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坤 生于1982
文|法治周末记者 武杰
责编|马蓉蓉
2017年3月1月,第八届“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评选结果出炉,来自实务界和理论界的10位法学家获此称号。
由中国法学会主办的“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每3年评选一次,可以称得上是我国青年法学、法律界的最高荣誉。
当年,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副主任、副研究员董坤获此殊荣。1982年出生的董坤当年还不满35岁,不仅是“全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中最年轻的学者,更是唯一的“80后”。
在法学界,四五十岁正当年,六七十岁称权威,“年轻人”董坤的当选确实令人惊喜。
充满学术热情的检察人
“有运气的成分在,和其他老师比差远了”。对于荣誉,董坤表现得很谦虚,“我还只是个法学界的‘小学生’”。在同事眼中,这个眉清目秀的青年学者就是个普普通通的小伙子,但是那份上进、执著又让人印象深刻,什么难题在他那里都能解决。
与平时低调的形象不同,董坤在学术上的成绩亮眼,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他的研究成果都得到了学界的认可。特别是他对预防冤假错案的研究,成绩尤为突出。
2012年,董坤出版了专著《侦查行为视角下的刑事冤案研究》,后来又发表了《检察环节刑事错案的成因及防治对策》等多篇重量级论文。独特的视角,在学术界引起较大反响,也为实务部门在制定规范章程时提供了理论参考。
“作为检察理论研究者,我想我应该有所担当,有所作为。”董坤说。
为了课题研究,他搜集了国内外众多典型冤假错案的资料,很多案件资料因年代久远难以查证。他就一页一页地去查书、翻报纸,只要发现有用的内容就仔仔细细记录下来。一些实在难以查到的资料,他就去向导师和前辈寻求帮助。
研究工作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董坤并不觉得枯燥。“因为喜欢,所以做什么都有劲儿!”即使是带女儿的时候,他也常把最新的研究内容当成故事讲给女儿听。
由于对科研工作的热爱,董坤几乎将全部时间都花在了研究上。他的办公桌上堆满了各式各样的法学书籍,身后两个满满当当的书柜,让并不宽敞的办公室更加拥挤。即使回到家里,他也要在书房呆上三四个小时。
在董坤的影响下,他的女儿也成了“小书虫”,常常自己一边翻书一边说着谁都听不懂的话。
在中国人民公安大学读书的时候,董坤最喜欢的就是木樨地校区的图书馆。他说,当时的木樨地校区图书馆在硬件设施上虽然还不算先进,但馆藏资源却极为丰富,尤其是公安专业类图书资料的馆藏资源在全国居首,在这样的知识海洋里遨游,他感觉自己如鱼得水。
“好成果都是磨出来的。”董坤有几个微信群,群里是一些有共同爱好和兴趣的法学老师、朋友,他在里面很活跃。但凡研究过程中遇到什么棘手问题,他都会在群里同大家探讨,向同学或老师请教。如果遇到观点不同的时候,也会毫不客气地针锋相对。一轮辩论下来,常常能够碰撞出新的想法。
通过长时间的切磋与学习,董坤不断提升自己的科研能力,理论水平有了质的飞跃。之后,由他执笔的《台湾检察系统司法改革中的启示与借鉴》《检察官参与命案现场勘验制度研究》两篇文章,受到最高检领导的充分肯定,许多专家学者也给予了很高评价。
误入法门,不曾离去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侦查学本科、刑法学硕士、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法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学博士后,再到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董坤的简历看起了就是为了成为法律人而准备的。其实,他是误打误撞进了法门。
上大学之前,董坤是一名理科生,称得上学霸的他还在全国物理、化学竞赛上拿过名次。
高考填报志愿时,董坤只报了一个提前批次的政法院校,其他志愿都是自己擅长并喜爱的理工类。但是,最后录取的竟是偏文科的侦查学专业。懵懂间,他成了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安学院侦查学专业的一名本科生。
好在,家里有人当过警察,董坤也算继承了上一辈的事业。从小耳濡目染,加上那些年普法节目流行,爱看《今日说法》《法治在线》等节目的董坤很快被法学所吸引,喜欢上了这门陌生的专业,学习法律的热情也更高涨。
从此,他的生活开始与法学为伴。即便是放松时看看电视剧,他也是法律人思维,能够敏感地发现许多法律问题。熟悉他的朋友和同事都知道,一谈到与法律、学术有关的话题,董坤就两眼发亮。
2007年,董坤报考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博士研究生的时候,由于专业课成绩不理想,没有被录取。但是,他凭着对侦查学专业的热爱第二年再次报考。当时他对自己说,如果还考不上,就放弃然后安心工作。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第二次报考中,董坤以总成绩第一,顺利考入公安大学,成为了一名侦查学专业的博士,并师从仰慕已久的王大中教授。
博士毕业后,董坤进入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理论研究所工作,脱了警服换上了检服,成为了一名检察官。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和领域也转变为检察理论、证据制度以及刑事诉讼程序。
董坤的老领导、最高人民检察院第五检察厅厅长王守安对他的探索精神十分认可,“他对新领域充满热情,特别乐于探索”。
有一次,理论所接到一个关于检察发展的课题,需要对整个检察制度、工作、政策进行全面了解。所里都觉得这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但董坤接到任务后却很兴奋,惊讶之余,更多的是感动。
董坤把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当作了一次系统了解检察业务、检察史的机会,他说:“我还年轻,缺乏经验,要‘沉在下面’,不能‘浮在上面’。”
除了科研任务,董坤还在最高检检察理论研究所编译部担任《中国刑事法杂志》的编辑工作。工作起来,依旧是“董氏风格”,编辑工作细致繁杂,每一个细节都追求精益求精。
对于未来,他说:“梦想,希望能多做点对中国法治建设有帮助的事情。当下,就是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