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展】无可复制的中国摇滚“黄金十年”,在镜头中复燃

这些黑白影像中,有中国摇滚人难得的记忆。

记者 | 蔡星卓

“在我的照相机镜头中,90年代的每一个角落都可以散发出摇滚的气息,它浓缩着我们短暂而又鲜活的青春期,在今天看来,它更像是一个理想化的精神家园,打破了旧时的桎梏;古老的传统与新的观念,新的规则与旧的视野;相爱与仇恨,痛苦与欢愉,悠然与忧愁,理想与现实,都被蕴贮在十年的瞬间之中,缱绻低吟。”

可能很少有人像摄影师高原这样近距离地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与中国摇滚不可复制的“黄金十年”。这些活跃着的音乐人和文化人,尤其是中国摇滚人的台前幕后被拍摄下来,成为许多人回望青春的凭借,同时也给没有生活在那个时期的年轻一代人提供了解的机会。

除去作为摄影师的视角,高原是以朋友的身份拍下这些照片的。上世纪80年代末,工艺美术学院的摄影系还未成立,被送去学习的高原整天泡在暗房里,刚刚投身摇滚乐的朋友们自然就成为了她的最早一批拍摄对象。90年代初,摄影变成了她的工作,摇滚也继续充斥着她照片中的每一个角落。对于这些黑白照片,高原说,“回想起来,大概是因为当时的黑白胶片比较便宜”。而她意识到黑白影像的特殊性时,已是后来的事情了。

9月18日,高原摄影展《生逢灿烂》在北京今日美术馆2号馆开幕。

展览中不乏我们熟悉的人物,他们有些在今天依旧活跃,崔健、窦唯、何勇、张楚、面孔乐队、老狼、张炬、孟京辉......展览首次较完整的展出了高原拍摄的100余幅记录摇滚与流行文化发展的重要作品,并加入了高旗和盛志民等人的影像记录作品。展览共设置了五个板块,分别为先锋与流行、告别、中国乐队、魔岩三杰、红磡。

“90年代,我住在复兴门的真武庙二条,傍晚的阳光总是金灿灿的,晃的人睁不开眼睛。那个年代的人和车都很少,如果站在桥头拍张照片,繁忙的景象不会像今天这般占据整个画面,可惜,我从未拍过这样一张相片。印象中,90年代的北京是一个看起来有点空荡荡的城市,那里有很多等待被填满的空间,也包括我们的内心。” 

展览的首个板块《先锋与流行》。
1997年,《春天的狂想》剧组中的演员袁泉和邵兵。
1998年,李东田在为当时从事模特行业的宋宁做造型(左);1999年,周迅为高原自己的原创首饰做模特(中);1999年,廖凡为高原的原创首饰做模特(右)。
展览现场互动区域。
1995年,在排练《阿Q同志》的孟京辉。
《告别》板块是有关1995年5月11日逝世的唐朝乐队的张炬。音乐人们聚集起来,为了纪念他的离开。“而今,照片中的一些人也已经从我们的生活中永远的消失了。”
在录制《再见张炬》时期,臧天朔和朋友创作了一首《小兄弟》,他担任主唱和键盘手。也是在那些日子,他因为一首《朋友》家喻户晓。2018年,臧天朔因肝癌去世,享年54岁。(图片为作品局部)
由高旗策划、采访和导演的纪录片《20世纪中国摇滚乐》(暂定名)。
展览现场。
《中国乐队》板块展出了许多摇滚现场照片。1996年,面孔乐队在河北任丘的演出现场,图右为吉他手邓讴歌(右);1997年,面孔乐队陈辉在《习惯》的录制现场(左)。
1995年面孔乐队在莱茵河酒吧演出现场。
1995年,26岁的周韧与红烧肉乐队成员。左起:翁金海、周韧、王澜、刘文泰。
1991年,唐朝乐队在北京电影制片厂录制《唐朝》专辑中《太阳》的MV。
《魔岩三杰》板块。
1994年高原在Hard Rock咖啡厅拍摄的“魔岩三杰”的合影。
《红磡》板块。红磡后台,弹吉他的窦鹏,这次演出,他为张楚做键盘手(左);红磡演唱会后台,张楚和吉他手曹钧(左二)、贝斯手罗岩(左三)在休息室交换乐器玩儿。
展览现场播放的窦唯的演唱会视频。
高原摄影展《生逢灿烂》预热片

展览将于2019年11月26日结束。

 

*文中视频、所有作品图片由今日美术馆提供

 

※ 更多精彩内容与互动分享,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乙未光画志”(ID:JMmoment)和界面影像新浪微博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