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阅读:

「祖国」背后真实故事,每段都值满分

扫一扫下载界面新闻APP

「祖国」背后真实故事,每段都值满分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道具,透过电影。来看看构成这七篇乐章的每一个细小的音符。每一片历史的剪影。

文 | 电影头条

要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祖国》。

先说俗的。

预售破4亿,上映首日票房登顶国庆档。

盛况空前。

再说点深刻的。

70周年。

7个导演,7个篇章。

又有热心的网友提供了一个“7”——

哭湿7包纸巾。

平均下来,刚好是每部短片1包。

关于电影。

条姐在前两天,就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对每个段落的感受。

但直觉告诉条姐,还不够。

于是。

思绪又被导演们宣传时手里拿着的“老物件”翻动。

那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道具,透过电影。

来看看构成这七篇乐章的每一个细小的音符。

每一片历史的剪影。

1949年9月27日。

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最终讨论,确定国旗方案。

将之定名为“五星红旗”。

之后的两天,开国大典迫在眉睫。

上级领导把赶制国旗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名叫宋树信的小伙子。

他心急火燎。

俗话说,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

百废待兴,哪里去找足长的红色绸子?

为此,他来回奔走,使劲浑身解数。

终于把缝制国旗的材料凑齐。

谁也没想到,挑战这才算刚刚开始——

建造旗杆和电动升旗装备。

先来说旗杆的部分。

按照要求,国旗旗杆必须处在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

高度为35米,跟城楼最高点等高。

再来说电动设备。

设计制作是小菜一碟。

难点在于安装——

一根导线,需要穿过长安街地下埋设的钢管,跨越金水桥河,再沿城楼东南角上升至中央位置。

时间紧迫。

这个担子,谁能来扛?

只能是建筑局的技术负责人,林治远。

他跑遍北京,找来了市面仅有的四种不同直径的自来水管焊接在一起。

可就算这样,最终的焊接长度还是只有22.5米。

差了12.5米。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们决定保留现有长度,不再增加。

他们一遍遍地奔波在旗杆和城楼之间排查线路,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

可就在最后一次实验,还是出现了问题。

到达旗杆顶端的时候,红旗没有停下,整个卷进了马达当中。

而此时。

旗杆边上所有便于攀援的脚手架,已经全部撤走。

倒计时还剩6小时。

那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会集中在这方寸之地。

怎么办?

林治远只能徒手爬上旗杆,带上面罩和焊机,高空作业。

你问他,怕不怕?

他只回你四个字——

“万无一失”

荒芜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巨塔。

它高102米,由8647个部件构成,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高塔”。

所有的零件,全是从北京辗转运来的。

运输里程总计18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0圈的距离。

这座“中国最高”极少有人听说。

是因为它从建成到毁灭,只间隔了110天的时间。

它存在的全部使命,只是为了原子弹的试爆。

就像从事这番事业的人们。

隐秘多年,只为一瞬间的绽放。

没错,就是这个词。

“秘密”。

当时所有和研制原子弹相关的工作和人员,都被列入机密。

甚至,还有一套密语被设计出来。

原子弹因其形状,被谐音称作“老邱(球)”、“邱小姐”。

复杂的导管装置被称作“小姐的头发”,支撑系统被称作“梳妆台”。

装配叫“穿衣”,接雷管叫“梳辫子”。

整个塔上工作期间,只有一张照片保存了下来。

可就算时隔多年,还是把照片上的士兵吓得够呛。

李火继老人在看到自己的这张照片的时候就战战兢兢地说——

尽管外行人不知道,但毕竟还是有个球露在外面,可以看得见。

我的手还居然靠在栏杆上。

在当时,那应该是绝密绝密的。

大漠的极端气候,日夜呵护“邱小姐”的辛劳困苦。

个中滋味,从来都是无人知晓。

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的那一刻。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

捷报长了翅膀,飞向大江南北。

甚至,它还漂洋过海。

在原子弹爆炸的同一天,旧金山唐人街的一家华人餐馆里。

老板对所有的员工说出了一句话——

“我们是中国人!从今天起,我们要站起来!”

你看那缓缓升腾的蘑菇云。

像不像是一双攥紧的拳头?

传奇的华光,要从1981年开始说起。

那是深秋的一个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所有人都守在黑白电视机和半导体前,屏息等待着。

3:2!

一个叫做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决胜球。

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力压东道主日本队,获得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从夺冠开始。

“郎平”这个名字传遍中国。

《人民日报》有报道,当时中国女排收到了3万余件贺品礼物,其中有3000多件是点名送给她的。

在7场比赛当中,她总共扣球407次,命中率接近50%。

“铁榔头”之名,妇孺皆知。

她也不负众望。

1982年在秘鲁的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带领中国队蝉联冠军。

等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她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可又偏偏,小组赛以1:3的大比分输给了美国队。

压力如山。

来到决赛赛场,宿敌再遇。

这一次。

又是郎平挥动手臂,杀死了比赛。

三连冠

随居于最中的国旗一同升起的,是新兴的体坛神话。

白驹过隙30年。

曾经的“榔头”,成了坚固的后盾。

女排姑娘们的处境,仿佛又退回到起点线上。

2015年世界杯。

临出发前一天,队长惠若琪查出心脏问题,无法上场。

此前,朱婷崴了脚;年初,魏秋月和徐云丽旧伤复发,杨方旭韧带断裂。

五名主力,全部挂彩。

但后来。

她们迎面而上,拿回了失去11年的冠军奖杯。

看到她们的泪水和汗水你才明白。

所谓“女排精神”,就那沉甸甸的两个字——

不退。

1997年4月的一天,于建芳接到了一则重要任务:

担任一支由35人组成乐队的指挥,开赴香港参加回归仪式。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排练,他带着乐团抵达香港。

可他想不到。

纷争,才刚刚开始。

图为王洛勇扮演的角色原型——外交官安文彬

英方坚持,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的过程持续到6月30日的最后一秒。

按照他们的要求,中方应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开始升旗。

但我们,连一秒也不能等。

因为对于他们,这是个结束。

对于我们,这是新的开始。

经过16轮拉锯式的谈判,中方取得了上风。

在6月30日的权利移交仪式上,一切照计划进行。

直到最关键的23点29分,英国乐队演奏起《上帝保佑女王》。

这个时候,于建芳发现了异常——

从第一个音符开始,节奏就被加快。

果然。

演奏完毕,只用了30几秒钟。

比起排练时候的50多秒,提前了14秒钟。

窒息的14秒。

于建芳心提到嗓子眼,悄悄地问边上的联络官张景山:

怎么办?

不管他。

于建芳吞了口唾沫,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数。

51秒、52秒...58秒半!

瞬间,于建芳挥起指挥棒。

7月1日0时0分0秒,《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

罗大佑的国语版《东方之珠》,写就于1991年。

不说全体中国人。

就连这首歌,也等这一刻等了6年。

2001年7月13日。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声话音,全国沸腾。

随后的7年,全球华人翘首以盼。

可真到了2008,祖国大地却并不太平。

1月份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汶川地震。

经过了大半年的精神紧绷。

人们太需要这一场欢庆。

中国太需要这一场奥运。

共襄盛举。

在那个时候,就连麦当劳都放着这样的广告标语:

想去北京奥运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但跋山涉水而来,毕竟舟车劳顿。

谁也没承想。

北京的哥,成了这座城市的第一张名片。

耳后别着卷烟,手里提着双层保温杯。

在路上听着路况信息,闲下来立马换到Music Radio音乐电台。

嘻嘻哈哈是真。

京片子响起来,悄悄地卸掉你的疲惫和心防也是真。

在他们当中可有一位,名叫余波。

开了23年的车,从“蝗虫”开到白色伊兰特。

2008年那会儿,他边开车,边制作着自己的新歌。

但凡上他车的乘客,都能听到他的那首原创:

《我们是的哥》

他在《奇葩大会》上说——

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我感觉我的前挡风玻璃跟一个16:9的宽银屏似的,让我见证了北京三到六环的建成。

他们见证着时代。

也唱出了时代。

你在一个如此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1935年,一位年轻的笕桥机场实习生在《浙江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火箭》的文章。

而后,他成为“庚子赔款”的第二期赴美留学生,远渡重洋。

他的名字,叫做钱学森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面。

无数人追逐着这句话,就像追逐着夜空中的启明星。

光阴把坐标钉在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开足火力,升入太空。

33天。

这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6年训练。

陈冬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登上太空的第一位。

50岁生日。

三度飞天的老将景海鹏,在舱内迎来了自己的天命之年。

这可给陈冬眼馋得够呛。

“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再次进入太空,还能像景师兄那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太空生日。”

当整流罩打开,遥远的星光划过他们的头盔面罩。

第一次欣赏此景的陈冬,激动到词穷。

万语千言,只剩一字。

爽!

神舟十一号安全着陆后。

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承接“神舟系列”飞船安然降落的四子王旗名气愈响,愈多人慕名而来。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所谓“白昼流星”,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艘落在地面的返回舱,好像夸父掷出的手杖,化作邓林。

泽被一方土地,一方人。

 

天空,是属于男人的战场。

这是2009年沙溢在《鹰隼大队》里的一句台词。

无甚偏见,只是简单事实。

就算是男队员,飞两三个架次都会手抖。

更别说天生体能处于劣势的女性。

生理期来临,她们要靠镇痛片才能缓解。

然而,日常的训练额度却绝无例外。

2个小时,4X800米冲刺跑、蛙跳、旋梯轱滚、力量训练、晨操...

还有抵抗眩晕的测试,要求经过几分钟的高速旋转以后,在2秒内辨认出自己在座椅上的位置。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

有个女孩,生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从20万人的报考,到25个入围,16个毕业。

最后再到4名国内首批女性三代机飞行员之一,以及第1位女性歼-10战斗机飞行员。

她叫余旭,在队上代号是“金孔雀”。

登临绝顶。

可每一位顶尖的飞行员,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备份”。

2009年,她的姐妹战友张晓佳就接收到过这个指令。

那个时候,她在一旁安慰。

这段故事,还被《武林外传》的导演尚静改编成小品《我心飞翔》,登上2010年的春晚。

时过5年,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庆典的人员选拔。

这个使命,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无怨无悔。

只有最优秀的尖锋,才足以应对各种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但,对于飞行表演来说。

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摆平所有的意外。

2016年11月12日,八一飞行队在训练中发生事故。

余旭跳伞失败牺牲,年仅30岁。

她留给公众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事发前11天的珠海航展上对记者所说。

明天(11月2日)的飞行表演,我会驾驶双座型号的歼十,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

照片化为黑白,但梦想几曾褪色?

余旭早就在日记上写好答案——

“青春无悔”。

吾国吾民。

四个字,包涵了总导演陈凯歌对《祖国》的诠释。

有些主旋律电影,比较标语口号化,你看不到生动鲜活的人,都是事情。

在这里条姐想说。

不是主旋律就难以共情。

而是相比于高大凛然,我们更会被渺小而确切的个体所感动。

就像这首同名的经典主题曲一样。

若不是在电影院,有多少人听到过它的下半阙歌词?

条姐相信,绝不会太多。

但它们都很美,值得被听到。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他们恒久浪漫。

他们在时代的浪花里闪着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

评论

暂无评论哦,快来评价一下吧!

下载界面新闻

微信公众号

微博

「祖国」背后真实故事,每段都值满分

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道具,透过电影。来看看构成这七篇乐章的每一个细小的音符。每一片历史的剪影。

文 | 电影头条

要是从大数据的角度来看《祖国》。

先说俗的。

预售破4亿,上映首日票房登顶国庆档。

盛况空前。

再说点深刻的。

70周年。

7个导演,7个篇章。

又有热心的网友提供了一个“7”——

哭湿7包纸巾。

平均下来,刚好是每部短片1包。

关于电影。

条姐在前两天,就已经和大家分享了对每个段落的感受。

但直觉告诉条姐,还不够。

于是。

思绪又被导演们宣传时手里拿着的“老物件”翻动。

那今天,我们就借着这些道具,透过电影。

来看看构成这七篇乐章的每一个细小的音符。

每一片历史的剪影。

1949年9月27日。

第一届政协会议通过最终讨论,确定国旗方案。

将之定名为“五星红旗”。

之后的两天,开国大典迫在眉睫。

上级领导把赶制国旗的重任,交给了一个名叫宋树信的小伙子。

他心急火燎。

俗话说,巧妇还难为无米之炊。

百废待兴,哪里去找足长的红色绸子?

为此,他来回奔走,使劲浑身解数。

终于把缝制国旗的材料凑齐。

谁也没想到,挑战这才算刚刚开始——

建造旗杆和电动升旗装备。

先来说旗杆的部分。

按照要求,国旗旗杆必须处在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

高度为35米,跟城楼最高点等高。

再来说电动设备。

设计制作是小菜一碟。

难点在于安装——

一根导线,需要穿过长安街地下埋设的钢管,跨越金水桥河,再沿城楼东南角上升至中央位置。

时间紧迫。

这个担子,谁能来扛?

只能是建筑局的技术负责人,林治远。

他跑遍北京,找来了市面仅有的四种不同直径的自来水管焊接在一起。

可就算这样,最终的焊接长度还是只有22.5米。

差了12.5米。

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他们决定保留现有长度,不再增加。

他们一遍遍地奔波在旗杆和城楼之间排查线路,就是要确保万无一失。

可就在最后一次实验,还是出现了问题。

到达旗杆顶端的时候,红旗没有停下,整个卷进了马达当中。

而此时。

旗杆边上所有便于攀援的脚手架,已经全部撤走。

倒计时还剩6小时。

那时候,全世界的目光都会集中在这方寸之地。

怎么办?

林治远只能徒手爬上旗杆,带上面罩和焊机,高空作业。

你问他,怕不怕?

他只回你四个字——

“万无一失”

荒芜的戈壁滩上,矗立着一座巨塔。

它高102米,由8647个部件构成,是当时名副其实的“中国最高塔”。

所有的零件,全是从北京辗转运来的。

运输里程总计1852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460圈的距离。

这座“中国最高”极少有人听说。

是因为它从建成到毁灭,只间隔了110天的时间。

它存在的全部使命,只是为了原子弹的试爆。

就像从事这番事业的人们。

隐秘多年,只为一瞬间的绽放。

没错,就是这个词。

“秘密”。

当时所有和研制原子弹相关的工作和人员,都被列入机密。

甚至,还有一套密语被设计出来。

原子弹因其形状,被谐音称作“老邱(球)”、“邱小姐”。

复杂的导管装置被称作“小姐的头发”,支撑系统被称作“梳妆台”。

装配叫“穿衣”,接雷管叫“梳辫子”。

整个塔上工作期间,只有一张照片保存了下来。

可就算时隔多年,还是把照片上的士兵吓得够呛。

李火继老人在看到自己的这张照片的时候就战战兢兢地说——

尽管外行人不知道,但毕竟还是有个球露在外面,可以看得见。

我的手还居然靠在栏杆上。

在当时,那应该是绝密绝密的。

大漠的极端气候,日夜呵护“邱小姐”的辛劳困苦。

个中滋味,从来都是无人知晓。

直到1964年10月16日15时的那一刻。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引爆成功。

捷报长了翅膀,飞向大江南北。

甚至,它还漂洋过海。

在原子弹爆炸的同一天,旧金山唐人街的一家华人餐馆里。

老板对所有的员工说出了一句话——

“我们是中国人!从今天起,我们要站起来!”

你看那缓缓升腾的蘑菇云。

像不像是一双攥紧的拳头?

传奇的华光,要从1981年开始说起。

那是深秋的一个傍晚,学校停课,工厂停工。

所有人都守在黑白电视机和半导体前,屏息等待着。

3:2!

一个叫做郎平的北京女孩,扣下了决胜球。

第三届女排世界杯,中国队力压东道主日本队,获得了史上第一个世界冠军。

从夺冠开始。

“郎平”这个名字传遍中国。

《人民日报》有报道,当时中国女排收到了3万余件贺品礼物,其中有3000多件是点名送给她的。

在7场比赛当中,她总共扣球407次,命中率接近50%。

“铁榔头”之名,妇孺皆知。

她也不负众望。

1982年在秘鲁的第9届世界排球锦标赛,带领中国队蝉联冠军。

等到了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

她的声望,达到了前所未有的巅峰。

可又偏偏,小组赛以1:3的大比分输给了美国队。

压力如山。

来到决赛赛场,宿敌再遇。

这一次。

又是郎平挥动手臂,杀死了比赛。

三连冠

随居于最中的国旗一同升起的,是新兴的体坛神话。

白驹过隙30年。

曾经的“榔头”,成了坚固的后盾。

女排姑娘们的处境,仿佛又退回到起点线上。

2015年世界杯。

临出发前一天,队长惠若琪查出心脏问题,无法上场。

此前,朱婷崴了脚;年初,魏秋月和徐云丽旧伤复发,杨方旭韧带断裂。

五名主力,全部挂彩。

但后来。

她们迎面而上,拿回了失去11年的冠军奖杯。

看到她们的泪水和汗水你才明白。

所谓“女排精神”,就那沉甸甸的两个字——

不退。

1997年4月的一天,于建芳接到了一则重要任务:

担任一支由35人组成乐队的指挥,开赴香港参加回归仪式。

经过两个月紧张的排练,他带着乐团抵达香港。

可他想不到。

纷争,才刚刚开始。

图为王洛勇扮演的角色原型——外交官安文彬

英方坚持,要将降英国国旗和演奏英国国歌的过程持续到6月30日的最后一秒。

按照他们的要求,中方应推迟一秒,即在7月1日0时0分1秒开始升旗。

但我们,连一秒也不能等。

因为对于他们,这是个结束。

对于我们,这是新的开始。

经过16轮拉锯式的谈判,中方取得了上风。

在6月30日的权利移交仪式上,一切照计划进行。

直到最关键的23点29分,英国乐队演奏起《上帝保佑女王》。

这个时候,于建芳发现了异常——

从第一个音符开始,节奏就被加快。

果然。

演奏完毕,只用了30几秒钟。

比起排练时候的50多秒,提前了14秒钟。

窒息的14秒。

于建芳心提到嗓子眼,悄悄地问边上的联络官张景山:

怎么办?

不管他。

于建芳吞了口唾沫,张景山精确地读着秒数。

51秒、52秒...58秒半!

瞬间,于建芳挥起指挥棒。

7月1日0时0分0秒,《义勇军进行曲》响彻维多利亚港。

罗大佑的国语版《东方之珠》,写就于1991年。

不说全体中国人。

就连这首歌,也等这一刻等了6年。

2001年7月13日。

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一声话音,全国沸腾。

随后的7年,全球华人翘首以盼。

可真到了2008,祖国大地却并不太平。

1月份的南方雪灾,5月份的汶川地震。

经过了大半年的精神紧绷。

人们太需要这一场欢庆。

中国太需要这一场奥运。

共襄盛举。

在那个时候,就连麦当劳都放着这样的广告标语:

想去北京奥运会,每个孩子都有机会。

但跋山涉水而来,毕竟舟车劳顿。

谁也没承想。

北京的哥,成了这座城市的第一张名片。

耳后别着卷烟,手里提着双层保温杯。

在路上听着路况信息,闲下来立马换到Music Radio音乐电台。

嘻嘻哈哈是真。

京片子响起来,悄悄地卸掉你的疲惫和心防也是真。

在他们当中可有一位,名叫余波。

开了23年的车,从“蝗虫”开到白色伊兰特。

2008年那会儿,他边开车,边制作着自己的新歌。

但凡上他车的乘客,都能听到他的那首原创:

《我们是的哥》

他在《奇葩大会》上说——

每天奔波在大街小巷,我感觉我的前挡风玻璃跟一个16:9的宽银屏似的,让我见证了北京三到六环的建成。

他们见证着时代。

也唱出了时代。

你在一个如此清朗的夏夜,望着繁密的闪闪群星,有一种可望不可及的失望吧。我们真的如此可怜吗?不,绝不!我们必须征服宇宙。

1935年,一位年轻的笕桥机场实习生在《浙江青年》上发表了一篇名为《火箭》的文章。

而后,他成为“庚子赔款”的第二期赴美留学生,远渡重洋。

他的名字,叫做钱学森

在之后的半个多世纪里面。

无数人追逐着这句话,就像追逐着夜空中的启明星。

光阴把坐标钉在2016年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开足火力,升入太空。

33天。

这是中国航天员在太空驻留时间的新纪录。

6年训练。

陈冬成为第二批航天员中登上太空的第一位。

50岁生日。

三度飞天的老将景海鹏,在舱内迎来了自己的天命之年。

这可给陈冬眼馋得够呛。

“说不定以后,我还能再次进入太空,还能像景师兄那样过一个有意义的太空生日。”

当整流罩打开,遥远的星光划过他们的头盔面罩。

第一次欣赏此景的陈冬,激动到词穷。

万语千言,只剩一字。

爽!

神舟十一号安全着陆后。

新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承接“神舟系列”飞船安然降落的四子王旗名气愈响,愈多人慕名而来。

这个时候你才明白。

所谓“白昼流星”,到底是什么意思?

那艘落在地面的返回舱,好像夸父掷出的手杖,化作邓林。

泽被一方土地,一方人。

 

天空,是属于男人的战场。

这是2009年沙溢在《鹰隼大队》里的一句台词。

无甚偏见,只是简单事实。

就算是男队员,飞两三个架次都会手抖。

更别说天生体能处于劣势的女性。

生理期来临,她们要靠镇痛片才能缓解。

然而,日常的训练额度却绝无例外。

2个小时,4X800米冲刺跑、蛙跳、旋梯轱滚、力量训练、晨操...

还有抵抗眩晕的测试,要求经过几分钟的高速旋转以后,在2秒内辨认出自己在座椅上的位置。

就在这样的条件下。

有个女孩,生生从人群中走了出来。

从20万人的报考,到25个入围,16个毕业。

最后再到4名国内首批女性三代机飞行员之一,以及第1位女性歼-10战斗机飞行员。

她叫余旭,在队上代号是“金孔雀”。

登临绝顶。

可每一位顶尖的飞行员,都面临着同样的命运。

“备份”。

2009年,她的姐妹战友张晓佳就接收到过这个指令。

那个时候,她在一旁安慰。

这段故事,还被《武林外传》的导演尚静改编成小品《我心飞翔》,登上2010年的春晚。

时过5年,到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日庆典的人员选拔。

这个使命,就落在了她的身上。

无怨无悔。

只有最优秀的尖锋,才足以应对各种不可预料的突发事件。

但,对于飞行表演来说。

再高超的技术,也无法摆平所有的意外。

2016年11月12日,八一飞行队在训练中发生事故。

余旭跳伞失败牺牲,年仅30岁。

她留给公众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事发前11天的珠海航展上对记者所说。

明天(11月2日)的飞行表演,我会驾驶双座型号的歼十,把最好的状态展现给大家。

照片化为黑白,但梦想几曾褪色?

余旭早就在日记上写好答案——

“青春无悔”。

吾国吾民。

四个字,包涵了总导演陈凯歌对《祖国》的诠释。

有些主旋律电影,比较标语口号化,你看不到生动鲜活的人,都是事情。

在这里条姐想说。

不是主旋律就难以共情。

而是相比于高大凛然,我们更会被渺小而确切的个体所感动。

就像这首同名的经典主题曲一样。

若不是在电影院,有多少人听到过它的下半阙歌词?

条姐相信,绝不会太多。

但它们都很美,值得被听到。

我的祖国和我

像海和浪花一朵

浪是那海的赤子

海是那浪的依托

每当大海在微笑

我就是笑的漩涡

我分担着海的忧愁

分享海的欢乐

我最亲爱的祖国

你是大海永不干涸

永远给我碧浪清波

心中的歌

他们恒久浪漫。

他们在时代的浪花里闪着光。

本文为转载内容,授权事宜请联系原著作权人。