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70年的这个成就:影响你我命运,决定国家未来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70年的这个成就:影响你我命运,决定国家未来

不同于看得见的经济、科技成就,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意义。

文|正解局

10月1日,国庆快乐。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人说是扶贫,仅2013-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有人首推交通,截至2018年,中国高铁以38155.5公里跃居世界首位;有人认为是科技,原子弹爆炸、嫦娥登月、蛟龙深潜……

这些都对。但在正解局看来,新中国70年最大的成就是扫除文盲。

1.从80%到4.1%,伟大的扫盲成就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关于中国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西北,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实际上,“遍地文盲”绝非当时中国西北独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5.5亿人口,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70年间,中国文盲率降至2010年的4.1%。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人口识字率增长至2015年的96.4%。

教育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4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只有0.4%,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3.1%,高中阶段入学率只有1.1%,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

(1949年与2018年不同学龄段入学率对比)

2018年的数据显示,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均超过了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提高到了48%,各级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看完纵向对比,我们再来看看横向对比。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显示,全世界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个国家,总量达5.57亿,印度第一,中国第二。

(文盲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20年,中国成年人文盲数量下降了70%,整整减少了1.3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2010年中国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30413094人。

要知道,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印度、埃及降幅极小,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不减反增。可见,中国取得70%的降幅,殊为不易。

另一个可供比较的维度是识字率。由下图可知,中国大陆的识字率处于90-94%之间,已经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

(世界各国或地区识字率)

目前来看,中国现在的文盲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而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随着中国扫盲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日益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盲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少。

2.三个突破点,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扫盲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的。

文盲之弊,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指出: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2年,国务院成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次年,扫盲会制定了扫盲标准:

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

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扫盲宣传画)

从上面的文件可知,扫盲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要求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

少则1000字,多则2000字。在我们看来,这个要求不高。但在当时,扫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对成年人来说,零基础、年纪大,记忆力差,又要忙于生产,要想学会认识上千个字,难度不小。

扫盲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总结出了一套速成识字法。

解放军西南军区的文化干事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发明了速成识字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注音符号(类似但又不同于拼音)拼读汉字的读音。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

这套“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应用了这套方法,率先在全军消灭了文盲。《人民日报》获知后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速成识字法把扫盲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扫盲的第二个突破点,是编写出了一批实用的教材。

随着扫盲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编写了一大批扫盲教材。这些教材,五花八门,目标群体不同,教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有的面向工人,如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是“工人”和“做工”两个词,极具工人特色。这套课本第三册还出现了“水蒸气”“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介绍自然常识的内容。

(扫盲教材)

有的面向女性,如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编写的教材《市民识字课本》,便是为城市家庭妇女量身设计。课文图文并茂,涵盖买菜、算账、坐车、教孩子写作业等内容。

这些教材,并不死板,集教学、生活、生产于一体,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教授识字,又指导了生活生产,极富实用性。

扫盲的第三个突破点,是发起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运动。

有了方法、教材,从田间到工厂,从煤矿到发电厂,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

▼1952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1958年,云南玉溪县凤凰水库工地上的民工利用休息时间识字。

1950年代末,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全国已有近3000万人脱盲。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扫盲毕业证书)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3.三个维度,教育的力量

如果说,运动式学习是在“亡羊补牢”,那么,教育的普及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几乎与扫盲运动同步开始。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新学制的建立,基础教育得到全面恢复。随后密集制定了重要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战略,形成了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里,正解局提供三个可供观察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30日发起实施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符号“大眼睛”)

这项公益事业,参与之广、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

自1990年5月,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落成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希望厨房6236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金寨县希望小学)

此外,希望工程还资助建设希望工程体育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开展远程支教、科学文体、夏令营等各种活动,积极进行教育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第二个维度,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贷款。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次年即覆盖全国高校。

20年来,受惠于这项政策者,超过千万。国家开发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该行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额超过1600亿元,支持学生突破2600万人次,计1188万人。

(国家助学贷款门槛很低)

即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今天,仅2018年,就有446.94万人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惠及面之广,可见一斑。

第三个维度,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1952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有区区8.95亿元;2018年,已增长至4.6万亿元。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2012年得到实现并保持至今。

2017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首次实现城乡标准全面统一,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历史突破。

7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再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上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走进课堂,从源头切断了文盲的出现,可谓“釜底抽薪”。

4.影响个人命运,决定国家未来

扫盲这条路,中国走了很久,走得很难。

今天谈扫盲,本质是在谈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之生长,短期可见;人之改变,尚需时日。

不同于看得见的经济、科技成就,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意义。

于国家而言,教育把中国这个文盲占人口80%以上的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培养了2.7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最根本的源动力。

于个人而言,无数中国人通过受教育,完善了自身,开拓了眼界,改变了命运。

此时此刻,你我因这篇文章相遇,皆受益于教育。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扫除文盲不再是问题。国人关心的焦点,已经从“有学上”上升到“上好学”,我们期待更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公平、更均等的教育机会,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教育无止境,教育改革还在路上。

因为,教育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70年的这个成就:影响你我命运,决定国家未来

不同于看得见的经济、科技成就,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意义。

文|正解局

10月1日,国庆快乐。

回望新中国成立70年,最大的成就是什么?

有人说是扶贫,仅2013-2018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累计减少8000多万人;有人首推交通,截至2018年,中国高铁以38155.5公里跃居世界首位;有人认为是科技,原子弹爆炸、嫦娥登月、蛟龙深潜……

这些都对。但在正解局看来,新中国70年最大的成就是扫除文盲。

1.从80%到4.1%,伟大的扫盲成就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在他关于中国的著作《西行漫记》中有过这样的描述:

在西北,除了少数地主、官吏、商人以外几乎没有人识字。文盲几乎达百分之九十五左右。在文化上,这是地球上最黑暗的一个角落。

实际上,“遍地文盲”绝非当时中国西北独有。

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5.5亿人口,80%是文盲,农村的文盲率更是高达95%以上,有的地方甚至十里八村都找不出一个识字的人。

70年间,中国文盲率降至2010年的4.1%。2018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人口识字率增长至2015年的96.4%。

教育情况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1949年,学前教育毛入园率只有0.4%,适龄儿童小学入学率不到20%,初中入学率仅为3.1%,高中阶段入学率只有1.1%,接受高等教育的在校人数只有11.7万人。

(1949年与2018年不同学龄段入学率对比)

2018年的数据显示,基础教育的入学率均超过了80%,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也提高到了48%,各级普及程度均达到或超过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

看完纵向对比,我们再来看看横向对比。

201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全民教育全球监测报告2013-2014》显示,全世界72%的文盲人口集中在10个国家,总量达5.57亿,印度第一,中国第二。

(文盲人口最多的十个国家)

报告特别指出,过去20年,中国成年人文盲数量下降了70%,整整减少了1.3亿。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佐证了这一趋势,2010年中国文盲人口(15岁及以上不识字的人)为54656573人,比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减少了30413094人。

要知道,排名前十的国家中,印度、埃及降幅极小,孟加拉国、尼日利亚不减反增。可见,中国取得70%的降幅,殊为不易。

另一个可供比较的维度是识字率。由下图可知,中国大陆的识字率处于90-94%之间,已经接近中高收入国家(地区)水平。

(世界各国或地区识字率)

目前来看,中国现在的文盲大多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后,受限于当时的条件而没有接受良好的教育。

随着中国扫盲工作的持续进行以及日益完善的教育体系,文盲数量必然会越来越少。

2.三个突破点,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

新中国扫盲取得如此大的成果,是从一场轰轰烈烈的运动开始的。

文盲之弊,不言而喻。正因如此,早在1945年,中共七大就指出:从80%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

1952年,国务院成立扫除文盲工作委员会,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次年,扫盲会制定了扫盲标准:

干部和工人,一般可订为认识2000个常用字,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二、三百字的应用短文;

农民一般订为能识1000个常用字,大体上能阅读通俗书报,能写常用的便条、收据;

城市劳动人民一般订为能识1500个常用字,读、写标准参照工人、农民的标准。

(扫盲宣传画)

从上面的文件可知,扫盲因地而异、因人而异,没有统一的标准,大多要求能够认识一定数量的常用字。

少则1000字,多则2000字。在我们看来,这个要求不高。但在当时,扫盲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特别是对成年人来说,零基础、年纪大,记忆力差,又要忙于生产,要想学会认识上千个字,难度不小。

扫盲的第一个突破点,是总结出了一套速成识字法。

解放军西南军区的文化干事祁建华利用注音识字发明了速成识字法。简单的说,就是利用注音符号(类似但又不同于拼音)拼读汉字的读音。

(注音符号与汉语拼音)

这套“化整为零”再“化零为整”的方法,大大降低了学习的门槛,也调动了学习者的兴趣。

(祁建华速成识字法)

西南军区第二野战军应用了这套方法,率先在全军消灭了文盲。《人民日报》获知后发表社论,号召各地“普遍推行速成识字法”。速成识字法把扫盲运动推向了一个高潮。

扫盲的第二个突破点,是编写出了一批实用的教材。

随着扫盲工作的深入,全国各地编写了一大批扫盲教材。这些教材,五花八门,目标群体不同,教材的内容也不尽相同。

有的面向工人,如工人出版社出版的《职工业余学校识字课本》,第一课是“工人”和“做工”两个词,极具工人特色。这套课本第三册还出现了“水蒸气”“雾的成因”“空气和风”等介绍自然常识的内容。

(扫盲教材)

有的面向女性,如北京市民主妇女联合会编写的教材《市民识字课本》,便是为城市家庭妇女量身设计。课文图文并茂,涵盖买菜、算账、坐车、教孩子写作业等内容。

这些教材,并不死板,集教学、生活、生产于一体,兼顾理论与实践,既教授识字,又指导了生活生产,极富实用性。

扫盲的第三个突破点,是发起了形式多样的学习运动。

有了方法、教材,从田间到工厂,从煤矿到发电厂,轰轰烈烈的学习运动在全国开展起来了。

▼1952年8月2日,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25周年全军运动会在北京举行。图为运动员在进行识字赛跑比赛。

▼1958年,云南玉溪县凤凰水库工地上的民工利用休息时间识字。

1950年代末,经过三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全国已有近3000万人脱盲。1964年的一份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

(扫盲毕业证书)

如此大规模并卓有成效的扫盲运动,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奇迹。

3.三个维度,教育的力量

如果说,运动式学习是在“亡羊补牢”,那么,教育的普及才是真正的“未雨绸缪”。

新中国的教育改革,几乎与扫盲运动同步开始。

1951年政务院公布实施《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标志着新学制的建立,基础教育得到全面恢复。随后密集制定了重要政策法律以及发展战略,形成了覆盖学前、小学、初中、高中的基础教育体系。

这里,正解局提供三个可供观察的维度。

第一个维度,义务教育阶段的希望工程。

希望工程是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于1989年10月30日发起实施的民间公益事业。

(希望工程的符号“大眼睛”)

这项公益事业,参与之广、影响之大,无出其右者。

自1990年5月,第一所希望小学——安徽金寨希望小学落成以来,截至2018年,全国希望工程累计接受捐款150.23亿元,资助困难学生594.9万名,援建希望小学20110所,希望厨房6236个,援建希望工程图书室31109套,培训教师114306名。

(金寨县希望小学)

此外,希望工程还资助建设希望工程体育教室、美术教室、音乐教室,开展远程支教、科学文体、夏令营等各种活动,积极进行教育扶贫,促进贫困地区基础教育全面发展。

第二个维度,高等教育阶段的国家助学贷款。

1999年,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实施,次年即覆盖全国高校。

20年来,受惠于这项政策者,超过千万。国家开发银行的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底,该行助学贷款累计发放额超过1600亿元,支持学生突破2600万人次,计1188万人。

(国家助学贷款门槛很低)

即便是在经济条件较好的今天,仅2018年,就有446.94万人办理了国家助学贷款。惠及面之广,可见一斑。

第三个维度,不断增长的教育投入。

随着经济总量的不断增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也在不断增加。

1952年,中国的教育经费只有区区8.95亿元;2018年,已增长至4.6万亿元。

(我国教育经费投入)

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首次提出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比例要达到4%的目标。这一目标在2012年得到实现并保持至今。

2017年,中国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免一补”政策,首次实现城乡标准全面统一,实现了免费义务教育的历史突破。

70年来,从确立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到颁布实施义务教育法,再到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加上教育经费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适龄儿童走进课堂,从源头切断了文盲的出现,可谓“釜底抽薪”。

4.影响个人命运,决定国家未来

扫盲这条路,中国走了很久,走得很难。

今天谈扫盲,本质是在谈教育。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木之生长,短期可见;人之改变,尚需时日。

不同于看得见的经济、科技成就,教育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以至于很多人忽视了教育的意义。

于国家而言,教育把中国这个文盲占人口80%以上的大国转变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培养了2.7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成为支撑国家发展最根本的源动力。

于个人而言,无数中国人通过受教育,完善了自身,开拓了眼界,改变了命运。

此时此刻,你我因这篇文章相遇,皆受益于教育。

在义务教育普及的今天,扫除文盲不再是问题。国人关心的焦点,已经从“有学上”上升到“上好学”,我们期待更合理的教育资源配置,更公平、更均等的教育机会,更优质、更全面的教育服务。

教育无止境,教育改革还在路上。

因为,教育影响每一个中国人的命运,也决定着中国的未来。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