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界面山东 王丹青
济宁的夜如今变得不一样了。
晚上8点,水幕光影之间,数千游客漫步尼山圣境,等待一场礼乐灯光秀开幕。伴随着古调吟唱,孔子水墨圣像、孔子周游列国等光影画面投放于水幕之上,在游客的惊叹中,尼山圣境的夜空被点亮。
这是今年夏天尼山圣境推出的灯光秀《天下归仁》。不同于其他的灯光秀节目,作为孔子故里的济宁在其中加入了耳熟能详的《论语》典故,在光影之间展现儒学魅力。据尼山圣境官方数据,从7月12日“文化夜游”品牌活动启动以来,共有来自全国各地的近十万名游客夜游尼山。
将儒家传统文化融入旅游资源,尼山圣境不仅是济宁市新时期探索文旅融合的一个成功案例,更是济宁市文旅融合实践路径的一次突破。
从“三孔”到尼山圣境,济宁正以文旅融合为内核,打造山东文旅新地标。
凭借“三孔”文遗,济宁成文旅融合先驱者
“一山一水一圣人”,构成了山东的旅游大格局。在这之中,“一圣人”指的正是位于济宁市的曲阜“三孔”——孔庙、孔府、孔林。
“三孔”曾擎起济宁市旅游业的“半壁江山”。1978年,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济宁。一年后,“三孔”景区重新对外开放。这对当时国内旅游市场意义重大,亦奠定了济宁市发展旅游产业的基础。
“改革开放之初,由于国家急需大量外汇用于经济建设中的国际支付,旅游的创汇功能得到了突出和加强。”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张辉曾公开表示。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夏杰长也曾分析,那一时期中国旅游业工作的任务,着力点在于推动入境旅游的发展,打破制约入境旅游发展的制度障碍,进而推动对外开放,让世界了解中国,也让中国走向世界。
1994年12月,“三孔”正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既是世界文化遗产,又要作为景区接待游客,如何在保护文遗的基础上发展旅游,如何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做好对儒家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成为当时摆在济宁市旅游局、曲阜市旅游局和“三孔”景区面前最大的问题。
虽然在当时还没有提出“文旅融合”的概念,但依托“三孔”,济宁市旅游业的发展之路却完美地契合了这一理念。
在近日举办的山东省第八届文博会上,由曲阜市三孔文化旅游服务有限责任公司推出的动漫孔夫子摆件、戒尺、论语等一批儒家文化系列文创产品一经亮相,便广受青睐。该公司设计开发部朱本旭表示,融入儒家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和展厅,为游客打开了一扇通向儒家文化的大门。
据“三孔”景区官网数据,该公司目前已经开发出近2000种文创产品。该公司总经理尹洪福曾公开表示:“文化产业是与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甚至一草一木,一个普通的杯子都蕴含着文化,三孔大有文化可做。”
为了让文化遗产“活”起来,让景区“火”起来,把“三孔”文化做大,“三孔”景区一直在探索路径,并策划推出了一系列主题活动,如晨钟开城、暮鼓关城、孔庙祭孔展演、孔府大戏台等演艺项目。
不仅如此,从1984年开始,曲阜每年在孔子诞辰期间(9月26日-10月10日)举办“孔子诞辰故里游”,并在1989年更名为“国际孔子文化节”,这一融纪念、文化、旅游、学术等活动于一体的节庆活动距今已连续举办了36届。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为济宁市的旅游业带来了巨大的流量。
无论是文创产品还是、演艺节目,还是国际节庆活动,都在不断丰富着“三孔”旅游的形式与内涵。
2018年,“文旅融合”概念出现,这一年也被称作我国的文旅融合元年。而就在不少地市还在摸索如何进行文旅融合的时候,山东济宁却凭借多年来的实践,成为了我国文旅融合的“先驱者”。
这不仅是因为济宁是孔子故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更重要的是,济宁率先意识到了文化与旅游相融,可以带来1+1>2的效果。
探路“尼山圣境”,济宁如何破题新时代的文旅融合?
2018年3月13日,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第四次全体会议公布了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方案提出不再保留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组建文化和旅游部。
这标志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进入新纪元——文旅融合时代。对于济宁来说,固然已经拥有了“三孔”这一文旅融合范本,但在全国各地市同时发力的背景下,济宁又该如何从中突围,在新时代下好文旅融合这盘棋?
2018年的中秋夜,如梦似幻的尼山圣境在月光下大放异彩,也让中国乃至世界重新了认识济宁——原来孔子故里不只有“三孔”,还有这样一个传承了儒家文化的地方。
这也意味着,济宁正在尝试走出“三孔”这一“舒适区”,以尼山圣境的加入,改写济宁旅游格局。

衡量一座景区是否成功,客流量是一个关键数据。但作为孔子的出生地,尼山此前却远没有“三孔”名气大。选择在这里打造新的儒学文化旅游地标,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据介绍,在打造尼山圣境项目之前,“文化休闲度假胜地”“世界级人文旅游目的地”的定位就早已确定,为的就是要将尼山圣境打造成集文化体验、休闲旅游、生态旅游、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复合型文化度假产业综合体。尼山圣境项目整体规划为三期,目前开放的一期是核心景区,也是一个完整的儒文化主题体验区。
这样的定位,注定了尼山圣境内部必须要有涵盖多种需求的旅游项目,事实上,无论是高大巍峨的孔子像,还是能够体验传统文化利益活动的孔子大学堂,又或者是大型礼乐表演《金声玉振》,都在丰富着游客的旅游体验,打造“沉浸式旅游”新模式。
2018年9月28日,尼山圣境一期项目试营业开园,并推出了“礼敬先师”“大学之道”“手读论语”三大体验产品。济宁市文旅局提供的官方数据显示,2018年国庆黄金周期间,尼山圣境迎来共7万游客,在此基础上,济宁全市这一时期接待游客量也达到了山东省第三位,共计581.6万人次,其中“三孔”景区每日接待游客近10万人次。
值得一提的是,尼山圣境的“火爆”还直接拉动了尼山镇的经济发展,该镇已连续四年被评为济宁市经济发展最快的乡镇之一。
从今年7月12日开始,尼山圣境文化夜游季主题活动启动,当晚便迎来近万名游客。8月23日,国务院发布建设一批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的建设性意见,8月24日,尼山圣境就发布了夜游季2.0版本。
就像40年前“三孔”走在文旅融合前沿一样,40年后的尼山圣境再次成为了发展夜经济的“弄潮儿”。
在刚刚过去的2019年中秋,尼山圣境“星夜秋月灯会”再次升级,传统文化主题彩灯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游客,无人机秀不断创新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
据济宁市统计局数据,2018年济宁市旅游休闲产业增加值244.25亿元(2017年),占GDP比重5.27%;接待国内外游客7374.72万人次,增长9.08%。
也许正是济宁市旅游业不同寻常的文化内核——儒家传统文化,才支撑其在历史长河中不断创新,不断焕新生命力。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济宁交出新答卷
9月6日,位于曲阜市的孔子博物馆正式开馆。据介绍,孔子博物馆的藏品主要源自历史上孔府积累的旧藏,各类馆藏文物共计70万件。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副厅长王廷琦曾在山东省政府新闻发布会上介绍,孔子博物馆是山东省委、省政府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曲阜重要讲话精神,传承弘扬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优秀传统文化而建设的博物馆。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曲阜并在孔子研究院召开座谈会,就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儒学研究与传播发表重要讲话。
近年来山东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要求,积极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努力为增强文化自信作出圣人家乡应有的贡献,实施了“儒学大家”计划,筹建孔子大学,打造具有全球引领力的儒学研究中心。全球孔子学院总部体验基地设在济宁曲阜,相继举办了中韩儒学对话、全球孔子学院院长高峰论坛等活动。济宁市提供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已经有11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孔子学院师生到此体验儒家文化。8月25日,教育部与山东省政府共建的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也在曲阜揭牌成立。

据了解,依托文旅资源优势,济宁近年来发力研学旅游产品,培育研学旅游基地。济宁市文旅局数据显示,2018年上半年,仅曲阜市就接待研学团队共计40多万人次,“三孔”景区接待学生研学团队近20万人次,增幅20%以上。目前济宁全市已形成研学旅游目的地品牌、研学旅游基地、研学旅游主题营地、研学旅游课堂于一体的“1+3”研学旅游特色产业集群,并相继启动实施了研学游“十百千”工程,整合优质资源推出了习儒拜圣、中华文化寻根、中华成人礼等10大研学旅游品牌,创意策划开笔礼、拜师礼等102个研学游产品,培育研学旅游基地126家。
如今,济宁已成为世界儒学研究传播交流的中心、全球多元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世界各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窗口。
值得一提的是,济宁不仅有“三孔”这一项世界文化遗产,其境内的京杭大运河也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号称“运河之都”的济宁拥有竹竿巷、东大寺、太白楼等众多历史遗存,在传承发扬儒家传统文化的同时,济宁也在打造一条“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发展运河文化旅游。
据介绍,以传承运河文化为灵魂的文旅项目——济州古城已在近日开工建设,并正在规划重建大运河总督署博物馆,济安台古文化街区综合开发项目也已完成规划方案编织,将建设古文化旅游街区。今年3月份,济宁市还启动了运河文化研学旅行项目,并将陆续开展以“运河文化”等主题的研学旅行活动。
如今,拥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山东济宁不断突破。继续探索文旅融合的新路径,济宁正在打造一个山东文旅新地标,一个让世界重新认识中国,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窗口。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