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设计周的大兵小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设计周的大兵小将

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奥运会的振奋,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原材料外向型的增长模式,开始向发展要质量,向庞大的国内市场要增长。

十年前,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GDP虽不足4000美元,也首次突破并跻身世界前100名的国家。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奥运会的振奋,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原材料外向型的增长模式,开始向发展要质量,向庞大的国内市场要增长。而内需的扩大与激活也面临两个新的形势,一是次贷危机乃至美联储QE以来的三年,美元汇率一年一个大数字地从8时代跌至6时代,国内民众的境外消费也在2012的时候破千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消费的视野开始转向海外,求新求异的购买倾向在异域文化的加持下第一次成规模的被放大。二是消费市场在经历了基本的数量和质量关注的时代后,更加看重品牌和设计,甚至更加看重奢侈品的赋能和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

现在想来十年并不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当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共和国60周年大庆期间,第一次把设计博览会的模式带入人们的视野的时候,第一次把在海外才能看到的“尖儿货”大批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那种来自异域的文化冲击不仅使京城的消费市场眼前一亮,随之而来的受众关注热潮更加刺激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市场的关注有力的证明了,扩大内需与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设计主张之间必然的关联性,证明了国内设计水平在下沉到工业设计与消费产业设计当中时,与国外设计水平的不同层面与程度的差距。

在那一届持续7天的大会上,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苹果公司第一次在中国的官方正式的渠道上展示了刚刚在6月的WWDC发布的史蒂夫乔布斯的iPhone3GS。顶着美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光环,顶着全球果粉和乔帮主的期待,数千人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华世纪坛博览会现场的门口排起了长龙,前所未有的通讯终端设备的制造与设计理念,不仅冲击着观众和消费者的视觉,也冲击着国内从深圳华强北到北京中关村,从通信运营商到OEM代工工厂的神经。罗湖口岸开始不断地出现棉大衣藏手机的闯关者,一台走私的水货iPhone3GS在北京北四环海龙大厦以6300多元的价格成功超越诺基亚N95成为新一代销售机皇。

随即在第二年的2010年,中国联通拿下了乔布斯的iPhone4手机的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渠道,以独家装载的WCDMA3G网络信号的国行版iPhone横扫了中国移动、并购了中国网通,成为了年度3G网络装机量第一的国内运营商。大量的手机用户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和超高速的3G移动网络,甚至线下的销售渠道也被洗牌,独立渠道专营手机的迪信通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至此,由深圳与河南组装的iPhone手机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博览会之后的第二年,得以在中国大陆官方渠道正式开售,这家创建于车库的公司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半退休的苹果股东沃兹尼亚克随即表示“可以放心地安享晚年”,富士康郭台铭一跃成为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单第136位。

那一年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设计人员齐聚北京,他们带来的2万件作品在全市8个展览中心展出。而这其中来自本土的参展品牌也格外吸引了国内消费者的目光,大家都在好奇,能够跟红点设计奖、iPhone手机站在一起的国内品牌是哪些?这时令人印象深刻又在意料之中的来自中国青岛的海尔蓦然出现在灯火阑珊的博览会中。海尔HFD647SS冰箱几乎重演了当年张瑞敏口中的扣掉商标与西门子PK的戏码,较小的商标设计并没有引起观众对于品牌的注意,相反对于产品的亮色外观与简洁高效的内部设计让许多观众误认为是舶来品。不知当时的观众中有没有罗永浩,一年后他带着西门子的三台问题冰箱来到西门子北京总部门口,众目睽睽之下挥起铁锤砸烂了它们。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中国制造2025、工业4.0联盟战略和新社群建设等国家级的概念和世界性趋势,不断涌现。在产业更新的主导下,不同国家社会之间的产业组织模式,也不断更新;城市生态的概念开始经历迭代,文明的光环之下人们的相处方式也被重新设计。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博览会也通过更多地关注国内产业的设计,来引导消费市场对于自主品牌的认同,也让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在研发设计上,认同设计的价值。同时通过走向世界的各种平行策展,以“中国设计国家队”的形式把更多来自中国的优秀设计投送到全世界的目光中。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说,“我们的团队每天都在与设计师互动,希望在开幕那天,这些互动都能够开花结果,让东西方的设计师在一起交流,碰撞出对人类文明能够产生贡献的火花”。

这十年间,设计博览会完美地展示了大兵小将的策展模式,用一串串系列的小主题驱动一个个大设计,把他们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闪烁着思想锋芒的画卷。从2009年的“设计无处不在”“设计故事”到2019年的“源创力量”“艺创生活”“城市更新”,从海尔冰箱到泡泡玛特,设计博览会一直在追求把具有独立思想的大设计搬上舞台,让精于独立思考的设计师可以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场景化的交流。就像本届博览会“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的策展人潘端峰说的:“我们之所以要与强调艺术和大设计的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博览会合作,就是为了让设计赞美历史。如果我们的历史里面没有了艺术、没有了设计,那我们的历史就是血腥、残暴和野蛮的。那些对于设计的每一次记录,其实就是对人类历史那些良善的美好的东西的记录,也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做设计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我们合作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互相在一起,让交流变得场景化,使艺术设计与发展规划融合,让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生。”

【专访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 王昱东】

【界面新闻】:

感谢王总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我们知道设计周到今年是十年整,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团队在做设计周的时候,秉承着哪些初衷?在攻克哪些难关时是令人印象深刻?

【王昱东】:

应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是从2009年开始举办,到今年是刚刚好是第十年,十年间我们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要说初心,实际上在2009年的时候,是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设计大会,来了全球几千位咱们著名的设计师,在北京来探讨设计产业的很专对非常专业的这些问题。在筹办大会的过程中,我们就在想一件事情,说这个大会他到北京召开是应该说很多年轮一次,说下次再轮到北京在召开这样的会,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因为很多城市都在争办这个活动,就像奥运会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也正刚刚经历了奥运,所以我们都在讨论奥运遗产,怎么样发扬继承。

所以当时我们也提出来举办世界设计大会,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首届亮相,因为世界设计大会号称是设计界的奥林匹克。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大会的举办,给北京留下一份遗产。所以也借鉴了当时国际上一些创意设计做的比较早,比较成功的城市,像伦敦米兰,我们发现他们都有像设计周这样的一个相当于创意创业设计方面的一个峰会机制,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就以国际性的创意产业峰会模式去开创一个属于北京的国际设计周。并通过设计周的举办,来把世界设计大会所带来的各界对设计的关注,也包括设计界对北京的持续的关注延续下去。

就是这样的一个初衷,我们把它定位在为设计师举办的一个这个盛会。因为设计周是我们首先是办给设计师的,因为设计师应该说在我们的所有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其实都都存在,都在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应该说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然后可能我们的普通的我们的消费者我们很少去知道或者关注真正的我们这些建筑,我们这些的产品背后的设计师到底是谁?我们可能知道它是哪个品牌的,甚至知道他是哪个明星代言的,但我们并不知道它是谁设计的。

因为过去的这十年就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一些建筑设计师从默默无闻,到后来地产界在宣传我们这房子是谁设计的?现在我们有很多明星设计师走到哪都有粉丝,确实是这些年带来的一个机会,在08年之前我们是还想象不了这样的情况。第二个应该说我们的工业制造,应该说这十年从更多的去仿照借鉴海外的这些产品的这种模式,到我们的自主创新,国之重器,上天的入地的海上的,像设计周这两年我们评出来的,从工程上的“青藏铁路”到我们制造业的“中国高铁”、“蛟龙号”,还有我们的神州神五飞船,这些大的制造业的突飞猛进,肯定在他的开端上都是来自于设计,这个是不用说的。

另外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层面。实际上在我们刚刚办设计周的时候,我们去看很多做得好一些的产品设计公司,基本上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计代工,按照国际品牌甲方的要求去给他做设计。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产品设计的订单,最后签约拿来看合同,只有5万元的计件设计收费。因为所有的技术条件都是人家提出来的,其实你也花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人家并不承认你的创造,而且不许署名。

但过了这十年之后,我们的这些产品设计,就已经不仅仅是设计的自主创新,也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自主创新。我们的消费者也更多的开始信任我们的国货,尤其我们看到消费品牌主导之下的新国潮开始影响我们的时尚行业,我们的电子消费行业。我用一个中国产品,不仅仅是爱国情怀,而是中国产品确实好,确实已经在很多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过了国外品牌,甚至国外出现了仿冒中国货的情况。所以应该说这十年也是的中国制造在设计层面突飞猛进的十年,所以我们说设计周碰上好时机了,不论从城市的发展,还是从咱们产业的发展,都有大的进步。

【界面新闻】:

我们一直认为未来设计周还会继续的推动国有的自主品牌的创新,和搭建国内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交流的平台。您觉得未来我们还有哪些的发展目标?现在是第一个十年,未来一个十年,要怎么做?

【王昱东】:

应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头,我们做了夯实基础和扩大规模的工作。因为说到我们设计周,实际上设计周一直在关注,我们说三个方面,因为设计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我觉得它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产品。既然是公共文化产品,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受众,就是我们的受众到底是谁。所以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受众就有三个层面,我们有市长,有市场,有市民。

为啥说有市长?因为北京设计周首先是政府主办的,她是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所以它的政府的需求和功能是很明确的。涉及到了像城市发展,产业的进步,消费的提振,甚至向一带一路向京津冀协同,这样的大的题材。在这种话题中没有政府的主导指导,这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我们今天在这块做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研讨,实际上也是因为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在张家湾建立设计小镇。

第二个我们关注说市场市场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一件事,把设计师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结合起来。像我们的设计师,很了不起的,北京的设计师每人的年均的GDP在140多万。基本上咱跟咱们中关村的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GDP是一样的,而且它实际上比其他产业占有的资源少多了,大多数时候就是一部电脑一个互联网。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非常低的能耗去创造这样的价值。但是也可能它对于市场的资讯,甚至说如果他在跨界的时候,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到处去找寻这样的机会。其实设计周就是把设计和市场需求去对接到一起的一个平台,我们也不断在找不同的行业进来。

另外我们再说市民。北京是一个联合国认定的设计之都,当时在设计之都的设定里,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市民的对于设计的认知,和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北京的设计周是群众运动是做的最好的,是我们每年大概都有接近50个会场在全城各地,因为我们也不想说只有一个会场,大家都去,那道路交通该拥堵了。我们同时也是希望这些分散的地点,能够让所有的居民感受到你的身边的设计和设计对身边环境的一种改变。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普遍性的活动。第一届的时候我们没有预想到,之前按照每天5000的人流量,结果每天都过万。确实因为当时我们第一次做设计周的博览会模式,觉得设计是不是有人看,真是心理是没把握。

所以就说到博览会,是我们对市长市场和市民的一个回应。应该说其实博览会是从去年开始做的,在这之前设计周整体是个大博览会,但是它是遍布全城的,有很多个展览在一起。后来有市领导提出来说,你设计周就是向全城都办的这种方式固然很好,但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群——就是在国庆其间进京旅游的人流。中国其他城市的,包括国际的人士来到设计周,要看完设计周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地方也大,然后内容也多上千项,他怎么去?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就我们开始把这个活动相对做固定,这样让大家来的时候能够看到我们的设计周,是一个集约的比较大的展场。实际上我们最后集约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博览会,一个是设计周每年的学术展放在世纪坛的。今年在世纪坛是70周年的设计,建立共和国的主题展。因为本身我们设计周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今年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是按照国庆标准办设计周,因为在咱们国庆期间,没有其他任何一项文化活动被批准举办,只有设计周,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北京对于设计周的重视。

这样的一个时期,我们去办设计周,实际上我们还是秉持了设计的,我们说为设计师来办的节日,我们从“建国形象设计”这样的一个角度,探讨了设计师在共和国建立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当然设计师其实不仅仅包括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我们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我们去看到所有的重点的国家象征设计如国旗,国徽,国歌,政协徽等等都是有他们的身影。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展览,让人们更加从这样一个角度认识设计的作用,也激励我们现在年轻的设计师们,现在在我们新的时代,还有更多的可以作为的事情。

【界面新闻】:

更多年轻的设计师现在集中到农展馆,我们对本届博览会有一个报道叫《设计周博览会的大兵小将》,就是在讲我们的博览会巧妙地用一个一个的小主题,然后为很多的大IP和“大设计”提供了平行展场,包括今年的和去年各种主题展。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文创产业,尤其是就是能够聚集起设计周这样资源的产业,未来在5G时代更多的以内容产业的角度切入市场,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也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我们设计博览会当中这些大兵小将们。

【王昱东】:

我们文化IP的部分,是主要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一些国际的,但是最主要的是把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也有当代的,怎么样通过设计把他IP化。

我们总说IP,实际上IP也有很多他知识产权,本来可能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比如小的脚本,我们作为设计周,我们去关注什么?我们去关注这个东西。这些这个故事,怎么样通过设计把它有形化世界化,甚至产品化,然后做什么,然后向制造业授权。

通过这样的授权,让制造业能够生产出来更多的文化的产品,然后满足咱们生活。我们也觉得一方面更多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的比较久远的历史文化,都被各界的咱们的这些设计师们,也包括这一些创作者们,把它发掘出来,然后变成了现在年轻人能够去接受能够去喜爱的形象。所以今年博览会中的CCIP主题展,是一个非常面向年轻群体的一个展览。这些年集聚在设计周上的文化ip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我们也有决心去打造属于咱们中国文化向全球进行ip授权的这样的大的这种平台,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我觉得从现在发展的势头上来说是非常好的。

【界面新闻】:

我们看到有很多比如欧洲的一些展,就把IP直接吸纳到自己手里,变成自己的产权了,并没有形成反哺。并且建立了成熟的通过这些开发授权得到增长产值实现上市的形式。对于我们的博览会而言,是否也会开创一些新的IP运作模式?

【王昱东】:

我们现在强调的IP运作,实际上从设计周的角度来讲,我们更提倡的是平台化是一种共享的模式,甚至是共同开发,就不是说既然我们在做这个展会,我们就不是要把IP握在手里让别人看不见,我们实际上是希望大家都看得见,而且就是IP的深化是需要众多设计师来参与的,也不是某一个IP的开发方自己就能完成所有事情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是我们说要走IP产品化的最后一公里。

所以我们现在在动员更多的设计的机构和IP的拥有者去进行沟通,也希望广大的设计师来参与IP的深度开发。这样未来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原始IP的拥有者和设计师,共同去开发深化了的IP的产品产业,然后设计师和原始IP用方,共同拥有新的IP的相当于知识产权,然后再把这个去授权到设计应用上面,因为实际上在授权这个过程中,就像你说的,咱们有咱们的新模式,我觉得新模式是什么?我们应对市场变化会比较快,所以我们提倡设计师和IP拥有方,共同拥有我们叫“IP再开发”的产权,因为是需要设计师去跟被授权方深度合作的,他在下一步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把一个图形印个马克杯上印到T恤衫上就完了,可能会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开发,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电商的发展又应该说在国际上也是5G发展速度最快的,都是应该说超过了国际上大部分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它的消费业态完全是一个新业态。所以实际上不会简单的一个授权拿去简单的也这个复刻,就能够有非常好的市场,或者说有长久的市场,一定是跟设计师长期合作,去完成品牌化的操作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也觉得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我们在IP展平台上需希望去能够培育出来的。

另外当然我们也有很重头的有我们的非遗设计的展览。非遗设计应该说我们也一直在倡导非遗设计是保护非遗的一种非常好的这种方式。因为有的时候非遗它甚至是一种是工艺手法,它形成产品化的时候,有时候非常困难。设计周的工作是通过设计师,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了解,然后对工艺流程,甚至工艺中所需要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进行重新的设计,然后形成新的工艺的手法,更加满足现代消费的这种需求。原汁原味的非遗的产品,它应该是被保护,或者说甚至说建立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这里传承人机制,但是如果他要进入广大的消费领域,需要进行再设计。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希望非医不是奢侈品,我们希望非遗可以成为稍微贵一点的消费品,让更多喜爱非遗的人也消费的起。

【界面新闻】:

今年的博览会上,5号馆在做“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的特展,关注我们如何给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切入点。那么城市更新还有哪些新的触角是设计周关注的?

【王昱东】: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做城市更新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终极的目标。如果说到城市更新的具体这个点来讲,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三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对这个城市机理的一个修复.应该说我们现在是老城了,但之前他是新城是吧?他也有过年轻时代,他只不过是因为时间长了你没有修,因为中国的建筑其实它跟欧洲的建筑它还是有区别的。你看欧洲建筑,我们见到更多的是非常结实的石质的建筑,到后来一些它是水泥制的这种建筑,但中国的工程我们一直叫土木工程,对吧?我们是土的强加木头,后来到明朝以后开始用砖,砖其实还是土,它是用土烧出来的,它是有寿命的,它不是石质。

实际上很多人诟病说中国一弄就拆。我是学考古的,中国古代对于建筑的认知就是要经常拆的,因为他墙是土的,过一些年头,他一定是经过拆,把这个就是能够用的木材留下来,值得用的只有木材,剩下的就是土。包括砖瓦都是拿土能烧出来也很快的过程。所以实际上它不断的翻修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个特色,我觉得中国的可持续跟我们欧洲说的这种可持续不一样,他要结实,它要放到那就1万年。我们是说我们每一代可以去更新它,其实我们这种方式更环保,一我们一根木头会用好几代人,柱梁是轻易不会换的。只是说我们不能说把传统四合院拆了,然后我盖一个小二层,完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这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我们在这个层面的城市更新里,就是对城市肌理的修复,我们不仅仅要保留明清以来的建筑和他的生活痕迹,我们对于解放前的,民国时期的,包括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这种有年代感的城市的这种痕迹,实际上都会做比较仔细的保留。也不是说要把他明天全变成明清北京城这样的样子。

所以我们提的是城市肌理的修复。第二个我们现在做的实际上是生活的便利和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基本的问题。包括建筑新的建筑材料,这些肯定是应用的,我们这个要保持风貌,不是说还要保持原来不方便的这种,毕竟老城里头有很多不方便。新材料进来,新技术新理念要进来,我们在看不见的地方要埋着我们很花了资金花了精力去做的新技术,要让大家的生活更便利,在老城里的生活也要跟我们新区的生活一样的品质。

我们在这个层面里头做了共建共生的概念,还有更加文艺一点的,我们在公共院里头做了小的图书馆,和小朋友们可以在一起做作业的地方,然后大家可以在一起下棋唱戏的地方,还有小的手工艺社,大家在一块老大妈教年轻姑娘打毛衣,这样的共生的这种方式就也在这个胡同里头去呈现出来。

原来我们最早就是设计周刚开始的时候,在大栅栏始跟地方的政府地方的房企开始合作做这事儿,那时候没有合适的设计师。因为没有咱们没有做城市更新的专家,咱们的设计师都是擅长于万丈高楼平地起。于是大家就从最基础的概念手绘开始,那时候画的也很快,但是一个成形的老胡同,一个老的院落,一个小的十几平米的老宅,怎么去更新到一种宜居的状态,这个确实是设计周跟这些设计师们一起摸爬滚打这些年做出来的。当时是杨梅竹斜街,现在是世界级的网红的街道了,被评为是全球最有活力街道之一。

所以现在去每年最显着的时候,就是每年设计周的时候,你看很多胡同都很活跃,里面有很多年轻人的项目,很多我们说新国潮这些项目在里头去发生,追随着这些来到胡同居住,比如青山周平王,也有很多年轻人说,我这道胡同居住也是我的一个选择,我放弃开车了,我就共享单车了,我就走路坐地铁了,这样的这个人也不少,而且他们的入住也带来了胡同的新的,应该说新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觉得城市更新实际上是多层面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建筑师去进行改造,而是从整个的生活的可持续化,怎么样去做,所以每年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们去各个社区各个胡同转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设计周的大兵小将

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奥运会的振奋,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原材料外向型的增长模式,开始向发展要质量,向庞大的国内市场要增长。

十年前,北京国际设计周第一次与公众见面的时候,中国的GDP总量已经位列世界第三,仅落后于美国和日本,人均GDP虽不足4000美元,也首次突破并跻身世界前100名的国家。经历了整整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与北京奥运会的振奋,那时的中国已经不满足于原材料外向型的增长模式,开始向发展要质量,向庞大的国内市场要增长。而内需的扩大与激活也面临两个新的形势,一是次贷危机乃至美联储QE以来的三年,美元汇率一年一个大数字地从8时代跌至6时代,国内民众的境外消费也在2012的时候破千亿美元跃居世界第一,消费的视野开始转向海外,求新求异的购买倾向在异域文化的加持下第一次成规模的被放大。二是消费市场在经历了基本的数量和质量关注的时代后,更加看重品牌和设计,甚至更加看重奢侈品的赋能和品牌背后的文化故事。

现在想来十年并不是很久远之前的事情,当北京国际设计周在共和国60周年大庆期间,第一次把设计博览会的模式带入人们的视野的时候,第一次把在海外才能看到的“尖儿货”大批量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那种来自异域的文化冲击不仅使京城的消费市场眼前一亮,随之而来的受众关注热潮更加刺激了国内实体经济的各行各业。市场的关注有力的证明了,扩大内需与进一步打造自己的品牌和设计主张之间必然的关联性,证明了国内设计水平在下沉到工业设计与消费产业设计当中时,与国外设计水平的不同层面与程度的差距。

在那一届持续7天的大会上,来自加利福尼亚的苹果公司第一次在中国的官方正式的渠道上展示了刚刚在6月的WWDC发布的史蒂夫乔布斯的iPhone3GS。顶着美国优秀工业设计奖的光环,顶着全球果粉和乔帮主的期待,数千人在北京国际设计周中华世纪坛博览会现场的门口排起了长龙,前所未有的通讯终端设备的制造与设计理念,不仅冲击着观众和消费者的视觉,也冲击着国内从深圳华强北到北京中关村,从通信运营商到OEM代工工厂的神经。罗湖口岸开始不断地出现棉大衣藏手机的闯关者,一台走私的水货iPhone3GS在北京北四环海龙大厦以6300多元的价格成功超越诺基亚N95成为新一代销售机皇。

随即在第二年的2010年,中国联通拿下了乔布斯的iPhone4手机的中国大陆独家代理渠道,以独家装载的WCDMA3G网络信号的国行版iPhone横扫了中国移动、并购了中国网通,成为了年度3G网络装机量第一的国内运营商。大量的手机用户开始接触智能手机和超高速的3G移动网络,甚至线下的销售渠道也被洗牌,独立渠道专营手机的迪信通开始淡出人们的视野。至此,由深圳与河南组装的iPhone手机在首届北京国际设计周博览会之后的第二年,得以在中国大陆官方渠道正式开售,这家创建于车库的公司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上市公司,半退休的苹果股东沃兹尼亚克随即表示“可以放心地安享晚年”,富士康郭台铭一跃成为福布斯全球亿万富翁榜单第136位。

那一年共有来自45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名设计人员齐聚北京,他们带来的2万件作品在全市8个展览中心展出。而这其中来自本土的参展品牌也格外吸引了国内消费者的目光,大家都在好奇,能够跟红点设计奖、iPhone手机站在一起的国内品牌是哪些?这时令人印象深刻又在意料之中的来自中国青岛的海尔蓦然出现在灯火阑珊的博览会中。海尔HFD647SS冰箱几乎重演了当年张瑞敏口中的扣掉商标与西门子PK的戏码,较小的商标设计并没有引起观众对于品牌的注意,相反对于产品的亮色外观与简洁高效的内部设计让许多观众误认为是舶来品。不知当时的观众中有没有罗永浩,一年后他带着西门子的三台问题冰箱来到西门子北京总部门口,众目睽睽之下挥起铁锤砸烂了它们。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在这期间中国制造2025、工业4.0联盟战略和新社群建设等国家级的概念和世界性趋势,不断涌现。在产业更新的主导下,不同国家社会之间的产业组织模式,也不断更新;城市生态的概念开始经历迭代,文明的光环之下人们的相处方式也被重新设计。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博览会也通过更多地关注国内产业的设计,来引导消费市场对于自主品牌的认同,也让企业投入更多精力在研发设计上,认同设计的价值。同时通过走向世界的各种平行策展,以“中国设计国家队”的形式把更多来自中国的优秀设计投送到全世界的目光中。北京国际设计周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孙群说,“我们的团队每天都在与设计师互动,希望在开幕那天,这些互动都能够开花结果,让东西方的设计师在一起交流,碰撞出对人类文明能够产生贡献的火花”。

这十年间,设计博览会完美地展示了大兵小将的策展模式,用一串串系列的小主题驱动一个个大设计,把他们编织在一起构成一幅幅闪烁着思想锋芒的画卷。从2009年的“设计无处不在”“设计故事”到2019年的“源创力量”“艺创生活”“城市更新”,从海尔冰箱到泡泡玛特,设计博览会一直在追求把具有独立思想的大设计搬上舞台,让精于独立思考的设计师可以在一个自由的平台上场景化的交流。就像本届博览会“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的策展人潘端峰说的:“我们之所以要与强调艺术和大设计的北京国际设计周·设计博览会合作,就是为了让设计赞美历史。如果我们的历史里面没有了艺术、没有了设计,那我们的历史就是血腥、残暴和野蛮的。那些对于设计的每一次记录,其实就是对人类历史那些良善的美好的东西的记录,也就是我们存在的意义。我们做设计周还有一个目的,就是要让所有的我们合作的设计师和艺术家互相在一起,让交流变得场景化,使艺术设计与发展规划融合,让城市更新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共生。”

【专访设计周组委会副主任 王昱东】

【界面新闻】:

感谢王总接受界面新闻的采访。我们知道设计周到今年是十年整,在这样一个时间点上,我们想请您谈一谈北京国际设计周的团队在做设计周的时候,秉承着哪些初衷?在攻克哪些难关时是令人印象深刻?

【王昱东】:

应该说北京国际设计周是从2009年开始举办,到今年是刚刚好是第十年,十年间我们受到了各界的支持和关注。

要说初心,实际上在2009年的时候,是在北京召开了第一届世界设计大会,来了全球几千位咱们著名的设计师,在北京来探讨设计产业的很专对非常专业的这些问题。在筹办大会的过程中,我们就在想一件事情,说这个大会他到北京召开是应该说很多年轮一次,说下次再轮到北京在召开这样的会,那就不知道什么时候了。因为很多城市都在争办这个活动,就像奥运会一样。所以那个时候也正刚刚经历了奥运,所以我们都在讨论奥运遗产,怎么样发扬继承。

所以当时我们也提出来举办世界设计大会,作为北京国际设计周的首届亮相,因为世界设计大会号称是设计界的奥林匹克。我们也想通过这次大会的举办,给北京留下一份遗产。所以也借鉴了当时国际上一些创意设计做的比较早,比较成功的城市,像伦敦米兰,我们发现他们都有像设计周这样的一个相当于创意创业设计方面的一个峰会机制,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我们就以国际性的创意产业峰会模式去开创一个属于北京的国际设计周。并通过设计周的举办,来把世界设计大会所带来的各界对设计的关注,也包括设计界对北京的持续的关注延续下去。

就是这样的一个初衷,我们把它定位在为设计师举办的一个这个盛会。因为设计周是我们首先是办给设计师的,因为设计师应该说在我们的所有的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其实都都存在,都在做出非常大的贡献。但是应该说在此之前,并没有一个属于自己的节日,然后可能我们的普通的我们的消费者我们很少去知道或者关注真正的我们这些建筑,我们这些的产品背后的设计师到底是谁?我们可能知道它是哪个品牌的,甚至知道他是哪个明星代言的,但我们并不知道它是谁设计的。

因为过去的这十年就给大家带来了这样的机会,我们的一些建筑设计师从默默无闻,到后来地产界在宣传我们这房子是谁设计的?现在我们有很多明星设计师走到哪都有粉丝,确实是这些年带来的一个机会,在08年之前我们是还想象不了这样的情况。第二个应该说我们的工业制造,应该说这十年从更多的去仿照借鉴海外的这些产品的这种模式,到我们的自主创新,国之重器,上天的入地的海上的,像设计周这两年我们评出来的,从工程上的“青藏铁路”到我们制造业的“中国高铁”、“蛟龙号”,还有我们的神州神五飞船,这些大的制造业的突飞猛进,肯定在他的开端上都是来自于设计,这个是不用说的。

另外就是在我们的生活层面。实际上在我们刚刚办设计周的时候,我们去看很多做得好一些的产品设计公司,基本上在进行不同程度的设计代工,按照国际品牌甲方的要求去给他做设计。那个时候我们看到一个产品设计的订单,最后签约拿来看合同,只有5万元的计件设计收费。因为所有的技术条件都是人家提出来的,其实你也花了大量的工作,但是人家并不承认你的创造,而且不许署名。

但过了这十年之后,我们的这些产品设计,就已经不仅仅是设计的自主创新,也在进行品牌营销的自主创新。我们的消费者也更多的开始信任我们的国货,尤其我们看到消费品牌主导之下的新国潮开始影响我们的时尚行业,我们的电子消费行业。我用一个中国产品,不仅仅是爱国情怀,而是中国产品确实好,确实已经在很多的产品在性能上超过了国外品牌,甚至国外出现了仿冒中国货的情况。所以应该说这十年也是的中国制造在设计层面突飞猛进的十年,所以我们说设计周碰上好时机了,不论从城市的发展,还是从咱们产业的发展,都有大的进步。

【界面新闻】:

我们一直认为未来设计周还会继续的推动国有的自主品牌的创新,和搭建国内设计师和国外设计师交流的平台。您觉得未来我们还有哪些的发展目标?现在是第一个十年,未来一个十年,要怎么做?

【王昱东】:

应该说在过去的十年里头,我们做了夯实基础和扩大规模的工作。因为说到我们设计周,实际上设计周一直在关注,我们说三个方面,因为设计周它不是一个简单的活动,我觉得它是一个城市的公共文化产品。既然是公共文化产品,我们应该首先关注的是受众,就是我们的受众到底是谁。所以我们一直在说,我们的受众就有三个层面,我们有市长,有市场,有市民。

为啥说有市长?因为北京设计周首先是政府主办的,她是文化和旅游部和北京市政府共同主办,所以它的政府的需求和功能是很明确的。涉及到了像城市发展,产业的进步,消费的提振,甚至向一带一路向京津冀协同,这样的大的题材。在这种话题中没有政府的主导指导,这是不可想象的。就像我们今天在这块做张家湾设计小镇的研讨,实际上也是因为市委市政府确定了在张家湾建立设计小镇。

第二个我们关注说市场市场其实我们做的就是一件事,把设计师和市场的需求更多地结合起来。像我们的设计师,很了不起的,北京的设计师每人的年均的GDP在140多万。基本上咱跟咱们中关村的科技产业从业人员创造的GDP是一样的,而且它实际上比其他产业占有的资源少多了,大多数时候就是一部电脑一个互联网。在这样的情况下,以非常低的能耗去创造这样的价值。但是也可能它对于市场的资讯,甚至说如果他在跨界的时候,他可能没有那么多的精力去到处去找寻这样的机会。其实设计周就是把设计和市场需求去对接到一起的一个平台,我们也不断在找不同的行业进来。

另外我们再说市民。北京是一个联合国认定的设计之都,当时在设计之都的设定里,有一个关键的因素,是市民的对于设计的认知,和要求。所以我们看到北京的设计周是群众运动是做的最好的,是我们每年大概都有接近50个会场在全城各地,因为我们也不想说只有一个会场,大家都去,那道路交通该拥堵了。我们同时也是希望这些分散的地点,能够让所有的居民感受到你的身边的设计和设计对身边环境的一种改变。所以这是一个特别普遍性的活动。第一届的时候我们没有预想到,之前按照每天5000的人流量,结果每天都过万。确实因为当时我们第一次做设计周的博览会模式,觉得设计是不是有人看,真是心理是没把握。

所以就说到博览会,是我们对市长市场和市民的一个回应。应该说其实博览会是从去年开始做的,在这之前设计周整体是个大博览会,但是它是遍布全城的,有很多个展览在一起。后来有市领导提出来说,你设计周就是向全城都办的这种方式固然很好,但是没有考虑到一个人群——就是在国庆其间进京旅游的人流。中国其他城市的,包括国际的人士来到设计周,要看完设计周是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地方也大,然后内容也多上千项,他怎么去?所以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就我们开始把这个活动相对做固定,这样让大家来的时候能够看到我们的设计周,是一个集约的比较大的展场。实际上我们最后集约了两个东西,一个是博览会,一个是设计周每年的学术展放在世纪坛的。今年在世纪坛是70周年的设计,建立共和国的主题展。因为本身我们设计周也非常荣幸能够成为今年70周年庆祝活动的一部分。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是按照国庆标准办设计周,因为在咱们国庆期间,没有其他任何一项文化活动被批准举办,只有设计周,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央和北京对于设计周的重视。

这样的一个时期,我们去办设计周,实际上我们还是秉持了设计的,我们说为设计师来办的节日,我们从“建国形象设计”这样的一个角度,探讨了设计师在共和国建立过程中所作出的贡献。当然设计师其实不仅仅包括我们的专家学者,也包括我们的共和国的缔造者,在我们去看到所有的重点的国家象征设计如国旗,国徽,国歌,政协徽等等都是有他们的身影。我们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主题展览,让人们更加从这样一个角度认识设计的作用,也激励我们现在年轻的设计师们,现在在我们新的时代,还有更多的可以作为的事情。

【界面新闻】:

更多年轻的设计师现在集中到农展馆,我们对本届博览会有一个报道叫《设计周博览会的大兵小将》,就是在讲我们的博览会巧妙地用一个一个的小主题,然后为很多的大IP和“大设计”提供了平行展场,包括今年的和去年各种主题展。有人说像我们这样的文创产业,尤其是就是能够聚集起设计周这样资源的产业,未来在5G时代更多的以内容产业的角度切入市场,对这个问题您怎么看?也请您介绍一下今年我们设计博览会当中这些大兵小将们。

【王昱东】:

我们文化IP的部分,是主要是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当然也包括一些国际的,但是最主要的是把中国的文化,有传统的,也有当代的,怎么样通过设计把他IP化。

我们总说IP,实际上IP也有很多他知识产权,本来可能它只是一个故事,一个传说,或者说是一个很好的一个比如小的脚本,我们作为设计周,我们去关注什么?我们去关注这个东西。这些这个故事,怎么样通过设计把它有形化世界化,甚至产品化,然后做什么,然后向制造业授权。

通过这样的授权,让制造业能够生产出来更多的文化的产品,然后满足咱们生活。我们也觉得一方面更多的我们的传统文化,甚至我们的比较久远的历史文化,都被各界的咱们的这些设计师们,也包括这一些创作者们,把它发掘出来,然后变成了现在年轻人能够去接受能够去喜爱的形象。所以今年博览会中的CCIP主题展,是一个非常面向年轻群体的一个展览。这些年集聚在设计周上的文化ip的数量的增加和质量的提升,我们也有决心去打造属于咱们中国文化向全球进行ip授权的这样的大的这种平台,可能还需要时间,但是我觉得从现在发展的势头上来说是非常好的。

【界面新闻】:

我们看到有很多比如欧洲的一些展,就把IP直接吸纳到自己手里,变成自己的产权了,并没有形成反哺。并且建立了成熟的通过这些开发授权得到增长产值实现上市的形式。对于我们的博览会而言,是否也会开创一些新的IP运作模式?

【王昱东】:

我们现在强调的IP运作,实际上从设计周的角度来讲,我们更提倡的是平台化是一种共享的模式,甚至是共同开发,就不是说既然我们在做这个展会,我们就不是要把IP握在手里让别人看不见,我们实际上是希望大家都看得见,而且就是IP的深化是需要众多设计师来参与的,也不是某一个IP的开发方自己就能完成所有事情的。所以我们现在在做的工作是我们说要走IP产品化的最后一公里。

所以我们现在在动员更多的设计的机构和IP的拥有者去进行沟通,也希望广大的设计师来参与IP的深度开发。这样未来我们最希望看到的景象是原始IP的拥有者和设计师,共同去开发深化了的IP的产品产业,然后设计师和原始IP用方,共同拥有新的IP的相当于知识产权,然后再把这个去授权到设计应用上面,因为实际上在授权这个过程中,就像你说的,咱们有咱们的新模式,我觉得新模式是什么?我们应对市场变化会比较快,所以我们提倡设计师和IP拥有方,共同拥有我们叫“IP再开发”的产权,因为是需要设计师去跟被授权方深度合作的,他在下一步的开发不是简单的把一个图形印个马克杯上印到T恤衫上就完了,可能会有更多的有意思的开发,因为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也是消费大国!

电商的发展又应该说在国际上也是5G发展速度最快的,都是应该说超过了国际上大部分的国家。在这样的一个情况下,它的消费业态完全是一个新业态。所以实际上不会简单的一个授权拿去简单的也这个复刻,就能够有非常好的市场,或者说有长久的市场,一定是跟设计师长期合作,去完成品牌化的操作才有可能。所以我们也觉得这样的一个过程是我们在IP展平台上需希望去能够培育出来的。

另外当然我们也有很重头的有我们的非遗设计的展览。非遗设计应该说我们也一直在倡导非遗设计是保护非遗的一种非常好的这种方式。因为有的时候非遗它甚至是一种是工艺手法,它形成产品化的时候,有时候非常困难。设计周的工作是通过设计师,对这种传统工艺的了解,然后对工艺流程,甚至工艺中所需要所使用的工具材料进行重新的设计,然后形成新的工艺的手法,更加满足现代消费的这种需求。原汁原味的非遗的产品,它应该是被保护,或者说甚至说建立博物馆教育博物馆这里传承人机制,但是如果他要进入广大的消费领域,需要进行再设计。所以我们现在做的就是这样的工作,我们希望非医不是奢侈品,我们希望非遗可以成为稍微贵一点的消费品,让更多喜爱非遗的人也消费的起。

【界面新闻】:

今年的博览会上,5号馆在做“C20中国城市更新力”的特展,关注我们如何给可持续发展增加新的切入点。那么城市更新还有哪些新的触角是设计周关注的?

【王昱东】:

可持续发展是我们做城市更新的一个最基本的要求,也是我们终极的目标。如果说到城市更新的具体这个点来讲,实际上我们看到的是三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对这个城市机理的一个修复.应该说我们现在是老城了,但之前他是新城是吧?他也有过年轻时代,他只不过是因为时间长了你没有修,因为中国的建筑其实它跟欧洲的建筑它还是有区别的。你看欧洲建筑,我们见到更多的是非常结实的石质的建筑,到后来一些它是水泥制的这种建筑,但中国的工程我们一直叫土木工程,对吧?我们是土的强加木头,后来到明朝以后开始用砖,砖其实还是土,它是用土烧出来的,它是有寿命的,它不是石质。

实际上很多人诟病说中国一弄就拆。我是学考古的,中国古代对于建筑的认知就是要经常拆的,因为他墙是土的,过一些年头,他一定是经过拆,把这个就是能够用的木材留下来,值得用的只有木材,剩下的就是土。包括砖瓦都是拿土能烧出来也很快的过程。所以实际上它不断的翻修我们中国建筑的一个特色,我觉得中国的可持续跟我们欧洲说的这种可持续不一样,他要结实,它要放到那就1万年。我们是说我们每一代可以去更新它,其实我们这种方式更环保,一我们一根木头会用好几代人,柱梁是轻易不会换的。只是说我们不能说把传统四合院拆了,然后我盖一个小二层,完全改变了城市的面貌,这肯定是不对的。

所以现在我们在这个层面的城市更新里,就是对城市肌理的修复,我们不仅仅要保留明清以来的建筑和他的生活痕迹,我们对于解放前的,民国时期的,包括我们改革开放以前的这种有年代感的城市的这种痕迹,实际上都会做比较仔细的保留。也不是说要把他明天全变成明清北京城这样的样子。

所以我们提的是城市肌理的修复。第二个我们现在做的实际上是生活的便利和用新技术来解决这些生活中的基本的问题。包括建筑新的建筑材料,这些肯定是应用的,我们这个要保持风貌,不是说还要保持原来不方便的这种,毕竟老城里头有很多不方便。新材料进来,新技术新理念要进来,我们在看不见的地方要埋着我们很花了资金花了精力去做的新技术,要让大家的生活更便利,在老城里的生活也要跟我们新区的生活一样的品质。

我们在这个层面里头做了共建共生的概念,还有更加文艺一点的,我们在公共院里头做了小的图书馆,和小朋友们可以在一起做作业的地方,然后大家可以在一起下棋唱戏的地方,还有小的手工艺社,大家在一块老大妈教年轻姑娘打毛衣,这样的共生的这种方式就也在这个胡同里头去呈现出来。

原来我们最早就是设计周刚开始的时候,在大栅栏始跟地方的政府地方的房企开始合作做这事儿,那时候没有合适的设计师。因为没有咱们没有做城市更新的专家,咱们的设计师都是擅长于万丈高楼平地起。于是大家就从最基础的概念手绘开始,那时候画的也很快,但是一个成形的老胡同,一个老的院落,一个小的十几平米的老宅,怎么去更新到一种宜居的状态,这个确实是设计周跟这些设计师们一起摸爬滚打这些年做出来的。当时是杨梅竹斜街,现在是世界级的网红的街道了,被评为是全球最有活力街道之一。

所以现在去每年最显着的时候,就是每年设计周的时候,你看很多胡同都很活跃,里面有很多年轻人的项目,很多我们说新国潮这些项目在里头去发生,追随着这些来到胡同居住,比如青山周平王,也有很多年轻人说,我这道胡同居住也是我的一个选择,我放弃开车了,我就共享单车了,我就走路坐地铁了,这样的这个人也不少,而且他们的入住也带来了胡同的新的,应该说新的生机和活力。所以我觉得城市更新实际上是多层面的,不仅仅是我们看到的建筑师去进行改造,而是从整个的生活的可持续化,怎么样去做,所以每年我觉得在这个时候,我们去各个社区各个胡同转的时候,也能感受到这种变化。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