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5G迎风来,泛知识短视频正当时?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5G迎风来,泛知识短视频正当时?

5G技术爆发后,泛知识短视频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文|韩志鹏

何同学又一次坐在布满黑色壁纸的卧室内,这一次他要讲解5G技术中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的原理,为此他还在家中搭起了充气泳池,用海洋球和可移动方片来解释5G传输频率与手机接收信号的关系。

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这一条《用水讲明白为什么5G更快?》的视频内容被迅速点燃。截止9月5日,该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超过1100万。

聚焦做科技产品测评内容的何同学坦言,这次讲解5G原理的内容是他制作过的难度最高的视频之一。为此,他花了一个月时间,还经常和他的猫一起熬夜改稿。

不过,何同学科普视频的火爆也只是泛知识视频的冰山一角。

自快抖上演“双王秀”以来,国内短视频的内容主流一直是泛娱乐,但在这股汹涌的巨浪中,常识科普和泛知识类短视频一直是重要的支流。

何为泛知识类视频?它以传播知识为重,话题包括各门类的专业内容,通常以视频形式呈现,时长大约为5-10分钟,而之前的知乎、罗辑思维也是从泛知识切入,不过呈现形式多为图文或音频。

之所以称为泛知识,是因为这种视频涵盖领域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生活常识、思维方式等等。

同时,在泛知识的赛道上,“看鉴”“荔枝微课”这类优秀玩家已经崛起,而短视频头部平台抖音也在发力。这背后,内容的风向标正在发生何种变化?

知识赛道:从图文、音频到视频

知识内容的赛道里始终不缺强者。

从2012年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出第一条60秒语音开始,泛知识内容的大门便向世人敞开。每天早晨6点、年复一年更新的“罗辑思维”公众号,是罗振宇当年传播经济学常识和心理学思维的重要窗口。

很快,罗辑思维公众号粉丝量增长迅猛,罗振宇意识到这种泛知识内容的市场需求巨大,他随即将语音内容视频化,《罗辑思维》便在2012年底呱呱坠地。

这一切,都为“罗胖”日后入局知识付费赛道打下基石。

2016年,当罗振宇忙着投资Papi酱之时,知识付费的风口骤起,知乎、喜马拉雅等内容平台纷纷推出自家的知识付费,而果壳网旗下的分答App,早在一年前就以付费语音问答的方式叩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

和分答类似,罗振宇也在2015年就加入知识付费的大军中。

2015年11月,得到App开启内测,并在半年后正式上线。三年多的发展时间里,得到App拥有了“李翔商业内参”“薛兆丰经济学”等知名IP,已经成为知识付费赛道里的重要力量。到2019年5月,得到App注册用户接近3000万。

同时,得到的发展也伴随着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的兴起。据中国报告网统计,2018年国内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达86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35亿元。

短短四年时间,知识付费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需求本身,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时间碎片化,加之用户对获取知识和自我提升的诉求,这种短平快的知识付费模式旋即获得了大量拥趸。

这也是“罗振宇们”立身于市场的关键点。

当然,用户对知识的强烈诉求始终存在,而这种需求不仅推动着知识付费的发展,也传导到了更多内容领域和赛道之中。

知乎这样的内容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在罗振宇开始每早六点发语音的前一年,2011年,内容社区“知乎”开启内测,由于创始人周源出身于媒体,知乎一诞生就聚焦知识类内容,且有着强烈的精英底色。

由于知乎早期采取邀请制,马化腾、王小川、马伯庸,以及各类科学界人士都是知乎的“座上宾”,这让知乎生产的内容更具专业性,用户质量也远强于其他内容社区。

知识社区的定位加上精英人群的聚焦,知乎上有着大量科普性和强专业性的内容,即使是后期开放用户入驻,知乎的内容相较于豆瓣、微博这类内容社区,都可谓“掌上明珠”。

复原知乎的发展路径,深耕泛知识内容是知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并由此吸引精英人群,沉淀社交关系,相较于知识付费产品,知乎有着更大的用户覆盖面和更强的用户忠诚度。截止到2018年底,知乎用户突破2.2亿,同比增长102%。

显然,在泛知识垂类社区里,知乎绝对称得上佼佼者。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社区,在这些以泛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大量内容生产者林立其中,他们以图文、音频等方式活跃于各大平台。

尤其是在视频维度,自2015年起,国内短视频MCN机构林立、内容方向不断向垂直领域深耕时,泛知识短视频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条细分赛道里,优秀创作者已经比比皆是。

这些创作者基于自身的专业实力,并且借助短视频的载体,活跃于各大平台之上,使得泛知识类短视频成为内容赛道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中,创立于2015年的“看鉴”可谓是尖子生。

在创办“看鉴”之前,拥有十余年纪录片经验的李锋算是老央视人。1998年,李锋从西安来到央视,他在这里参与制作了《光辉的历程》《邓小平》等大型纪录片,一路从编导做到部门主任。

这一切的光辉经历止于2014年。

那一年,李锋感叹网络的热门视频自己“看不懂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李锋决定自立门派,“看鉴”由此应运而生。

在当年各类娱乐短视频火爆之时,有丰富纪录片制作经验的李锋决定另辟蹊径,他要把内容做得更专业更有价值。于是乎,“看鉴”便专注于生产历史人文类的泛知识视频。

“看鉴”的专业,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系统化的生产流程。

创始人李锋曾透露,看鉴聘请了北师大的历史硕士生来负责内容审核,视频中的素材基本选自4K高清的历史纪录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制作周期可能长达半个月。

简言之,“看鉴”虽是自媒体,但生产专业度不亚于专业媒体。申报选题、导演阐述、专业录音、视觉包装、三级审片等环节都不能疏漏,都需要精心打磨。

对内容专业性的坚持,不断促进着“看鉴”的发展。

2015年6月,“看鉴”成立,7月签约华为视频,2016年1月拿下千万级融资,到10月,“看鉴”头条号的总播放量超过7700万,这距离它入驻今日头条只过去了九个月。

“看鉴”正在快速成长,而这条赛道中仍有大量优质PGC。例如,以漫画形式普及知识的“柴知道”,目前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6亿;聚焦农业知识的“蜜蜂TV”,目前已经签约了200多位农林科技专家。

这些层出不穷的视频创作者,都在为泛知识领域“添砖加瓦”。

可见,以知识内容为切口,社区、C端付费等模式层出不穷,内容生产者林立其中,背后的关键驱动力还是在于需求,用户对碎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着知识赛道的前进。

同时,随着内容消费从图文、音频向视频进化,各类内容生产者开始发力视频端,这种具象生动的内容形态也更加吸引用户。如今,知乎已支持创作者上传视频,得到也在App内尝试直播公开课。

因此,供给端的泛知识内容生产者林立,这如同水波一般传导到平台方。

平台跑步入场

你能想象,有一天会在抖音看到中科院的视频吗?

打开抖音,搜索“中科院之声”,你可以看到有关液氮是否会冻伤皮肤的科普小视频,也能看到中科院青藏科考的纪实视频。截止目前,该账号抖音粉丝达88.7万,总获赞量超117万。

同时,为了激发知识科普类短视频的供给与消费,抖音还在今年3月推出“DOU知计划”,为知识类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各类激励计划,包括开通5分钟长视频权限。

不过,这只是抖音里泛知识视频的冰山一角。

截止今年4月底,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2.9万个,累计视频播放量近6600亿;抖音科普类短视频的单条播放量,高出抖音整体条均播放量近4倍。

显然,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抖音用户对泛知识短视频的消费力正在不断提升,而且在以泛娱乐内容为主导的抖音平台上,这类知识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和生产力也在逐步提升。

当然,抖音也非首个发力泛知识内容的短视频平台。

2016-2017年,当泛知识短视频兴起之时,百度推出秒懂视频,其将百科图文内容视频化,从1-3分钟的视频讲解人物生平亦或历史大事件。

据百度百科产品架构师杨明璐介绍,截止2018年底,百度百科旗下小视频秒懂百科的日均播放量已从700万增长到5000万。

百度这边发展“视频百科”不亦乐乎,前风行创始人吴江春则带队推出了“好兔视频”,专注 “泛知识、泛技能”领域,下设百科、窍门、摄影、美食等多个垂直频道,上线三个月新增用户达300万。

据地歌网了解,好兔视频目前共拥有约12个垂直频道,包括百科、手工、旅行等,其中子频道数量达百余个,其中不乏飞碟说、视知等头部知识自媒体。

和抖音类似,这些内容平台通过聚拢知识类PGC,打出泛知识内容垂直长板,相较于千篇一律的泛娱乐内容,这些知识性内容和体育、二次元一样,能聚拢起忠诚度更高的用户,平台也得以不断强化“人-内容-关系”的铁三角。

显然,对平台而言,通过深耕垂直内容,驱动用户增长并加强用户忠诚度,这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内容平台实现实现增量和守住存量的必经之路。

当然,这只是知识类视频平台的冰山一角。

如前所述,无论抖音还是好兔视频,供给方的内容生产者本身已经壮大,需求方的用户消费欲望也是现实存在的,这些平台对内容提供方而言,不过是多增加一个传播渠道,差距只在于流量的多与少。

因此,这类独立App更多是要通过内容的广域覆盖实现用户增长,并借此实现快速变现,而在泛知识内容本身,这些App的专注度和深耕程度远逊于知乎、得到等平台。

这是当下大量泛知识类App的痛点。

在这些App之外,一些知识类平台则是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并且跑通了商业闭环,比如在微信里生长出的新一波泛知识类视频平台。

2016年,本科毕业仅仅两年的黄冠创办了“荔枝微课”,并且围绕微信生态展开多重布局,包括公众号、H5和小程序。

和得到、知乎类似,荔枝微课专注于提供知识付费内容,形式以音频为主,也包括部分中长视频,目前已服务超50万的内容生产者,月入10万的授课者达106位。

相较于其他知识付费平台,荔枝微课的优势在于借助微信这样庞大的社交流量池,让他的知识课程在社交网络中实现裂变。目前,荔枝微课也支持用户参与课程分销,由此赚取分佣收入。

借助这种裂变形态,荔枝微课的公众号矩阵粉丝数超过3500万。

同样身处微信生态里的创客匠人走上了和荔枝微课相似的路径,但相较于后者,创客匠人则专注于提供SaaS服务,且内容形态聚焦于视频端,截止去年9月,其平台总量超过1亿,服务的知识付费商家超过30万。

除后端的SaaS服务之外,创客匠人在前端也是为内容生产者搭建H5页面,并让知识课程在微信社交池中流动起来,充分释放C端红利。

相较于独立App,这种在微信生态内的知识类平台有着不少优势。首先,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中小教育机构,内容更为垂直且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其次,这类平台在内容生产过硬的基础上,更是借助微信的庞大社交流量,在关系链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因此,无论泛知识内容平台如何创新,“人-内容-关系”都需要得到三位一体的强化。

当然,独立的知识类App专注于挖掘垂直内容,依附于微信生态的知识服务商实现了用户关系的爆破,但最终,这二者仍要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

如前所述,用户需求带动了知识内容与平台的爆发,但从需求角度观察,用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外原因又是什么?

技术催生需求

毋庸置疑,视频将是5G在应用端引爆的第一个落点。

正如笔者在《短视频急行军》一文中所言,5G将极大降低用户的视频消费成本,这会促进用户对内容消费的再次升级。在5G环境下,15秒视频过于短平快,将难以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

“加时”成为各家平台的必然选择。

如今,抖音宣布即将开放15分钟视频拍摄时限,快手也被曝在内测10分钟视频,而类似腾讯视频这样的长视频平台,也在尝试时长1-10分钟的“火锅剧”。

视频时长逐渐趋于10-15分钟,这接近于阅读一篇5000字长文的时间,而在5G环境下,用户观看视频会和阅读图文一样便捷且节约成本。

5G的高速传输与低时延突破了视频时长的限制,也为泛知识短视频的延伸发展做好了准备,时长将不再成为这类内容的限制条件之一。

因此,技术变革之下,内容端也在发生变化。

15秒的视频满足了小哥哥小姐姐的表演需求,那15分钟的视频满足了什么需求?如前所述,现今泛知识短视频的时长均保持在3-5分钟内,部分资讯短视频的时长甚至会超过10分钟。

泛知识内容和资讯类似,视频有着固定的主题,并且要阐述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探讨事件原理,必要时增加第三方采访,并进行命题延展,升华内容主题。

以“柴知道”最新一期节目《母乳比普通奶粉好在哪?》为例,作者以世卫组织文件引出主题,借助化学公式阐述母乳中人乳脂与奶粉所含脂肪的差异,由此证明母乳的优势所在,并外延介绍了目前配方结构高度接近母乳的几种奶粉。

“柴知道”栏目《母乳比普通奶粉好在哪?》

这些内容是15秒短视频所不能承载的。

显然,这些泛知识内容与资讯内容类似,具备很强的媒体思维,追求专业性,注重叙事性和逻辑性,而当泛娱乐化视频逐渐趋同时,这种硬核知识内容有望脱颖而出。

泛知识类视频随着需求变化将进一步爆破,但就目前的内容形态而言,泛知识类视频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可挖掘形式。

首先,无论“问鉴”还是“柴知道”,这些视频内容偏科普性质,专注于解释自然学科或人文学科,但随着泛知识视频逐渐增长,其内容风格将更加趋于实用性。

例如目前的蜜蜂TV,专注于呈现农业种植常识与技巧;例如问视上专注于回答法律问题的“律师一姐”,上述内容创作者都致力于从经验出发,为用户提供实用性内容。

相较于科普类内容,这类经验性内容更具可操作性,能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培养更高的用户忠诚度,且经验和专业本身也是内容创作者建立起的竞争门槛。

因此,内容平台仍要坚持发力经验性内容。

其次,在视频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泛知识短视频将面临更多的应用场景,教育便是其中之一。以近期果壳网推出“吱扭”短视频为例,其将知识内容设置成“情境提问-给出选项-用户选择-公布答案”的形式,这与常规的学习方式极为相近。

同时,吱扭App上还有例如“小升初挑战赛”、“中西方古画对比”等内容,这些涉及中小学学科的内容,再加上问答交互形式,将使“吱扭”成为重要的课外在线教育工具。

显然,泛知识内容逐渐成熟后,其将对在线教育领域起到极大助力,尤其是提升儿童的课外知识储备和自身修养。

可见,5G技术爆发后,泛知识短视频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2015年至今,泛知识短视频一直是内容赛道上的重要力量,但今时今日,5G将为泛知识短视频带来新变局,视频变长、视频观看成本下降,在这些外部助力之下,用户需求、内容生产者和视频平台都在闻风而动,不断寻找泛知识短视频的新突破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5G迎风来,泛知识短视频正当时?

5G技术爆发后,泛知识短视频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文|韩志鹏

何同学又一次坐在布满黑色壁纸的卧室内,这一次他要讲解5G技术中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的原理,为此他还在家中搭起了充气泳池,用海洋球和可移动方片来解释5G传输频率与手机接收信号的关系。

B站UP主“老师好我叫何同学”这一条《用水讲明白为什么5G更快?》的视频内容被迅速点燃。截止9月5日,该视频全网播放量已超过1100万。

聚焦做科技产品测评内容的何同学坦言,这次讲解5G原理的内容是他制作过的难度最高的视频之一。为此,他花了一个月时间,还经常和他的猫一起熬夜改稿。

不过,何同学科普视频的火爆也只是泛知识视频的冰山一角。

自快抖上演“双王秀”以来,国内短视频的内容主流一直是泛娱乐,但在这股汹涌的巨浪中,常识科普和泛知识类短视频一直是重要的支流。

何为泛知识类视频?它以传播知识为重,话题包括各门类的专业内容,通常以视频形式呈现,时长大约为5-10分钟,而之前的知乎、罗辑思维也是从泛知识切入,不过呈现形式多为图文或音频。

之所以称为泛知识,是因为这种视频涵盖领域广泛,包括人文科学、生活常识、思维方式等等。

同时,在泛知识的赛道上,“看鉴”“荔枝微课”这类优秀玩家已经崛起,而短视频头部平台抖音也在发力。这背后,内容的风向标正在发生何种变化?

知识赛道:从图文、音频到视频

知识内容的赛道里始终不缺强者。

从2012年罗振宇在微信公众号中发出第一条60秒语音开始,泛知识内容的大门便向世人敞开。每天早晨6点、年复一年更新的“罗辑思维”公众号,是罗振宇当年传播经济学常识和心理学思维的重要窗口。

很快,罗辑思维公众号粉丝量增长迅猛,罗振宇意识到这种泛知识内容的市场需求巨大,他随即将语音内容视频化,《罗辑思维》便在2012年底呱呱坠地。

这一切,都为“罗胖”日后入局知识付费赛道打下基石。

2016年,当罗振宇忙着投资Papi酱之时,知识付费的风口骤起,知乎、喜马拉雅等内容平台纷纷推出自家的知识付费,而果壳网旗下的分答App,早在一年前就以付费语音问答的方式叩开了知识付费的大门。

和分答类似,罗振宇也在2015年就加入知识付费的大军中。

2015年11月,得到App开启内测,并在半年后正式上线。三年多的发展时间里,得到App拥有了“李翔商业内参”“薛兆丰经济学”等知名IP,已经成为知识付费赛道里的重要力量。到2019年5月,得到App注册用户接近3000万。

同时,得到的发展也伴随着中国知识付费市场的兴起。据中国报告网统计,2018年国内知识付费的市场规模达86亿元,预计到2020年将超过235亿元。

短短四年时间,知识付费能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还是需求本身,随着移动互联网带来的时间碎片化,加之用户对获取知识和自我提升的诉求,这种短平快的知识付费模式旋即获得了大量拥趸。

这也是“罗振宇们”立身于市场的关键点。

当然,用户对知识的强烈诉求始终存在,而这种需求不仅推动着知识付费的发展,也传导到了更多内容领域和赛道之中。

知乎这样的内容社区就是其中之一。

在罗振宇开始每早六点发语音的前一年,2011年,内容社区“知乎”开启内测,由于创始人周源出身于媒体,知乎一诞生就聚焦知识类内容,且有着强烈的精英底色。

由于知乎早期采取邀请制,马化腾、王小川、马伯庸,以及各类科学界人士都是知乎的“座上宾”,这让知乎生产的内容更具专业性,用户质量也远强于其他内容社区。

知识社区的定位加上精英人群的聚焦,知乎上有着大量科普性和强专业性的内容,即使是后期开放用户入驻,知乎的内容相较于豆瓣、微博这类内容社区,都可谓“掌上明珠”。

复原知乎的发展路径,深耕泛知识内容是知乎发展的第一驱动力,并由此吸引精英人群,沉淀社交关系,相较于知识付费产品,知乎有着更大的用户覆盖面和更强的用户忠诚度。截止到2018年底,知乎用户突破2.2亿,同比增长102%。

显然,在泛知识垂类社区里,知乎绝对称得上佼佼者。

从知识付费到知识社区,在这些以泛知识内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下,大量内容生产者林立其中,他们以图文、音频等方式活跃于各大平台。

尤其是在视频维度,自2015年起,国内短视频MCN机构林立、内容方向不断向垂直领域深耕时,泛知识短视频就已经登上历史舞台,而在这条细分赛道里,优秀创作者已经比比皆是。

这些创作者基于自身的专业实力,并且借助短视频的载体,活跃于各大平台之上,使得泛知识类短视频成为内容赛道的一股重要力量。

其中,创立于2015年的“看鉴”可谓是尖子生。

在创办“看鉴”之前,拥有十余年纪录片经验的李锋算是老央视人。1998年,李锋从西安来到央视,他在这里参与制作了《光辉的历程》《邓小平》等大型纪录片,一路从编导做到部门主任。

这一切的光辉经历止于2014年。

那一年,李锋感叹网络的热门视频自己“看不懂了”,面对外部环境的变化,李锋决定自立门派,“看鉴”由此应运而生。

在当年各类娱乐短视频火爆之时,有丰富纪录片制作经验的李锋决定另辟蹊径,他要把内容做得更专业更有价值。于是乎,“看鉴”便专注于生产历史人文类的泛知识视频。

“看鉴”的专业,背后其实是一整套系统化的生产流程。

创始人李锋曾透露,看鉴聘请了北师大的历史硕士生来负责内容审核,视频中的素材基本选自4K高清的历史纪录片,短短几分钟的视频,制作周期可能长达半个月。

简言之,“看鉴”虽是自媒体,但生产专业度不亚于专业媒体。申报选题、导演阐述、专业录音、视觉包装、三级审片等环节都不能疏漏,都需要精心打磨。

对内容专业性的坚持,不断促进着“看鉴”的发展。

2015年6月,“看鉴”成立,7月签约华为视频,2016年1月拿下千万级融资,到10月,“看鉴”头条号的总播放量超过7700万,这距离它入驻今日头条只过去了九个月。

“看鉴”正在快速成长,而这条赛道中仍有大量优质PGC。例如,以漫画形式普及知识的“柴知道”,目前全网播放量累计超过6亿;聚焦农业知识的“蜜蜂TV”,目前已经签约了200多位农林科技专家。

这些层出不穷的视频创作者,都在为泛知识领域“添砖加瓦”。

可见,以知识内容为切口,社区、C端付费等模式层出不穷,内容生产者林立其中,背后的关键驱动力还是在于需求,用户对碎片化知识的需求推动着知识赛道的前进。

同时,随着内容消费从图文、音频向视频进化,各类内容生产者开始发力视频端,这种具象生动的内容形态也更加吸引用户。如今,知乎已支持创作者上传视频,得到也在App内尝试直播公开课。

因此,供给端的泛知识内容生产者林立,这如同水波一般传导到平台方。

平台跑步入场

你能想象,有一天会在抖音看到中科院的视频吗?

打开抖音,搜索“中科院之声”,你可以看到有关液氮是否会冻伤皮肤的科普小视频,也能看到中科院青藏科考的纪实视频。截止目前,该账号抖音粉丝达88.7万,总获赞量超117万。

同时,为了激发知识科普类短视频的供给与消费,抖音还在今年3月推出“DOU知计划”,为知识类短视频创作者提供各类激励计划,包括开通5分钟长视频权限。

不过,这只是抖音里泛知识视频的冰山一角。

截止今年4月底,抖音上粉丝过万的知识类创作者近2.9万个,累计视频播放量近6600亿;抖音科普类短视频的单条播放量,高出抖音整体条均播放量近4倍。

显然,在庞大的市场需求面前,抖音用户对泛知识短视频的消费力正在不断提升,而且在以泛娱乐内容为主导的抖音平台上,这类知识内容创作者的规模和生产力也在逐步提升。

当然,抖音也非首个发力泛知识内容的短视频平台。

2016-2017年,当泛知识短视频兴起之时,百度推出秒懂视频,其将百科图文内容视频化,从1-3分钟的视频讲解人物生平亦或历史大事件。

据百度百科产品架构师杨明璐介绍,截止2018年底,百度百科旗下小视频秒懂百科的日均播放量已从700万增长到5000万。

百度这边发展“视频百科”不亦乐乎,前风行创始人吴江春则带队推出了“好兔视频”,专注 “泛知识、泛技能”领域,下设百科、窍门、摄影、美食等多个垂直频道,上线三个月新增用户达300万。

据地歌网了解,好兔视频目前共拥有约12个垂直频道,包括百科、手工、旅行等,其中子频道数量达百余个,其中不乏飞碟说、视知等头部知识自媒体。

和抖音类似,这些内容平台通过聚拢知识类PGC,打出泛知识内容垂直长板,相较于千篇一律的泛娱乐内容,这些知识性内容和体育、二次元一样,能聚拢起忠诚度更高的用户,平台也得以不断强化“人-内容-关系”的铁三角。

显然,对平台而言,通过深耕垂直内容,驱动用户增长并加强用户忠诚度,这是在信息爆炸时代,内容平台实现实现增量和守住存量的必经之路。

当然,这只是知识类视频平台的冰山一角。

如前所述,无论抖音还是好兔视频,供给方的内容生产者本身已经壮大,需求方的用户消费欲望也是现实存在的,这些平台对内容提供方而言,不过是多增加一个传播渠道,差距只在于流量的多与少。

因此,这类独立App更多是要通过内容的广域覆盖实现用户增长,并借此实现快速变现,而在泛知识内容本身,这些App的专注度和深耕程度远逊于知乎、得到等平台。

这是当下大量泛知识类App的痛点。

在这些App之外,一些知识类平台则是走出了差异化路线,并且跑通了商业闭环,比如在微信里生长出的新一波泛知识类视频平台。

2016年,本科毕业仅仅两年的黄冠创办了“荔枝微课”,并且围绕微信生态展开多重布局,包括公众号、H5和小程序。

和得到、知乎类似,荔枝微课专注于提供知识付费内容,形式以音频为主,也包括部分中长视频,目前已服务超50万的内容生产者,月入10万的授课者达106位。

相较于其他知识付费平台,荔枝微课的优势在于借助微信这样庞大的社交流量池,让他的知识课程在社交网络中实现裂变。目前,荔枝微课也支持用户参与课程分销,由此赚取分佣收入。

借助这种裂变形态,荔枝微课的公众号矩阵粉丝数超过3500万。

同样身处微信生态里的创客匠人走上了和荔枝微课相似的路径,但相较于后者,创客匠人则专注于提供SaaS服务,且内容形态聚焦于视频端,截止去年9月,其平台总量超过1亿,服务的知识付费商家超过30万。

除后端的SaaS服务之外,创客匠人在前端也是为内容生产者搭建H5页面,并让知识课程在微信社交池中流动起来,充分释放C端红利。

相较于独立App,这种在微信生态内的知识类平台有着不少优势。首先,这类平台主要服务于中小教育机构,内容更为垂直且具备差异化竞争力;其次,这类平台在内容生产过硬的基础上,更是借助微信的庞大社交流量,在关系链路上实现了重大突破。

因此,无论泛知识内容平台如何创新,“人-内容-关系”都需要得到三位一体的强化。

当然,独立的知识类App专注于挖掘垂直内容,依附于微信生态的知识服务商实现了用户关系的爆破,但最终,这二者仍要受到需求变化的影响。

如前所述,用户需求带动了知识内容与平台的爆发,但从需求角度观察,用户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种变化的内外原因又是什么?

技术催生需求

毋庸置疑,视频将是5G在应用端引爆的第一个落点。

正如笔者在《短视频急行军》一文中所言,5G将极大降低用户的视频消费成本,这会促进用户对内容消费的再次升级。在5G环境下,15秒视频过于短平快,将难以满足用户日新月异的消费需求。

“加时”成为各家平台的必然选择。

如今,抖音宣布即将开放15分钟视频拍摄时限,快手也被曝在内测10分钟视频,而类似腾讯视频这样的长视频平台,也在尝试时长1-10分钟的“火锅剧”。

视频时长逐渐趋于10-15分钟,这接近于阅读一篇5000字长文的时间,而在5G环境下,用户观看视频会和阅读图文一样便捷且节约成本。

5G的高速传输与低时延突破了视频时长的限制,也为泛知识短视频的延伸发展做好了准备,时长将不再成为这类内容的限制条件之一。

因此,技术变革之下,内容端也在发生变化。

15秒的视频满足了小哥哥小姐姐的表演需求,那15分钟的视频满足了什么需求?如前所述,现今泛知识短视频的时长均保持在3-5分钟内,部分资讯短视频的时长甚至会超过10分钟。

泛知识内容和资讯类似,视频有着固定的主题,并且要阐述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探讨事件原理,必要时增加第三方采访,并进行命题延展,升华内容主题。

以“柴知道”最新一期节目《母乳比普通奶粉好在哪?》为例,作者以世卫组织文件引出主题,借助化学公式阐述母乳中人乳脂与奶粉所含脂肪的差异,由此证明母乳的优势所在,并外延介绍了目前配方结构高度接近母乳的几种奶粉。

“柴知道”栏目《母乳比普通奶粉好在哪?》

这些内容是15秒短视频所不能承载的。

显然,这些泛知识内容与资讯内容类似,具备很强的媒体思维,追求专业性,注重叙事性和逻辑性,而当泛娱乐化视频逐渐趋同时,这种硬核知识内容有望脱颖而出。

泛知识类视频随着需求变化将进一步爆破,但就目前的内容形态而言,泛知识类视频还有巨大的增长空间和可挖掘形式。

首先,无论“问鉴”还是“柴知道”,这些视频内容偏科普性质,专注于解释自然学科或人文学科,但随着泛知识视频逐渐增长,其内容风格将更加趋于实用性。

例如目前的蜜蜂TV,专注于呈现农业种植常识与技巧;例如问视上专注于回答法律问题的“律师一姐”,上述内容创作者都致力于从经验出发,为用户提供实用性内容。

相较于科普类内容,这类经验性内容更具可操作性,能满足用户即时需求,培养更高的用户忠诚度,且经验和专业本身也是内容创作者建立起的竞争门槛。

因此,内容平台仍要坚持发力经验性内容。

其次,在视频需求爆发的背景下,泛知识短视频将面临更多的应用场景,教育便是其中之一。以近期果壳网推出“吱扭”短视频为例,其将知识内容设置成“情境提问-给出选项-用户选择-公布答案”的形式,这与常规的学习方式极为相近。

同时,吱扭App上还有例如“小升初挑战赛”、“中西方古画对比”等内容,这些涉及中小学学科的内容,再加上问答交互形式,将使“吱扭”成为重要的课外在线教育工具。

显然,泛知识内容逐渐成熟后,其将对在线教育领域起到极大助力,尤其是提升儿童的课外知识储备和自身修养。

可见,5G技术爆发后,泛知识短视频还将有更大的想象空间。

从2015年至今,泛知识短视频一直是内容赛道上的重要力量,但今时今日,5G将为泛知识短视频带来新变局,视频变长、视频观看成本下降,在这些外部助力之下,用户需求、内容生产者和视频平台都在闻风而动,不断寻找泛知识短视频的新突破口。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