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老师·好》为何此时重回影院?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老师·好》为何此时重回影院?

《老师·好》的重映某种程度上暴露的是整个市场内容供血不足。

文|跃幕电影观察 杨小没 马特

档期。

观影人次增长乏力、观众上座率低,国产片整体数量下降等都从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中暴露出来。不光是暑期档,另一个重要档期春节档也表现出同样的增长停滞问题。

而当大档期面临增长问题时,小档期、一日档等二类档期也会受到影响。在本身就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小档期面临的市场问题会更多。再加上今年国产片数量低迷,此时对小档期依赖性较高的“应节电影”生存空间也在缩小。

今日,《老师·好》在院线重映。实际上该片下映的时间并不长,而《老师·好》选择在此时重映也是奔着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如此短的重映间隔,在此前的市场非常少见。

不过正是由于《老师·好》下映的时间不长,电影本身对票房的需求也并不是很高。因此电影选择重新上映的目的,也更多是对小档期“应节电影”所进行的一次探索。

小档期乏力

大盘冷热分明。

当暑期档、春节档等大档期的电影票房表现开始越来越突出时,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大盘的冷热也更加分明。尤其是当整个行业下行,市场对于生存空间更为敏感,档期选择上变动调整极大。

实际上一日档、小档期本身就存在劣势,有些小档期的时间只有一天,某种程度上说它在时间优势上甚至比不上周末,因此这些小档期也很难真正做到对受众的一个回流。

而当下的受众也更加成熟,很难在因为某个特定的一日档,集体回到电影院。也就是说,小档期、一日档已经很难带动受众的观影热潮。

从今年的小档期表现来看,情人节上映了4部爱情片,但在《流浪地球》等电影的强压下这些电影几乎隐形,4部影片只获得了不足一亿的成绩。而清明节、儿童节、七夕节等小档期也多是由《反贪风暴4》、《哥斯拉》、《哪吒》等档期爆款所主导。

可以看到爆款电影成为了小档期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质上真正能给引导受众回到影院的依然是优质的电影内容。

此外随着国产片生产数量的增长乏力,小档期随着大环境的波动也面临危机。今年暑期档的大盘已经表现出观影人次增长乏力、观众上座率低,国产片整体数量下降等问题,那么对于小档期、一日档等本身的爆发力就不足的二流档期来说,市场情况也会更加糟糕。

“应节电影”

观影氛围转变。

对于春节档来说,合家欢电影对应了“团圆”的观众氛围,而暑期档常出现的喜剧、动作类型片也是迎合了市场中大量出现的青年受众的观影喜好。

但从近年来的市场变化可以看到,受众的观影氛围和观影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以及去年春节档的《红海行动》都不再是以迎合“合家欢”题材为出发点,但这些电影的爆发恰恰证明受众已经开始打破所谓的档期惯性。

这种观影氛围的转变源于受众变得更加理性,当内容成为受众选择的第一要素时,他们对于所谓的“应节电影”需求变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应节电影”存在必要性也在降低。

此外,自2017年开始暑期档国产片的数量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下滑状态。2017年118部,2018年108部,到2019年则降到101部。去年,院线电影的整体数量为550部左右,甚至低于2017年日本本土电影的数量。

市场上游在内容供给出现倒退,而市场下游受众的观影趋势也在加剧这种问题。在优质内容缺乏之下,受众端的观影情绪也在降低。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暑期档的上座率已经从2017年15.3%下滑到今年的12.5%。如果在伴随头部效应加剧的内容特点,那么整个市场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019年七夕节上映的爱情片几乎没有,母亲节上映的应节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罗马》等也都是批片,不久之后的教师节也鲜少有教师相关电影。可见对于这些小档期、一日档来说,相应的“应节电影”实际处于空缺状态。

“新片重映”新思路

市场探索。

显然,在寒冬之下“应节电影”的风险在加剧,而这些瞄准节日档期上映的影片本身的质量也喜忧参半。因此如何规避风险,又能利用好这些节日档,就成为市场考虑的问题。

此时,像《老师·好》间隔时间不足半月,但因为贴合教师节主题的电影选择重映,就成为了小档期“应节电影”的一种尝试。

实际上国产片重映曾在前两年有过一次爆发,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有超过30部影片重回院线,包括《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英雄本色》等经典影片,《心迷宫》、《钢的琴》等口碑佳作,以及大量动画电影。

但对于重映片来说,想要真正实现盈利,门槛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重映片整体的票房表现并不如意,虽然《大圣归来之大圣娶亲》也通过重映获得了1.78亿票房,但大部分重映片都在一千万出头,甚至几百万的层面徘徊。

另一方面2018年国家电影局也出台新规定,要求重映片必须进行内容重审和重新发放公映许可证,这无疑也提高了对重映片的限制。因此,即便重映片的成本偏低,但目前重映片市场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从今日重映状况来看,《老师·好》的排片占比不足1%。不过对于该片来说,也许本身就没有对票房有太高的需求。片方相关工作人员曾表示“选择教师节重映,是想给广大师生提供观影选择”。

显然相比票房,将具有档期贴合度的影片进行重映,其意义更多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小档期应节电影”与“重映片”本身是两个风险较大的领域,前者市场空间不大,也害怕质量问题;后者虽有质量保障,但大多难有亮眼表现。

某种程度上,《老师·好》的重映暴露的是整个市场内容供血不足。但即便如此,间隔半年的重映其实也给整个产业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新思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老师·好》为何此时重回影院?

《老师·好》的重映某种程度上暴露的是整个市场内容供血不足。

文|跃幕电影观察 杨小没 马特

档期。

观影人次增长乏力、观众上座率低,国产片整体数量下降等都从刚刚过去的暑期档中暴露出来。不光是暑期档,另一个重要档期春节档也表现出同样的增长停滞问题。

而当大档期面临增长问题时,小档期、一日档等二类档期也会受到影响。在本身就发展不完善的情况下,小档期面临的市场问题会更多。再加上今年国产片数量低迷,此时对小档期依赖性较高的“应节电影”生存空间也在缩小。

今日,《老师·好》在院线重映。实际上该片下映的时间并不长,而《老师·好》选择在此时重映也是奔着即将到来的教师节。如此短的重映间隔,在此前的市场非常少见。

不过正是由于《老师·好》下映的时间不长,电影本身对票房的需求也并不是很高。因此电影选择重新上映的目的,也更多是对小档期“应节电影”所进行的一次探索。

小档期乏力

大盘冷热分明。

当暑期档、春节档等大档期的电影票房表现开始越来越突出时,对于整体市场而言,大盘的冷热也更加分明。尤其是当整个行业下行,市场对于生存空间更为敏感,档期选择上变动调整极大。

实际上一日档、小档期本身就存在劣势,有些小档期的时间只有一天,某种程度上说它在时间优势上甚至比不上周末,因此这些小档期也很难真正做到对受众的一个回流。

而当下的受众也更加成熟,很难在因为某个特定的一日档,集体回到电影院。也就是说,小档期、一日档已经很难带动受众的观影热潮。

从今年的小档期表现来看,情人节上映了4部爱情片,但在《流浪地球》等电影的强压下这些电影几乎隐形,4部影片只获得了不足一亿的成绩。而清明节、儿童节、七夕节等小档期也多是由《反贪风暴4》、《哥斯拉》、《哪吒》等档期爆款所主导。

可以看到爆款电影成为了小档期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质上真正能给引导受众回到影院的依然是优质的电影内容。

此外随着国产片生产数量的增长乏力,小档期随着大环境的波动也面临危机。今年暑期档的大盘已经表现出观影人次增长乏力、观众上座率低,国产片整体数量下降等问题,那么对于小档期、一日档等本身的爆发力就不足的二流档期来说,市场情况也会更加糟糕。

“应节电影”

观影氛围转变。

对于春节档来说,合家欢电影对应了“团圆”的观众氛围,而暑期档常出现的喜剧、动作类型片也是迎合了市场中大量出现的青年受众的观影喜好。

但从近年来的市场变化可以看到,受众的观影氛围和观影需求已经发生变化。今年春节档的《流浪地球》以及去年春节档的《红海行动》都不再是以迎合“合家欢”题材为出发点,但这些电影的爆发恰恰证明受众已经开始打破所谓的档期惯性。

这种观影氛围的转变源于受众变得更加理性,当内容成为受众选择的第一要素时,他们对于所谓的“应节电影”需求变得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应节电影”存在必要性也在降低。

此外,自2017年开始暑期档国产片的数量实际上一直处于一种下滑状态。2017年118部,2018年108部,到2019年则降到101部。去年,院线电影的整体数量为550部左右,甚至低于2017年日本本土电影的数量。

市场上游在内容供给出现倒退,而市场下游受众的观影趋势也在加剧这种问题。在优质内容缺乏之下,受众端的观影情绪也在降低。

灯塔专业版数据显示,暑期档的上座率已经从2017年15.3%下滑到今年的12.5%。如果在伴随头部效应加剧的内容特点,那么整个市场的生存环境就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2019年七夕节上映的爱情片几乎没有,母亲节上映的应节电影《一个母亲的复仇》、《罗马》等也都是批片,不久之后的教师节也鲜少有教师相关电影。可见对于这些小档期、一日档来说,相应的“应节电影”实际处于空缺状态。

“新片重映”新思路

市场探索。

显然,在寒冬之下“应节电影”的风险在加剧,而这些瞄准节日档期上映的影片本身的质量也喜忧参半。因此如何规避风险,又能利用好这些节日档,就成为市场考虑的问题。

此时,像《老师·好》间隔时间不足半月,但因为贴合教师节主题的电影选择重映,就成为了小档期“应节电影”的一种尝试。

实际上国产片重映曾在前两年有过一次爆发,在2017年到2018年期间,有超过30部影片重回院线,包括《大话西游之大圣娶亲》、《英雄本色》等经典影片,《心迷宫》、《钢的琴》等口碑佳作,以及大量动画电影。

但对于重映片来说,想要真正实现盈利,门槛也越来越高。一方面重映片整体的票房表现并不如意,虽然《大圣归来之大圣娶亲》也通过重映获得了1.78亿票房,但大部分重映片都在一千万出头,甚至几百万的层面徘徊。

另一方面2018年国家电影局也出台新规定,要求重映片必须进行内容重审和重新发放公映许可证,这无疑也提高了对重映片的限制。因此,即便重映片的成本偏低,但目前重映片市场的前景却不容乐观。

从今日重映状况来看,《老师·好》的排片占比不足1%。不过对于该片来说,也许本身就没有对票房有太高的需求。片方相关工作人员曾表示“选择教师节重映,是想给广大师生提供观影选择”。

显然相比票房,将具有档期贴合度的影片进行重映,其意义更多是一种尝试和探索。“小档期应节电影”与“重映片”本身是两个风险较大的领域,前者市场空间不大,也害怕质量问题;后者虽有质量保障,但大多难有亮眼表现。

某种程度上,《老师·好》的重映暴露的是整个市场内容供血不足。但即便如此,间隔半年的重映其实也给整个产业提供了一个探索的新思路。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