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李银河:“活在时代前端”的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李银河:“活在时代前端”的人

在过去,很多女性婚后会生育很多孩子,性的目的对于她们来说就是生育。到上世纪80年代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责编 | 马蓉蓉

提到李银河,自然离开不“女性”,她是女社会学家,也是女性主义学者。1952年出生的李银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于性的转变,由“谈性色变”到成人用品销量激增。

李银河

针对这些变化,法治周末记者对李银河进行了专访。 

法治周末: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对于性观念的接受程度有哪些改变?

李银河:基本上可以分成前30年和后40年。谈论到性,前30年是非常压抑的,不仅是观念,行为上也是非常压抑。后40年越来越开放了,大家的心态更加包容,很多指标也在改变。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在此后40年,性氛围从严峻转为宽松,报纸上出现了涉性议题的中性报道和探讨。中国人不再谈性色变。

由于性学研究的开展,社会对性的看法越来越正面,几乎达到可以不过于纠结的地步。总的看来,性氛围的走向是正确的:对人类这一基本活动方式的肯定和接纳。 

法治周末:近几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还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银河:离婚率的上升是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过去的乡土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如果发生离婚的情况,压力就会非常大。而城市基本上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简单来说,可能两家人住在对门,互相都不认识。这种情况使得离婚容易很多,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法治周末:在离婚方面,农村和城市是否存在差异,这和年轻一代的性爱观是否有关系?

李银河: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一直都有。农村的离婚率相对城市要低很多。不仅如此,对于性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农村比较保守,而城市更加开放。

在农村,婚前性行为等情况就比较少见。而在城市的生活里,婚前性行为乃至出轨,就会多很多。

此外,从古至今的婚龄也能体现变化。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中间的间隙,从青春期到结婚,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晚婚的人中间间隔时间更久,所以就有可能会发生婚前性行为。

近年来,随着性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宽容和开放,年轻一代的性爱观也和以往出现了本质的区别。中国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一场性革命。 

法治周末:在您看来,70年来人们的性别意识有哪些改变?

李银河:其实我觉得性别意识好像没那么特别明显的区别。1950年,《中华人们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那时候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参加工作。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城市的妇女都去工厂,农村的妇女也有每年200个劳动日的要求。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妇女真正的改变了,真正变成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除此之外,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是一方面。

还有,我认为在性权利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传统观念认为,性行为就是为了繁衍与满足男性需求。很多四五十岁的夫妻分床睡觉并且没有性行为,在过去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其实女性有性权利,也可以追求性愉悦,虽然这个概念的争议很大。

在过去,很多女性婚后会生育很多孩子,性的目的对于她们来说就是生育。到上世纪80年代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 

法治周末:1993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开业了,随后街上大量出现性用品商店,这意味着什么?

李银河:当年,35岁的文经风在下海大潮中,辞去了“铁饭碗”的工作,度过了重重困难后,开了第一家性用品店“亚当夏娃”。

刚开始的时候,这家店并没有人关注,随着媒体的报道,全国的性用品店犹如雨后春笋,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小镇,随处可见写着“成人用品”牌匾的小店。

而今,随着网购的发展,性用品更加丰富了,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不愿意到实体店购买,而网上购物更能保证顾客的隐私性。这也能说明人们的性活跃度在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李银河:“活在时代前端”的人

在过去,很多女性婚后会生育很多孩子,性的目的对于她们来说就是生育。到上世纪80年代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管依萌

责编 | 马蓉蓉

提到李银河,自然离开不“女性”,她是女社会学家,也是女性主义学者。1952年出生的李银河,见证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人们对于性的转变,由“谈性色变”到成人用品销量激增。

李银河

针对这些变化,法治周末记者对李银河进行了专访。 

法治周末:新中国成立70年来,人们对于性观念的接受程度有哪些改变?

李银河:基本上可以分成前30年和后40年。谈论到性,前30年是非常压抑的,不仅是观念,行为上也是非常压抑。后40年越来越开放了,大家的心态更加包容,很多指标也在改变。

上世纪80年代是一个转折点,在此后40年,性氛围从严峻转为宽松,报纸上出现了涉性议题的中性报道和探讨。中国人不再谈性色变。

由于性学研究的开展,社会对性的看法越来越正面,几乎达到可以不过于纠结的地步。总的看来,性氛围的走向是正确的:对人类这一基本活动方式的肯定和接纳。 

法治周末:近几年来,离婚率居高不下,有的地方还在增加,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李银河:离婚率的上升是现代化、工业化的产物,是社会环境造成的。过去的乡土社会基本上是一个熟人社会,大家都是知根知底的,如果发生离婚的情况,压力就会非常大。而城市基本上是一个陌生人社会,简单来说,可能两家人住在对门,互相都不认识。这种情况使得离婚容易很多,不像过去那么困难了。 

法治周末:在离婚方面,农村和城市是否存在差异,这和年轻一代的性爱观是否有关系?

李银河:城市和农村的差异一直都有。农村的离婚率相对城市要低很多。不仅如此,对于性的接受程度也不一样,农村比较保守,而城市更加开放。

在农村,婚前性行为等情况就比较少见。而在城市的生活里,婚前性行为乃至出轨,就会多很多。

此外,从古至今的婚龄也能体现变化。婚姻法第六条规定:“结婚年龄,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于20周岁。”中间的间隙,从青春期到结婚,大概有七八年的时间,晚婚的人中间间隔时间更久,所以就有可能会发生婚前性行为。

近年来,随着性教育和社会舆论环境的宽容和开放,年轻一代的性爱观也和以往出现了本质的区别。中国正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一场性革命。 

法治周末:在您看来,70年来人们的性别意识有哪些改变?

李银河:其实我觉得性别意识好像没那么特别明显的区别。1950年,《中华人们共和国婚姻法》颁布,那时候就开始提倡男女平等,提倡妇女参加工作。

所以我觉得真正的变化发生在上世纪50年代,很多城市的妇女都去工厂,农村的妇女也有每年200个劳动日的要求。我觉得从那个时候开始,中国妇女真正的改变了,真正变成了妇女能顶半边天。

除此之外,女大学生数量的增加也是一方面。

还有,我认为在性权利方面有了一些变化。传统观念认为,性行为就是为了繁衍与满足男性需求。很多四五十岁的夫妻分床睡觉并且没有性行为,在过去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但是其实女性有性权利,也可以追求性愉悦,虽然这个概念的争议很大。

在过去,很多女性婚后会生育很多孩子,性的目的对于她们来说就是生育。到上世纪80年代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 

法治周末:1993年1月8日,中国第一家性用品商店开业了,随后街上大量出现性用品商店,这意味着什么?

李银河:当年,35岁的文经风在下海大潮中,辞去了“铁饭碗”的工作,度过了重重困难后,开了第一家性用品店“亚当夏娃”。

刚开始的时候,这家店并没有人关注,随着媒体的报道,全国的性用品店犹如雨后春笋,大中小城市甚至县城、小镇,随处可见写着“成人用品”牌匾的小店。

而今,随着网购的发展,性用品更加丰富了,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讲,他们不愿意到实体店购买,而网上购物更能保证顾客的隐私性。这也能说明人们的性活跃度在提升。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