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能量极正的词语都能被玩坏的社会,工匠精神能走多远?

自从罗永浩开始做手机,这个工匠精神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嘴巴。这也让这个工匠精神这个词走进了很多人的耳朵里。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工匠精神这个词还是比较模糊——你们整天叨叨工匠精神,到底什么才是工匠精神?

你拿个锤子敲了一辈子钉子你就工匠精神了?你在哪里装卸了一辈子的集装箱装到退休你就工匠精神了?你雕刻了一辈子木雕作品几十万件你就工匠精神了?你在手术台上无失误工作5000个小时你就工匠精神了?

非也。

你敲钉子敲了一辈子,但是你敲的每根钉子都没有完全钉进去。你装卸集装箱装了一辈子,一辈子没有改进过你的装卸方法和提升过装卸效率。你雕刻了几十万件木雕,都是临摹,没有创新,没有审美。你在手术台上无失误工作5000小时,每个伤口缝合处都会多一个伤疤,每个都是。如果这就是工匠精神,那你真是“工匠”!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手工制造业,毕竟是工匠们的精神风貌嘛。但是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其实算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优秀的素质内涵。那么,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1,热爱你的工作。很多人觉得这个简直就是扯淡,这不是咱们中国的“干一行爱一行”么?还真不是,日本人觉得你要想把你的工作做好,前提是你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这样你才有热情和主动性把它做好。没有这一点,工匠精神的精神基础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个最重要,但是却总是被我们忽略。我们总是在说我们要学习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但是回到公司之后还是抱怨工作太累没意思,抱怨上司傻逼智商低;做的表格只有你自己能看懂,做的ppt逻辑混乱让人不知所云,开会讲话没有边际没有重点,你还好意思说你喜欢日本的工匠精神?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儿子一开始并不是很想跟父亲学习寿司,后来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做寿司,于是把父亲的真传延续了下去。

2,不凑合,做到极致。当然,这个从手工业发展而来,因为手工制品一旦有什么瑕疵工匠心里明镜儿一样,所以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产品从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出去,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不可以,要知道日本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的,有时候宁愿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声。这种不凑合的态度流传到了现代很多日本大企业中去,特别是丰田的精益生产。一旦出现瑕疵,立马亮红灯示意,及时处理掉,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进入市场。当然,这种不凑合做到极致的做法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你去日本大街上溜达一圈,你会发现他们的店铺招牌都做的非常漂亮,不论是材质还是设计,都是非常恰到好处,美不胜收。当然,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之下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优点。作为生产者,理应对产品负责,理应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负责,而负责任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把生产的产品做到最好。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太差,这才让日本人在这方面显得太过难能可贵。没办法,自己不争气,就别怪别人把你甩在后边。

3,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他们善于从世界范围的广度来关注技术发展的状况,不断地学习世界的最新技术,然后要么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结合,要么根据自己对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理解把这项技术加以改进提高,坐到更好。美国人发明了半导体,但是索尼公司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缩小,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欧洲人发明了汽车,但是日本这个后期汽车之秀却把自己的汽车前辈干得惊慌失措;美国人发明了CCD传感器,可是日本人却研发出了自己的单反,并且品牌知名度超过了欧洲和美国老牌企业。为什么中国人都跑去日本买马桶盖?抽水式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人却在一个马桶盖上用了这么多心思。在这一个小小的马桶盖上,加入了集便盖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

4,主体性或者说人性化。后工业时代之后,人的主体性在消失。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中,克劳福德说到,“作为消费者,我们被庞大的不可抗力量所控制;而作为工作者,我们每个人的主体性慢慢消失。”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其实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他们把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传递到了自己的产品中去,他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制造产品,让买到产品的人能感受到产品背后产品生产者的存在,而不会以为这个产品仅仅是生产线上下来的冰冷的工业品。当然,这需要作为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性化的思维方式。

当然,这种工匠精神其实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日本人的名族性格,不过这种工匠精神已经从以前的工作作坊走到了当前的各个方面,其背后的这些素质已然融入到了日本人的工作、生活中去。不过,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独有的,德国作为一个机械强国,一样也有工匠精神。当然,现在很多人把工匠精神等同为认真,虽然有把工匠精神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只要是传播出了工匠精神的正面价值,都是值得鼓励的。在这一点上,经常夸耀日本人和把工匠精神挂在嘴上的罗胖子确实做了一件好事。有仇日情绪的人肯定恨死了这个罗胖子,不过罗胖子肯定不在乎。他确实不用在乎,因为有仇日情绪的人脑子是不清醒的,脑子不清醒的人肯定不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另外,我国有个特色,就是一个词刚出来的时候j正能极其量,但是被我们奇怪的营销界专家使用之后,这个词的含义就会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了这个词本身的反面,比如“创业”。所以,“工匠精神”要小心了,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企业开始滥用工匠精神了。

我的疑问是:在一个能量极正的词语都能被玩坏的社会,工匠精神能走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

在一个能量极正的词语都能被玩坏的社会,工匠精神能走多远?

自从罗永浩开始做手机,这个工匠精神就没有离开过他的嘴巴。这也让这个工匠精神这个词走进了很多人的耳朵里。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工匠精神这个词还是比较模糊——你们整天叨叨工匠精神,到底什么才是工匠精神?

你拿个锤子敲了一辈子钉子你就工匠精神了?你在哪里装卸了一辈子的集装箱装到退休你就工匠精神了?你雕刻了一辈子木雕作品几十万件你就工匠精神了?你在手术台上无失误工作5000个小时你就工匠精神了?

非也。

你敲钉子敲了一辈子,但是你敲的每根钉子都没有完全钉进去。你装卸集装箱装了一辈子,一辈子没有改进过你的装卸方法和提升过装卸效率。你雕刻了几十万件木雕,都是临摹,没有创新,没有审美。你在手术台上无失误工作5000小时,每个伤口缝合处都会多一个伤疤,每个都是。如果这就是工匠精神,那你真是“工匠”!

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其实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最初来源于手工制造业,毕竟是工匠们的精神风貌嘛。但是我们今天说的工匠精神其实算是一种广泛意义上的概念,也就是工匠精神所代表的优秀的素质内涵。那么,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到底是什么呢?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概括。

1,热爱你的工作。很多人觉得这个简直就是扯淡,这不是咱们中国的“干一行爱一行”么?还真不是,日本人觉得你要想把你的工作做好,前提是你一定要热爱你的工作,这样你才有热情和主动性把它做好。没有这一点,工匠精神的精神基础是不存在的。其实这个最重要,但是却总是被我们忽略。我们总是在说我们要学习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但是回到公司之后还是抱怨工作太累没意思,抱怨上司傻逼智商低;做的表格只有你自己能看懂,做的ppt逻辑混乱让人不知所云,开会讲话没有边际没有重点,你还好意思说你喜欢日本的工匠精神?寿司之神小野二郎的儿子一开始并不是很想跟父亲学习寿司,后来学了一段时间之后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做寿司,于是把父亲的真传延续了下去。

2,不凑合,做到极致。当然,这个从手工业发展而来,因为手工制品一旦有什么瑕疵工匠心里明镜儿一样,所以他们不允许这样的产品从自己的手工作坊里出去,即使是很小的瑕疵也不可以,要知道日本人是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的,有时候宁愿死也不愿意破坏自己的名声。这种不凑合的态度流传到了现代很多日本大企业中去,特别是丰田的精益生产。一旦出现瑕疵,立马亮红灯示意,及时处理掉,不让有瑕疵的产品进入市场。当然,这种不凑合做到极致的做法其实体现在很多方面,比如,你去日本大街上溜达一圈,你会发现他们的店铺招牌都做的非常漂亮,不论是材质还是设计,都是非常恰到好处,美不胜收。当然,如果你仔细想想的话,其实这一点在市场经济之下并不是什么值得夸耀的优点。作为生产者,理应对产品负责,理应对购买产品的消费者负责,而负责任中最基本的一条就是把生产的产品做到最好。很多人在这方面做得太差,这才让日本人在这方面显得太过难能可贵。没办法,自己不争气,就别怪别人把你甩在后边。

3,善于学习和钻研。具有工匠精神的日本人从来不是闭门造车,他们善于从世界范围的广度来关注技术发展的状况,不断地学习世界的最新技术,然后要么与自己原有的技术相结合,要么根据自己对于技术和市场需求的理解把这项技术加以改进提高,坐到更好。美国人发明了半导体,但是索尼公司把它内化为自己的技术、缩小,造就了庞大的民用电子市场;欧洲人发明了汽车,但是日本这个后期汽车之秀却把自己的汽车前辈干得惊慌失措;美国人发明了CCD传感器,可是日本人却研发出了自己的单反,并且品牌知名度超过了欧洲和美国老牌企业。为什么中国人都跑去日本买马桶盖?抽水式马桶是英国人发明的,但是日本人却在一个马桶盖上用了这么多心思。在这一个小小的马桶盖上,加入了集便盖加热、温水洗净、暖风干燥、杀菌等多种功能。

4,主体性或者说人性化。后工业时代之后,人的主体性在消失。在《摩托车修理店的未来工作哲学》中,克劳福德说到,“作为消费者,我们被庞大的不可抗力量所控制;而作为工作者,我们每个人的主体性慢慢消失。”日本人的工匠精神其实在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说就是他们把自己作为人的主体性传递到了自己的产品中去,他们从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制造产品,让买到产品的人能感受到产品背后产品生产者的存在,而不会以为这个产品仅仅是生产线上下来的冰冷的工业品。当然,这需要作为生产者和管理者要具有人文情怀和人性化的思维方式。

当然,这种工匠精神其实大部分还是来源于日本人的名族性格,不过这种工匠精神已经从以前的工作作坊走到了当前的各个方面,其背后的这些素质已然融入到了日本人的工作、生活中去。不过,工匠精神其实并不是日本人独有的,德国作为一个机械强国,一样也有工匠精神。当然,现在很多人把工匠精神等同为认真,虽然有把工匠精神以偏概全的嫌疑,但是只要是传播出了工匠精神的正面价值,都是值得鼓励的。在这一点上,经常夸耀日本人和把工匠精神挂在嘴上的罗胖子确实做了一件好事。有仇日情绪的人肯定恨死了这个罗胖子,不过罗胖子肯定不在乎。他确实不用在乎,因为有仇日情绪的人脑子是不清醒的,脑子不清醒的人肯定不是具有工匠精神的人。

另外,我国有个特色,就是一个词刚出来的时候j正能极其量,但是被我们奇怪的营销界专家使用之后,这个词的含义就会扭曲变形,甚至成为了这个词本身的反面,比如“创业”。所以,“工匠精神”要小心了,因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已经有企业开始滥用工匠精神了。

我的疑问是:在一个能量极正的词语都能被玩坏的社会,工匠精神能走多远?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