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为了让人们能在旅行中追溯传统、传承文化,爱彼迎做了这么一件事儿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为了让人们能在旅行中追溯传统、传承文化,爱彼迎做了这么一件事儿

爱彼迎推出“溯∙承”系列活动,让所有人享受一场“非遗之旅”。

记者 | 底伊乐

在北京的都一处烧麦亲手制作一个集手作工序和压花工艺于一体的烧麦尝尝;在广州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广式宫灯,认识并了解神奇的榫卯结构;在成都让时间回到南宋时期,看看那时的火龙灯舞是怎样衬托传统节庆的氛围;在黔东南试着学习侗族大歌这一古老而特别的传颂方式,了解另一种沟通的美妙语言和侗族文化……

文化体验式旅行,已经成为了人们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体验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旅行,或许在年轻人之间还很新鲜和充满未知性。

那么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QQ浏览器和DIICH非遗大数据平台在2018年共同推出的《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中指出,对年轻人而言,非遗的多元跨界深受欢迎,00后更偏爱二次元的表现形式;24—30岁这一群体则偏爱综艺节目及影视剧的非遗传播形式;30岁以上的人群会更多地选择将非遗与线下体验和旅行相结合。麦肯锡2018年的“迷思与真相:中国出境游市场深度观察”调查显示,参观地标性景点已不再是中国游客前往某地的首要原因。相反,如今人们的心态更为开放,有61%的受访者希望在旅途中能多多体验当地生活。

此外,爱彼迎今年与World Tourism Alliance联合也推出了一份《旅游创新和文化保护报告》,针对中国非遗文化做了更细的分析,其中有96%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参加爱彼迎的体验,是因为想接近更本土、更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此外,有83%的参与者表示在外旅行时会选择参与各类体验。

人们喜欢去线下体验非遗,喜欢在旅途中感受并了解非遗文化,也更愿意在非遗产品上实现消费购买。

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想有一次非遗体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往往这种机会并不多,极少的接触也让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隐隐担忧。

“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很多新鲜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传统手工艺越来越没人理睬。”北京都一处烧麦第八代传承人吴华侠感叹道。在她看来,把自己的感情做进食物里,让吃的人了解它的由来和典故,才是有意义的。

没有歌词文本和乐谱的侗族大歌,潘萨银花开口就能唱一千多段。她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人们口中的“银花奶奶”,“每当我唱高音时,就感觉像是和飞鸟在交谈,和神明在对话”。但银花奶奶也有自己的苦恼,她觉得中国很多的老传统文化如今都慢慢不见了。

的确,这是如今传统文化、非遗文化面临的难题。对年轻人来说,体验传统文化的旅行,是要真正了解美食背后的传统含义、接触传统民族合唱的新种类,进而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才算是融到了传统文化之中。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一个领路人、一个平台或一次契机,能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传统文化中,有更深的了解和感知。

而爱彼迎最近启动的“溯∙承”系列活动和由非遗传承人发起的非遗体验,就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机会。为了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承意识,爱彼迎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新生代艺术家前往北京、广州、成都、和黔东南四地,与代表当地文化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跨界合作与交流,了解传统工艺与文化的匠心精神和精湛的工艺,并带着学习到的非遗体验和灵感,用年轻一代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与创造,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将其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爱彼迎还同步上线了40个在北京、广州、成都和贵州省黔东南的体验,将看似“遥远”和“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每一段旅行当中。届时,几十位非遗传承人作为体验达人将接待海内外游客,通过手作、讲解和实践的形式,让人们更地道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传统手工技艺、茶艺、陶艺、传统美食、戏曲武术、音乐绘画、民族歌舞等,都将不再神秘。从此,自己手绘广式红木宫灯、亲手制作传承了300年美味的烧麦打造精致的苗族银饰学习蜀绣、在青山脚下学习功夫不再是梦。

这些体验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被忽视许久的领域,也让爱彼迎成功开启了一个“共享住宿+文化体验”的新模式,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

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年轻人爱上非遗,爱上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一种跨界与创新。在“溯∙承”间,用一餐美食、一首歌和一件工艺品,记录下“传承”的场景,感受非遗之美。

不妨现在就开启一段属于你的非遗之旅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Airbnb

1.8k
  • 爱彼迎中国出境游业务持续复苏,预计年底将反超2019年
  • 爱彼迎中国:今年清明节假期出境游搜索热度已超去年同期2.5倍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为了让人们能在旅行中追溯传统、传承文化,爱彼迎做了这么一件事儿

爱彼迎推出“溯∙承”系列活动,让所有人享受一场“非遗之旅”。

记者 | 底伊乐

在北京的都一处烧麦亲手制作一个集手作工序和压花工艺于一体的烧麦尝尝;在广州学习如何制作一个广式宫灯,认识并了解神奇的榫卯结构;在成都让时间回到南宋时期,看看那时的火龙灯舞是怎样衬托传统节庆的氛围;在黔东南试着学习侗族大歌这一古老而特别的传颂方式,了解另一种沟通的美妙语言和侗族文化……

文化体验式旅行,已经成为了人们旅行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体验传统文化、非遗文化的旅行,或许在年轻人之间还很新鲜和充满未知性。

那么传统文化对于当代年轻人而言,到底是一个怎样的存在?

QQ浏览器和DIICH非遗大数据平台在2018年共同推出的《中国互联网用户非遗认知与需求调研报告》中指出,对年轻人而言,非遗的多元跨界深受欢迎,00后更偏爱二次元的表现形式;24—30岁这一群体则偏爱综艺节目及影视剧的非遗传播形式;30岁以上的人群会更多地选择将非遗与线下体验和旅行相结合。麦肯锡2018年的“迷思与真相:中国出境游市场深度观察”调查显示,参观地标性景点已不再是中国游客前往某地的首要原因。相反,如今人们的心态更为开放,有61%的受访者希望在旅途中能多多体验当地生活。

此外,爱彼迎今年与World Tourism Alliance联合也推出了一份《旅游创新和文化保护报告》,针对中国非遗文化做了更细的分析,其中有96%的参与者表示,他们参加爱彼迎的体验,是因为想接近更本土、更原汁原味的生活体验。此外,有83%的参与者表示在外旅行时会选择参与各类体验。

人们喜欢去线下体验非遗,喜欢在旅途中感受并了解非遗文化,也更愿意在非遗产品上实现消费购买。

年轻人喜欢传统文化,想有一次非遗体验,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往往这种机会并不多,极少的接触也让传统文化和非遗文化的传承人隐隐担忧。

“如今网络这么发达,很多新鲜事物吸引着人们的眼球,传统手工艺越来越没人理睬。”北京都一处烧麦第八代传承人吴华侠感叹道。在她看来,把自己的感情做进食物里,让吃的人了解它的由来和典故,才是有意义的。

没有歌词文本和乐谱的侗族大歌,潘萨银花开口就能唱一千多段。她是侗族大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是人们口中的“银花奶奶”,“每当我唱高音时,就感觉像是和飞鸟在交谈,和神明在对话”。但银花奶奶也有自己的苦恼,她觉得中国很多的老传统文化如今都慢慢不见了。

的确,这是如今传统文化、非遗文化面临的难题。对年轻人来说,体验传统文化的旅行,是要真正了解美食背后的传统含义、接触传统民族合唱的新种类,进而了解一个民族的历史和当地人的生活方式,才算是融到了传统文化之中。

很多时候,人们缺少一个领路人、一个平台或一次契机,能带领他们真正地走进传统文化中,有更深的了解和感知。

而爱彼迎最近启动的“溯∙承”系列活动和由非遗传承人发起的非遗体验,就给了人们这样一个机会。为了吸引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与传承意识,爱彼迎邀请了四位不同领域的新生代艺术家前往北京、广州、成都、和黔东南四地,与代表当地文化的非遗传承人进行跨界合作与交流,了解传统工艺与文化的匠心精神和精湛的工艺,并带着学习到的非遗体验和灵感,用年轻一代全新的视角来诠释与创造,作为新一代传承人将其代代相传。

与此同时,爱彼迎还同步上线了40个在北京、广州、成都和贵州省黔东南的体验,将看似“遥远”和“陌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到每一段旅行当中。届时,几十位非遗传承人作为体验达人将接待海内外游客,通过手作、讲解和实践的形式,让人们更地道的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那些隐藏在街头巷尾的传统手工技艺、茶艺、陶艺、传统美食、戏曲武术、音乐绘画、民族歌舞等,都将不再神秘。从此,自己手绘广式红木宫灯、亲手制作传承了300年美味的烧麦打造精致的苗族银饰学习蜀绣、在青山脚下学习功夫不再是梦。

这些体验可以让更多年轻人关注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被忽视许久的领域,也让爱彼迎成功开启了一个“共享住宿+文化体验”的新模式,重新定义旅行的意义。

用年轻人的方式,让年轻人爱上非遗,爱上传统文化,成为了当下一种跨界与创新。在“溯∙承”间,用一餐美食、一首歌和一件工艺品,记录下“传承”的场景,感受非遗之美。

不妨现在就开启一段属于你的非遗之旅

图片来源:品牌提供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