滑稽小丑的背后,是与生俱来的悲哀和恐怖

小丑为什么让人感到害怕?

在美国儿童的心里,麦当劳叔叔是仅次于圣诞老人的第二个最熟悉的人物。

1963年,麦当劳叔叔的形象风靡全美国,不仅在儿童心中留下深刻印象,也让成人过目不忘。麦当劳叔叔这一形象来自美国马戏团里的一名小丑——波拉科夫斯。1966年,麦当劳邀请波拉科夫斯创造了麦当劳的虚拟代言人形象——朗诺麦当劳。

麦当劳叔叔总是一副传统马戏小丑的打扮,黄色连体裤,红白条衬衣和短袜,红皮鞋和黄手套,还有一头红发,当顾客光临麦当劳时,他就会微笑相迎,逗顾客发笑,他是友谊、风趣的象征。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无害而又温暖”的小丑,却成为麦当劳被竞争对手“攻击”的目标。

本月初在德国,正值斯蒂芬·金小说改编的恐怖题材电影《小丑回魂2》上映宣传期,汉堡王便想借此机会“吓走”麦当劳的顾客。他们在麦当劳放在餐厅的宣传册中夹带广告,引导顾客下载汉堡王的App,顾客下载App之后就可以获得可以在最近的汉堡王餐厅使用、带有AR效果的“逃离小丑”优惠券。在汉堡王拍摄的宣传视频中,拿到优惠券的顾客快速离开,就像从麦当劳餐厅里仓皇逃出一样。在这个广告创意里,平日温柔幽默的麦当劳叔叔竟然显得十分诡异。

这不是汉堡王第一次用小丑做文章,今年5月,汉堡王联合西班牙创意机构LOLA MullenLowe推出了一系列海报,用“Birthdays Should be Happy”告诉家长们:“别闹了,你还想在生日派对上吓哭你们家孩子?来汉堡王吧,这里可没有小丑哦。”

 

带着悲剧色彩诞生的“小丑”

事实上,大众对小丑这一角色本就不陌生。在欢乐的节日庆典上,小丑总是能以醒目的着装、杂耍和鬼脸获得最多的关注,他们还能把气球扭成动物形状送给别人。如此看来,似乎没有人不喜欢小丑,但是在2008年,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做了一项调查,调查选取了4岁到16岁间的250个孩子,结果显示这些孩子中的大多数都不喜欢小丑,甚至害怕小丑。尽管这些来自不同时期的小丑都没有想表现的奇怪,但是依然让人感到不安和恐惧。不仅是小孩,成人也害怕小丑。美国的一项调查中,受访的2000人中,4成人表示害怕小丑,这一数据甚至超过了害怕恐怖分子的人数。伊利诺伊州诺克斯学院的心理学家弗朗西斯·麦克安德鲁(Francis McAndrew)和萨拉·科恩克(Sara Koehnke)让一千多名受调查者评价各行各业的害怕程度,结果发现,小丑竟然是最令人恐怖的行业。在英语里,甚至有一个专门用来形容害怕小丑的词“Coulrophobia”,意为“小丑恐惧症”。

小丑最早以扮相滑稽的小角色出现,且在各个国家的历史中都能找到他们的身影。早在公元前2500年,侏儒小丑就在埃及宫廷里为法老制造开心;在中国,秦国一位歌舞艺人优旃是唯一一个敢批评秦始皇造万里长城,并阻止秦二世漆长城的人;在美国,霍皮族印第安人会在庄严的宗教舞蹈仪式中,允许小丑来“捣乱”…...小丑似乎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为所欲为。

1800年代早期,英国喜剧演员约瑟夫·格里马尔迪(Joseph Grimaldi)创造了第一张传统白色小丑脸,小丑才逐渐开始作为一个重要标志出现在马戏团,他也被认为是古代小丑之父,也正是因为他,人们仍称小丑为“乔伊”。

“日复一日,他坐在镜子前,手握着化妆刷,给自己上妆,一遍遍擦干净,又重新画好,直到最后在烛光的映衬下露出一个咧嘴的面孔。”安德鲁·麦康奈尔·斯托特(Andrew McConnell Stott)在《约瑟夫·格里马尔迪的哑剧生活》(The Pantomine Life of Joseph Gromaldi)的传记中写道。作为“小丑”,约瑟夫·格里马尔迪永远是开心的,作为自己,他却根本没有任何喜悦可言。

约瑟夫·格里马尔迪从小被父亲介绍给剧院老板——一个被称为“Grim-All-Day”的演员。在学习表演的过程中,Grim-All-Day经常折磨、虐待和拷打年幼的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因此,一些传记作者认为,格里马尔迪的成长环境是他创造白脸小丑的重要原因。白脸小丑在19世纪被形容为“part-child part-nightmare”,而格里马尔迪本人也是被诅咒般的患有严重的人格分裂,抑郁和狂躁。1837年,身无分文、嗜酒如命的格里马尔迪去世(验尸官的结论是:“忽然死亡”),狄更斯(Charles Dickens)担任为他立传的任务。

格里马尔迪去世不久后,狄更斯写了《匹克威克外传》(The Pickwick Papers)。狄更斯写道:“他那双眼睛,无神而滞钝,在脸上涂的白粉映衬下显得很可怕;由于麻痹症而颤抖着的、装饰得奇形怪状的头,以及擦了白粉的、芦柴棒般的长手——这一切都使他显出一副可憎恶的可怕模样。”在狄更斯笔下,“小丑之父”是经过自我毁灭来取悦观众的。

可见,约瑟夫·格里马尔迪创造的白脸小丑,从诞生之初便带着浓重的悲剧色彩。

当地时间2019年2月3日,英国伦敦,当地举行第73届“小丑之王”格里马尔迪纪念活动,艺人们纷纷扮成小丑走上街头。
手机里的小丑照片。
正在化妆的小丑。
聚集在教堂里的小丑们。

 

小丑恐惧的来源

知乎用户漆松在《小丑为什么会发展成让人感觉恐惧的角色?》一文中写了两个小丑恐惧的来源,一是东京工业大学机器人工学者森政弘教授提出的恐怖谷假说:极度拟人而又非人的形象造成的不适感让人感到恐怖;二是社会文化因素导致的小丑恐惧。1892年歌剧《丑角(Pagliacci)》里,主角由“小丑”变成“杀人小丑”,从此创造出在概念意义上充满恶意的小丑形象。

尽管大家对“恐怖谷假说”十分陌生,但是这个存在于生活里的假说十分容易理解。在恐怖游戏、恐怖片中常见的杀人玩偶、机器人以及充满恶意的小丑,或多或少都符合恐怖谷假说。这些角色无一例外的是与人类形体、动作十分相似,但又不能完全看作是人类。这种虚拟形象可以比恶鬼带给人更多的恐惧感。

除此之外,从认知角度出发,似人非人的视觉信息会造成类似于认知失调的效应,人们在接收图像信息时会出现疑问:这到底是不是人?像人却不是人的这一矛盾信息最终会引起人们心里的不适感。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是上古人类配偶选择行为的残留,似人非人会被认为是生育力低下、免疫系统不好的表现,因此这种认知会让人将似人非人的形象隔离开来。从文化认同角度出发,人类对于自己独特的身份有着尊严感,而似人非人会破坏这种尊严感。但是在这三种观点中,只有认知失调是可以被证实的,当外表信息与动作信息不协调时,人们会陷入“恐怖谷”,即长得像人,动作不像人,而小丑则是长得不像人,动作却像人。

无论是白脸、红鼻子还是夸张的打扮,“小丑”本身并不足以引起人们的恐惧,就像中国戏剧中的丑角一样,小丑的行为和形象都是搞怪的代表,但是当人们看到穿着戏服的小丑开始杀人后,小丑就从“只带来喜剧效果的角色”转化为一种双重存在——将对快乐的期待转化为死亡虚无的元小丑。与约瑟夫·格里马尔迪自带悲剧色彩的白脸小丑不同,这种恐惧更加具象,小丑充满笑意的面孔和背后隐藏的死亡危险形成鲜明对比,这种激烈的矛盾会引发强烈的焦虑和压力。

 

无法超越的经典: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

由导演托德·菲利普斯(Todd Phillips)执导的电影《小丑》即将于下周五(10月4日)在北美上映,这个从DC漫画里走出来的经典反派角色捕获了不少影迷的心。尽管杰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扮演的小丑让人十分期待,但是在不少影迷的心中,希斯·莱杰(Heath Ledger)扮演的小丑才是最经典的,甚至有人说:希斯·莱杰后,再无小丑。

2008年,希斯·莱杰凭借《蝙蝠侠:黑暗骑士》中小丑一角拿到奥斯卡最佳男配角奖。影片中,莱杰近乎疯狂的表演让人们彻底记住了他所扮演的小丑,黑暗、变态被他展现的淋漓尽致。为了研究角色,莱杰将自己隔绝在酒店里三个月的时间。他说:“我不知道要如何演出小丑那种孤独疯狂变态的感觉,或许这样与世隔绝才能更好的体会到角色的心境吧。”

不过还未等到电影上映,希斯·莱杰就离开了这个世界,年仅28岁。《蝙蝠侠:黑暗骑士》里的小丑,成为莱杰留给世人的绝世巅峰之作。

第81届奥斯卡颁奖礼,希斯·莱杰的父亲Kim Ledger代替他领奖。

 

从舞台到现实,“杀人小丑”加重人们的恐惧感

吉恩·加斯帕德·德布鲁(Jean-Gaspard Deburau)曾是巴黎最著名的白脸小丑扮演者,从贵族到普通民众无人不晓,甚至不论他用哪种形象面对观众,大家都十分买账。但是,德布鲁却犯了一个错误:把自己的创作与自己的性格混淆了。

1836年的一天,当德布鲁和家人出去散步时,被一个流浪男孩嘲笑为“皮埃罗”,这是德布鲁在舞台上的角色名。听到这个名字后,德布鲁转身用手杖给了男孩头部一记重击,男孩当场死亡。

德布鲁最终被判无罪释放,然而他从未透露过是什么原因使他杀死那个孩子。他的传记作家特里斯坦·雷米(Tristan Rémy)认为,德布鲁拥有双重人格,在饰演小丑时,他压抑着自己的情绪,而最终也难以掌控内心的黑暗面。

吉恩·加斯帕德·德布鲁扮演的小丑。

约翰·韦恩·盖西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中最著名的变态杀人狂,他在1972年和1978年间,对至少33名年龄由14岁至21岁的男孩及男性进行了性侵和谋杀,最终因谋杀罪于1994年5月10日被处决。盖西曾经在儿童派对上打扮成“高跷小丑”(Pogo the Clown)的形象,在他等待死刑的时间里,他在死囚牢房里创作了一系列以自己扮演的小丑为主题的画作,因此被称为“杀手小丑”。

盖西是《美国恐怖故事》第四季里恐怖杀人狂小丑的原型,他也被吹捧为是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笔下小丑虐待狂“Pennywise”的灵感来源,但史蒂芬·金并没有承认这一点。

约翰·韦恩·盖西出生于伊利诺伊州芝加哥,因其父亲约翰·斯坦利·盖西经常酗酒后虐待妻儿,所以导致盖西和父亲的关系十分恶劣。父子之间的摩擦贯穿了盖西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但是在他被捕后却在采访中极力否认自己憎恨父亲。

1972年1月,盖西第一次杀人,受害者是一名叫做蒂莫西·麦科伊(Timothy Jack McCoy)的15岁男孩。在20世纪90年代初的一次采访中,盖西说在杀害麦科伊后,他感到“精疲力尽”,但也感到自己到达了兴奋的极点,他说:“那时候我才意识到原来死亡能带给我最大的快感”。盖西被执行死刑时,围观的群众超过1000人。支持死刑的人们穿着画有盖西以前使用过的小丑形象的T恤,上面印着标语“别为小丑哭泣”。 1994年5月10日上午12:58,在盖西确认死亡后,他的大脑被移出。这是海伦·莫里森博士的建议,他曾采访盖西和其它连环杀手,希望能发现暴力反社会人格所具有的共同特质,但是盖西的大脑检查没有发现任何异常。

盖西被执行死刑后的几个月,他的许多画作被拍卖,共有19幅画由经销商史蒂夫·科斯卡尔售出,销售价格从9500美元到195美元不等。一幅画有迪士尼七个小矮人与芝加哥小熊队打棒球的作品已经由无数的棒球名人堂成员亲笔签名,虽然科斯卡尔承认签名者并不知道画家的身份。有些画作被购买之后立即被毁掉,25幅画在1994年6月于伊利诺伊州内珀维尔被约300人烧毁,其中包括9名盖西受害者的家属。自1980年以来,盖西的作品展览持续举行。有批评称盖西得到了作品销售的回报,而盖西反对这种说法,声称他的作品,旨在“给人们的生活带去欢乐”。2011年,拉斯维加斯艺术长廊售出盖西的自画像《再见坡格》(4,500美元)和其他73幅盖西的彩画、素描、为各种慈善组织录下的音频等等。

自盖西之后,小丑形象被纳入美国“危险陌生人”排行名单里,成为使人感到不适和怀疑的对象。多伦多瑞尔森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安东尼(Martin M.Antony)博士在著作中提到:“我们将不会再看到更多安全、有趣的关于小丑的内容了,他们只会在影视和文学作品里变得越来越恐怖,消极的小丑形象正在取代积极的小丑形象。”

约翰·韦恩·盖西
盖西画笔下的小丑。

2016年8月,对小丑的恐惧如乌云般再次笼罩美国。从南到北、自西向东,频发的小丑袭击事件让民众陷入恐慌之中。8月21日,南卡罗来纳州居民报警,称穿着小丑服装的不明人物潜伏在公寓附近,试图引诱孩子进入丛林。9月24日,佛罗里达州居民报警,称他在遛狗时目击到两名“杀手小丑”。据《纽约时报》报道,截止2016年9月30日,与小丑袭击事件相关的误报与威胁在全美范围内影响了至少10个州,共计12人被逮捕。

起初,小丑用插科打诨的方式讽刺社会现实,在不断演变的过程中,小丑从一种恶作剧精神变成了一种具象地恐怖感。小丑可以是麦当劳叔叔、可以是马戏团里扭起球的小角色,也可以是“外表大笑,内心狰狞”的反派角色。哲学教授大卫·利文斯通·史密斯(David Livingstone Smith)表示:“小丑到底是什么样的形象仍然是未可知的。如果小丑重新诠释了自己,减少了别人对其非议的同时,也失去了小丑本身的神秘。”

 

伦敦东区的"三一教堂"(Trinity Church)里,有着世界最大的小丑教堂(又被称为“小丑的精神之家”),里面展览着丰富的小丑藏品。
藏品之中有最著名的小丑脸谱彩蛋,彩蛋各不相同,分别代表着不同人物的独特面部设计,为职业俱乐部小丑国际(Clowns International)所有。
最早的彩蛋登记可以追溯至1946年。当时,主修化学的小丑文化兴趣爱好者斯坦·布尔特(Stan Bult)开始绘制彩蛋纪念小丑名角。慢慢地,这种做法就演变成了当代出版界口中的"小丑们声明自己原创特色的脸谱档案"。
小丑教堂中的藏品之一。
从1959年起,各地的小丑将藏品捐给小丑教堂。马蒂·费恩特(Mattie Faint)已经在这里当了31年馆长,被称为“小丑马蒂”。

 

*部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东方IC

0
表情
您至少需输入5个字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