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985学历,拯救不了“职场迷路人”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985学历,拯救不了“职场迷路人”

高效地做错事,是沉没成本最明显的特征。

文|职问 莺歌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小林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的工作丢了。

“公司两个月前就在传裁员,没想到这次会轮到我。”这是小林头一次主动跟我聊工作,说实话我很诧异。

小林从小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排名从没出过前三。高考那年顺理成章地拿到国内某985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之后入职一家500强外企,福利待遇在业内是数一数二的。

“你那么优秀,怎么会被裁?”

“哎,别提了”,她终于抑制不住愤愤不平的情绪,叹气道:“我明明很努力,可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一直不顺。”

原来,光鲜的背后,小林也有自己的苦衷。

主修工商管理的她,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地进到石油行业。2018年初,她陪同领导前往法国对接项目,负责接待的是一位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钻井工程师。大拿讲话,各种高深术语信手拈来,小林全程处于懵圈状态,事后被领导以“不专业”为名批评地底儿朝天。

有一种偏见叫先入为主,可怜的小林不管多努力,都甩不掉“不专业”的帽子。终于,在公司营收下滑的第二季度,人力通知她卷铺盖走人。

听完她的故事,我唏嘘不已。

“骗人的”二八法则

找过工作的人对“二八法则”并不陌生。据说只有20%的人毕业后从事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剩下的80%则选择了其它行业。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像小林一样离开本专业的大有人在。但仔细想想,这个看似正确的观点也有不成立的时候。

软件、电子、医学、管理、销售,各行各业对基本功的要求有高有低。举个例子,一名程序员转行做销售这件事不算稀奇,但如果程序员转行当儿科大夫,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

说白了,技术性行业存在壁垒,不是你有一腔热血就能轻易上手。在这些行业里,二八法则一定是过于失衡了。

小林她本是工商管理高材生,在业内谋职至少不会落个“不专业”的名声。可她却选择了石油这种每年有大量科班生涌入的行业。

“二八法则”也有不成立的时候,对于技术门槛高的行业,不管是离开还是进入都须谨慎。

专业是笔隐形资产

在知乎看到过一个帖子,讨论跨专业的利弊。

底下一个高赞的回答认为,跨专业就业就相当于做了次亏本的买卖。因为花费多年时间学的专业在工作中没起作用,仅仅凭一纸学历找了份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放弃本专业就意味着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协调。

盖普洛咨询公司顾问马库斯·白金汉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里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

对于职场人来说,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是个人硬件条件里最不应该被忽视的。

春霞的研究生在一所211院校读审计专业,毕业后通过秋招进入了四大,和她一起进入四大的还有一位学语言的妹子。

虽然四大的活可以说是高度标准化的,不论什么人去做,都是按那套模板执行,可能会有些人做起来比较快,有些人做起来比较慢;有些人完成的比较漂亮,有些人还有一定的不足。

专业和实习累积的优势还是让春霞比别人适应以及上升地快人一步。

在四大第二年末之后就晋升了高级审计员,春霞已经有一定的带领团队的经验,虽然都是项目上都是小朋友,但是对项目的把握和计划、对客户的关系维护和协调沟通,都了相当的实战经验。

专业,它是你花几年时间攒下来的隐形资产,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复利效果。

及时止损,降低沉没成本

好友夏夏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女,鼻梁上一副眼镜、手上一本数学书是她的标准配置。

可奇怪的是,本科期间,只要是跟专业相关的课程,她就会有很大概率在期末亮起红灯。

该上的课一个不落、该做的题也从不偷懒,甚至连逢考必过符也被她恭恭敬敬贴在桌面上。虔诚如此,怎么会挂科呢?

“现在的专业不适合我。”她十分肯定地说道,“我想学金融”。

终于熬到了大三上学期,她决心告别颓废,一头扎进复习资料里,开启了闭关修炼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她如愿拿到了Top2大学金融硕士的录取通知书。

管理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夏夏本科前两年花费的时间、感受的痛苦、挂过的科,都属于沉没成本的范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

高效地做错事,是沉没成本最明显的特征。

那么,对于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夏夏的例子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沉没成本,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不再追加更多投入,及时调整方向,面向未来,把损失的辐射面降到最低。

夏夏发现喜欢的领域后,遵从内心,在恰当的时间点换了努力方向,这才最终圆了自己的金融梦想。

其实,学业和职场是一个道理,一旦发生错误,就要及时纠正,及时止损,如果一味坚持,可能最终会在不撞南墙不回头中自我迷失。

反观在开头提到的朋友小林,因为不懂得及时止损,过早地体会到了职场的残酷,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往往建立在它是对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坚持本身就没有意义。

当你对当下的环境不满意时,请勇敢地停下来,整理自己的心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985学历,拯救不了“职场迷路人”

高效地做错事,是沉没成本最明显的特征。

文|职问 莺歌

很久没联系的朋友小林突然打来电话,说她的工作丢了。

“公司两个月前就在传裁员,没想到这次会轮到我。”这是小林头一次主动跟我聊工作,说实话我很诧异。

小林从小就是父母口中“别人家的孩子”,成绩排名从没出过前三。高考那年顺理成章地拿到国内某985大学的录取通知书,一直读到研究生毕业。之后入职一家500强外企,福利待遇在业内是数一数二的。

“你那么优秀,怎么会被裁?”

“哎,别提了”,她终于抑制不住愤愤不平的情绪,叹气道:“我明明很努力,可不知道为什么工作一直不顺。”

原来,光鲜的背后,小林也有自己的苦衷。

主修工商管理的她,毕业后却阴差阳错地进到石油行业。2018年初,她陪同领导前往法国对接项目,负责接待的是一位有数十年工作经验的钻井工程师。大拿讲话,各种高深术语信手拈来,小林全程处于懵圈状态,事后被领导以“不专业”为名批评地底儿朝天。

有一种偏见叫先入为主,可怜的小林不管多努力,都甩不掉“不专业”的帽子。终于,在公司营收下滑的第二季度,人力通知她卷铺盖走人。

听完她的故事,我唏嘘不已。

“骗人的”二八法则

找过工作的人对“二八法则”并不陌生。据说只有20%的人毕业后从事和专业对口的工作,剩下的80%则选择了其它行业。

乍一看,没什么问题,像小林一样离开本专业的大有人在。但仔细想想,这个看似正确的观点也有不成立的时候。

软件、电子、医学、管理、销售,各行各业对基本功的要求有高有低。举个例子,一名程序员转行做销售这件事不算稀奇,但如果程序员转行当儿科大夫,那就绝对是凤毛麟角了。

说白了,技术性行业存在壁垒,不是你有一腔热血就能轻易上手。在这些行业里,二八法则一定是过于失衡了。

小林她本是工商管理高材生,在业内谋职至少不会落个“不专业”的名声。可她却选择了石油这种每年有大量科班生涌入的行业。

“二八法则”也有不成立的时候,对于技术门槛高的行业,不管是离开还是进入都须谨慎。

专业是笔隐形资产

在知乎看到过一个帖子,讨论跨专业的利弊。

底下一个高赞的回答认为,跨专业就业就相当于做了次亏本的买卖。因为花费多年时间学的专业在工作中没起作用,仅仅凭一纸学历找了份工作。从经济学的角度讲,放弃本专业就意味着严重的投入产出比不协调。

盖普洛咨询公司顾问马库斯·白金汉在《现在,发现你的优势》里认为,人生最大的悲剧是没有利用自己的优势。

对于职场人来说,专业背景带来的优势是个人硬件条件里最不应该被忽视的。

春霞的研究生在一所211院校读审计专业,毕业后通过秋招进入了四大,和她一起进入四大的还有一位学语言的妹子。

虽然四大的活可以说是高度标准化的,不论什么人去做,都是按那套模板执行,可能会有些人做起来比较快,有些人做起来比较慢;有些人完成的比较漂亮,有些人还有一定的不足。

专业和实习累积的优势还是让春霞比别人适应以及上升地快人一步。

在四大第二年末之后就晋升了高级审计员,春霞已经有一定的带领团队的经验,虽然都是项目上都是小朋友,但是对项目的把握和计划、对客户的关系维护和协调沟通,都了相当的实战经验。

专业,它是你花几年时间攒下来的隐形资产,会带来意想不到的复利效果。

及时止损,降低沉没成本

好友夏夏曾经是个不折不扣的工科女,鼻梁上一副眼镜、手上一本数学书是她的标准配置。

可奇怪的是,本科期间,只要是跟专业相关的课程,她就会有很大概率在期末亮起红灯。

该上的课一个不落、该做的题也从不偷懒,甚至连逢考必过符也被她恭恭敬敬贴在桌面上。虔诚如此,怎么会挂科呢?

“现在的专业不适合我。”她十分肯定地说道,“我想学金融”。

终于熬到了大三上学期,她决心告别颓废,一头扎进复习资料里,开启了闭关修炼模式。

功夫不负有心人,一年后,她如愿拿到了Top2大学金融硕士的录取通知书。

管理经济学中有一个词,叫做“沉没成本”。夏夏本科前两年花费的时间、感受的痛苦、挂过的科,都属于沉没成本的范畴。

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说,人生最悲哀的莫过于用最高效的方式去做错误的事情。

高效地做错事,是沉没成本最明显的特征。

那么,对于已经发生的沉没成本,该怎么处理呢?

其实,夏夏的例子已经给出了答案。面对沉没成本,最好的处理方法是不再追加更多投入,及时调整方向,面向未来,把损失的辐射面降到最低。

夏夏发现喜欢的领域后,遵从内心,在恰当的时间点换了努力方向,这才最终圆了自己的金融梦想。

其实,学业和职场是一个道理,一旦发生错误,就要及时纠正,及时止损,如果一味坚持,可能最终会在不撞南墙不回头中自我迷失。

反观在开头提到的朋友小林,因为不懂得及时止损,过早地体会到了职场的残酷,对自己的未来失去信心。

曾经看到过一句话,给我留下深刻印象:人们坚持做一件事情,往往建立在它是对的基础上。

换句话说,如果方向错了,那么坚持本身就没有意义。

当你对当下的环境不满意时,请勇敢地停下来,整理自己的心情,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一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