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一位医院感控工作者的坚守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一位医院感控工作者的坚守

新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于2016年12月正式颁布,并于2017年6月实施,新的规范内容更贴近口腔临床,更具操作性。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张贵志

责编 | 马蓉蓉

“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是较真,优点是比较较真。”刘翠梅话风温和,却透着坚定。

刘翠梅原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同时还是国家卫健委第七届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消毒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她最关心的是由她作为第一起草人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推广落实情况和《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尽快颁布。

因为这些标准的出台和落实,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保障就医患者安全的基础。

刘翠梅

作为从事口腔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16年的专业人士,这无疑是刘翠梅最大的心愿。 

抗击“非典”,走上感控之路 

2002年,出现“非典”疫情时,刘翠梅从军队医院调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务处。“非典”疫情暴发时,她投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当时,北大口腔医院还没有设立感染管理科,整个医院都在建设中。“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感染控制,从消毒灭菌预防传染病开始,一点一点摸索。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正式成立,已经是10年之后的2012年”。这是刘翠梅10年坚守的成果。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有人退缩,家里人也劝她别干了,但刘翠梅坚持留了下来。她后来把坚守的原因归结到她在部队医院工作过的缘故。军队医疗老前辈盛志勇院士、郭振荣教授等言传身教,教会她“战士就要冲锋,做人就是要正直正派”。

“非典”那年,刘翠梅的孩子刚上小学,因为她的工作特殊,孩子也得在家“隔离学习”。但是刘翠梅完全顾不上孩子,她不仅要忙消毒还要做培训,“告诉大家怎么穿隔离服,写流程、写预案,反正就是各种忙”。对于孩子,她不无遗憾和愧疚。

当时医院没有更好的消毒方法,为了防止传播,只好喷浓度较高的过氧乙酸为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每天都在高浓度消毒剂的环境中工作,她的呼吸道被灼伤,也开始咳嗽起来。

咳嗽,在“非典”时期,是一个让人恐慌的生理反应,她被“隔离”了。

“那个时候,你一咳嗽,别人就超级紧张,大家就用警惕的眼神看你。”她模仿了一下当时人们的眼神,接着说,“我回家以后也挺危险的。在家里,自己也被隔离在一个小屋里。但我还得上班。最后到放射科拍片,确诊了不是SARS,但咳嗽总是让人很害怕的。”

因为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口腔医院将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全部交给她负责,成为科室领头人。 

做好口腔感控,保障医患安全 

1986年,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正式起步。到2019年,正好走过33年。30多年来,虽然医院感染管理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不少进展,但在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口腔科,口腔科的器械特点是“小”,但它引发感染问题却很“大”。

“那个时期,综合医院对感染控制都不是很重视,况且我们一个专科医院,要改的东西那就太多了。这个活不好干,天天在监督,在给别人挑毛病,是很招人烦的一个过程,但它确实很重要。”刘翠梅说,感染控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医生给病人做治疗的时候,至少不能给患者带来疾病。”

“以前的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由于缺少可遵照执行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卫生标准,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可能发生的医源性感染”。为此,刘翠梅结合实践,并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执笔编写《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新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于2016年12月正式颁布,并于2017年6月实施,新的规范内容更贴近口腔临床,更具操作性。

口腔专业的特点是大门诊,小病房,口腔患病率高达97%,由于医疗服务需求量大,全国各地口腔诊疗服务机构迅速增加,但是因为经济、教育等因素,全国各地口腔诊疗在医院感染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标准的出台将规范口腔行业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达到在全国不同地域、不同医疗机构执行同一个卫生行业标准的目的,避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在口腔诊疗服务中的传播,保障口腔就诊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疗工作是个双刃剑,对医务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还面临着职业暴露伤。“我在给学生上职业暴露伤课程时,要求他们在拿刀、剪子时,刀刃一定要朝一个方向,不要对着同事。递剪子和刀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传递方式。否则,一旦扎伤自己、同事或者卫生员,如果碰上艾滋病感染者或乙肝、丙肝感染者,那就有可能造成感染。”最让刘翠梅高兴的是,他们医院在解决职业暴露伤方面得了医学部提案落实奖“至少目前为止,我们医院没有一例得传染病”。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感控工作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从原来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科。刘翠梅带着记者参观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各个科室,她指着各科室墙上张贴着的感染控制图,脸上满是自豪。 

做好感控标准的“售后工作” 

在北大口腔医院期间,她参加卫生部组织开展的2004年度对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卫生部致信感谢,表扬她“尽职尽责,工作认真严谨,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她参加民政部组织的“明天计划”实施工作因贡献突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明天计划突出贡献奖”;2014年,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促进与口腔医学发展西部行”公益活动中,刘翠梅作为志愿者赴宁夏,为西部地区口腔医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嘉奖。

“我挺喜欢这些工作,因为我喜欢琢磨事儿,我的工作不限于感染控制,还有辐射、残疾儿童公益等方面。”刘翠梅对工作的热情超乎寻常。最多的时候,她同时有7本工作记录本,例如,为2008年北京奥运做保障工作的记录本;做放射管理工作的记录本;针对民政局、福利院的记录本;感染的,感染里又分为传染病的记录本等。刘翠梅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翻阅这些“珍宝”。

最让刘翠梅自豪的是,她带领的北大口腔医院的感染控制做到了同行的领先地位。“台湾地区的同行过来和我们做学术交流时发现,我们超过台湾地区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一大截。英国、美国的同行过来交流时,看到我们的发展,都觉得很厉害”。

但是,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刘翠梅每天都会接到各地感染科医务人员大量的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她都要去解释,“写标准的人最清楚这个标准的每一个落点是在哪儿。拿到标准的人可能并不清楚,虽然标准后面写了示例,也录了视频,但最重要的还是各省市师资的培训。要讲清楚这个标准,需要花费很多课时才能讲透,学员听明白了才能正确传播。”

为了解决咨询量过大的问题,刘翠梅开通了“口腔感控苑”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每一个求教者。

如今,刘翠梅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康养医养。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研究生毕业的刘翠梅喜欢说,自己是“学公共卫生的”。她开始关注大健康和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医疗管理和养老方面的专家顾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一位医院感控工作者的坚守

新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于2016年12月正式颁布,并于2017年6月实施,新的规范内容更贴近口腔临床,更具操作性。

文 | 法治周末记者  张贵志

责编 | 马蓉蓉

“我这个人最大的缺点是较真,优点是比较较真。”刘翠梅话风温和,却透着坚定。

刘翠梅原是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医院感染管理科副主任,同时还是国家卫健委第七届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消毒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委员。

目前,她最关心的是由她作为第一起草人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推广落实情况和《口腔门诊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尽快颁布。

因为这些标准的出台和落实,能够从根本上减少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是保障就医患者安全的基础。

刘翠梅

作为从事口腔医院感染预防和控制工作16年的专业人士,这无疑是刘翠梅最大的心愿。 

抗击“非典”,走上感控之路 

2002年,出现“非典”疫情时,刘翠梅从军队医院调入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医务处。“非典”疫情暴发时,她投入到抗击“非典”的第一线。

当时,北大口腔医院还没有设立感染管理科,整个医院都在建设中。“我的主要工作之一就是感染控制,从消毒灭菌预防传染病开始,一点一点摸索。医院感染管理部门正式成立,已经是10年之后的2012年”。这是刘翠梅10年坚守的成果。

2003年抗击“非典”时,有人退缩,家里人也劝她别干了,但刘翠梅坚持留了下来。她后来把坚守的原因归结到她在部队医院工作过的缘故。军队医疗老前辈盛志勇院士、郭振荣教授等言传身教,教会她“战士就要冲锋,做人就是要正直正派”。

“非典”那年,刘翠梅的孩子刚上小学,因为她的工作特殊,孩子也得在家“隔离学习”。但是刘翠梅完全顾不上孩子,她不仅要忙消毒还要做培训,“告诉大家怎么穿隔离服,写流程、写预案,反正就是各种忙”。对于孩子,她不无遗憾和愧疚。

当时医院没有更好的消毒方法,为了防止传播,只好喷浓度较高的过氧乙酸为物体表面和空气消毒。每天都在高浓度消毒剂的环境中工作,她的呼吸道被灼伤,也开始咳嗽起来。

咳嗽,在“非典”时期,是一个让人恐慌的生理反应,她被“隔离”了。

“那个时候,你一咳嗽,别人就超级紧张,大家就用警惕的眼神看你。”她模仿了一下当时人们的眼神,接着说,“我回家以后也挺危险的。在家里,自己也被隔离在一个小屋里。但我还得上班。最后到放射科拍片,确诊了不是SARS,但咳嗽总是让人很害怕的。”

因为在抗击“非典”战斗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北大口腔医院将医院的感染控制工作全部交给她负责,成为科室领头人。 

做好口腔感控,保障医患安全 

1986年,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正式起步。到2019年,正好走过33年。30多年来,虽然医院感染管理在我国逐渐受到重视,并取得不少进展,但在如何科学、有效地防控医院感染方面,仍然比较薄弱。尤其是在口腔科,口腔科的器械特点是“小”,但它引发感染问题却很“大”。

“那个时期,综合医院对感染控制都不是很重视,况且我们一个专科医院,要改的东西那就太多了。这个活不好干,天天在监督,在给别人挑毛病,是很招人烦的一个过程,但它确实很重要。”刘翠梅说,感染控制最大的意义在于,“医生给病人做治疗的时候,至少不能给患者带来疾病。”

“以前的医疗机构口腔诊疗器械消毒技术操作规范,由于缺少可遵照执行的强制性和指导性口腔器械消毒灭菌卫生标准,导致了一些不必要的浪费和可能发生的医源性感染”。为此,刘翠梅结合实践,并翻阅大量的参考资料,执笔编写《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新的《口腔器械消毒灭菌技术操作规范》于2016年12月正式颁布,并于2017年6月实施,新的规范内容更贴近口腔临床,更具操作性。

口腔专业的特点是大门诊,小病房,口腔患病率高达97%,由于医疗服务需求量大,全国各地口腔诊疗服务机构迅速增加,但是因为经济、教育等因素,全国各地口腔诊疗在医院感染管理上存在较大差异。标准的出台将规范口腔行业诊疗器械的消毒灭菌工作,达到在全国不同地域、不同医疗机构执行同一个卫生行业标准的目的,避免传染性疾病和其他疾病在口腔诊疗服务中的传播,保障口腔就诊患者的医疗安全。

医疗工作是个双刃剑,对医务工作人员来说,他们还面临着职业暴露伤。“我在给学生上职业暴露伤课程时,要求他们在拿刀、剪子时,刀刃一定要朝一个方向,不要对着同事。递剪子和刀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传递方式。否则,一旦扎伤自己、同事或者卫生员,如果碰上艾滋病感染者或乙肝、丙肝感染者,那就有可能造成感染。”最让刘翠梅高兴的是,他们医院在解决职业暴露伤方面得了医学部提案落实奖“至少目前为止,我们医院没有一例得传染病”。

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感控工作也渐渐得到了重视,从原来的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到现在已经是一个独立的科。刘翠梅带着记者参观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各个科室,她指着各科室墙上张贴着的感染控制图,脸上满是自豪。 

做好感控标准的“售后工作” 

在北大口腔医院期间,她参加卫生部组织开展的2004年度对全国1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的医院感染管理专项检查工作。卫生部致信感谢,表扬她“尽职尽责,工作认真严谨,圆满完成了工作任务”;她参加民政部组织的“明天计划”实施工作因贡献突出,被民政部授予全国“明天计划突出贡献奖”;2014年,在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健康促进与口腔医学发展西部行”公益活动中,刘翠梅作为志愿者赴宁夏,为西部地区口腔医学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获得中华口腔医学会嘉奖。

“我挺喜欢这些工作,因为我喜欢琢磨事儿,我的工作不限于感染控制,还有辐射、残疾儿童公益等方面。”刘翠梅对工作的热情超乎寻常。最多的时候,她同时有7本工作记录本,例如,为2008年北京奥运做保障工作的记录本;做放射管理工作的记录本;针对民政局、福利院的记录本;感染的,感染里又分为传染病的记录本等。刘翠梅一边说,一边给记者翻阅这些“珍宝”。

最让刘翠梅自豪的是,她带领的北大口腔医院的感染控制做到了同行的领先地位。“台湾地区的同行过来和我们做学术交流时发现,我们超过台湾地区不是一星半点,而是一大截。英国、美国的同行过来交流时,看到我们的发展,都觉得很厉害”。

但是,我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仍存在很多不足。刘翠梅每天都会接到各地感染科医务人员大量的咨询电话,每个电话她都要去解释,“写标准的人最清楚这个标准的每一个落点是在哪儿。拿到标准的人可能并不清楚,虽然标准后面写了示例,也录了视频,但最重要的还是各省市师资的培训。要讲清楚这个标准,需要花费很多课时才能讲透,学员听明白了才能正确传播。”

为了解决咨询量过大的问题,刘翠梅开通了“口腔感控苑”微信公众号,将自己的经验传授给每一个求教者。

如今,刘翠梅还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研究康养医养。北大医学部公共卫生研究生毕业的刘翠梅喜欢说,自己是“学公共卫生的”。她开始关注大健康和社会养老问题,成为全国特色小镇建设的医疗管理和养老方面的专家顾问。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