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深度】百行征信僵局,腾讯阿里困兽之斗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深度】百行征信僵局,腾讯阿里困兽之斗

一名百行征信内部人士表示,站在8家股东机构的角度,这确实不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郝昕瑶

有中国信联之称的百行征信与股东之间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百行征信八个民营征信机构股东中,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五家机构拒绝向百行征信提供自己产品内的个人征信数据。

这一消息不断发酵,事件主角方之一终于选择公开回应。百行征信称,始终与股东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与阿里、腾讯洽谈。

此外,上周多家媒体记者探访百行征信总部。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介绍称,百行征信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各股东对公司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司取得了许多成果。

百行征信和它的股东们,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哪些事?

名不副实的合作

打开腾讯信用的官网,显示屏上仅显示五个黑体字:“系统维护中”。

2018年1月30日,比阿里旗下芝麻信用晚了三年入局的腾讯信用终于面向全国开放公测。背靠微信海量用户,腾讯这款第三方征信产品承载了市场无数的期待。然而仅仅一天之后,腾讯信用分便悄然下架,用户无法进入服务入口,只能得到腾讯的一句“感谢参与”。

彼时有媒体从接近央行征信局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叫停是央行征信局对腾讯征信窗口指导的结果。无独有偶,支付宝年度账单对于个人数据的授权、芝麻信用分与首都机场快速通道的合作也曾接到过来自央行的窗口指导。

从监管的角度,作为征信试点企业,未正式获得个人征信牌照就开展相关产品服务,并不合规。

2018年3月,拿到央行发放首张个人征信牌照的百行征信横空出世。由于股东方集结了业内重要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也有“信联”之俗称。

公开资料显示,百行征信由央行主导,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8家市场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其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其余8家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分别持股8%。

事实上,早在2017年4月,监管的表态就已埋下伏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公开直接表态,“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而百行征信成立之后,万存知公开表示,“前期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的8家市场机构将不再直接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原有部分征信业务将剥离并入百行征信,其他业务可存续为数据服务公司。”

百行征信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据总裁郑先炳介绍,截至8月末,公司已向市场推出个人信用报告、特别关注名单、信息核验平台3款个人征信产品,另有3款产品将于今年内陆续推出,还有10余款产品正在设计开发中。

在数据库建设上,已与1071家机构达成了业务合作和信息共享意向,并成功接入银联、电信和高法等补充数据源信息。个人征信生产系统已采集借款人数逾7140万,信贷账户数逾1.12亿个。

在市场服务方面,自2019年5月5日面向机构开放查询服务以来,个人征信产品累计查询量超2300万笔,日查询量超40万笔。

已经接入百行征信的1071家机构之中,就有此次被报道称“拒绝提供增量信息”的蚂蚁金服,此外还有度小满、京东金融、陆金所、多家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公司及P2P网贷公司。

为何已经达成合作的两方此番会龃龉不合?

来自合作机构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事实上早在多年之前,央行就已通过多种方式促成商业机构进行征信数据的共享,但与百行征信此前的合作似乎有些“徒有虚名”。“接入是指各机构可以主动上传自家的数据,但大家都不上传,百行的数据缺乏实时性和丰富性,我们都使用央行的数据和自己的数据,并不使用百行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家全国唯一的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在百度搜索上居然很难找到官网入口。

不公平的交易

郑先炳曾多次表示,公司股东方对百行征信迅速形成服务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8家股东机构确实在征信数据方面各有所长。

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掌握支付宝、淘宝、花呗、借呗、网商银行、菜鸟等种种C端和B端交易、借贷、物流、金融活动数据;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则背靠微信11亿用户,手握微粒贷、微众银行等个人数据;深圳前海征信则是平安旗下的征信机构,握有保险、陆金所等数据;考拉征信作为便捷支付机构拉卡拉旗下机构,同样掌握着大量消费交易信息;此外,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也均是老牌征信机构,已有数年的各行业数据积累。

业内看来,百行征信创建之初对于股东的选择可谓深谋远虑,本意在将央行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和企业客户信用数据悉数纳入,构建一个海量的数据库。

“百行虽有特殊背景,其扮演的角色介于官方和商业机构之间,但我们对央行或其他机构的数据并没有需求。”百行征信某股东机构人士并不十分认可这样“有出没进”的合作方式。

另一家股东机构人士也对界面新闻坦承,“我们对央行的数据没有需求,使用的都是自己积累的用户标签。”

在他们看来,各家机构的业务、系统、风控模型都不一样,客群也不尽相同。比如网商银行80%的客群是不曾从银行体系获得过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腾讯针对的则是C端用户,前海、考拉等机构则覆盖相当多的网贷用户群体。“即便最后把数据都上交给百行,百行也无从使用、更新,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的判断,在谈判桌的另一方百行征信看来,明显过于武断。百行征信的成立从最初就是为了与央行征信中心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相互补充。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曾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只会有两家国家级核心征信机构,而上述8家试点企业将结束试点,转而成为百行征信的股东和业务支撑单位。”

据界面新闻了解,央行征信中心运行10多年来,截至2018年末,共覆盖9.82亿自然人信息、258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采集非金融信息10.68亿条。

这一数据与阿里和腾讯等市场化机构相比,明显显得单薄。

有媒体报道称,腾讯和阿里并没有共享各自的贷款交易数据。百行征信希望从腾讯和阿里获得个人信息和信用数据,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借款和还款历史,遭到了拒绝。在八家控股公司中,只有三家同意将自己的数据输入百行征信的系统。

界面新闻记者从腾讯和阿里确认了这一消息。事实上,不共享除去并不需要百行提供数据的理由,还体现出对立两方商业理念的冲突。

“这涉及严重的用户隐私问题,我们没有任何权力把这些数据交给另一家未经用户授权的商业机构,从法理上讲,这是犯罪。”

还有一项数据,或许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这档合作的令人不满之处。

仅2017年上半年,互金公司趣店付给芝麻信用以调取信用资料的费用就高达1130万。而与芝麻信用合作的机构还有数家商业银行、互金和消金公司,这仅仅是“九牛一毛”。

一名百行征信内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站在他们(8家股东机构)的角度,这确实不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何为出路?

中国征信体系的起步是从2006年央行征信中心设立开始,既具有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功能,还承担了央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监管作用。

作为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人群和企业却非常有限,可提供服务的对象也仅限于持牌的金融结构。

2013年,央行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我国个人征信实行牌照制。

2015年1月,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2018年11月起,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被重新开放。截至2019年8月末,全国共有21个省(市)的133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而整个社会有数十万家公司的名称中包含征信的字眼。

界面新闻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经过长时间试点实践,近期或有可能再下发1至2张征信牌照至具有国资背景的机构。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即便各层次的金融市场在近年来都经历了飞速发展,中国当前的征信体系仍然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需求。大量活跃用户数据留存在市场化经营的商业机构手中,而这部分数据却往往更能实时、真实地体现金融市场的活动。

事实上,信息掌握在谁的手中、谁来提供服务,可能是相对次要的问题。而如何划分征信服务和数据服务、是否有对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才是真正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两年,以芝麻信用等公司为首,已有越来越多手握用户信用数据的机构不再强化“征信”属性,更多侧重金融科技,。经过长期实践和博弈,征信服务和大数据之间的差别已经被更多人认同。

持牌征信服务作为金融基础建设,无疑需要信贷机构共享数据,以生成全面、专业的信贷报告。各家商业机构通过自身渠道所掌握的用户信息,则应属于数字科技的范畴。经用户授权后,可用于营销、反欺诈、催收、产品优化等商业行为。

不过,目前这二者之间并未有清晰界限。“我们期待行业有新的立法进度,从数据收集、保护、使用的层面出台具体法律法规”,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拒绝上报数据之后不久,百行征信方面回应称,公司仍在与腾讯、阿里洽谈,而井贤栋和马化腾却在近日前后脚卸任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的法定代表人,引发外界关注。界面新闻了解到,此举与此次合作“流产”的关系不大,双方皆表示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原因。

但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之下,相关人士也透露,“如果到了最后一步,我们也会去问客户,是否愿意给百行,让用户自己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深度】百行征信僵局,腾讯阿里困兽之斗

一名百行征信内部人士表示,站在8家股东机构的角度,这确实不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记者 | 郝昕瑶

有中国信联之称的百行征信与股东之间的“蜜月期”已经结束了。

此前有媒体报道称,百行征信八个民营征信机构股东中,有阿里巴巴和腾讯为首的五家机构拒绝向百行征信提供自己产品内的个人征信数据。

这一消息不断发酵,事件主角方之一终于选择公开回应。百行征信称,始终与股东单位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正在与阿里、腾讯洽谈。

此外,上周多家媒体记者探访百行征信总部。百行征信总裁郑先炳介绍称,百行征信是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的国内首家市场化个人征信机构,各股东对公司起到了关键作用,公司取得了许多成果。

百行征信和它的股东们,在过去的一年半时间里,发生了哪些事?

名不副实的合作

打开腾讯信用的官网,显示屏上仅显示五个黑体字:“系统维护中”。

2018年1月30日,比阿里旗下芝麻信用晚了三年入局的腾讯信用终于面向全国开放公测。背靠微信海量用户,腾讯这款第三方征信产品承载了市场无数的期待。然而仅仅一天之后,腾讯信用分便悄然下架,用户无法进入服务入口,只能得到腾讯的一句“感谢参与”。

彼时有媒体从接近央行征信局人士处了解到,此次叫停是央行征信局对腾讯征信窗口指导的结果。无独有偶,支付宝年度账单对于个人数据的授权、芝麻信用分与首都机场快速通道的合作也曾接到过来自央行的窗口指导。

从监管的角度,作为征信试点企业,未正式获得个人征信牌照就开展相关产品服务,并不合规。

2018年3月,拿到央行发放首张个人征信牌照的百行征信横空出世。由于股东方集结了业内重要的个人征信机构,百行征信也有“信联”之俗称。

公开资料显示,百行征信由央行主导,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与芝麻信用、腾讯征信、前海征信、考拉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华道征信8家市场机构共同组建成立。其中,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持股36%,其余8家首批个人征信试点机构分别持股8%。

事实上,早在2017年4月,监管的表态就已埋下伏笔。中国人民银行征信管理局局长万存知曾公开直接表态,“8家进行个人征信开业准备的机构目前没有一家合格,在达不到监管标准的情况下不能把牌照发出去。”

而百行征信成立之后,万存知公开表示,“前期开展个人征信业务准备的8家市场机构将不再直接从事个人征信业务,原有部分征信业务将剥离并入百行征信,其他业务可存续为数据服务公司。”

百行征信是中国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据总裁郑先炳介绍,截至8月末,公司已向市场推出个人信用报告、特别关注名单、信息核验平台3款个人征信产品,另有3款产品将于今年内陆续推出,还有10余款产品正在设计开发中。

在数据库建设上,已与1071家机构达成了业务合作和信息共享意向,并成功接入银联、电信和高法等补充数据源信息。个人征信生产系统已采集借款人数逾7140万,信贷账户数逾1.12亿个。

在市场服务方面,自2019年5月5日面向机构开放查询服务以来,个人征信产品累计查询量超2300万笔,日查询量超40万笔。

已经接入百行征信的1071家机构之中,就有此次被报道称“拒绝提供增量信息”的蚂蚁金服,此外还有度小满、京东金融、陆金所、多家消费金融、汽车金融公司及P2P网贷公司。

为何已经达成合作的两方此番会龃龉不合?

来自合作机构的人士向界面新闻透露,事实上早在多年之前,央行就已通过多种方式促成商业机构进行征信数据的共享,但与百行征信此前的合作似乎有些“徒有虚名”。“接入是指各机构可以主动上传自家的数据,但大家都不上传,百行的数据缺乏实时性和丰富性,我们都使用央行的数据和自己的数据,并不使用百行的。”

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这家全国唯一的获得个人征信业务经营许可的市场化公司,在百度搜索上居然很难找到官网入口。

不公平的交易

郑先炳曾多次表示,公司股东方对百行征信迅速形成服务能力起到了关键作用。8家股东机构确实在征信数据方面各有所长。

阿里旗下的芝麻信用,掌握支付宝、淘宝、花呗、借呗、网商银行、菜鸟等种种C端和B端交易、借贷、物流、金融活动数据;腾讯旗下的腾讯征信则背靠微信11亿用户,手握微粒贷、微众银行等个人数据;深圳前海征信则是平安旗下的征信机构,握有保险、陆金所等数据;考拉征信作为便捷支付机构拉卡拉旗下机构,同样掌握着大量消费交易信息;此外,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也均是老牌征信机构,已有数年的各行业数据积累。

业内看来,百行征信创建之初对于股东的选择可谓深谋远虑,本意在将央行未能覆盖到的个人和企业客户信用数据悉数纳入,构建一个海量的数据库。

“百行虽有特殊背景,其扮演的角色介于官方和商业机构之间,但我们对央行或其他机构的数据并没有需求。”百行征信某股东机构人士并不十分认可这样“有出没进”的合作方式。

另一家股东机构人士也对界面新闻坦承,“我们对央行的数据没有需求,使用的都是自己积累的用户标签。”

在他们看来,各家机构的业务、系统、风控模型都不一样,客群也不尽相同。比如网商银行80%的客群是不曾从银行体系获得过金融服务的小微企业,腾讯针对的则是C端用户,前海、考拉等机构则覆盖相当多的网贷用户群体。“即便最后把数据都上交给百行,百行也无从使用、更新,没有意义”。

“没有意义”的判断,在谈判桌的另一方百行征信看来,明显过于武断。百行征信的成立从最初就是为了与央行征信中心的国家金融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相互补充。

中国互联网协会法治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胡钢曾表示,“未来一段时间内,中国只会有两家国家级核心征信机构,而上述8家试点企业将结束试点,转而成为百行征信的股东和业务支撑单位。”

据界面新闻了解,央行征信中心运行10多年来,截至2018年末,共覆盖9.82亿自然人信息、2582万户企业及其他组织信息,采集非金融信息10.68亿条。

这一数据与阿里和腾讯等市场化机构相比,明显显得单薄。

有媒体报道称,腾讯和阿里并没有共享各自的贷款交易数据。百行征信希望从腾讯和阿里获得个人信息和信用数据,包括用户的姓名、身份证号和电话号码、借款和还款历史,遭到了拒绝。在八家控股公司中,只有三家同意将自己的数据输入百行征信的系统。

界面新闻记者从腾讯和阿里确认了这一消息。事实上,不共享除去并不需要百行提供数据的理由,还体现出对立两方商业理念的冲突。

“这涉及严重的用户隐私问题,我们没有任何权力把这些数据交给另一家未经用户授权的商业机构,从法理上讲,这是犯罪。”

还有一项数据,或许能够更加直观地体现这档合作的令人不满之处。

仅2017年上半年,互金公司趣店付给芝麻信用以调取信用资料的费用就高达1130万。而与芝麻信用合作的机构还有数家商业银行、互金和消金公司,这仅仅是“九牛一毛”。

一名百行征信内部人士回应界面新闻记者称,“站在他们(8家股东机构)的角度,这确实不是一笔公平的交易。”

何为出路?

中国征信体系的起步是从2006年央行征信中心设立开始,既具有个人征信系统和企业征信系统的功能,还承担了央行信贷登记系统的监管作用。

作为国家级的基础数据库,央行征信系统覆盖的人群和企业却非常有限,可提供服务的对象也仅限于持牌的金融结构。

2013年,央行出台《征信业管理条例》,明确我国个人征信实行牌照制。

2015年1月,央行下发《关于做好个人征信业务准备工作的通知》,要求芝麻信用、腾讯征信、深圳前海征信、鹏元征信、中诚信征信、考拉征信、中智诚征信、北京华道征信8家机构做好个人征信业务的准备工作。

2018年11月起,企业征信机构备案被重新开放。截至2019年8月末,全国共有21个省(市)的133家企业征信机构在人民银行分支行完成备案,而整个社会有数十万家公司的名称中包含征信的字眼。

界面新闻从业内人士处获悉,经过长时间试点实践,近期或有可能再下发1至2张征信牌照至具有国资背景的机构。

不可否认的现状是,即便各层次的金融市场在近年来都经历了飞速发展,中国当前的征信体系仍然滞后于经济、金融发展实际需求。大量活跃用户数据留存在市场化经营的商业机构手中,而这部分数据却往往更能实时、真实地体现金融市场的活动。

事实上,信息掌握在谁的手中、谁来提供服务,可能是相对次要的问题。而如何划分征信服务和数据服务、是否有对应的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监管,才是真正迫切需要思考的问题。

近两年,以芝麻信用等公司为首,已有越来越多手握用户信用数据的机构不再强化“征信”属性,更多侧重金融科技,。经过长期实践和博弈,征信服务和大数据之间的差别已经被更多人认同。

持牌征信服务作为金融基础建设,无疑需要信贷机构共享数据,以生成全面、专业的信贷报告。各家商业机构通过自身渠道所掌握的用户信息,则应属于数字科技的范畴。经用户授权后,可用于营销、反欺诈、催收、产品优化等商业行为。

不过,目前这二者之间并未有清晰界限。“我们期待行业有新的立法进度,从数据收集、保护、使用的层面出台具体法律法规”,有业内人士对界面新闻表示。

在拒绝上报数据之后不久,百行征信方面回应称,公司仍在与腾讯、阿里洽谈,而井贤栋和马化腾却在近日前后脚卸任芝麻信用和腾讯征信的法定代表人,引发外界关注。界面新闻了解到,此举与此次合作“流产”的关系不大,双方皆表示是公司治理层面的原因。

但在当前现有的条件之下,相关人士也透露,“如果到了最后一步,我们也会去问客户,是否愿意给百行,让用户自己选择。”

未经正式授权严禁转载本文,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