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有的仅7分钱一片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有的仅7分钱一片

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此次扩面平均降幅25%,有药品仅0.07元/片。专家表示,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有条件开展集中采购的品种会越来越多,更需要注重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记者 | 陈鑫

“4+7”药品带量采购最新报价终于出炉。2019年9月25日,上海阳光医药网公布了《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25个品种的拟中标结果全部公布。从目前流出报价看,多个品种价格在首轮“4+7”基础上再创新低。

据联合采购办公室9月24日晚消息,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其中,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猛降到0.07元/片(5mg),齐鲁制药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降到 0.12 元/片(10mg)。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跨国药企的赛诺菲在氯吡格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个原研药上均直接报出了最低价,几乎与仿制药无二。

“4+7”对于医药企业无异于一场博弈,如果挤进,药品将会被25个省市的医院采购;如果失败,则意味着药品无法纳入医保报销,几乎与市场无缘。

然而,即使成功挤进,也并不意味着永占市场。如在氯吡格雷(75mg)的报价中,首轮中标药企信立泰以3.13元/片(上轮价格为3.18元/片)的最高报价惨遭出局。因此,史立臣认为,不管入选与否,企业都会为了挤进全国市场继续降价。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认为,此次扩面采购由政府“建制度、搭平台”,利用市场机制促使药品回归合理市场价格,进而节约更多医保资金,让更多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所谓带量采购,即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药品数量报价,通过“以量换价” 挤掉药价水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确定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7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数据显示,2018年11月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4+7”药品集中采购,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25个中选,其中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都得到了保障,使用量超出了预期,医保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曾在2019年4月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11个城市试点实施工作于4月1日全面启动,从试点效果来看,试点地区肿瘤、乙肝、高血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患者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医疗费用显著下降。

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正式明确将依法合规开展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从扩面范围来看,此次集采扩面进一步覆盖至 25个省,加上早已主动跟进“4+7”的福建和河北,27个省级行政区域都已纳入带量采购范围中。这标志着“4+7”带量采购在全国再度拉开“价格战”。

此前在首轮“4+7”中,就有不少公众担心药品质量因此受到影响。史录文对界面新闻表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其疗效是可以保证的。“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引导企业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需求。”

而此次有跨国药企“跳水”进一步证实过期原研药的边际成本很低。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副教授江滨曾对媒体表示,中选药品的“地板价”并不代表抹掉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我们做过深入调研,在美国药品市场,部分仿制药的价格水平比我们的‘4+7’水平还低,比如氨氯地平的价格不到7美分一片。”江滨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购销制度,医药行业的经营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告诉界面新闻,从国家层面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就不存在质量问题,接下来就是降低价格。史立臣表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药品监管重认证过程,不注重过程监管,造成部分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企业依然依照原办法生产,最终疗效并不好。但这种局势最终能否扭转,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史立臣认为,此次遴选的25个试点品种均经过实践检验,不管是临床替代使用,还是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保障都没有问题。但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有条件开展集中采购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如果之后进一步扩大采购品种范围,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仍然是一项挑战。

下一步扩面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史录文认为,首先要做好扩面品种的筛选,即所选品种本身使用范围、针对的疾病所涉及的人群相对广泛,能够保证一定用量,能够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很好地使用。

“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带量采购越往后开展,就越容易出现中标品种彼此之间可替代的情况。”史录文表示,这个时候,如何依据药品的适应症、原市场销售情况等因素确定新的市场份额和约定采购量,就成了比较关键的问题。

为了确保”4+7”的可持续性,史立臣提出由各省医保部门出资成立联合采购体系,“如果采购量达不到,或者医院回不上款,应该通过政府部门去找医院沟通,只有保证利益的前提下,企业才有勇气进入市场。”

国家医保局方面称,下一步各地将重点抓好中选结果的落地实施,确保年底前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选品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4+7”带量采购扩围:25个拟中选药品均降59%,有的仅7分钱一片

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此次扩面平均降幅25%,有药品仅0.07元/片。专家表示,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有条件开展集中采购的品种会越来越多,更需要注重药品质量安全监管。

图片来源:海洛创意

记者 | 陈鑫

“4+7”药品带量采购最新报价终于出炉。2019年9月25日,上海阳光医药网公布了《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拟中选结果公示》,25个品种的拟中标结果全部公布。从目前流出报价看,多个品种价格在首轮“4+7”基础上再创新低。

据联合采购办公室9月24日晚消息,本次联盟采购共有77家企业。产生拟中选企业45家,拟中选产品60个。与联盟地区2018年最低采购价相比,拟中选价平均降幅59%;与“4+7”试点中选价格水平相比,平均降幅25%。

其中,重庆药友的苯磺酸氨氯地平片猛降到0.07元/片(5mg),齐鲁制药的阿托伐他汀钙片降到 0.12 元/片(10mg)。值得注意的是,作为跨国药企的赛诺菲在氯吡格雷、厄贝沙坦氢氯噻嗪两个原研药上均直接报出了最低价,几乎与仿制药无二。

“4+7”对于医药企业无异于一场博弈,如果挤进,药品将会被25个省市的医院采购;如果失败,则意味着药品无法纳入医保报销,几乎与市场无缘。

然而,即使成功挤进,也并不意味着永占市场。如在氯吡格雷(75mg)的报价中,首轮中标药企信立泰以3.13元/片(上轮价格为3.18元/片)的最高报价惨遭出局。因此,史立臣认为,不管入选与否,企业都会为了挤进全国市场继续降价。

北京大学医药管理国际研究中心主任、药学院教授史录文认为,此次扩面采购由政府“建制度、搭平台”,利用市场机制促使药品回归合理市场价格,进而节约更多医保资金,让更多患者用上质优价廉的药品。

所谓带量采购,即在药品集中采购过程中开展招投标或谈判议价时,明确采购数量,让企业针对具体药品数量报价,通过“以量换价” 挤掉药价水分。

2019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方案》,确定将在北京、上海、天津、重庆4个直辖市和广州、深圳、西安、大连、成都、厦门7个城市,从通过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对应的通用名药品中遴选试点品种,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和使用试点,以实现药价明显降低,减轻患者药费负担。

数据显示,2018年11月11个试点城市开展了“4+7”药品集中采购,31个试点通用名药品25个中选,其中中选价平均降幅52%,最高降幅96%。

“中标药品的质量和供应都得到了保障,使用量超出了预期,医保预付、医院使用以及回款等有关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医保局副局长陈金甫曾在2019年4月16日的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指出,11个城市试点实施工作于4月1日全面启动,从试点效果来看,试点地区肿瘤、乙肝、高血压、精神病等重大疾病患者获得了质优价廉的药品,医疗费用显著下降。

9月1日,上海阳光医药采购网发布《联盟地区药品集中采购文件》,正式明确将依法合规开展跨区域联盟药品集中带量采购。从扩面范围来看,此次集采扩面进一步覆盖至 25个省,加上早已主动跟进“4+7”的福建和河北,27个省级行政区域都已纳入带量采购范围中。这标志着“4+7”带量采购在全国再度拉开“价格战”。

此前在首轮“4+7”中,就有不少公众担心药品质量因此受到影响。史录文对界面新闻表示,通过一致性评价的仿制药,有严格的质量控制标准,其疗效是可以保证的。“实际上,这也从侧面引导企业从关注价格,转向关注药品质量和患者用药需求。”

而此次有跨国药企“跳水”进一步证实过期原研药的边际成本很低。北京大学药学院药事管理与临床药学系副教授江滨曾对媒体表示,中选药品的“地板价”并不代表抹掉了企业的合理利润。“我们做过深入调研,在美国药品市场,部分仿制药的价格水平比我们的‘4+7’水平还低,比如氨氯地平的价格不到7美分一片。”江滨认为,如果能够建立良好的购销制度,医药行业的经营成本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大。

北京鼎臣医药管理咨询公司创始人史立臣告诉界面新闻,从国家层面看,通过一致性评价的药品就不存在质量问题,接下来就是降低价格。史立臣表示,过去二三十年,中国药品监管重认证过程,不注重过程监管,造成部分药品通过一致性评价后,企业依然依照原办法生产,最终疗效并不好。但这种局势最终能否扭转,仍有待进一步观察。

史立臣认为,此次遴选的25个试点品种均经过实践检验,不管是临床替代使用,还是药品的质量和供应保障都没有问题。但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逐步开展,未来有条件开展集中采购的品种会越来越多,如果之后进一步扩大采购品种范围,药品质量安全监管仍然是一项挑战。

下一步扩面应该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史录文认为,首先要做好扩面品种的筛选,即所选品种本身使用范围、针对的疾病所涉及的人群相对广泛,能够保证一定用量,能够在大多数医疗机构很好地使用。

“随着一致性评价工作的推进,带量采购越往后开展,就越容易出现中标品种彼此之间可替代的情况。”史录文表示,这个时候,如何依据药品的适应症、原市场销售情况等因素确定新的市场份额和约定采购量,就成了比较关键的问题。

为了确保”4+7”的可持续性,史立臣提出由各省医保部门出资成立联合采购体系,“如果采购量达不到,或者医院回不上款,应该通过政府部门去找医院沟通,只有保证利益的前提下,企业才有勇气进入市场。”

国家医保局方面称,下一步各地将重点抓好中选结果的落地实施,确保年底前患者享受到质优价廉的中选品种。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