了类似手法。车祸后出现的文字感觉很奇怪,这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说话者的身份未知,但几位影评人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车祸受害人的内心独白。

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文字消息出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这是混合现实,”艺术家本·格罗塞(Ben Grosser)说,“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与我们持续参与的数字连接(从短信到社交网络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融合。”

除了《神探夏洛克》以外,《纸牌屋》(House of Cards)也对文字信息的描述采取了类似的增强现实手法。格罗塞制作了一个五分钟的集锦,把描写剧中人物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电脑界面的片段混剪到一起。

格罗塞对软件如何影响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特别感兴趣。“人们往往把软件视为方便沟通交流的中立工具。”他说,“但实际上,软件会影响我们的言谈举行、所思所想。软件是人类设计的产物,这意味着所有的软件都带着某种预期效应。”

软件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应该将之视为人们生活中一股亲密的、非中性的、无所不在的力量,但这对电影制作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电脑界面无处不在,但由于技术变得更具有沉浸感和个性化,因此更难在银幕上加以描述。更大的困难可能在于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智能手机甚至电影诞生之前就早已存在。

“文字在电影里的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打扰,”鲁宾逊写道,如同几个世纪前评论家用轻蔑的目光看待诗与画的结合。鲁宾逊引述了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莱辛(G.E. Lessing)在1766年发表的文章《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Laocoon: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莱辛认为,文字和图像应该像“两个友好的邻居,谁都不能随便进入对方的地盘”。

校对 | 其奇;来源| The Atlantic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用电影表达当代人类的互动为何这么难?

“文字在电影里的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打扰。”

译|造就 于波

最早的影视剧字幕不是一系列文字,而是一连串问号和感叹号。时长1分钟的1900年短片《被碾过的感觉》(How It Feels to Be Run Over)就用这些符号来强调车祸的后果。

这些问号和感叹号(“??”“!!!”“!”)出现后,屏幕上闪现了四个英语单词,一帧一个:

Oh!(噢!)

Mother(妈妈)

Will(将)

Be(感到)

Pleased(高兴)

“这就算不是电影史上最早的字幕,也是最早之一,”格雷戈里·鲁宾逊(Gregory Robinson)在2011年《文学电影季刊》(Literature/Film Quarterly)的一篇文章中写道。这也引发了一个深刻的问题:

文字和阅读的本质是什么?

至今,电影制作人在继续解答这个问题。鲁宾逊写道:“脱离书面后,文字还能做些什么?”

一百年后,这个问题仍然很有意义,但已经发生了明显演化。自从电影和文字的首次碰撞以来,二者通过多种方式结合到一起,发挥着各种各样的叙事和风格塑造功能。电影的叙事框架如同大声朗读一本书,这个比喻在电影行业里早已有之。从1959年《睡美人》(Sleeping Beauty)等迪斯尼影片,到后来的1987年《公主新娘》(The Princess Bride)等经典作品,无不如此。

“1998年的《电子情书》(You’ve Got Mail)是第一部严肃探讨数字通信如何影响人们生活的电影,”诺亚·吉特尔(Noah Gittell)在2014年为《大西洋月刊》撰文写道,“但该片改编自1940年的《街角的商店》,因此只是把电子邮件视为一种旧通信方式的新化身。在《街角的商店》中,两位主人公是笔友,书信往来使他们坠入爱河。”

《街角的商店》剧照

如今电影不仅需要体现纸面文字,还要表现出更小的个人设备屏幕上的文字内容。当代电影制作人面临的挑战在于,当基于文字的通信与日常生活中的社交活动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起,但主要发生在小小的手机屏幕上时,如何通过文字来捕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很多电影制作人避重就轻,在编写剧本时,绕开了对文字消息、电子邮件和网络搜索内容进行形象化描述的挑战,强迫剧中角色面对面交流,或者采取更笨的做法,通过不经意的人物对话,告诉观众手机服务不好,借此解释现代技术的缺失。

2014年,托尼·周(Tony Zhou)在一个被广泛分享的视频中,谈到了电影对文字消息和电脑界面的描述。他说:“有时,你必须想方设法解决某个难题。这是我喜欢制作电影的一个原因。文字消息是可见的,因此从理论上来讲,这应该不难。”

但很多评论家都说这很难,至少电影制作人没有什么好办法。长时间展示文字消息的镜头令观众感到厌烦,而且需要花费额外的时间和金钱拍摄,但让旁白(影片中的书信常常用旁白的形式读出来)大声朗读文字消息又显得矫揉造作。

2015年,一位Reddit用户在一个关于好莱坞电影如何描述文字消息的帖子中写道:“我觉得,你可以在电影中描绘文字消息,但消息的内容不应该是重点。”他认为,更重要的是人物对文字消息的反应,或者消息本身所揭示的发送(或接收)者的内心世界。

把文字消息作为情节发展重要推动力的几部电视剧和电影就是这么做的。例如,在《绯闻女孩》(Gossip Girl)中,观众常常看到文字消息的特写镜头,但描写人物反应的镜头要多得多。

例如,几部电话同时响起是一个信号,告诉剧中人物和观众某件大事即将揭晓。

近来的几部电视剧和电影采用了一种更像增强现实的文字消息描写手法,也就是把文字消息叠加到屏幕上,同时呈现出演员对消息的反应。在《明迪烦事多》(The Mindy Project)中,文字消息(包括表情)常常出现在气泡框中。

这部电视剧也利用旁白朗读文字消息,这种手法可以增添清晰度和复杂性。例如,下图中显示的文字消息用明迪的声音读出来,以此表示收到这条消息的人以为是她本人发的,但实际上是她的朋友在她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的。

这种将弹出式视频和文学诠释结合起来的手法使镜头更加连贯流畅,而且按照托尼的话说,这让导演“不必拍摄电话的60个特写镜头,从而省下很多钱”。这种手法也比文字消息本身的切换镜头更加简练,使文字消息的描写与剧中的美学更广泛地融为一体。例如,风格简洁的《神探夏洛克》(Sherlock)采用文字叠加的手法,不仅描述了文字消息,还说明了侦探主角对细节把控的精确和独到之处。

托尼指出,《神探夏洛克》对文字消息的描述手法有点令人困惑,观众常常不知道消息是谁发的,需要观众自己推断,因此提高了观众参与度。《被碾过的感觉》也采用了类似手法。车祸后出现的文字感觉很奇怪,这有几个原因,其中一个原因是说话者的身份未知,但几位影评人认为,这些文字可能是车祸受害人的内心独白。

现在,人们越来越习惯文字消息出现在他们自己的生活中。“这是混合现实,”艺术家本·格罗塞(Ben Grosser)说,“我们所处的物理空间与我们持续参与的数字连接(从短信到社交网络的方方面面)正在不断融合。”

除了《神探夏洛克》以外,《纸牌屋》(House of Cards)也对文字信息的描述采取了类似的增强现实手法。格罗塞制作了一个五分钟的集锦,把描写剧中人物使用智能手机和其他电脑界面的片段混剪到一起。

格罗塞对软件如何影响文化、社会和政治生活特别感兴趣。“人们往往把软件视为方便沟通交流的中立工具。”他说,“但实际上,软件会影响我们的言谈举行、所思所想。软件是人类设计的产物,这意味着所有的软件都带着某种预期效应。”

软件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应该将之视为人们生活中一股亲密的、非中性的、无所不在的力量,但这对电影制作人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电脑界面无处不在,但由于技术变得更具有沉浸感和个性化,因此更难在银幕上加以描述。更大的困难可能在于文字和图像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在智能手机甚至电影诞生之前就早已存在。

“文字在电影里的出现常常被视为一种打扰,”鲁宾逊写道,如同几个世纪前评论家用轻蔑的目光看待诗与画的结合。鲁宾逊引述了哲学家和艺术评论家莱辛(G.E. Lessing)在1766年发表的文章《拉奥孔:论诗与画的界限》(Laocoon: An Essay on the Limits of Painting and Poetry)。莱辛认为,文字和图像应该像“两个友好的邻居,谁都不能随便进入对方的地盘”。

校对 | 其奇;来源| The Atlantic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