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京津冀将出现区域性大气污染,或延续到10月初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京津冀将出现区域性大气污染,或延续到10月初

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包括京津冀大部分地区、河南全境、山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北部部分城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鑫

生态环境部通报,京津冀将出现一次长时间、大范围、中至重度污染过程,污染形势或从9月25日延续到10月初。

2019年9月23日,界面新闻从生态环境部获悉,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包括京津冀大部分地区、河南全境、山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北部部分城市。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和各省级环境质量预报中心会商结果,预计9月2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总体扩散条件相对有利,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轻度污染。

自9月25日起至29日,区域受均压场和低气压控制,开始出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在半封闭地形影响下,近地面以弱偏南风主导,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前积累并由南向北传输,导致出现一次长时间大范围中至重度污染过程,部分城市可能出现4天重度污染过程。据目前资料研判,污染形势还有可能延续到10月初。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指出,此次不利气象条件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受均压场和低压区控制,出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在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背景下,近地面受偏南弱风主导,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沿线城市累积并由南向北传输。此外,北京及周边夜间相对湿度超过60%,个别时段可能超过80%甚至接近饱和,推动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向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快速转化并吸湿增长,推高PM2.5浓度。

此次区域性大气污染将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张小曳研究员对此分析,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自9月25日起,受天气系统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持续受均压场和低压区控制,区域会出现以气团停滞、静稳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区域整体偏南小风、静风特征明显,大气边界层高度降低,污染物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稀释能力减弱,地面细颗粒物污染浓度会相应攀升。

“从相对湿度看,太行山-燕山沿线城市相对湿度较高,北京市夜间到凌晨相对湿度会维持在60%左右,个别时段超过80%甚至接近饱和,更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和吸湿增长。” 张小曳称。

此外,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累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双向反馈作用。张小曳认为,当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导致或加剧逆温、增大近地面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进一步下降,气象条件进一步转差;更为不利的气象条件还会促进污染物累积,导致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能见度进一步下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这个时期发生大范围、长时间污染过程并不偶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近年来观测数据显示,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初都会发生区域性污染过程。

如2015年10月2日–10月7日的重污染过程,区域内11个城市出现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北京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293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2016年9月22日–10月4日,先后发生两次污染过程,在长达13天时间里平均仅有两天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9月21日—10月8日,区域先后发生3次污染过程。

“总体而言,本次污染过程与2016年9月30日–10月4日的污染过程相似,但本次不利气象条件持续的时间更长。” 张小曳称。

张远航认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排放强度大、远超环境承载力是导致区域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年来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据张远航介绍,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放一次PM2.5、SO2、NOx、VOCs、NH3等污染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左右,大大超出区域环境容量。

此外,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发生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张远航表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节转换时期,冷暖气流交替,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对区域内多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当近地面风速小于2 m/s、存在近地面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快速累积;特别是相对湿度高于60%时,气态污染物向颗粒物的二次转化显著加快。同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区域内污染物输送对各地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为减缓本次污染过程影响,张远航建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尽早启动应急响应,实施大范围应急联动。考虑到近期污染过程呈现硝酸盐主导的特征,建议重点加强NOx减排,特别是强化工业源、重型柴油车监管,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京津冀将出现区域性大气污染,或延续到10月初

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包括京津冀大部分地区、河南全境、山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北部部分城市。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陈鑫

生态环境部通报,京津冀将出现一次长时间、大范围、中至重度污染过程,污染形势或从9月25日延续到10月初。

2019年9月23日,界面新闻从生态环境部获悉,9月25日起,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出现一次区域性大气污染过程,影响范围包括京津冀大部分地区、河南全境、山东大部分地区以及江苏、安徽北部部分城市。

根据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中国气象局和各省级环境质量预报中心会商结果,预计9月24日,京津冀及周边地区总体扩散条件相对有利,空气质量以良为主,部分城市可能出现轻度污染。

自9月25日起至29日,区域受均压场和低气压控制,开始出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在半封闭地形影响下,近地面以弱偏南风主导,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前积累并由南向北传输,导致出现一次长时间大范围中至重度污染过程,部分城市可能出现4天重度污染过程。据目前资料研判,污染形势还有可能延续到10月初。

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张远航指出,此次不利气象条件的主要原因是区域受均压场和低压区控制,出现大范围静稳天气;在太行山东侧-燕山南侧的半封闭地形背景下,近地面受偏南弱风主导,污染物容易在太行山沿线城市累积并由南向北传输。此外,北京及周边夜间相对湿度超过60%,个别时段可能超过80%甚至接近饱和,推动NOx、SO2等气态污染物向硝酸盐、硫酸盐等二次颗粒物快速转化并吸湿增长,推高PM2.5浓度。

此次区域性大气污染将会对环境造成哪些危害?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张小曳研究员对此分析,从大气环流形势来看,自9月25日起,受天气系统影响,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将持续受均压场和低压区控制,区域会出现以气团停滞、静稳为特征的不利气象条件,区域整体偏南小风、静风特征明显,大气边界层高度降低,污染物在水平及垂直方向的稀释能力减弱,地面细颗粒物污染浓度会相应攀升。

“从相对湿度看,太行山-燕山沿线城市相对湿度较高,北京市夜间到凌晨相对湿度会维持在60%左右,个别时段超过80%甚至接近饱和,更有利于二次颗粒物的生成和吸湿增长。” 张小曳称。

此外,不利气象条件和污染累积之间存在一定的双向反馈作用。张小曳认为,当污染物累积到一定程度后,还会导致或加剧逆温、增大近地面相对湿度,边界层高度进一步下降,气象条件进一步转差;更为不利的气象条件还会促进污染物累积,导致污染物浓度进一步上升、能见度进一步下降。

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在这个时期发生大范围、长时间污染过程并不偶然。国家大气污染防治攻关联合中心近年来观测数据显示,每年9月中下旬至10月初都会发生区域性污染过程。

如2015年10月2日–10月7日的重污染过程,区域内11个城市出现日均重度及以上污染,北京PM2.5日均浓度峰值为293微克/立方米,达到严重污染水平;2016年9月22日–10月4日,先后发生两次污染过程,在长达13天时间里平均仅有两天达到优良水平。2017年9月21日—10月8日,区域先后发生3次污染过程。

“总体而言,本次污染过程与2016年9月30日–10月4日的污染过程相似,但本次不利气象条件持续的时间更长。” 张小曳称。

张远航认为,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的最新研究成果表明,排放强度大、远超环境承载力是导致区域污染频发的主要原因。

“虽然近年来污染减排工作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以重化工为主的产业结构、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和以公路为主的运输结构尚未根本改变。” 据张远航介绍,2018年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26”城市排放一次PM2.5、SO2、NOx、VOCs、NH3等污染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四倍左右,大大超出区域环境容量。

此外,不利的气象条件是发生污染过程的重要外因。张远航表示,在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秋冬季节转换时期,冷暖气流交替,容易出现不利气象条件。对区域内多次重污染过程的分析表明,当近地面风速小于2 m/s、存在近地面逆温等不利气象条件时,污染物快速累积;特别是相对湿度高于60%时,气态污染物向颗粒物的二次转化显著加快。同时,受大气环流影响,区域内污染物输送对各地空气质量影响较大。

为减缓本次污染过程影响,张远航建议,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各省市尽早启动应急响应,实施大范围应急联动。考虑到近期污染过程呈现硝酸盐主导的特征,建议重点加强NOx减排,特别是强化工业源、重型柴油车监管,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